2025年浙教版九下科学第一单元演化的自然拔高培优试卷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九下·西湖模拟)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成熟红细胞的细胞核中的③的数量为23对46条
B.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发生改变
C.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多个DNA分子
D.每个DNA分子上只含有一个基因
2. 下列疾病中都是遗传病的一组是 ( )
A.白化病、色盲 B.流感、甲型肝炎
C.糖尿病、佝偻病 D.近视眼、脚气病
3. 白车轴草又名白花三叶草,一般同一叶柄上有三片小叶,但偶尔也会有同一叶柄上出现四片小叶的植株。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称为 ( )
A.生殖 B.变异 C.进化 D.遗传
4. 下列关于基因、DNA 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 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B.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
C.每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星系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星系离地球越远,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B.星系离宇宙爆炸的中心越近,运动速度越快
C.星系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都相同
D.星系间的运动速度都相同
6. △、□、☆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7. 常常遭到暴风袭击的某岛屿,岛上的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昆虫的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 )。
A.适应是相对的 B.变异是定向的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两种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8. 下列是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是( )。
A.英国科学家培育的克隆羊 B.美国科学家培育的超级鼠
C.张丽珠“缔造”的试管婴儿 D.中国科学家培育的杂交水稻
9.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调查其数量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兔子的不同毛色是相对性状
B.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
C.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
10. 每个家庭都希望生育健康的孩子。以下关于遗传和优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B.婴儿出生就有的先天性疾病都属于遗传病
C.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含有一对大小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将来发育为男性
11. 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 90年代成功实现了将大豆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 分子中,并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 )。
A.杂交育种 B.转基因技术 C.细胞杂交 D.分子杂交
12.(2024九下·丽水模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B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C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D 染色体 DNA 基因
A.A B.B C.C D.D
13.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目前已有8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对这种耐药性最好的解释是()。
A.细菌的获得性遗传
B.细菌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选择作用,使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的细菌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D.由于环境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发生变异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找不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15.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是()。
A.家兔的毛色中有白色、黑色和蓝灰色等
B.玉米粒有黄色、白色和红色等
C.人眼睛的虹膜有黑色、棕黑色和蓝色等
D.生长在遮阴处的小麦比长在阳光下的小麦秆细
16.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17.下列观点中,达尔文不认同的是()。
A.生物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即生存斗争
B.生物都存在遗传变异
C.万物同源,现存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现在的猿猴以后可能会进化为人
18.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
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
C.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19.(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单个的基因竟然会“跳舞”,即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至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然后可能就在那里“安家”了。这种能跳动的基因被称为“转座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转座子”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转座子”中不含有遗传信息
C.由“转座子”跳动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
D.“转座子”与生物的性状无关
20.(2024九下·杭州模拟)为了形象地表示DNA、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小金找来一根白色长绳,将其用不同颜色涂成了长短不一的区段,接着在长绳上系了一些代表“蛋白质”的小球,最后把带有小球的长绳螺旋状盘曲成一个短棒。在这个模型中,长绳、各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 )
A.DNA、基因、染色体 B.DNA、染色体、基因
C.基因、DNA、染色体 D.染色体、DNA、基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8分)
21.(2024九下·杭州月考)春见柑橘俗称“耙耙柑”,肉质脆嫩,酸甜适口,成为今年最流行的水果之一.
(1)“耙耙柑”肉质脆嫩,酸甜适口,这一性状是由DNA上的 决定的。
(2)“耙耙柑”植株的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果实的。
(3)为保持其优良性状,建议果农采用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来繁殖植株。
22.(2023九下·江北月考)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 。
(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若从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如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
23.(2023九下·金华月考)西瓜是人们喜爱的夏季解暑水果,其主要食用部分是果肉。如果将刚结出的圆形西瓜幼果放进立方体的透明盒中让它继续生长,则原本是圆形的西瓜就会被塑造成方形(如上图)。
(1)西瓜是由花中的 发育而成的;
(2)若从“方形西瓜”中取出种子播种,使其自然生长,则会结出 (填“方形”或“圆形”)西瓜。
24.(2022九下·舟山月考)“刷脸支付”(如图甲)是现下非常流行的支付方式,它通过摄像头来捕捉人脸信息,完成支付过程。
(1)人脸识别主要依据脸部瞳孔的间距大小,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
(2)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需调整自身位置使人脸完整呈现在扫描区。结合人体反射活动,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消费者大脑接收并处理信息后,指挥双脚进行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 。
(3)小雅用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来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丙)。实验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在光具座上所处的位置范围为 。
25.(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如图是以海洋化学起源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1)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 (填字母)。
(2)请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 (填“需氧型”或 “不需氧型")。
(3)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
26.(2022九下·温州开学考)前些日子,研究人员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发现了深海鱼油、胡萝卜等食物中维生素A能够促进伤口愈合。
(1)胡萝卜有不同品种,在颜色、维生素A含量等性状上存在差异,这些性状是由DNA上的 控制的。
(2)深海鱼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甘油和脂肪酸,它们是人体合成 (填写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3)胡萝卜与深海鱼的细胞结构有诸多不同,如胡萝卜细胞具有 (写出一种) 。
27.(2021九下·浙江期末)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船上的航天员还携带了多种植物种子到太空进行航天育种。请回答:
(1)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的过程中,两者的运动状态必须保持相对 。
(2)2016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七)这天晚上的月相最接近图中的____。
A. B.
C. D.
(3)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 发生变异,已成为快速获得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2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5.1 生物的遗传(一))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工作图正式完成,如图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回答问题:
(1)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染色体的是图 ,男性性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 。
(2)男性、女性的性染色体在A、B图中应是第 对染色体。
29.(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1953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等人设计如图装置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氨基酸等有机物,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材料2:细胞色素C是一种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物体细胞色素C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测定发现猕猴、兔、鸡、金枪鱼体内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序列与大猩猩体内的差异数目为1、6、12、20。
(1)米勒实验装置中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是 (选填“1”或“2”或“3”),该模拟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 ;
(2)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3)猕猴、兔、鸡、金枪鱼在性状的差异是由 决定的。
3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3 生物进化)如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 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 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 。
31.(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据媒体报导,英国农夫用精选出的种子培育了重达680公斤的巨型南瓜。
①该巨型南瓜与普通南瓜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由 决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了生物具有 这一普遍的现象。
②南瓜中储存的化学能是由 能转化而来的。
③食用南瓜后,糖类物质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人体血糖含量并不会明显增加,这与 (填一激素名称)的调节密切相关。
32.(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1.5遗传与变异(第1课时))如图所示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 主要由[①]DNA和[②] 组成。
(2)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 (填序号)片段。
(3)人类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控制的。如果一对夫妇,两个都有耳垂,他们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种现象称为 ,这个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 9分)
33.(2018九下·鄞州月考)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更大的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入下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34.(生命的起源)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 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C中为含有 的水溶液.
(4)米勒认为原始生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可能诞生的,它的场所是 .
(5)此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从 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3分)
35. 如图是转基因超级鼠的研制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 以上研究过程利用的技术叫做 。
(2)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受精卵在小鼠的 (填器官名称)内发育成新个体。其间胚胎和母体通过 和 进行物质交换。
(3)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
36. 豌豆的种子有绿色和黄色两种,一颗黄色种子萌发成的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后产生了190颗种子,这些种子的颜色及质量分别如表及直方图所示。请根据图表分析回答:
种子颜色 黄 色 绿 色
种子数目 143 47
(1) 豌豆种子的不同表现类型——绿色和黄色称为 。
(2)田中有一株豌豆植株偶然结出白色籽粒,这是生物 的结果。直方图显示豌豆种子的质量出现差别,因为水肥条件不同引起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3)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的豌豆新品种,抗虫这种性状能够遗传吗 ,说出你的理由: 。
37. 如图是对一块种植马铃薯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 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 1 至 3 年效果较 ,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杀虫效果越来越 。
(2)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越来越多,你认为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是在使用杀虫剂之 (填“前”“中”或“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图中:①是DNA,②是蛋白质,③是染色体。
【详解】A、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③染色体的数量为0,A错误。
B、变异可以使生物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生物能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每条③染色体上有一个①DNA分子,C错误。
D、基因是DNA分子上控制生物性状的有效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
【解答】A.白化病、色盲都是遗传病,A正确;
B. 流感、甲型肝炎都不是遗传病,B错误;
C. 糖尿病、佝偻病 都不是遗传病,C错误;
D. 近视眼、脚气病 都不是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形态、生理、生化以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的歧异,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的根源,包括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答】 白车轴草又名白花三叶草,一般同一叶柄上有三片小叶,但偶尔也会有同一叶柄上出现四片小叶的植株。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称为为变异;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DNA上控制基因的遗传片段叫做基因;
【解答】A.一个 DNA分子上不只有一个基因,可能只有一个基因,也可能有多个基因,A错误;
B. 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 ,B正确;
C. 每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C正确;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正确;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解答】根据哈勃定律v=Hod,距离d越大,速度v越大, 因此星系离地球越远,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就越快,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与所处深度有关。
【解答】A、地层越深,形成时期越早,结合题给图片,可得出“三角形”生物出现最早,“星形”生物出现最晚,A符合题意;
BCD、选项中的顺序与三种生物在图中表现出的先后顺序不符,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 达尔文把“有利的个体差异和变异的保存,以及那些有害变异的毁灭,叫作‘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无用也无害的变异则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它或者成为彷徨的性状,有如我们在某些多形的物种里所看到的,或者终于成为固定的性状,这是由生物的本性和外界条件来决定”
【解答】 常常遭到暴风袭击的某岛屿,岛上的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昆虫的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无翅的,有翅但不发达的,有翅但发达的,环境度这些变异进行的定向的选择;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解答】 下列是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是美国科学家培育的超级鼠 ;A是克隆技术,B是试管婴儿技术,D是杂交技术;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深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解答】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如兔子毛发的白色或黑色、浅色或深色.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而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由于人体的DNA、基因或染色体变化引起的疾病叫做遗传病。例如,先天愚型是由于患儿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引起的。我国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其意义在于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解答】A.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A正确;
B. 婴儿出生就有的先天性疾病都属于遗传病是错误的,由于人体的DNA、基因或染色体变化引起的疾病叫做遗传病。
C. 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C正确;
D. 含有一对大小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将来发育为男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解答】 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 90年代成功实现了将大豆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 分子中,并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血液;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观察图中关系可知:甲包括乙和丙,乙和丙是并列关系,但数量上乙多于丙。
【解答】A、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与图示相符,符合题意;
C、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不符合题意;
D、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获得性遗传是“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简称,指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带有适应意义和一定方向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现象。 强调外界环境条件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并对生物进化有巨大推动作用。
【解答】A.基因不会凭空产生, 部分细菌发生了耐药性的基因突变 。 故A错。
B.无法体现用进废退。故B错。
C.由于部分细菌发生了耐药性的基因突变,抗生素对这些细菌进行了选择。这些细菌存活下来并扩大繁殖。故C对。
D.变异具有小概率性,所以不会大量发生变异。故D错。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发展;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A.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环境会变化,因此没有完全有利于生存的变异;A错误。
B.在越古老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晚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复杂、高等,B正确。
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C正确。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野兔的保护色是为了躲避鹰的捕食,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为了捕食野兔,D正确。
故答案为:A。
15.【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ABC.人类皮肤的白化、玉米粒的黄白和人的色盲都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D.阴处的小麦秆细穗小,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变异,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 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不定向变异产生的,A错误;
B.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C正确;
D. 嘴型厚短的鸟因为很难吃到洞里的虫儿组建被淘汰,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 生物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即生存斗争 ,A正确;
B. 生物都存在遗传变异 ,B正确;
C. 万物同源,现存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
D. 现在的猿猴与古代的猿猴生存环境不同,而且现在的猿猴是从古代的猿猴进化而来,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现在的猿猴依然在进化,未来有可进化成智慧生物,但不会和人成为同一物种,D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B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A、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 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 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 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A正确;
B、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 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 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 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地球 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证实,B错误;
C、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C正确;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 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 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 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 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 证据,D正确.
故选:B.
【分析】对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19.【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一个基因只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解答】 A、“转座子”是一种能跳动的基因,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符合题意;
B、“转座子”是基因,其中含部分遗传信息,不符合题意;
C、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转座子”是基因,属于遗传物质,因此由“转座子”跳动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D、“转座子”是基因,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与生物的性状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解答】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长绳,各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DNA、基因、染色体,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1.【答案】(1)基因
(2)筛管(输导组织)
(3)无性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根据种子植物的遗传及有机物的运输和种子植物的生殖方式进行解答。
【解答】(1)虽然耙杷柑肉质脆嫩,酸甜适口,这一性状受基因控制,但这个性状的表现也受气候、土壤、光照等环境的影响;
(2)杷杷柑的茎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功能是运输,其中导管向上运输水及无机盐,筛管(输导组织)向下运输有机物;
(3)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
故答案为:(1)基因;(2)筛管(输导组织);(3)无性。
22.【答案】(1)宇宙大爆炸
(2)A
【知识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
(2)根据题中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的结论分析各选项的正误。
【解答】(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
(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
A、图A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快,符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A正确;
B、图B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慢,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B错误;
CD、图C和图D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向我们靠近,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CD错误。
故答案为:A。
23.【答案】(1)子房
(2)圆形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2)植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解答】(1)西瓜是属于果实,果实是由花中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2)西瓜的形状是圆形,是由基因决定的,方形西瓜并没有改变西瓜的遗传物质,因此结出的新西瓜也只会是圆形。
故答案为:(1)子房 (2)圆形。
24.【答案】(1)基因
(2) ( )
(3)大于60cm,小于70cm(60cm -70cm)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解答】(1)由于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因此人脸识别主要依据脸部瞳孔的间距大小,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
(2)由于图乙中的字母表示消费者大脑接收并处理信息后,指挥双脚进行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说明是大脑接收信息后,再指挥双脚进行移动,因此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为[h]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一[F]下行传导束(下行传导的神经纤维)一[c]脊髓中相应的神经中枢一[d]传出神经一[e]效应器,因此该传导过程为:h→f→c→d→e.
(3)由于丙图中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60cm~70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5.【答案】(1)A
(2)不需氧型
(3)从简单到复杂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1.目前,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模拟实验证明原始地球条件下,简单无机物形成简单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
2.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据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
古人类是对化石人类的一种泛称。认为从猿类到人类共经过拉玛古猿、南猿、猿人、古人、新人等几个阶段。除新人外均属已绝灭的种类。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1)米勒的实验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未出现原始生命的时期,对应图中的A时期。
(2)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由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
(3)开始出现的生命单细胞的生物,比较简单,后出现的被子植物的结构复杂,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26.【答案】(1)基因
(2)脂肪
(3)细胞壁(或液泡)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DNA均存在在细胞中,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即DNA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DNA和组蛋白组成染色体。
(2)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1.有无细胞壁;2.有无中心体;3.细胞分裂时是否形成细胞板;4.有无叶绿体;5.有无胞间连丝;6.是否有液泡。
【解答】(1)胡萝卜有不同品种,在颜色、维生素A含量等性状上存在差异,这些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
(2)深海鱼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甘油和脂肪酸,它们是人体合成脂肪的重要原料。
(3)胡萝卜与深海鱼的细胞结构有诸多不同,如胡萝卜细胞具有细胞壁(或液泡)。
27.【答案】(1)静止
(2)C
(3)基因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1)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不过物体一旦被选作了参照物就被假定为静止了,这样才能去判断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选择一个参照物解答。
(2)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结合图片解答。
(3)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生物的变异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凡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由于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叫做遗传的变异,凡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叫做不遗传的变异。
【解答】(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对接完成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2016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七),每月的十五为满月,因此这天晚上的月相最接近图中的C图满月,C符合题意。
(3)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引起的种子变异,因此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发生变异,已成为快速获得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故答案为:(1)静止(2)C(3)基因
28.【答案】(1)B;XY
(2)23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人的染色体有两类,一类是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另一类是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1)女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X,男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因此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染色体的是图B,男性性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XY。
(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因此男性、女性的性染色体在A、B图中应是第23对染色体。
故答案为:(1)B;XY(2)23
29.【答案】(1)1;有机物
(2)猕猴
(3)基因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米勒模拟实验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亲缘关系指的是生物类群在系统发生上所显示的某种血缘关系。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
【解答】(1)由图可知,1是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
(2)由测定结果可知,猕猴与大猩猩的氨基酸序列只有1个是不同的,所以猕猴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1)1;有机物;(2)猕猴;(3)基因。
30.【答案】(1)熊
(2)大熊猫
(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的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熊的亲缘关系最近。
(2)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1)熊(2)大熊猫(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1.【答案】基因;变异;太阳能(光能);胰岛素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遗传和变异现象;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能。
(3)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调节血糖。
【解答】①基因决定性状,因此该巨型南瓜与普通南瓜在性状上存在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这一普遍的现象。
②南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能量最先来自太阳能,因此南瓜中储存的化学能是由太阳能(光能)能转化而来的。
③食用南瓜后,糖类物质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人体血糖含量并不会明显增加,因为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使血糖降低。
故答案为:基因;变异;太阳能(光能);胰岛素
32.【答案】(1)染色体;蛋白质
(2)①
(3)变异;dd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可以说: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有数万个基因。
【解答】(1)图中[③]就是染色体主要由[①]DNA和[②]蛋白质组成。
(2) 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基因是①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
(4) 人类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控制的.一对夫妇均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无耳垂的男孩,这种现象称为变异;说明该夫妇都携带一个控制耳垂的隐性基因d,因此该夫妇的控制耳垂有无的基因组成是Dd,这个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dd。
故答案为:(1)染色体;蛋白质(2)① (3)变异;dd
33.【答案】(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解答】(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物种抗药性由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基因;自然选择;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数据误差,一般都对数据做求平均数的处理;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不同部位;故答案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34.【答案】(1)原始大气
(2)闪电
(3)有机物
(4)原始海洋
(5)无机物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解答】解: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该混合气体中不会含有氧气,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图中B装置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和C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2)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3)、(4)图中B装置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和C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C中为含有有机物的溶液.(5)D装置是冷凝管,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冷却后,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2)闪电(3)有机物(氨基酸)(4)原始海洋(5)无机物
35.【答案】(1)转基因技术
(2)子宫;胎盘;脐带
(3)基因决定性状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转基因技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 ;
【解答】(1) 以上研究过程利用的技术叫做 转基因技术 ;
(2) 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填器官名称)内发育成新个体。其间胚胎和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交换。
(3) 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基因决定性状 ;
故答案为:(1) 转基因技术 (2)子宫、胎盘、脐带(3) 基因决定性状
36.【答案】(1)相对性状
(2)变异;不可遗传
(3)能;现豆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DNA上控制基因的遗传片段叫做基因; 遗传是指亲代表达相应性状的基因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获得其父母遗传信息的现象。 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形态、生理、生化以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的歧异,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的根源,包括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答】(1) 豌豆种子的不同表现类型——绿色和黄色称为 相对性状 ;
(2)田中有一株豌豆植株偶然结出白色籽粒,这是生物变异的结果。直方图显示豌豆种子的质量出现差别,因为水肥条件不同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3) 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的豌豆新品种,抗虫这种性状能够遗传吗 能,说出你的理由: 现豆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2)变异;不可遗传(3)能; 现豆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37.【答案】(1)好;差
(2)前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自然选择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并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此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他认为应用自然选择原理可以说明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的起源。
【解答】 (1)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 1 至 3 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杀虫效果越来越差;
(2) 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越来越多,你认为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是在使用杀虫剂之 前,因为本身就存在抗药的变异和不抗药的变异;
故答案为:(1)好;差(2)前
1 / 12025年浙教版九下科学第一单元演化的自然拔高培优试卷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九下·西湖模拟)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成熟红细胞的细胞核中的③的数量为23对46条
B.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发生改变
C.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多个DNA分子
D.每个DNA分子上只含有一个基因
【答案】B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图中:①是DNA,②是蛋白质,③是染色体。
【详解】A、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③染色体的数量为0,A错误。
B、变异可以使生物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生物能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每条③染色体上有一个①DNA分子,C错误。
D、基因是DNA分子上控制生物性状的有效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2. 下列疾病中都是遗传病的一组是 ( )
A.白化病、色盲 B.流感、甲型肝炎
C.糖尿病、佝偻病 D.近视眼、脚气病
【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
【解答】A.白化病、色盲都是遗传病,A正确;
B. 流感、甲型肝炎都不是遗传病,B错误;
C. 糖尿病、佝偻病 都不是遗传病,C错误;
D. 近视眼、脚气病 都不是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A
3. 白车轴草又名白花三叶草,一般同一叶柄上有三片小叶,但偶尔也会有同一叶柄上出现四片小叶的植株。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称为 ( )
A.生殖 B.变异 C.进化 D.遗传
【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形态、生理、生化以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的歧异,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的根源,包括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答】 白车轴草又名白花三叶草,一般同一叶柄上有三片小叶,但偶尔也会有同一叶柄上出现四片小叶的植株。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称为为变异;
故答案为:B
4. 下列关于基因、DNA 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 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B.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
C.每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DNA上控制基因的遗传片段叫做基因;
【解答】A.一个 DNA分子上不只有一个基因,可能只有一个基因,也可能有多个基因,A错误;
B. 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 ,B正确;
C. 每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C正确;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正确;
故答案为:A
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星系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星系离地球越远,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B.星系离宇宙爆炸的中心越近,运动速度越快
C.星系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都相同
D.星系间的运动速度都相同
【答案】A
【知识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解答】根据哈勃定律v=Hod,距离d越大,速度v越大, 因此星系离地球越远,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就越快,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 △、□、☆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与所处深度有关。
【解答】A、地层越深,形成时期越早,结合题给图片,可得出“三角形”生物出现最早,“星形”生物出现最晚,A符合题意;
BCD、选项中的顺序与三种生物在图中表现出的先后顺序不符,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7. 常常遭到暴风袭击的某岛屿,岛上的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昆虫的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 )。
A.适应是相对的 B.变异是定向的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两种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 达尔文把“有利的个体差异和变异的保存,以及那些有害变异的毁灭,叫作‘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无用也无害的变异则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它或者成为彷徨的性状,有如我们在某些多形的物种里所看到的,或者终于成为固定的性状,这是由生物的本性和外界条件来决定”
【解答】 常常遭到暴风袭击的某岛屿,岛上的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昆虫的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无翅的,有翅但不发达的,有翅但发达的,环境度这些变异进行的定向的选择;
故答案为:C
8. 下列是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是( )。
A.英国科学家培育的克隆羊 B.美国科学家培育的超级鼠
C.张丽珠“缔造”的试管婴儿 D.中国科学家培育的杂交水稻
【答案】B
【知识点】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解答】 下列是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是美国科学家培育的超级鼠 ;A是克隆技术,B是试管婴儿技术,D是杂交技术;
故答案为:B
9.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调查其数量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兔子的不同毛色是相对性状
B.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
C.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深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解答】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如兔子毛发的白色或黑色、浅色或深色.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而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 每个家庭都希望生育健康的孩子。以下关于遗传和优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B.婴儿出生就有的先天性疾病都属于遗传病
C.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含有一对大小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将来发育为男性
【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由于人体的DNA、基因或染色体变化引起的疾病叫做遗传病。例如,先天愚型是由于患儿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引起的。我国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其意义在于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解答】A.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A正确;
B. 婴儿出生就有的先天性疾病都属于遗传病是错误的,由于人体的DNA、基因或染色体变化引起的疾病叫做遗传病。
C. 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C正确;
D. 含有一对大小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将来发育为男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11. 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 90年代成功实现了将大豆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 分子中,并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 )。
A.杂交育种 B.转基因技术 C.细胞杂交 D.分子杂交
【答案】B
【知识点】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解答】 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 90年代成功实现了将大豆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 分子中,并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
故答案为:B
12.(2024九下·丽水模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B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C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D 染色体 DNA 基因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血液;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观察图中关系可知:甲包括乙和丙,乙和丙是并列关系,但数量上乙多于丙。
【解答】A、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与图示相符,符合题意;
C、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不符合题意;
D、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目前已有8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对这种耐药性最好的解释是()。
A.细菌的获得性遗传
B.细菌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选择作用,使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的细菌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D.由于环境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发生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获得性遗传是“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简称,指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带有适应意义和一定方向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现象。 强调外界环境条件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并对生物进化有巨大推动作用。
【解答】A.基因不会凭空产生, 部分细菌发生了耐药性的基因突变 。 故A错。
B.无法体现用进废退。故B错。
C.由于部分细菌发生了耐药性的基因突变,抗生素对这些细菌进行了选择。这些细菌存活下来并扩大繁殖。故C对。
D.变异具有小概率性,所以不会大量发生变异。故D错。
故答案为:C。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找不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发展;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A.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环境会变化,因此没有完全有利于生存的变异;A错误。
B.在越古老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晚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复杂、高等,B正确。
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C正确。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野兔的保护色是为了躲避鹰的捕食,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为了捕食野兔,D正确。
故答案为:A。
15.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是()。
A.家兔的毛色中有白色、黑色和蓝灰色等
B.玉米粒有黄色、白色和红色等
C.人眼睛的虹膜有黑色、棕黑色和蓝色等
D.生长在遮阴处的小麦比长在阳光下的小麦秆细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ABC.人类皮肤的白化、玉米粒的黄白和人的色盲都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D.阴处的小麦秆细穗小,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变异,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 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不定向变异产生的,A错误;
B.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C正确;
D. 嘴型厚短的鸟因为很难吃到洞里的虫儿组建被淘汰,D错误;
故答案为:C
17.下列观点中,达尔文不认同的是()。
A.生物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即生存斗争
B.生物都存在遗传变异
C.万物同源,现存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现在的猿猴以后可能会进化为人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 生物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即生存斗争 ,A正确;
B. 生物都存在遗传变异 ,B正确;
C. 万物同源,现存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
D. 现在的猿猴与古代的猿猴生存环境不同,而且现在的猿猴是从古代的猿猴进化而来,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现在的猿猴依然在进化,未来有可进化成智慧生物,但不会和人成为同一物种,D错误;
故答案为:D
18.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
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
C.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答案】B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A、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 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 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 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A正确;
B、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 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 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 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地球 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证实,B错误;
C、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C正确;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 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 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 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 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 证据,D正确.
故选:B.
【分析】对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19.(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单个的基因竟然会“跳舞”,即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至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然后可能就在那里“安家”了。这种能跳动的基因被称为“转座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转座子”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转座子”中不含有遗传信息
C.由“转座子”跳动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
D.“转座子”与生物的性状无关
【答案】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一个基因只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解答】 A、“转座子”是一种能跳动的基因,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符合题意;
B、“转座子”是基因,其中含部分遗传信息,不符合题意;
C、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转座子”是基因,属于遗传物质,因此由“转座子”跳动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D、“转座子”是基因,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与生物的性状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024九下·杭州模拟)为了形象地表示DNA、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小金找来一根白色长绳,将其用不同颜色涂成了长短不一的区段,接着在长绳上系了一些代表“蛋白质”的小球,最后把带有小球的长绳螺旋状盘曲成一个短棒。在这个模型中,长绳、各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 )
A.DNA、基因、染色体 B.DNA、染色体、基因
C.基因、DNA、染色体 D.染色体、DNA、基因
【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解答】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长绳,各色区段、短棒分别代表的是DNA、基因、染色体,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8分)
21.(2024九下·杭州月考)春见柑橘俗称“耙耙柑”,肉质脆嫩,酸甜适口,成为今年最流行的水果之一.
(1)“耙耙柑”肉质脆嫩,酸甜适口,这一性状是由DNA上的 决定的。
(2)“耙耙柑”植株的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果实的。
(3)为保持其优良性状,建议果农采用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来繁殖植株。
【答案】(1)基因
(2)筛管(输导组织)
(3)无性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根据种子植物的遗传及有机物的运输和种子植物的生殖方式进行解答。
【解答】(1)虽然耙杷柑肉质脆嫩,酸甜适口,这一性状受基因控制,但这个性状的表现也受气候、土壤、光照等环境的影响;
(2)杷杷柑的茎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主要功能是运输,其中导管向上运输水及无机盐,筛管(输导组织)向下运输有机物;
(3)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
故答案为:(1)基因;(2)筛管(输导组织);(3)无性。
22.(2023九下·江北月考)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 。
(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若从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如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
【答案】(1)宇宙大爆炸
(2)A
【知识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
(2)根据题中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的结论分析各选项的正误。
【解答】(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
(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
A、图A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快,符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A正确;
B、图B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慢,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B错误;
CD、图C和图D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向我们靠近,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CD错误。
故答案为:A。
23.(2023九下·金华月考)西瓜是人们喜爱的夏季解暑水果,其主要食用部分是果肉。如果将刚结出的圆形西瓜幼果放进立方体的透明盒中让它继续生长,则原本是圆形的西瓜就会被塑造成方形(如上图)。
(1)西瓜是由花中的 发育而成的;
(2)若从“方形西瓜”中取出种子播种,使其自然生长,则会结出 (填“方形”或“圆形”)西瓜。
【答案】(1)子房
(2)圆形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2)植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解答】(1)西瓜是属于果实,果实是由花中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2)西瓜的形状是圆形,是由基因决定的,方形西瓜并没有改变西瓜的遗传物质,因此结出的新西瓜也只会是圆形。
故答案为:(1)子房 (2)圆形。
24.(2022九下·舟山月考)“刷脸支付”(如图甲)是现下非常流行的支付方式,它通过摄像头来捕捉人脸信息,完成支付过程。
(1)人脸识别主要依据脸部瞳孔的间距大小,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
(2)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需调整自身位置使人脸完整呈现在扫描区。结合人体反射活动,用图乙中的字母表示消费者大脑接收并处理信息后,指挥双脚进行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 。
(3)小雅用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来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丙)。实验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在光具座上所处的位置范围为 。
【答案】(1)基因
(2) ( )
(3)大于60cm,小于70cm(60cm -70cm)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解答】(1)由于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因此人脸识别主要依据脸部瞳孔的间距大小,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
(2)由于图乙中的字母表示消费者大脑接收并处理信息后,指挥双脚进行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说明是大脑接收信息后,再指挥双脚进行移动,因此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为[h]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一[F]下行传导束(下行传导的神经纤维)一[c]脊髓中相应的神经中枢一[d]传出神经一[e]效应器,因此该传导过程为:h→f→c→d→e.
(3)由于丙图中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60cm~70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5.(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如图是以海洋化学起源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1)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 (填字母)。
(2)请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 (填“需氧型”或 “不需氧型")。
(3)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
【答案】(1)A
(2)不需氧型
(3)从简单到复杂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1.目前,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模拟实验证明原始地球条件下,简单无机物形成简单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
2.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据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
古人类是对化石人类的一种泛称。认为从猿类到人类共经过拉玛古猿、南猿、猿人、古人、新人等几个阶段。除新人外均属已绝灭的种类。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1)米勒的实验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未出现原始生命的时期,对应图中的A时期。
(2)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由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
(3)开始出现的生命单细胞的生物,比较简单,后出现的被子植物的结构复杂,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26.(2022九下·温州开学考)前些日子,研究人员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发现了深海鱼油、胡萝卜等食物中维生素A能够促进伤口愈合。
(1)胡萝卜有不同品种,在颜色、维生素A含量等性状上存在差异,这些性状是由DNA上的 控制的。
(2)深海鱼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甘油和脂肪酸,它们是人体合成 (填写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3)胡萝卜与深海鱼的细胞结构有诸多不同,如胡萝卜细胞具有 (写出一种) 。
【答案】(1)基因
(2)脂肪
(3)细胞壁(或液泡)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DNA均存在在细胞中,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即DNA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DNA和组蛋白组成染色体。
(2)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1.有无细胞壁;2.有无中心体;3.细胞分裂时是否形成细胞板;4.有无叶绿体;5.有无胞间连丝;6.是否有液泡。
【解答】(1)胡萝卜有不同品种,在颜色、维生素A含量等性状上存在差异,这些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
(2)深海鱼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甘油和脂肪酸,它们是人体合成脂肪的重要原料。
(3)胡萝卜与深海鱼的细胞结构有诸多不同,如胡萝卜细胞具有细胞壁(或液泡)。
27.(2021九下·浙江期末)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船上的航天员还携带了多种植物种子到太空进行航天育种。请回答:
(1)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的过程中,两者的运动状态必须保持相对 。
(2)2016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七)这天晚上的月相最接近图中的____。
A. B.
C. D.
(3)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 发生变异,已成为快速获得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答案】(1)静止
(2)C
(3)基因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1)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不过物体一旦被选作了参照物就被假定为静止了,这样才能去判断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选择一个参照物解答。
(2)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结合图片解答。
(3)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生物的变异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凡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由于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叫做遗传的变异,凡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叫做不遗传的变异。
【解答】(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对接完成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2016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七),每月的十五为满月,因此这天晚上的月相最接近图中的C图满月,C符合题意。
(3)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引起的种子变异,因此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发生变异,已成为快速获得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故答案为:(1)静止(2)C(3)基因
2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5.1 生物的遗传(一))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工作图正式完成,如图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回答问题:
(1)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染色体的是图 ,男性性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 。
(2)男性、女性的性染色体在A、B图中应是第 对染色体。
【答案】(1)B;XY
(2)23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人的染色体有两类,一类是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另一类是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1)女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X,男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因此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染色体的是图B,男性性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XY。
(2)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因此男性、女性的性染色体在A、B图中应是第23对染色体。
故答案为:(1)B;XY(2)23
29.(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1953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等人设计如图装置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氨基酸等有机物,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材料2:细胞色素C是一种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物体细胞色素C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测定发现猕猴、兔、鸡、金枪鱼体内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序列与大猩猩体内的差异数目为1、6、12、20。
(1)米勒实验装置中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是 (选填“1”或“2”或“3”),该模拟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 ;
(2)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3)猕猴、兔、鸡、金枪鱼在性状的差异是由 决定的。
【答案】(1)1;有机物
(2)猕猴
(3)基因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米勒模拟实验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亲缘关系指的是生物类群在系统发生上所显示的某种血缘关系。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
【解答】(1)由图可知,1是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
(2)由测定结果可知,猕猴与大猩猩的氨基酸序列只有1个是不同的,所以猕猴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1)1;有机物;(2)猕猴;(3)基因。
3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3 生物进化)如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 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 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 。
【答案】(1)熊
(2)大熊猫
(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分析题中的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熊的亲缘关系最近。
(2)由分析可知,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大熊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3)如图说明了四种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1)熊(2)大熊猫(3)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它们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1.(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据媒体报导,英国农夫用精选出的种子培育了重达680公斤的巨型南瓜。
①该巨型南瓜与普通南瓜在性状上的差异,是由 决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了生物具有 这一普遍的现象。
②南瓜中储存的化学能是由 能转化而来的。
③食用南瓜后,糖类物质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人体血糖含量并不会明显增加,这与 (填一激素名称)的调节密切相关。
【答案】基因;变异;太阳能(光能);胰岛素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遗传和变异现象;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能。
(3)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调节血糖。
【解答】①基因决定性状,因此该巨型南瓜与普通南瓜在性状上存在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这一普遍的现象。
②南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能量最先来自太阳能,因此南瓜中储存的化学能是由太阳能(光能)能转化而来的。
③食用南瓜后,糖类物质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人体血糖含量并不会明显增加,因为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使血糖降低。
故答案为:基因;变异;太阳能(光能);胰岛素
32.(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1.5遗传与变异(第1课时))如图所示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 主要由[①]DNA和[②] 组成。
(2)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 (填序号)片段。
(3)人类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控制的。如果一对夫妇,两个都有耳垂,他们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种现象称为 ,这个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 。
【答案】(1)染色体;蛋白质
(2)①
(3)变异;dd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可以说: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有数万个基因。
【解答】(1)图中[③]就是染色体主要由[①]DNA和[②]蛋白质组成。
(2) 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基因是①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
(4) 人类的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d)控制的.一对夫妇均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无耳垂的男孩,这种现象称为变异;说明该夫妇都携带一个控制耳垂的隐性基因d,因此该夫妇的控制耳垂有无的基因组成是Dd,这个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dd。
故答案为:(1)染色体;蛋白质(2)① (3)变异;dd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 9分)
33.(2018九下·鄞州月考)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更大的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入下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答案】(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解答】(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物种抗药性由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基因;自然选择;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数据误差,一般都对数据做求平均数的处理;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不同部位;故答案为: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1)基因;自然选择;(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34.(生命的起源)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 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C中为含有 的水溶液.
(4)米勒认为原始生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可能诞生的,它的场所是 .
(5)此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从 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答案】(1)原始大气
(2)闪电
(3)有机物
(4)原始海洋
(5)无机物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解答】解: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该混合气体中不会含有氧气,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图中B装置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和C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2)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3)、(4)图中B装置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和C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C中为含有有机物的溶液.(5)D装置是冷凝管,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冷却后,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2)闪电(3)有机物(氨基酸)(4)原始海洋(5)无机物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3分)
35. 如图是转基因超级鼠的研制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 以上研究过程利用的技术叫做 。
(2)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受精卵在小鼠的 (填器官名称)内发育成新个体。其间胚胎和母体通过 和 进行物质交换。
(3)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转基因技术
(2)子宫;胎盘;脐带
(3)基因决定性状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 转基因技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 ;
【解答】(1) 以上研究过程利用的技术叫做 转基因技术 ;
(2) 将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体内,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填器官名称)内发育成新个体。其间胚胎和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交换。
(3) 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基因决定性状 ;
故答案为:(1) 转基因技术 (2)子宫、胎盘、脐带(3) 基因决定性状
36. 豌豆的种子有绿色和黄色两种,一颗黄色种子萌发成的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后产生了190颗种子,这些种子的颜色及质量分别如表及直方图所示。请根据图表分析回答:
种子颜色 黄 色 绿 色
种子数目 143 47
(1) 豌豆种子的不同表现类型——绿色和黄色称为 。
(2)田中有一株豌豆植株偶然结出白色籽粒,这是生物 的结果。直方图显示豌豆种子的质量出现差别,因为水肥条件不同引起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3)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的豌豆新品种,抗虫这种性状能够遗传吗 ,说出你的理由: 。
【答案】(1)相对性状
(2)变异;不可遗传
(3)能;现豆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DNA上控制基因的遗传片段叫做基因; 遗传是指亲代表达相应性状的基因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获得其父母遗传信息的现象。 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形态、生理、生化以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的歧异,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的根源,包括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答】(1) 豌豆种子的不同表现类型——绿色和黄色称为 相对性状 ;
(2)田中有一株豌豆植株偶然结出白色籽粒,这是生物变异的结果。直方图显示豌豆种子的质量出现差别,因为水肥条件不同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3) 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的豌豆新品种,抗虫这种性状能够遗传吗 能,说出你的理由: 现豆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2)变异;不可遗传(3)能; 现豆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37. 如图是对一块种植马铃薯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 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 1 至 3 年效果较 ,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杀虫效果越来越 。
(2)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越来越多,你认为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是在使用杀虫剂之 (填“前”“中”或“后”)。
【答案】(1)好;差
(2)前
【知识点】化石;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 自然选择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并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此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他认为应用自然选择原理可以说明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的起源。
【解答】 (1)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 1 至 3 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杀虫效果越来越差;
(2) 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越来越多,你认为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是在使用杀虫剂之 前,因为本身就存在抗药的变异和不抗药的变异;
故答案为:(1)好;差(2)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