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科学思维:学会用物质微粒模型简要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实践:初步掌握模型建立的方法。
态度责任:对构建模型、符号表示的体验领会模型的作用;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01 模型
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都是一个模型
B.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
C.模型有具体形象的,也有抽象的
D.模型与其所表示的事物都是一模一样的
【答案】D
【详解】A.根据模型的特征,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都是一个模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例如人体骨骼模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 B.氦原子
C.电流表 D.细胞结构
【答案】C
【详解】A、图中是表示水分子的结构模型,属于模型,错误;
B、图中为氦原子结构模型,属于模型,错误;
C、图中为电流表的符号,不属于模型,正确;
D、图中为细胞的结构模型,属于模型,错误。
故选C。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以下用到模型法的是( )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C.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D.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来显示力的大小
【答案】A
【详解】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符合题意。
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来显示力的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小科同学将2-3粒碘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酒精,用玻璃棒搅拌,他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图是他画的此液体中碘分子分布示意图(酒精分子没有画出),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图
【答案】 碘逐渐溶解,溶液变为紫红色 甲
【详解】碘可以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碘酒,观察到的现象是碘逐渐溶解,溶液变为紫红色,故填碘逐渐溶解,溶液变为紫红色;
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甲图符合事实,故填甲。
02 符号
5.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用符号或模型来表达一定的信息。下列图示属于符号的是( )
A. B.
C.水分子 D.
【答案】D
【详解】A、这是欧姆定律公式,不属于符号,故A不符合题意;
B、这是电路图模型,不属于符号,故B不符合题意;
C、这是水分子模型,不属于符号,故C不符合题意;
D、这是注意安全的标志,属于符号,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用模型和符号表现事物是两种常见的科学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符号的是( )
A.眼球结构 B.磁感线
C.密度公式 D.节约用水
【答案】D
【详解】A、此图为结构模型图,故A错误;
B、此图为磁感应线模型图,故B错误;
C、密度公式属于模型,故C错误;
D、节约用水是符号,故D正确。
故选D。
1.模型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不属于模型法的是( )
A.光线 B.磁感线
C.水分子 D. 火星探测
【答案】D
【详解】A、为了形象的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标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属于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带箭头的曲线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磁感线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在磁体周围画出来的,属于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图形的办法描述了水分子的构成,属于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不属于模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符号的是( )
A.滑动变阻器 B.亚运会会徽
C.磁感线 D.冬奥会吉祥物
【答案】B
【详解】A、该图为模型,不属于符号,错误;
B、该图为亚运会会徽标志,属于符号,正确;
C、该图为磁感应线模型,不属于符号,错误;
D、该图冬奥会吉祥物模型,不属于符号,错误。故选B。
3.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有时也可以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选项中属于符号而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详解】A、图中为一种原子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节约用水属于标志类,不是模型,属于符号,故B符合题意。
C、图中为甲烷分子的微观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这是足球烯--C60的分子结构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科学老师鼓励同学们将学过的知识制作成小卡片,小卡片有助于科学学习。请仔细观察下列四张小卡片内容,属于符号的是( )
A.磁感线 B.电流表
C.水分子 D.眼球结构
【答案】B
【详解】A、磁感线,是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模型,错误;
B、此图为电流表的符号,正确;
C、此图为水分子模型,是放大的模型,错误;
D、此图为眼球结构,是放大的模型,错误。
故选B。
5.如图步骤的模型,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详解】从微观上分析电解水,水分子先被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两两自相结合形成氢分子,同时氧原子也两两自相结合构成氧分子,氢分子构成氢气,氧分子构成氧气,即微观上,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C。
6.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属于模型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B.测量科学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C.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 D.参照动物分类方法对植物分类
【答案】C
【分析】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这种研究方法叫模型法。
【详解】A.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采用的是观察法,A不符合题意。
B.测量科学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采用的是测量法,B不符合题意。
C.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采用的是模型法,C符合题意。
D.参照动物分类方法对植物分类,采用的是分类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叙述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B.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者是计算机图像
C.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的符号
【答案】D
【详解】A、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不符合题意;
B、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者是计算机图像,不符合题意;
C、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地球仪是指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制作地球仪的目的是:更方便地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符合题意。故选D。
8.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转换法
【答案】D
【详解】A.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把声波类比为水波,从而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是类比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电解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答案】C
【详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电解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故选C。
10.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氮气分子极少数分解,即分子大小不变,分子数目基本不变化,主要原因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气体体积增大一倍。
【详解】A、该变化中分子体积增加了,而上述变化中分子大小不变,只是间隙变大,与题意不符,故A不正确;
B、该变化中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而分子大小没变,分子数目也基本不变,符合题意,故B正确;
C、该变化中分子全部破裂了,原子变大了,与题意不符,故C不正确;
D、该变化中分子全部破裂成了原子,与题意不符,故D不正确。故选B。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答案】AD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故正确;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只是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分子的个数没有变化,所以原子个数也没有变化;故错误;
C、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发生了变化;故错误;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正确。故选AD。
1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1)图1中,正常情况下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 。某次实验结果与上述不相符合,你认为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 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2)图2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则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答案】(1) 1:2 ABD
(2)②③①
【详解】(1)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氢气,所以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1:2;
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故说法正确;
B、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种可能,故说法正确;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自然科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做法不可取,故说法错误;
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ABD;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的变化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③①。
13.如图分别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
(1)图1表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改变的是 。
(2)图2表示的变化,所表示的宏观事实是 。
(3)图2表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在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答案】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氢气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分子间间隙的影响和化学反应的宏观解释。
【详解】(1)图1表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改变的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图2表示的变化,所表示的宏观事实是:氢气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3)图2表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在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
【点睛】重点:通过观察微观粒子示意图,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解释粒子变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科学思维:学会用物质微粒模型简要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实践:初步掌握模型建立的方法。
态度责任:对构建模型、符号表示的体验领会模型的作用;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01 模型
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都是一个模型
B.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
C.模型有具体形象的,也有抽象的
D.模型与其所表示的事物都是一模一样的
2.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 B.氦原子
C.电流表 D.细胞结构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以下用到模型法的是( )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C.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D.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来显示力的大小
4.小科同学将2-3粒碘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酒精,用玻璃棒搅拌,他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图是他画的此液体中碘分子分布示意图(酒精分子没有画出),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图 。
02 符号
5.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用符号或模型来表达一定的信息。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
A. B. C.水分子 D.
6.用模型和符号表现事物是两种常见的科学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符号的是( )
A.眼球结构 B.磁感线
C.密度公式 D.节约用水
1.模型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不属于模型法的是( )
A.光线 B.磁感线
C.水分子 D. 火星探测
2.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符号的是( )
A.滑动变阻器 B.亚运会会徽
C.磁感线 D.冬奥会吉祥物
3.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有时也可以用符号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选项中属于符号而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4.科学老师鼓励同学们将学过的知识制作成小卡片,小卡片有助于科学学习。请仔细观察下列四张小卡片内容,属于符号的是( )
A.磁感线 B.电流表
C.水分子 D.眼球结构
5.如图步骤的模型,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6.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属于模型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B.测量科学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C.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 D.参照动物分类方法对植物分类
7.下列叙述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B.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者是计算机图像
C.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的符号
8.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转换法
9.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电解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10.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 B. C. D.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1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1)图1中,正常情况下A、B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应是 。某次实验结果与上述不相符合,你认为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
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2)图2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则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13.如图分别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1)图1表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改变的是 。
(2)图2表示的变化,所表示的宏观事实是 。
(3)图2表示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在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