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认识原子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和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典型及数量关系。
科学思维:体会分类、预测、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态度责任: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的思想。
01 原子结构模型
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发现历史分析。
【解答】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而现在科学家认为电子云模型更符合实际,所以三种原子模型先后顺序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
故选D。
2.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 α粒子也带正电荷,则 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而离原子核较远的几乎不受排斥力而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故a错误,而bcd正确。
故选C。
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解: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比原子的体积小。
故答案为:C。
【分析】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a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
4.为探究原子结构, 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粒子轰击金管实验,发现现象如图甲。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 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 粒子数量, 并绘制成图像如图乙。
现象 1:大多数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 2:少部分 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3 :极少数 粒子被弹了回来。
(1)图乙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
(2)请分析现象3的原因
(3)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 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
A. B. C.
(4) 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现象,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卢瑟福用该研究方法来说明原子核的存在。下列实验研究与该方法不同的是____(填字母)。
A.用小磁针来检测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C.灵敏电流计的偏转判定电路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D.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性质
【答案】(1)C
(2)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
(3)C
(4)D
【解析】【解答】(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即α粒子偏转角度为0,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图乙中C点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碰到了比它质量大得多的物质,即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
(3)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如图丙所示中的C;
(4)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用的是转换法,
A、用小磁针的转动来检查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使用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使用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摆动,那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使用了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性质,使用了模型法,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2)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
(3)核式原子结构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4)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分析四个选项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02 揭秘原子核的秘密
5.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答案】A
6.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答案】C
【解析】【分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解答;
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解答;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上解答。
【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 故错误;
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 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
故选C。
7.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D
【解析】【解答】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是错误的叙述,应为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A答案错误;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B答案错误;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答案错误;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是正确的叙述,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2分析;
B、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分析;
C、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D、根据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分析。
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电子 D.中子
【答案】C
【详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就是电子,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排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是( )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⑤③②④ D.①③⑤④②
【答案】A
【详解】①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③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②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⑤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故选A。
3.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下列这些微粒中,不会引起极光的是( )
A.α粒子(氦的原子核)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α粒子(氦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中子没有高能带电粒子,人们不能看到极光现象,故D符合题意。
4.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答案】C
【详解】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
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答案】D
【详解】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B不符合题意;
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不符合题意;
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答案】A
【详解】A、由图可知,该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即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质子数可为8,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该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即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该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即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即该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6,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该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即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选项错误,故选A。
7.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下列相关科学史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的
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D.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答案】C
【详解】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故A正确;
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故B正确;
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带正电,四周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故C错误;
D.汤普生认为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原子中,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故D正确。
故选C。
8.下列所描述的粒子与氧原子一致的是( )
A.该粒子有8个质子,9个中子,10个电子
B.该粒子有9个质子,8个中子,10个电子
C.该粒子有8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D.该粒子有9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答案】C
【详解】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也是8。
故选C。
9.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铍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C
【详解】A、根据行星模型可知,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行星模型可知,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行星模型可知,不能直接体现出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符合题意;
D、根据行星模型可知,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提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的图①模型
B.玻尔提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的图②模型
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各科学家提出模型的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④③
【答案】D
【详解】A.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20世纪20年代以来提出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④②③,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如图甲是卢瑟福用带正电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B.a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完美地揭示了原子真实的结构
D.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模型法
【答案】C
【详解】A.由图甲用a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原子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作用是排斥,因此说明a粒子带正点,说明a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当时认知水平所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大体揭示了原子的结构,不能完美地揭示了原子真实的结构,如原子核的构成等,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了人类了解原子而进行模拟化的模型,而非真实结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图是原子结构发展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
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详解】A.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为原子不显电性,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此选项正确;
B. 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此选项正确;
C.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所以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核外周围分层运动的,此选项错误;
D. 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3.我们考试填涂答题卡专用的2B铅笔如图甲,其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合剂,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碳原子结构模型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B.所有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C.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不能再分的夸克构成 D.中子的质量相对于带电的质子和电子,可以忽略
【答案】A
【详解】A.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故A正确。
B.所有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B错误。
C.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夸克构成,而夸克也可以再分,故C错误。
D.中子的质量较大,不能忽略,故D错误。
故选A。
14.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答案】B
【详解】一个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所以一个反氢原子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故选B。
15.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u夸克和d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要是质子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应该是2个u夸克(2×2/3=4/3)和1个d夸克(-1/3×1=-1/3),相互抵消,4/3-1/3=1,中子不带电,应该是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正负电荷恰好抵消,故选C
考点:原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的电性)
二、探究题
三、填空题
1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粒子是 ;
(2)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3)上述粒子中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4)带正电荷的是 ;
(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 。
【答案】 ④⑥ ①②⑤ ⑥ ③④ ①
【详解】(1)因为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故填④⑥。
(2)不显电性的是分子、原子、中子,故填①②⑤。
(3)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几乎忽略不计,质量最小的是电子,故填⑥。
(4)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和质子,故填③④。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是分子,故填①。
17.下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 3 3 C
【详解】(1)由图示信息可知,锂原子的电子数为3,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锂元素的核电荷数为3;
(2)由图示信息可知,锂原子的电子数为3,因为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
(3)A.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整体不显电性,说法正确;
B.由图示可知,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原子核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原子核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说法错误;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8.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答案】 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模型
【详解】(1)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被证实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粒子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建立模型的过程B.得出科学事实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D获取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同时也断定原子核呈 电性。
【答案】 错误 A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而按原方向运动 正
【详解】(1)[1]现代原子模型是卢瑟福的原子核模型,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并非实心模型和葡萄干面包模型。
(2)[2]卢瑟福是根据实验结论,提出模型,所以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4]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而按原方向运动,故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而α粒子带正电荷,极少部分α粒子受到排斥作用而大角度偏转回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原子核带正电。
20.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史料一中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用图甲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线:
(3)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B.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C.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D.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入,如图是现代氢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其中“●”、“○”和“ ”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请你依据氢原子的结构模型,绘制锂—7原子的结构模型图。 (至少表示出其中的3点信息)
【答案】(1)原子不显电性
(2)绝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3)BC
(4)
【详解】(1)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根据原子不显电性,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故填原子不显电性。
(2)根据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绝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故填绝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3)A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认为原子是西瓜模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没有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选项错误;
B 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选项正确;
C 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选项正确;
D 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但并没有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选项错误,故填BC。
(4)
锂—7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核外有3个电子,故其原子的结构模型图画为。
21.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有的甚至几乎达到,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A.B.C.
(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 不会 C ABD
【详解】(1)[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
(2)[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粒子不会遇到大质量的原子核而反生明显的“反弹”现象,也就不会出现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3)[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在原子内部有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同时,原子核外空间很大,因此,图C的原子结构最为符合,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因此选项ABD说法符合题意,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并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D。
22.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ɑ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ɑ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ɑ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ɑ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ɑ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A. B.
C. D.
(3)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人们掌握的下列事实或原理,有助于当时建立该模型的是 。
A.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电子由于质量太小无法阻挡ɑ粒子轰击
D.有些原子内没有中子
E。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答案】 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A ABC
【详解】(1)[1]电子带负电,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
(2)[2]极少数粒子偏转角度较大,多数粒子偏转角度很小,故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A.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可以让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A符合题意;
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而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符合题意;
C.电子由于质量太小无法阻挡α粒子轰击,所以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C符合题意;
DE.和该模型建立没有直接联系,故DE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α粒子散射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该实验很好地模拟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即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为: ;
(4)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下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答案】 原子核 C 见解析 D
【详解】(1)[1]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所以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
(2)[2]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知:α粒子的质量要小于中心的辐射环磁体,磁性要与中心的辐射环磁体保持一致,所以选择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的辐射环磁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4)[3][4]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原子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微粒;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根据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得到的D图,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3 原子的结构模型(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认识原子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和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典型及数量关系。
科学思维:体会分类、预测、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态度责任: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的思想。
01 原子结构模型
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2.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氢原子为例,下图中的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A. B. C. D.
4.为探究原子结构, 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粒子轰击金管实验,发现现象如图甲。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 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 粒子数量, 并绘制成图像如图乙。
现象 1:大多数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 2:少部分 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3 :极少数 粒子被弹了回来。
(1)图乙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
(2)请分析现象3的原因
(3)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 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
A. B. C.
(4) 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现象,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卢瑟福用该研究方法来说明原子核的存在。下列实验研究与该方法不同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用小磁针来检测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C.灵敏电流计的偏转判定电路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D.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性质
02 揭秘原子核的秘密
5.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6.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7.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1.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电子 D.中子
2.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排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是( )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⑤③②④ D.①③⑤④②
3.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下列这些微粒中,不会引起极光的是( )
A.α粒子(氦的原子核)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4.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
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6.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7.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下列相关科学史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的
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D.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8.下列所描述的粒子与氧原子一致的是( )
A.该粒子有8个质子,9个中子,10个电子
B.该粒子有9个质子,8个中子,10个电子
C.该粒子有8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D.该粒子有9个质子,10个中子,8个电子
9.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铍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
10.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提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的图①模型
B.玻尔提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的图②模型
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各科学家提出模型的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④③
11.如图甲是卢瑟福用带正电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B.a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完美地揭示了原子真实的结构
D.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模型法
12.如图是原子结构发展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
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13.我们考试填涂答题卡专用的2B铅笔如图甲,其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合剂,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碳原子结构模型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B.所有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C.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不能再分的夸克构成
D.中子的质量相对于带电的质子和电子,可以忽略
14.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15.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1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粒子是 ;
(2)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3)上述粒子中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4)带正电荷的是 ;
(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 。
17.下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8.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被证实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粒子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科学事实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获取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同时也断定原子核呈 电性。
20.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史料一中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用图甲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线:
(3)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B.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C.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D.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入,如图是现代氢原子的结构模型图,其中“●”、“○”和“ ”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请你依据氢原子的结构模型,绘制锂—7原子的结构模型图。(至少表示出其中的3点信息)
21.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有的甚至几乎达到,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A. B. C.
(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2.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ɑ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ɑ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ɑ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ɑ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ɑ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A.B.C. D.
(3)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人们掌握的下列事实或原理,有助于当时建立该模型的是 。
A.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电子由于质量太小无法阻挡ɑ粒子轰击 D.有些原子内没有中子
E.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α粒子散射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该实验很好地模拟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即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为: ;
(4)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下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