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20 12: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故事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出示小毛驴过河的图片,讲述小毛驴驮着食盐过河的故事
提问:小毛驴过河之后觉得身上轻了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测)
总结:食盐溶解在水里面了,引出溶解的概念
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故事导入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新课题
过渡: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吧!
新课讲授
(一)探索一:说一说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材料准备:1小份食盐,一小份小苏打,一小份食用碱,一小份味精,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出示味精,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老师将味精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教师总结:味精能溶解在水中。
出示小苏打,提问:小苏打能溶解在水中吗?(预设学生答案)同样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老师请一名小助手上来试一试,将小苏打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教师总结:小苏打能溶解在水中。
出示食用碱,提问:食用碱能溶解在水中吗?(预设学生答案)同样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老师请一名小助手上来试一试,食用碱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教师总结:食用碱能溶解在水中。
演示法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物质的溶解,引发学生思考。
过渡: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
老师展示6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是红糖、奶粉、冰糖、鸡精、沙子、花生油
提问:这些物质中哪些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溶解在水中?(学生举手发言)
探索一小结: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味精、小苏打、食用碱……,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花生油、沙子……
过渡:那么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让我们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接着探索吧!看看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呢?
(三)探索二: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
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对比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完全溶解?(学生小组交流2分钟,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关键词。
预设①:水量相同,水温相同;每次都充分搅拌(演示搅拌的正确以及错误方式,加深学生对搅拌规范操作的印象);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预设②杯底没有剩余的物质说明已经完全溶解了,当充分搅拌后,杯底还有剩余物质说明已经不能溶解了,停止实验并记录。
过渡:老师看大家都跃跃欲试了,让我们动手操作一下吧!
展示实验步骤,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提醒实验注意事项: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提醒学生注意小组内分工合作:一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及时记录溶解份数,两名同学为实验员负责溶解食盐,两名同学为实验员负责溶解小苏打,其他同学是观察员负责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将份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三页的表格中,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 ,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 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注意事项提醒完毕后全班朗读注意事项以加深印象。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7份食盐和2份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溶解能力强。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溶解能力弱。
巩固小结(预设2分钟)
思维导图形式回顾
重点强调对比试验的现象及结论
布置作业
生活中其他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怎样的?同学们课后去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食盐、味精、小苏打、食用碱……
2.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相同条件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手册
小组 1 2 3 4 5 6 7 8
食盐
小苏打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溶解的份数多,溶解能力强。 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溶解能力弱。
教学反思: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后,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后续教学。
在内容讲解上,通过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学生直观理解了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不过,溶解限量概念的讲解可结合生活实例,如冲调果汁时糖的溶解,让学生更好理解。同时,应提前充分准备实验,确保材料充足、实验效果明显,避免因食盐颗粒大小不一影响溶解速度,干扰实验结果。
教学方法上,小组合作实验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动手与合作能力。但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偏离主题,今后要明确讨论方向,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思考。在实验操作指导中,应更细致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搅拌、取用药品等规范动作,减少操作失误。
学生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记录数据。但部分学生依赖他人,操作机会少,后续要关注个体差异,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同时,在实验汇报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体而言,这堂课有收获也有不足。今后教学中,我会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科学课堂更高效有趣,助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