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含1、2课时)课件(共1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含1、2课时)课件(共1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26 09: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选必二 2·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1.综合思维: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综合治理的措施。
2.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生态脆弱区区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
3.地理实践力: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某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导入新课:
2019湘教版
2019湘教版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我国四大沙漠之一,面积4.43万平方千米。这里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年蒸发量超过3 500毫米。但这里发育了100多个湖泊,并拥有全球相对高差最大的沙山,形成了沙山与湖泊相伴的独特景观。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的成因,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材料】
2019湘教版
【思考题】
1.查阅文献,了解上述争议内容,谈一谈,你对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的看法。
2.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些湖泊边缘有淡泉水出露。讨论这些淡泉水比湖水对当地沙漠治理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巴丹吉林沙漠地理位置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其主要类型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生态脆弱区。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对照我国行政区划图和地形图,说出这些生态脆弱区的大致范围和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明晰概念
生态脆弱区分布
①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大兴安岭山地和燕山山地。
②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辽西以北丘陵、冀北坝上典型草原、阴山北麓荒漠草原、鄂尔多斯荒漠草原。
③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贺兰山及蒙宁河套平原、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荒漠绿洲、青海柴达木高原盆地荒漠绿洲。
④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山间盆地。
⑤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云贵高原。
⑥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横断山地。
⑦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
⑧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带。
明晰概念
生态脆弱区分布
生态脆弱区分布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明晰概念
阅读教材第68-71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态脆弱区?找出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的分类?
2.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一般具有抗干扰能力弱、边缘效应显著、环境异质性高、时空波动性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等特征。
主要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明晰概念
生态脆弱区
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
森林边缘
沙漠边缘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一旦稳定性被打破
环境问题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区域。
明晰概念
生态脆弱区
面积大
类型多
分布广
1.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明晰概念
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东北边缘
黄土高原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西南山区
明晰概念
生态脆弱区可能面临的问题
①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
②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③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
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⑤生物多样性减少;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课时一
明晰概念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荒漠化
荒漠化的类型
Types of desertification
石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渍化
沙漠化
红漠化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括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沙质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
水土流失
红色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草场退化
黑土退化
讲讲图示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明晰概念
荒漠化类型
风蚀土地退化
水蚀土地退化
冻融土地退化
人类滥砍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
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沙漠化?
荒漠=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
红色荒漠化
荒漠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是出现荒漠景观。
特别提醒
荒漠不等于荒漠化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气候,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即土壤盐渍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存在。
易错辨析
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2. 根据区域特征,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石漠化
土地沙化
土壤盐碱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
羌塘高原西部
浑善达克沙地
黄土高原
冻融侵蚀
水土流失
华北地区
明晰概念
荒漠化的类型
土地沙漠化
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中国(大陆)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
红色荒漠
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
高寒荒漠(冻融荒漠)
发生在青藏地区
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
荒漠化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其间的内陆盆地;
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内流河;
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区域认知
1.分布:我国西北荒漠化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
图2-37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
阅读思考
行政范围:涉及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Gurbantunggut Desert
塔克拉玛干沙漠
Taklimakan Desert
库姆塔格沙漠
Kumtag Desert
库布齐沙漠
Kubuqi Desert
巴丹吉林沙漠
Badain Jaran Desert
腾格里沙漠
Tengger Desert
乌兰布和沙漠
Ulanbuh Desert
中国荒漠化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阅读 Reading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荒漠化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区域,涉及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这就为土地表层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来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阅读思考
基本条件:深处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
物质条件: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
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2.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
梳理归纳
②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加之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土地荒漠化加剧。
从2004年开始,新疆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启动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69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新疆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荒漠化防治,目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1)结合图2-41,分析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
活动探究
滥牧、 垦荒造成的环境恶化示意
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植被蓄水减少;
盲目垦荒,耕地面积扩大,导致地表疏松,农业用水量加大,过度引河水和抽取地下水灌溉;
以上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最终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胡杨树大面积枯死,导致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水资源利用不当
(2)人为因素(根本)
人文因素(决定性的作用)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农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耕地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土壤次生盐渍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主要表现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
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
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人文因素(决定性的作用)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人为
因素
人口
激增
人类活
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人为因素
梳理归纳
视界:荒漠化
视界:荒漠化
视界:荒漠化
视界:荒漠化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课时二
阅读教材第71-73页,思考以下问题
1.荒漠化有哪些危害?
荒漠化危害范围大
Desertification has a wide range of hazards
01
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陆地面积的总和。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世界荒漠化分布
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 3 6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2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陆地面积的总和。

中国荒漠化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以上。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沙化之殇
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威胁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荒漠化的危害
主干梳理
1、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基础设施。
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和片状流沙侵袭基础设施
荒漠化威胁村庄
荒漠化的危害
主干梳理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忽如一夜沙尘来,满城尽带黄金甲。
北方沙尘南下空袭长三角
上海遭遇7年来最严重浮尘天气
荒漠化的危害
主干梳理
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摧毁村庄
大气污染
剥蚀土壤
耕地改种
牲畜死亡
人员伤亡
……
荒漠化的危害
主干梳理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
荒漠化危害程度深
The degree of desertification is deep
01
经济方面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生态方面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社会方面
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流域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积严重;
加剧沙尘暴灾害,局地气候变差;
农、牧业承载能力下降,威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等。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研究表明贫困与脆弱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贫困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导致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
消失的楼兰古国
阅读 Reading
楼兰古国的消失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楼兰作为亚洲中部的“十字路口”,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游客络绎不绝。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外迁。楼兰国都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成为荒漠。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三
阅读教材第74-75页,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方针及具体措施?
2.针对西北荒漠化,我们具体的措施?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举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目的
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防治荒漠化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出应对措施?
思考探究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人为
因素
人口激增
人类活
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②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缺乏植被保护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自然
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综合治理
控制人口增长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合理利用水资源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天然气民用、推广省柴灶
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流域内统筹用水
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
设置沙障工程
退耕还林、还牧、保护性耕作
计划生育、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居民,由于原居住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继续生存,或者在当地继续生存,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而自发的或由政府组织的人口迁移的行为。
“生态移民”可以使生态脆弱区达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生态移民”不是逃避自然,而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宁夏西海固贫困群众在政府号召下移民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闽宁镇
改善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减少水井数量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内陆区
西
海陆位置


降水量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具体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内陆区
西
海陆位置


降水量
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
绿洲地区

前沿地带
外围沙漠边缘
内部
封沙育草
营造防沙林带
农田防护林网
流沙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
缺水源地区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延伸拓展
赤峰农田防护林
内蒙古牧场防护林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生物措施:绿洲前沿地带——营造防护林,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公路两厢的防护林带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树
梭梭树、怪柳、沙拐枣、胡杨、红柳等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生物措施:绿洲前沿地带——人工补种固沙植被
从1988年开始库布其沙漠实施沙棘生态建设工程,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这种“库布其模式”获得了联合国肯定。沙棘喜光,抗严寒、风沙,耐干旱和高温,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沙棘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沙棘叶富含蛋白质。下图示意库布其沙漠位置及区域降水分布。
随堂练习
3.分析沙棘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
沙棘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干旱地区栽种;
沙棘根系发达,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沙棘的果实、叶子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绿洲内部
前沿地带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
(封沙育草)
(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农田防护林网)
石方格
草方格
石方格
工程措施:缺水、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沙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草方格
清理麦草
码放麦草
踩压整型
关于用草墙固沙,人们做过很多其他尝试。后来发现,正方形的防沙效果最好,且1×1米大小、10-20 厘米高的麦草方格的防沙效果最好。不过,麦草方格在扎下4到5年后就会风蚀腐烂,需要重新补扎。
延伸拓展
草方格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网状的草方格如同无生命的沙漠微型防护带环环相扣,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延伸拓展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工程措施:缺水、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沙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寸草能遮百丈风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据野外考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208种植物,其间广泛发育着以地衣植物为主的生物结皮,是除种子植物以外的固定沙面的重要生物因子。一山之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大约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7倍,但植物种类却只有它的1/2。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右图示意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置。
随堂练习
(3)分析生物结皮在固定沙面中的作用。
①黏结沙粒,减轻外力侵蚀(风蚀和水蚀);
②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③增加沙层养分(吸收和固氮),有利于其他植物生长;
④吸收截留水分,提高沙层湿度,有利于其他植物存活;
⑤促进腐殖质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其他植物生长。
高立式沙障
工程措施:缺水、流沙地区——建设阻沙工程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高立式沙障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⑤控制人口增长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⑥发展多种经营
生态旅游景区
沙漠节水农业
太阳能发电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梳理归纳
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称为“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6月17日通过。
宗旨: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尤其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缓解干旱影响,以期协助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全球参与
荒漠化造成的严重恶果及扩展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如今,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国际行动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
a 封沙育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
b 营造防护林,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 建设人工草场;
d 人工补种固沙植被(沙枣,灌木,怪柳)
工程措施:
a 沙障固沙(草方格沙障、石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田被风沙 侵袭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b 建设阻沙工程——高立式挡风墙
管理措施:
a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b 加强规划管理,依法监管生态环境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相继实施了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延伸拓展
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严重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延伸拓展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昔日的沙洲变为绿洲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治理成效
自2000年以来,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中国和印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增长。
全球4亿多蚂蚁森林用户一起在地球上种下了5500多万棵真树,总面积超76万亩。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治理成效
历史上毛乌素地区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是非常好的牧场,后来逐渐形成了毛乌素沙地,驼域榆林也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1959年开始,人们开始治理沙漠,2020年4月,陕西省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地将从地球上“消失”,榆林由“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右图是榆林及其周边示意图。
随堂练习
(3)与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相比,说明毛乌素沙地更容易治理的原因。
毛乌素沙地降水相对丰富,植被容易存活;
毛乌素沙地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雄厚。
沙漠即沙质荒漠,分布于干旱、极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区,植被稀疏、流动沙丘广泛分布。沙地分布于半干旱草原与半湿润草原地带,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植被较少。
沙漠与沙地还有一个区别,是二者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自然因素是沙漠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原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隆起,以及隆起后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西北内陆干旱气候进一步强化。而人为因素对沙地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过度放牧、滥樵、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沙地形成和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沙漠与沙地有什么区别?
延伸拓展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高 ④6~8月土壤含水量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
随堂练习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气温较高 ②蒸发量较大 
③风速较大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随堂练习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D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通过治沙造林,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转变。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四幅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能正确表示“沙进人退”期间沙丘的剖面图的是(  )
B
随堂练习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通过治沙造林,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转变。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6~7题。
7.当地人在治沙造林的过程中,为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将防护林建在沙丘的(  )
①缓坡一侧  ②陡坡一侧 
③迎风坡一侧  ④背风坡一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C
随堂练习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 2015 年度土地生命奖。
1. 查找有关资料,描述库布齐沙漠的变化。
库布齐沙漠面积显著缩小,仅有的部分沙漠呈碎片化分布。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 2015 年度土地生命奖。
2、库布齐沙漠的风能、太阳能丰富。议一议,库布齐沙漠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对保护当地地表植被有何作用?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地地表风速,减弱风力侵蚀,从而保护植被。
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从而保护植被。
风能开发
太阳能开发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 2015 年度土地生命奖。
3.库布齐沙漠治理中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结合地形与地理环境,分析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原因。
库布齐沙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
北部紧邻黄河,地势较为平坦,能够得到黄河水的补给故地下水较为丰富。
塞罕坝治理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但这里高寒多风少雨,每年积雪长达7个月,自然条件十分酷。历史时期的滥垦乱伐和过度樵采,使该地森林几乎荡然无存,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风沙肆掠之地。
20世纪50年代的塞罕坝
如今的塞罕坝
塞罕坝治理
塞罕坝林场
1962年,国家在此建立塞罕坝林场。塞罕坝人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流沙中植树,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在荒漠上建房,终于培育出 112 万亩浩瀚林海.
50多年增绿不止,几代人接力传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 80%以上。塞罕坝在苗木、旅游、风电等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游客的涌入,林间的山野菜,比如蔗菜、黄花、蘑菇、金莲花,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
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今,塞罕坝成为国家 AAAA 级景区,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花开遍野,美不胜收!
(1)在地图上找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位置,说明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位于河北承德北部坝上地区。
当地以高原和波状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当地气候属于由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
河流稀少;
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塞罕坝林场位置图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
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
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
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
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地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4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6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
真题溯源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
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
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
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
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③东北部为河口,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面积大
(2)说明上述沙源地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4分)
①冬春季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②冬春季多大风,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真题溯源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
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
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
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
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6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
①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②侵蚀路基和路肩;
③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④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真题溯源

课堂小结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
荒漠化的成因
类型
概念
分布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防治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主要表现
原则、措施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