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发展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标解读】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繁荣与兴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3.人地协调观:能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地理实践力: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某一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兴衰和走出困境的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资料,结合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归纳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重难点)
2.能结合材料,学会分析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说明煤炭资源对鲁尔区发展的重要作用。(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景德镇制瓷业起源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我国皇家御窑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时期。瓷窑曾达3 000多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的陶瓷渐渐失去领导地位,连续十多年都无缘“中国瓷都”的评选。而其他地方生产的生活用陶瓷却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异军突起。分析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明清时期兴盛的主要原因。
【自主学习】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由50多个大小城镇组成,较大城市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中心;杜伊斯堡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的繁荣
(1)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
(2)强大的传统工业: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机械为核心的重工业区;另外发展了化肥、建材、纺织、服装、啤酒等工业。
2.鲁尔区的衰落
时间 衰落部门 原因
20世纪 50年代 煤炭危机 随着海外廉价石油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
长期发展重化工业,导致该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
20世纪 60年代 钢铁危机 其他国家钢铁业的不断发展,德国钢铁业在成本上逐步丧失优势
钢铁市场需求萎缩
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新材料的出现,给鲁尔区的钢铁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3.鲁尔区的昔日繁荣区位条件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兴起与衰落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景德镇制瓷业起源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我国皇家御窑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时期。瓷窑曾达3 000多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的陶瓷渐渐失去领导地位,连续十多年都无缘“中国瓷都”的评选。而其他地方生产的生活用陶瓷却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异军突起。景德镇陶瓷业转而专注于艺术陶瓷的制作。20世纪90年代,该市优质高岭土已接近枯竭,主要依靠从外地经陆运输入。同时景德镇市政府对景德镇的十大国有制瓷厂的发展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做法,将十大国有瓷厂进行拆分,由大企业返回小作坊来生产。目前,景德镇的经济在江西全省处于垫底的位置。
1.分析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明清时期兴盛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比较成熟。
2.说明景德镇窑址并不靠近高岭土矿产地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古代,南方地区以水运为主。河流流经低山丘陵地区,流速较快,不便运输易碎的瓷器,但对高岭土运输影响不大;高岭土矿区地形崎岖,不利于瓷器规模化生产。
3.分析景德镇陶瓷产业走向衰落,并导致景德镇经济在江西垫底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高岭土资源枯竭,原料从外部陆运输入,成本高,导致其产品生产成本高;将国有陶瓷企业拆分为小作坊,产业过于分散,导致企业之间形成恶性竞
争;随着新兴陶瓷企业的兴起,景德镇小作坊式企业规模小,无法与新兴陶瓷企业竞争,导致其市场萎缩;过于注重艺术陶瓷,而不注重生活用瓷的生产,市场规模狭小;由于产业衰落,导致人才外流,使得陶瓷产业进一步衰退。
【针对性训练】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国著名工业区。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2.鲁尔区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该工业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便利 B.煤炭资源丰富
C.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D.水资源丰富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