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第八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第八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26 09:1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发展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课标解读】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综合治理的措施。
2.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生态脆弱区区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4.地理实践力::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某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以西北荒漠化地区为例,掌握荒漠化的危害和具体防治措施。(重难点)
2.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扩张的主要原因。(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八课时
【新课导入】
南小河沟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沟壑区。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采用鱼鳞坑增加树木成活率。即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减少坡面侵蚀,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下图)。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林草覆盖率达84%,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指出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1.荒漠化类型
表现 成因
土地沙漠化 在气候较干旱地区,沙质土壤易干旱,加上人为破坏等因素,自然植被覆盖率低,导致土地裸露、逐渐沙化
土地盐碱化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含盐的地下潜水通过土壤毛细管蒸发而使盐分聚集于地表层,造成植物生长困难
石质荒漠化 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地貌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可溶性岩石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石质荒漠化是岩溶地貌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红色荒漠化 以流水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壤分布地区等
冻融荒漠化 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土壤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
气候因素: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地形因素:地形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
植被因素: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3.人为原因:
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人类活动 产生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 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过度樵采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 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争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 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思考交流】
探究一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南小河沟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沟壑区。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采用鱼鳞坑增加树木成活率。即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减少坡面侵蚀,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下图)。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林草覆盖率达84%,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下图为南小河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模式图。
1.指出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的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
①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
②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③以坝代桥,改善交通;
④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
2.分析鱼鳞坑内利于植被生长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
① 坑内拦蓄雨水及地表径流,增加土层湿度,保证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
②坑内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
【针对性训练】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3~4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4.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