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学历案
一、接受挑战: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体现。我们在对“难忘的人与事”的深情回忆中,得知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在不同文体中,学习刻画人物方法,学写人物传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及《美丽的颜色》等经典篇目,写作训练“学写传记”。
内容解析: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主要包括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前来;前两篇为回忆性散文,后两篇为人物传记。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具体叙述交往的缘由、经过与别后的怀念,表现藤野先生正直、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同时暗含自己爱国之情。《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钟太夫人逝世之后写的回忆性散文,文章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作者尽忠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用独特的视角,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托尔斯泰深遂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次女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记叙居里夫妇在艰苦环境下提取镭的过程,表达他们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艰辛和坚韧、乐观、淡泊的人格魅力。
写法解析: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共同特点是: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藤野先生》采用双线并诉,在记叙交往的典型事件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突出人物品格;《回忆我的母亲》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展现母亲在贫苦家境中的优秀品质,在更广阔社会背景下凸显母亲的伟大;《列夫.托尔斯泰》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半段着力凸显外貌的平庸甚至粗劣,后半段通过眼睛展现其灵魂的深遂伟大,层层蓄势;《美丽的颜色》中将叙述与引用结合,大量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及传主日记,在客观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感人。
另外还要注意几篇文章的不同的语言风格。
能力解析:
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文艺性散文传记的特点,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学习这几篇文章时,结合文体特点,在品味辨析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藤野先生》聚焦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体会藤野先生的“伟大”,《回忆我的母亲》学习抓中心句理清文章思路,梳理典型事件理解人物形象,通过议论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列夫.托尔斯泰》体会欲扬先抑的效果,在大量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在品析一个个精彩镜头和引用资料中体会科学家的伟大。
单元任务:探寻人物光辉,学写人物传记。
二、目标导航:
1.初读文本,梳理思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体会文学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的特点。
2.精读课文,通过品析风格多样的语言,理解人物的高尚品格,体会文学性散文传记注重细节描写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从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为自己或身边重要的他人写传记。
三、任务分解:
《藤野先生》
任务一:聚焦“伟大”,忆与君初相识。
活动一:聚焦“伟大”;
活动二:读6-9段与君初识。
任务二:品味“伟大”,细微之处见品格。
活动一:读11—23段概述事例;
活动二:品析词句品味“伟大”;
活动三:总结表达对藤野的印象。
任务三:升华“伟大”,感精神之指引。
活动一:通过其他段落理解国之境况;
活动二:通过路之选择理解鲁迅伟大;
活动三:通过最后一段理解精神指引;
活动四:升华“伟大”。
《回忆我的母亲》
学习任务一、认识母亲,体会文体特点。
学习活动1.利用表格填写“很多事情”,初识母亲,复习抓中心句梳理内容。
学习活动2.抓住“特别是勤劳一生”,理解母亲形象。
学习任务二、感谢母亲,体会写作特色。
活动1.前后勾连,体会感谢。
活动2.体会叙议结合。
学习任务三、赞美母亲,学写亲人传记。
活动1.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活动2.观察母亲,学写片段。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写作思路。
学习任务二:探究“抑”的艺术。
品味外貌描写,体会“抑”。
学习任务三:探究眼睛的奥秘。
学习活动1.文章引用了高尔基描述这双眼睛的句子:“托尔斯泰的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你能用文中的描写来解释这句话吗?
学习活动2.知人论世,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学写传记
【学习任务一】学习小传分布任务。
活动一:了解传记常识。
活动二:初学小传。
【学习任务二】精选要点细写小传。
【学习任务三】完成趣味小传。
《藤野先生》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概括内容,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体会文学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的特点。
2.精读课文,通过品析风格多样的语言,理解人物的高尚品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体会文学性散文传记注重细节描写的特点。
3.从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为自己或身边重要的他人写传记。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借助“伟大”这一关键词,理清文章思路,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聚焦细节描写,藤野先生正直认真、治学严谨和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双重线索,领会语言的感彩,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任务一】触摸“伟大”,忆与君初相识。
活动一:触摸“伟大”。
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计划收入鲁迅的作品,增田写信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屏显)鲁迅先生回答:“都可以,只要你们觉得好就收;不过,只是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
为什么特意强调收入这一篇?鲁迅对藤野先生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吗?请用原文中的语段回答。
(屏显)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同学们做一个思考,什么是“伟大”?
“伟大”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才识卓越;其二,品格崇高,令人敬仰敬佩的。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了解在鲁迅眼里和心里堪称“伟大”的老师——藤野先生。请同学先快速地默读课文。
活动二:与君初识。
“我”初到仙台时,是否看到他的“伟大”?所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跳读课文6—10段,圈点勾画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词句,并摘录到任务单上。
【学习任务二】品味“伟大”,细微之处见品格。
活动一:以事知人。
看似平凡的藤野先生做了哪些事,将“伟大”一点点植入了我的内心?请默读11—23段,梳理文本并以小标题的方式概述事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活动二:品味“伟大”。
那外表普通,做的事情也很平凡的藤野先生,为何“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细读这一部分,小组合作,任选一件事例,结合具体描写感悟藤野先生所做的事情背后的“不普通之处”。
活动三:总结表达。
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我”还是深沉地感叹: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学习任务三】升华“伟大”,感精神之指引。
除了我们之间的交往,文章还用到大量的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默读文章第1-5段和第24-31段,思考这两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一:国之境况。
深入文本,探究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中?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资料助读一: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活动二:人之处境。
当中国处于如此的境况中,从文本中探究,“我”的处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哪一幅图更适合做鲁迅经历的“幻灯片事件”的插画?
活动三:路之选择。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些事情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内心,默读32-35段,谈谈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活动四:精神指引。
从中国到国外,从东京到仙台,从学习先进医学治病救人到弃医从文唤醒国民,作者不断寻求救国之道路。这条路满布屈辱与困难,而藤野先生给予我许多无私的关怀与帮助。
回国后时隔多年,作者再提笔写下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原因?
(屏显)
1926年,四十六岁: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遭到当局通缉,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鲁迅年谱》
总结:我们一开始觉得其貌不扬的、近乎平凡的藤野先生,现在是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他的性格,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二十年后,鲁迅也是如此,在黑夜中,那是光的来源,那是勇气的呐喊。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1.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整理本课中的注释和“读读写写”,把容易写错或读错的字用红色的笔描一描。
2.“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提升性作业:
1.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任选一篇,尝试着给鲁迅笔下的老师写一篇人物小传。
2.《藤野先生》这一回忆性散文有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请回忆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老师,然后填表列出写作素材。(选做,课后完成)“
题目 我的老师
时间 典型事件 描写方法 人物品质、性格特征
语言 动作 神态 其他
《回忆我的母亲》
【本课学习目标】
1.抓住主线“母亲勤劳的一生”,通过回忆的典型事例,在平实的语言中感受朱德母亲优秀的品格。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母亲对朱德成长的影响,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
3.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用平实的语言、叙议结合的方法为自己的母亲写小传。
【学习任务一】认识母亲,体会文体特点。
导入:1944年朱德母亲去世后,中共中央历史上唯一一次为一位平凡的农家妇女开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朱德曾说:“他勤劳的习惯,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格,都是受母亲的影响。”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才能赢得如此高的美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活动一:初识母亲。
读文章第1自然段是对母亲的总评,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可知母亲去世“我”很悲痛,她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让我们走入母亲的一生,看看“我”回忆了母亲哪些事情。结合3-13段内容,快速浏览,圈点勾画文本,完成表格,初识母亲。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取典型事例回忆了母亲的一生,对于你勾画的内容你还有何发现。
预设:
(1)根据每段的中心句可以可以迅速梳理母亲的一生,所以读书时要关注文章的中心句。
(2)还发现2-7段作者是在叙述贫苦家境中母亲的典型事例、高贵品质,8-13段主要写母亲在“我”求学和革命道路上的付出,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写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这就告诉我们,在回忆时,不局限于亲历的往事,而是要拓宽范围,这样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真实。
活动二:母亲形象。
(1)在母亲一生的经历中,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再读第一段。“特别是她勤劳一生”“特别”是什么意思?
母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勤劳,不仅是勤劳,还是勤劳一生。
(2)现在我们走入具体的文字,请默读3-13段,并圈点勾画,母亲“特别勤劳一生”体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从“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是”这个副词强调了母亲天天如此,没有例外。“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还要”是她必须要做什么;“还能”是可以做可以不做。“还要”是规定动作,从几个词语组合成一句话,读时短促有力,可见母亲要做的劳动非常多,“还能”是自选动作,“挑水挑粪”本是男子的劳动,因为母亲身材高大结实,就主动做了这项任务,可见母亲的勤劳能干,一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
②母亲这样的整日劳碌着。
“这样”如第4段所写事务很多,从早到晚忙不完,“整日”一天没有空闲的时间,每日如此,没有例外,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对母亲既敬重又心疼的感情。
③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天还没亮”一个“还”字写出了母亲起身很早,“每天”如此真是勤劳一生。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一生不曾”可见母亲坚持劳动,一直到生命结束,她的坚强、隐忍,从“生我前一分钟还在”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上,平实如话的语言充满对母亲的敬佩。
小结: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而是在平实如话的语言、典型的事例中,细致的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并且在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学习任务二】感谢母亲,体会写作特色。
活动一:前后勾连,体会感谢。
母亲去世“我”很悲痛,但是回忆母亲一生,“我”更感谢母亲。读课文13.14段,表达我对母亲的“感谢”,与前文勾连,具体理解“我”从母亲身上得到哪些教益,谈谈你的认识。
(1)第6段,“佃农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母亲却聪明能干,我们吃的饭,地主“看也不看”,母亲却做得“有滋味”,再详述织布穿衣,从日常的吃穿写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勤俭持家。
第8段“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母亲在天灾人祸面前不灰心,还启发我的反抗压迫的思想。同样是叙议结合体现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对我的影响。
(2)第5段“整日的跟着母亲”写出我的劳动强度也很大,在母亲影响下,我也是一个勤劳的孩子。“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知识”这句话是对这一段的总结,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整体影响。
(3)第8段“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启发、使我”写出母亲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影响。第9段“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个时候的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充分印证了母亲支持我读书的艰辛,以及对我读书的坚定支持,第10段“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不但……还……”这一关联词语表递进关系,表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任。
第12段“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期望”和“依然”表明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体现她深明大义、支持革命以及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
活动2.我们把这些内容分类可以获得几方面的教益。
(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教给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小结:当一种意志,当一种品质,当一种知识成为财产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回头看一看那个远去的母亲的背影,因为这是母亲给我的“最宝贵的财产”。
活动二:体会叙议结合。
(1)前后比读,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一个清晰的、让我动容怀念的母亲形象?
作者在记叙典型事件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议论性的语句,比如:
第3段,写13个儿女只留下8个时,作者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写:“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句话揭示了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叙议结合的方法。
这样写可以使作者的情感更加饱满,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2)再自己找一找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我对母亲的情感。这样在叙述中穿插精当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习文章时,我们注意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可以抓住议论性的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任务三】赞美母亲,学写亲人传记。
活动一: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本文的特别之处还有他不仅仅把母亲放在一个家庭背景当中去写,还把母亲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写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有感情朗读课文16.17段,你读出了什么。
(1)赞美母亲平凡的伟大。
第16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她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平凡的劳动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赞美母亲,更赞美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主题升华。
(2)抒发母亲离我而去的哀痛和报答母亲的深恩。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人民的爱,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补充资料,看一看朱德的经历,再次感悟母亲的影响。
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
1927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
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928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指挥了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级解放勋章。
正因为母亲的朴素意识的影响、平凡的教导,才使朱德一生为国为民,不懈奋斗!难怪毛主席送上了这样一幅悼词: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谈谈你的理解。
活动二:观察母亲,学写片段。
观察自己的母亲,围绕她的一个特点,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列夫·托尔斯泰》
【本课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完成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发现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品读外貌描写中的夸张比喻句,体会茨威格的语言风格,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3.结合前后文及背景,悟读寓意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的深层内涵,理解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伟大。
导语:
同学们,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却不同于其他传记那样叙述一个人的生平经历,而是用3000多字描绘一个人的外貌,透过外貌描写来体现人物精神,他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来读一读。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写作思路。
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写了托尔斯泰外貌的哪些方面?如果我在这里画两个圈,你能把它们放在哪个圈子里?为什么?
须发;面部五官;面容表情;整体气质;身材、动作和神情;眼睛。
分类的方法:抑和扬;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学习任务二】分庭对抗,探究抑扬的艺术。
活动一:抑扬PK。
文章第二个批注中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你能回答吗?
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五官的丑陋。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极具夸张色彩的新奇的比喻,两个部分都有,我们就分成抑和扬两个小分队,来用比喻互相PK一下吧。抑扬对举开始!
示例:
抑: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quán)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扬: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小结:文章抑与场都极尽笔力,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憾,让人印象深刻。
活动二:抑扬思辩:在抑的同时,作者其实一直压抑不住“扬”,你能发现吗?
例如:
多次出现“天才的灵魂”。
第4段: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小结: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到达极致,对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与平庸极力渲染,但文字缝隙中却处处渗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抑不仅要突出扬,更要为扬蓄势铺垫。
【学习任务三】寻幽探秘,品析寓意深刻的语句。
活动一:批注中说:好好琢磨一下这句心里话:“托尔斯泰的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你能借助文中的语句来解释这句话吗?
“它们可以像村妇……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它们可以像手术……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这段话写出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充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
活动二:知人论世,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
最后一个批注中说,最后一段话似乎不合常理,你觉得呢?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补充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世袭伯爵。他不满10岁父母均已病故。在学期间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对俄国现实生活产生不满。曾在自己的领地尝试改革,结果以失败告终。为农民子弟举办学校,尽可能维护农民的利益。最终他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实现自己“平民化”的夙愿。结果中途身染肺炎,病逝于车站。后根据他生前愿望,遗体安葬在一个悬崖附近,坟上没有十字架,也没有墓碑。
结合背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小结:前文大笔墨的抑与后文的扬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抑中含扬的表达也为扬做了充分的铺垫,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深邃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夫子的仰慕、崇敬之情。这是欲扬先抑的一个典范作品。
作业:
模仿本文细节刻画的方法,对你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用上比喻写一段细腻的人物描写来突显人物特征(不仅限于外貌),不少于100字。
《学写传记》
【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小传常识,先从自我介绍写起。
2.精当选点,细写小传,写出特色,完成趣味小传。
【核心任务】
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位花季少年,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一段自我介绍,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300字左右。
提示:
1.了解传记常识,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写清楚自己的出生日期、出生地等基本信息。
2.选取自己生活经历中的重要事件,注意记录言行方面的细节。
3.写完后与家人朋友交流,并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学习任务一】学习小传分布任务。
活动一:了解传记常识。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称为“他传”;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传记从篇幅长短上来分,也可以分为两类。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作“传”;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称为“小传”。
活动二:初学小传。
1.学生自我介绍。
请同学们做一个二分钟的自我介绍,简单介绍自己。(4分钟写作)
有一些介绍容易被人记住:
我叫马三立,三立,立起来被别人打倒;立起来,又被人打倒;最后,又立起来(但愿不要再被打倒)。我这个名字叫的不对,祸也因他,福也因他。
姓贾,名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教师下水文:
我叫赵泽,出生时,下着瓢泼大雨,故叫“泽”。“泽”还有“恩泽”的意思,父母认为我的降临,是上天的恩惠,父母期望我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被人记住的秘诀:选点要精当,特色要鲜明。
2.小传之精当选点:
时间:出生特别时节、特别含义(年龄)。
地点:籍贯、出生地域特色(出生地)。
人物1:姓名含义(寓意、绰号)。
人物2:性情品德、爱好特长。
事件: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特别经历。
我们初步学习了小传,了解写小传要写哪些信息,接下来精选要点,细写小传。
【学习任务二】精选要点细写小传。
你准备精选自我的“时间、地点、经历、人物”的哪一点或哪两点、三点来自我介绍,请精选介绍点并尝试写一段有特色容易被记住的话。(4分钟写作)
【姓名】
例1:我叫马三立,三立,立起来被别人打倒;立起来,又被人打倒;最后,又立起来(但愿不要再被打倒)。我这个名字叫的不对,祸也因他,福也因他。
重复 结合遭遇
例2:我叫赵泽,农历五月出生,正值夏天,天气闷热,不一会儿下起瓢泼大雨,“泽”的本义是水,故名泽。“泽”还有“恩泽”的意思,父母认为我的降临,是上天的恩惠,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可是,在上初中时,地理课上学了沼泽地,又被同学笑称“沼泽”。
寓意 绰号 正面积极
【籍贯】
例1:贾平凹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
自然风俗 对比
教师下水文:我生于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爷爷喜爱侍弄花草,四五十平的小院子,种了十棵树,养了二三十盆花。在那个生活刚勉强不挨饿的年代里,别人家都是种菜,而爷爷却种满院子花草,村里人很难理解。儿时在农村的生活是快乐的,与伙伴们在我们家的“花园”,捉蟋蟀抓蚂蚱拔马莲吃龙葵,长大后见识到更大的花园,却没有在老家农村“花园”的无拘无束;现在马路旁随处可见一米长的马莲,却没有儿时发现十厘米长的马莲的欣喜若狂;如今葡萄种类繁多,孩子们也不喜欢吃野葡萄,而当时抓到一把,抢着塞到嘴里,实在是人间美味!
童年经历
【性情爱好】
郑渊洁不轻视名利,性格自闭,心胸不开阔。易怒,爱听鼓励话,闻过不喜,宠辱都惊。喜走独木桥,患有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像对待父母和领导那样对待孩子。成功秘诀,只听鼓励话,远离其他话。近期做法:删除博客上一切不喜欢听的话,只保留鼓励话。他顽固地认为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反着说
【人生经历】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贫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老舍《著者略历》
时间顺序
教师下水文:长大求学,在农村生活就少了。在读大学时,也向往过大城市,但是心一直属于出生的这片土地。所以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农村教学,有人开玩笑说“研究生毕业还回来呀!”我笑一笑,“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啊,回到熟悉的地方心里踏实呀。现在时常回到儿时的“花园”,爷爷不在了,花草也没有了。可是我身边还有花,那就是像花儿一样年纪的孩子们,但愿我能让每一朵花尽情绽放自己!
升华,总结方法:
精当选点,往宽度走,往特色走,往深度走。
活动二:从“姓名、籍贯、性格爱好、经历”任选一点或两点,运用方法,学生先说一说,记住要精当选点,说出特色,说出深度。
【学习任务三】完成趣味小传。
选择要素,运用方法,尝试为自己写一个非常个性化非常好玩的小传,乐乐大家。
姓名+籍贯+性情喜好+经历
总结方法:
选点要精当:小传要素
姓名+籍贯+性情+经历
特点要鲜明:风趣幽默
重复 对比 修辞 反转
选择作业:
1.继续完善小传,不少于300字。
2.你和你的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你为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3.用欣赏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择一位,深入交流,为其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