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 三年级上册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24) 三年级上册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06 15: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四、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铁架台、水等 ,记录纸。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糖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糖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糖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设计实验 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 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两低两碰”:
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什么是溶解?
(设计意图: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就应该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收集大量的事实。这时,教师要注意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顺势继续引导,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也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
七、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第一、本节课是学生刚接触《溶解》这一单元,完全是新知识新内容,学生需要从零开始,动手实践操作部分也是新内容,验证性实验较多,耗时较长,特别是在过滤环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以致于出现整堂课比较赶。
第二、学生的这些错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只把知识点讲给学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领悟消化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以后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
第三、实验过程中,虽然我在教室巡视,但是巡视的量不够,并没能全方位照顾到,给予靠后面组的指导相对较少,后面的教学中续不断完善和改进。
第四、在巡视学生动手实践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虽然打断和打乱了学生操作的进程,但这也是必须有的程序,只有在正确的操作下,才能观察出正确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五、实验结束后,请同学上台交流汇报时,个别小组的实验记录单上一片空白,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没能落实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