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10:4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有关写月的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月,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歌咏。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月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 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等。
三苏: 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创作背景
《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 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读一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sùi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zǎo xìng héng bǎi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和,同

想,想要


愉快地、高兴地
考虑,想到
……的人
副词于是、就
寻找
共同,一起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像……一样
形容水的清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儿
只是
缺少
无事可做的人
,此指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1. 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写作特色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作业练习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啊?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谈谈文中的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的人,情怀豁达,心胸开阔,淡泊名利。他拥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享受人生。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通过描写月夜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拥有豁达的心态,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平静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