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初二科学试卷(2.1-2.3)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子模型中,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 )
A. B. C. D.
2.“人造树叶”是一种新型材料。光照时,二氧化碳和水在“人造树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乙醇(C2H6O),其微观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
C.参加反应的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图中生成物均是化合物
3.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小心触电 B.原子的结构
C.磁铁周围的磁场 D.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4.“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木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属于氧化物
B.从微观构成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5.下列各图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6.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O2 B.H2 C.H2O D.Ca(OH)2
7.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氕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氕原子 氚原子
A.氕原子与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B.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D.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8.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9.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
10.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和“”分别表示电子、中子、质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B.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C.乙、丁属于同一种元素 D.甲、乙互为同位素原子
11.2024年2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布,研发含锥-177抗癌新药取得实质性进展。镥-177相对原子质量为177,核外电子数为71,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
A.177 B.142 C.106 D.71
12.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通过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中的碳原子含量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年.碳原子与碳原子不同的是( )
A.质子数 B.核电荷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
13.2024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采样,科学研究院团队将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品中存在的钛(Ti)含量进行研究。T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9,核外电子数为是22。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A.71 B.49 C.27 D.22
1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①④ 属于同种元素 B.②③④ 属于离子
C.⑤ 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D.①⑤ 的结构不稳定
15.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O”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丙代表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同
B.图甲、丙代表的原子为同一种原子
C.图乙、丁代表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D.图甲、乙代表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二、填空题
16.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如图是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反应的NH3和O2的分子个数比是 。
(2)左边第一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字母)。
A.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
C.在该反应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7.为了加深对分子构成的认识,小科同学用各色橡皮泥进行分子模型的制作。观察四种分子结构模型,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模 型 各种颜色的球及个数 分子名称 化学式
1 1 个灰色球、2个白色球 水分子 H2O
2 1个黑色球、4个白色球 甲烷分子 ①
3 2个灰色球、2个白色球 ② H2O2
4 2个黑色球、1个灰色球、6个白色球 乙醇分子 C2H5OH
(1) 模型2的化学式①是 ; 模型3的分子名称②是 。
(2)由模型3表示的物质可以反应得到模型1表示的物质,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变化的实质: 。
18.水和过氧化氢是两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它们都是由 (填元素名称)组成的;
(2)从微观的角度看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 构成.
19.右图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1)字母 a 、b 分别代表的是 , 。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20.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其模型图与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的是 ;(用编号表示)
①葡萄干面包模型 ②分层结构模型 ③电子云模型 ④核式结构模型
(2)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粒子数量绘制图像,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____;
A. B.
C. D.
21.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可多选)
A.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C.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2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阴离子、阳离子中,按照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
(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
(5)带正电荷的微粒是 ;
(6)带负电荷的微粒是 ;
(7)不带电荷的微粒是 。
三、综合题
23.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甲是 。
(2)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3)图2表示甲、乙、丙三种微粒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三种微粒表示 种元素。
(4)三种微粒中质量最大的是 (填“甲”、“乙”或“丙”)。
24.为了了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浸长的探索过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11年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发生器——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靶子,厚度1μm;
③探测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偏转,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
【分析解释】
(1)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2)卢瑟福认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才会出现上述现象,他推测的证据是 ;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4:3;化合物;AC
17.【答案】(1)CH4;过氧化氢分子
(2)过氧化氢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水分子
18.【答案】(1)氢元素和氧元素
(2)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19.【答案】(1)原子;电子
(2)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0.【答案】(1)④
(2)A
21.【答案】(1)A
(2)A;D
22.【答案】分子、原子;原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质子、原子核、离子;电子、阴离子;分子、原子、中子
23.【答案】(1)原子 (2)Na+与Cl- (3)2 (4)甲
24.【答案】不会;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