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13 10:09:37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嵊州期末)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O2 B.H2 C.H2O D.Ca(OH)2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可知,含有氢分子的物质中必须含有氢气单质,注意含氢元素的物质中不一定含有氢分子。
【解答】A、H2O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
B、H2由大量的氢气分子构成,故B正确;
C、H2O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Ca(OH)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2.(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子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B.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
【解答】A、分子比其构成原子质量大,但不是所有分子质量都比原子质量大,选项错误;
B、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构成分子保持,选项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而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选项正确;
故选:A。
3.(2024八下·嘉兴期末)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化学性质相同
C.都含有氢分子 D.氧元素质量分数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氧化物
【解析】【分析】 A.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B.分子是表示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根据分子的模型图分析;
D.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与式量之比。
【解答】 A.双氧水溶液中溶剂是水,溶质是双氧水,都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水和双氧水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二者都含有氢原子,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水的化学式是H2O,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双氧水的化学式是H2O2,双氧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元素质量分数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4.(2024八下·长兴期中)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解答】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
故答案为:C。
5.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灶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需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①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②一般分子的直径在10-10m左右,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③掌握物质分子运动的规律,人类就可以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控制;
④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
【解答】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错误;
B.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错误。
D.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正确;
故答案为:D。
6.读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解答】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示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不变,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7.图中密封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部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气体是分子组成,压缩过程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分子的个数和大小不变。
【解答】A.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
B.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会变大,故错误;
C.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会改变,总体积减小,故正确;
D.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不会改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4八下·临海期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水电解模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与氧原子拆散后重新组合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解答】A、该反应中原子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重新组合成了新分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图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B错误。
C、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属于不同种原子,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故C正确。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从它的结构上,还能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9.(2024八下·杭州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氯气由氯原子构成
④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⑤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⑥原子不能再分
⑦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A.②⑤⑥⑦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①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故①错误;
②氢原子的原子核内不含有中子,故②错误;
③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故③错误;
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④正确;
⑤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所以原子得失电子后就带上了电荷,形成离子,故⑤正确。
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但在原子碰撞中仍可再分,故⑥错误;
⑦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是微粒的本身大小发生改变,故⑦错误;
【解答】由分析可知,正确的说法是④⑤。
故答案为:C。
10.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天问一号”的发射任务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承担,主体推进剂采用液氢、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B.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据液氧变成气态时吸收热量分析;
B、根据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实质分析;
D、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解答】A、液氧变成气态氧时吸收热量 ,不符合题意;
B、 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不符合题意;
C、 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符合题意;
D、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仍是不断运动的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1.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   不同,   也不同。
【答案】质量;体积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性质来分析。
【解答】 原子和分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半径很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很小,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
故答案为: 质量 ; 体积 。
12.(2024八下·浙江期中)空气制水机能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制出饮用水, 主要过程如图所示:
(1)该过程中获得的饮用水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 压缩冷凝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水, 从微观角度分析, 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的大小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化学性质 D.分子的质量
【答案】(1)混合物
(2)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2)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
【解答】(1)该过程中获得的饮用水中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2)压缩冷凝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物质的状态改变,从微观角度分析,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故答案为:B。
1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如图Ⅰ)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液氢变为氢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隔   (填“增大”或“减小”)。
(2)“氢”洁冬奥,零“碳”未来!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一个水分子中含有   个质子。
(3)为使图Ⅱ完整准确,应在甲中补充1个   (填“A”或“B”)。
A.B.
(4)由图Ⅱ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1)增大
(2)10
(3)B
(4)分子分解成原子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气体的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分析。
【解答】(1)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则液氢变为氢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2)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中有1个质子,1个氧原子中有8个质子,则一个水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为。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前已知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还少2个氢原子,故选B。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故答案为:(1)增大;(2)10;(3)B;(4)分子分解成原子。
三、综合题
14.试用橡皮泥、水果、牙签和泡沫塑料等材料,制作一个水分子模型。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用分子模型来表示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反应的微观过程。
【答案】制作水分子比例模型时可参考下列方法:
①用泡沫塑料为芯,外面裹上橡皮泥,做成1只大球和2只小球(大球的颜色和小球不同)。
②用小刀先把小球切割掉,再根据小球的截面大小,在大球上切割相应的截面。
③按模型图2-1用牙签将小球和大球装配好,然后用微火烘一下球的表面,使橡皮泥表面产生光泽,再置于泡沫塑料底座上。
制作氢分子和氧分子模型可参考上述方法。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解答】 制作水分子比例模型时可参考下列方法:
①用泡沫塑料为芯,外面裹上橡皮泥,做成1只大球和2只小球(大球的颜色和小球不同)。
②用小刀先把小球切割掉,再根据小球的截面大小,在大球上切割相应的截面。
③按模型图2-1用牙签将小球和大球装配好,然后用微火烘一下球的表面,使橡皮泥表面产生光泽,再置于泡沫塑料底座上。
制作氢分子和氧分子模型可参考上述方法。
15.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   。
(2)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1)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碘分子能使淀粉(湿润的馒头)变蓝(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会
(3)不存在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因此相同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答】(1)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是因为无论是把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还是碘溶解在酒精中,再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过程中都存在碘分子,说明相同的分子,性质相同。
(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由于碘蒸气中存在碘分子,馒头会变蓝色。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不存在碘分子。
16.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 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距离变小了 D.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2) 从变化Ⅰ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答案】(1)C
(2)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分析。
(2)根据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2)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由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17.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水电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 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   和   ,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 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   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答案】(1)C
(2)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
(3)原子;分子;原子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
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解答】(1)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嵊州期末)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O2 B.H2 C.H2O D.Ca(OH)2
2.(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子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B.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3.(2024八下·嘉兴期末)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化学性质相同
C.都含有氢分子 D.氧元素质量分数相同
4.(2024八下·长兴期中)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5.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灶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需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6.读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7.图中密封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部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
A. B. C. D.
8.(2024八下·临海期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
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9.(2024八下·杭州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氯气由氯原子构成
④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⑤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⑥原子不能再分
⑦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A.②⑤⑥⑦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④⑤
10.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天问一号”的发射任务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承担,主体推进剂采用液氢、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B.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二、填空题
11.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   不同,   也不同。
12.(2024八下·浙江期中)空气制水机能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水分制出饮用水, 主要过程如图所示:
(1)该过程中获得的饮用水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 压缩冷凝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水, 从微观角度分析, 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的大小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化学性质 D.分子的质量
1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如图Ⅰ)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液氢变为氢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隔   (填“增大”或“减小”)。
(2)“氢”洁冬奥,零“碳”未来!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一个水分子中含有   个质子。
(3)为使图Ⅱ完整准确,应在甲中补充1个   (填“A”或“B”)。
A.B.
(4)由图Ⅱ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三、综合题
14.试用橡皮泥、水果、牙签和泡沫塑料等材料,制作一个水分子模型。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用分子模型来表示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一反应的微观过程。
15.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   。
(2)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16.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 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距离变小了 D.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2) 从变化Ⅰ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17.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水电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 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   和   ,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 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   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可知,含有氢分子的物质中必须含有氢气单质,注意含氢元素的物质中不一定含有氢分子。
【解答】A、H2O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
B、H2由大量的氢气分子构成,故B正确;
C、H2O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Ca(OH)2中含有氢元素,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但不含有氢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
【解答】A、分子比其构成原子质量大,但不是所有分子质量都比原子质量大,选项错误;
B、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构成分子保持,选项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而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选项正确;
故选:A。
3.【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氧化物
【解析】【分析】 A.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B.分子是表示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根据分子的模型图分析;
D.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与式量之比。
【解答】 A.双氧水溶液中溶剂是水,溶质是双氧水,都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水和双氧水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二者都含有氢原子,不含有氢分子,故C错误;
D.水的化学式是H2O,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双氧水的化学式是H2O2,双氧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元素质量分数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解答】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①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②一般分子的直径在10-10m左右,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③掌握物质分子运动的规律,人类就可以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控制;
④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
【解答】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错误;
B.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错误。
D.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解答】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示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不变,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气体是分子组成,压缩过程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分子的个数和大小不变。
【解答】A.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
B.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会变大,故错误;
C.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会改变,总体积减小,故正确;
D.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不会改变,故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水电解模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与氧原子拆散后重新组合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解答】A、该反应中原子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重新组合成了新分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图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B错误。
C、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属于不同种原子,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故C正确。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从它的结构上,还能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①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故①错误;
②氢原子的原子核内不含有中子,故②错误;
③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故③错误;
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④正确;
⑤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所以原子得失电子后就带上了电荷,形成离子,故⑤正确。
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但在原子碰撞中仍可再分,故⑥错误;
⑦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是微粒的本身大小发生改变,故⑦错误;
【解答】由分析可知,正确的说法是④⑤。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据液氧变成气态时吸收热量分析;
B、根据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实质分析;
D、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解答】A、液氧变成气态氧时吸收热量 ,不符合题意;
B、 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不符合题意;
C、 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符合题意;
D、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仍是不断运动的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质量;体积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性质来分析。
【解答】 原子和分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半径很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很小,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
故答案为: 质量 ; 体积 。
12.【答案】(1)混合物
(2)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2)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
【解答】(1)该过程中获得的饮用水中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2)压缩冷凝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物质的状态改变,从微观角度分析,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故答案为:B。
13.【答案】(1)增大
(2)10
(3)B
(4)分子分解成原子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气体的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分析。
【解答】(1)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则液氢变为氢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2)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中有1个质子,1个氧原子中有8个质子,则一个水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为。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前已知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还少2个氢原子,故选B。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故答案为:(1)增大;(2)10;(3)B;(4)分子分解成原子。
14.【答案】制作水分子比例模型时可参考下列方法:
①用泡沫塑料为芯,外面裹上橡皮泥,做成1只大球和2只小球(大球的颜色和小球不同)。
②用小刀先把小球切割掉,再根据小球的截面大小,在大球上切割相应的截面。
③按模型图2-1用牙签将小球和大球装配好,然后用微火烘一下球的表面,使橡皮泥表面产生光泽,再置于泡沫塑料底座上。
制作氢分子和氧分子模型可参考上述方法。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解答】 制作水分子比例模型时可参考下列方法:
①用泡沫塑料为芯,外面裹上橡皮泥,做成1只大球和2只小球(大球的颜色和小球不同)。
②用小刀先把小球切割掉,再根据小球的截面大小,在大球上切割相应的截面。
③按模型图2-1用牙签将小球和大球装配好,然后用微火烘一下球的表面,使橡皮泥表面产生光泽,再置于泡沫塑料底座上。
制作氢分子和氧分子模型可参考上述方法。
15.【答案】(1)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碘分子能使淀粉(湿润的馒头)变蓝(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会
(3)不存在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因此相同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答】(1)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是因为无论是把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还是碘溶解在酒精中,再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过程中都存在碘分子,说明相同的分子,性质相同。
(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由于碘蒸气中存在碘分子,馒头会变蓝色。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不存在碘分子。
16.【答案】(1)C
(2)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分析。
(2)根据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2)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由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17.【答案】(1)C
(2)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
(3)原子;分子;原子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
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解答】(1)A.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电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D.水电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产生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