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专题提优特训3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化学用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专题提优特训3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化学用语(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13 17:24:1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专题提优特训3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化学用语
(45题经典考题)
01 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1.有一密封容器储有一定量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  )
2.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水结成冰不流动 水分子停止运动
B 氮气压缩到钢瓶里 分子的间隙变小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4.“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5.人类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材料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认为水是由氢、氧元素的各一个原子构成的“HO原子”。
材料2: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包括同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原子”和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并提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观点。
材料3:1833年,戈丹根据定量测算的结果绘制了氢氧结合变成水分子的“体积图”(如图)。而后,“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1)水分子(H2O)属于阿伏加德罗提出的“   原子”(选填“简单”或“复杂”)。
(2)请将如图方框中“?”处补全:   。
02 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6.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C.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并提出了分层模型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B.分子很小,所以没有质量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也可以再分
8.下列有关物质、分子及原子之间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
A.原子→分子→物质 B.分子→原子→物质
C. D.
9.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10.有两种微粒,已知它们的质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数也相等。下列关于这两种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原子 B.可能是两种不同离子
C.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分子
11.化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关系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   。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3)从微观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1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物质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字母a代表的是    。
(2)图2是钠在氢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电子的得失图。在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03 微观粒子的构成
13.如图为小塘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电子构成
14.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7,中子数为174,相对原子质量为291,元素名称Ununseptium,符号Uus,请模仿图甲,将该元素对应信息编写到图乙中相应位置,“①”处应填(  )
A.291 B.174 C.117 D.57
15.我国近七成的人有着肠胃不适的症状,在检查时大部分都会发现肠胃中存在着幽门螺旋杆菌,这是一种对肠胃伤害较大,且具有传染性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中最简单的就是碳﹣13、碳﹣14尿素呼气试验法。(碳﹣13、碳﹣14为碳﹣12原子的同位素原子,可表示为13C、14C),临床通常应用阿莫西林治除幽门螺旋杆菌,但科学家发现左氧氟沙星(化学式为C18H20FN3O4)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左氧氟沙星由分子构成
B.左氧氟沙星由5种元素组成
C.左氧氟沙星中碳元素含量最高
D.左氧氟沙星中有46个原子
16.如图,小林对二氧化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如图四种理解,你认为错误的是(  )
A.选项① B.选项② C.选项③ D.选项④
17.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C.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18.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下列相关科学史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的
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D.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9.蓝色起源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月壤实现太阳能发电,据了解月壤中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的燃料He﹣3。如图所示为He﹣3及其同位素原子He﹣4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的微粒为中子
B.He﹣3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
C.He﹣3与He﹣4的质子数分别为3和4
D.He﹣3与He﹣4的化学性质不同
20.2022年9月,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重现了温州“千年商港”的盛况,经碳﹣14测定该遗址建于东晋时期。碳﹣14是碳﹣12的一种同位素,下列关于同位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14和碳﹣12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相同的格子
B.碳﹣14和碳﹣12的主要区别是电子数不同
C.碳﹣14的中子数是6
D.碳﹣14和碳﹣12的化学性质不同,所以碳﹣14能测遗址年代而碳﹣12不能
21.反电子、反质子跟普通电子、质子的质量、电量均相等,电性相反。反氢原子是由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1997年年初和年底,欧洲和美洲的研究机构分别制造出9个和7个反氢原子,这是人类探索反物质的一大进步。请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不带电荷的中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22.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四个中子的原子核
23.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氮化镓(GaN)是生产5G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已知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为N元素 B.镓属于金属元素
C.1个镓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有31个 D.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24.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a粒子流轰击金箔上出现散射的实验示意图。以下是根据该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
B.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
C.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D.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
25.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为金属元素
B.六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质子数为6
C.十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离子符号为Na+
D.钟面上时针、分针所指的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
26.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卢瑟福用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图a、b、c、d四条线中,不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7.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用一束质量远大于电子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一小部分发生偏转,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回答下列问题:
(1)1个α粒子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构成,1个α粒子与1个He﹣4原子构成上的差别是    。
(2)根据实验现象中α粒子“大多数”与“极少数”的对比分析,你能想象出关于Au原子结构的结论是    。
28.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3)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
29.如图是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试回答。
(1)一个水分子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
(2)一个Mg2+(带两个单位正电荷,下同)核外共有    个电子;
(3)通过上图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条    。
3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段发展史。
(1)表一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迈耶尔和门捷列夫都提到了这部分,只是门捷列夫更为完善,F元素的化合价与    相似。
(2)表二是八音律表的一部分,按照纽兰兹的理论,请找出与G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可多选)。
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不需要借助任何技术
C.如果当时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发现了
D.随着科学的进步,新的元素陆续会被发现
E.纽兰兹的八音律理论中没有稀有气体元素,说明他的理论完全错误
31.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A. B. C. D.
(3)根据史料二的实验现象,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a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a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04 化学符号的书写与化合价的应用
32.已知元素X只有一种化合价,下列化学式中书写错误的是(  )
A.X2O3 B.X(NO3)2 C.XCl3 D.X2S3
33.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6,﹣2,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X2YZ3 B.XYZ3 C.X2YZ4 D.X3YZ2
3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2价的镁元素:Mg2+ B.:氨根
C.五氧化二氮:N2O5 D.FeSO4:硫酸铁
35.美国《Science》杂志曾报道,有人合成和分离出含有高能量阳离子的化合物N5As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团AsF6的化合价为﹣1 B.得到一个电子后可变成单质
C.已知F为﹣1价,则As为+5价
D.的性质很稳定,不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6.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原子团的是(  )
A.KClO3和KCl B.CaCO3和CO2
C.NaOH和Ca(OH)2 D.KMnO4和K2MnO4
37.某元素氧化物的分子量为a,其相同价态硫酸盐(定义:硫酸根离子与其它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量为b,则该元素的化合价数值可能是(  )
A. B. C. D.
38.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疗新冠的新药——千金藤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千金藤素来自千金藤,其化学式为C37H38N2O6,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易氧化,需密封避光低温保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千金藤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6克
B.千金藤素中各元素所占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其中①表示碳元素
C.千金藤素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千金藤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7:38
39.现有FeSO4和FeS的混合物,经测定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32% B.12% C.16% D.2.14%
40.现有由FeO、Fe2O3、Fe3O4组成的混合物,经测知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此混合物中FeO、Fe2O3、Fe3O4的质量比不可能为(  )
A.9:20:3 B.9:20:5 C.40:18:7 D.27:60:8
41.硫化丙烯是大蒜中的一种辣素,其化学式为C3H6S,能杀菌,具有一定的抗病功能和食疗价值。
(1)硫化丙烯由   种元素组成。
(2)硫化丙烯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   。
42.根据元素的常见化合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氯化镁    ; (2)氯化银    ;
(3)碳酸钙    ; (4)硝酸    ;
(5)氢氧化钠    ; (6)硫酸钾    ;
(7)5个钾原子    ; (8)2个氮气分子    ;
(9)3个氯离子    ; (10)硫酸亚铁:   。
43.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如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和最低化合价。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    .
②若某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则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为    .
③写出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的一条变化规律    .
44.化学家Tim Richard将分子结构简式像小狗的某有机物(如图所示),取名为“小狗烯”(化学式为C26H26)请计算:
(1)“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填最简整数比)
(2)多少克“小狗烯”中含31.2克的碳元素?
(3)碱性品红(化学式C20H20ClN3)用于棉、人造纤维、纸张、皮革的印染,也用于喷漆、墨水等。现有“小狗烯”和碱性品红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45.莽草酸(C7H10O5)是制取抗“甲型流感”的药物“奥司他韦”的原料。试计算:
(1)莽草酸(C7H10O5)中各元素质量比;
(2)多少克莽草酸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68g;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一剂量表”服用“奥司他韦”:
体重 小于等于15kg 15~23kg 23~40kg 大于40kg
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75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奥司他韦”胶囊(每颗胶囊含“奥司他韦”75mg)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多少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专题提优特训3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化学用语
(45题经典考题)
1.【答案】B
【分析】根据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变,所以气体的体积变小进行解答.
【解答】解:A、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变小,故A错误;
B、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变,所以气体的体积变小,故B正确;
C、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会改变,故C错误;
D、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分子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2.【答案】A
【分析】根据微粒的基本特征: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微粒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结成冰不流动,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氮气压缩到钢瓶里,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是因为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微粒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D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了解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C
【分析】A.根据形成过程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冰七”的形成原理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故错误;
B.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故错误;
C.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所以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故正确;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冰7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学会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
5.【答案】(1)复杂;
(2)。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2)根据氧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1)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包括同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原子”和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水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分子属于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复杂原子”;故答案为:复杂;
(2)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方框中“?”处图示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A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考虑;
B、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来分析;
C、根据原子核外电子能量高低考虑;
D、根据氢原子核中不含有中子考虑。
【解答】解:A、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故A正确;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故B错;
C、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C错;
D、氢原子核中不含有中子,故D错。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能对原子的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属常规性识记题。
7.【答案】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原子、离子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很小,但也有质量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分析】根据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质的构成微粒。
9.【答案】D
【分析】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也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没有中子),原子得失电子,只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变,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A.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A错误;
B.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再分,能够分为原子核和电子,故B错误;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故C错误;
D.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钠离子,只是核外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变,因此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掌握粒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10.【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有两种微粒,已知它们的质 数相等,核外电 数也相等,结合常见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可能是一种分 和一种原 ,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 数和电子数均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可能是两种不同离 ,如氢氧根离子和氟离子,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不可能是一种分 和一种离 ,分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分 ,如水分子和氨分子,质 数和电子数均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题意、明确常见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能构成分子,能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其构成微粒保持,据此解答。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甲可以构成分子,可以形成离子,故甲是原子,故填:原子;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的粒子是水分子,故填:水分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填: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答案】(1)原子;
(2)氯化钠。
【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即a表示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2)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钠原子构成的;氯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氯化钠。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3.【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小塘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由图示可知,核外有2个电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也为2,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该模型表示的是氦原子,故A错误;
B、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电荷数为2,故B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错误;
D、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原子的结构,掌握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C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①”处表示的应为原子序数,则应填117。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5.【答案】D
【分析】A、根据左氧氟沙星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左氧氟沙星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左氧氟沙星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左氧氟沙星是由左氧氟沙星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左氧氟沙星由碳、氢、氟、氮、氧5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左氧氟沙星中碳、氢、氟、氮、氧5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20):(19×1):(14×3):(16×4)=216:20:19:42:64,则左氧氟沙星中碳元素含量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D、左氧氟沙星是由左氧氟沙星分子构成的,1个左氧氟沙星分子中含有46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C
【分析】化学式表示的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种类; (3)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4)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及原子个数比,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A.CO2微观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描述正确;
B.CO2宏观可以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故描述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描述错误;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描述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了解化学式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并能运用解题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D
【分析】A.根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解答;
B.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上解答;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解答;
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故错误;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
C、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构成以及数量、质量间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答案】C
【分析】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在发现阴极射线(电子)后推翻了道尔顿的模型,提出了枣糕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
【解答】解:A.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实心小球模型,故选项A说法正确;
B.汤姆生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认为原子不是实心的,推翻了实心小球模型,并提出了枣糕模型,为原子的电中性提供了解释,故选项B说法正确;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原子核带正电、居于原子中心、质量很大、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的结论,故选项C说法错误;
D.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提出了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我们对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历程,难度不大,但是易错。
19.【答案】B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
C、根据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进行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则“”表示的微粒为质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图He﹣3中,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则相对原子质量为3,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氦为2号元素,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则He﹣3与He﹣4的质子数均为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最外层电子数,由于He﹣3与He﹣4和核外电子数均为2,均属于稳定结构,则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原子的结构及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理解相关知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20.【答案】A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B、根据同位素的原子区别来分析;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来分析;
D、根据碳﹣14和碳﹣12的区别来分析。
【解答】解:A、碳﹣14和碳﹣12均为碳元素,其原子中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相同的格子,选项说法正确;
B、碳﹣14和碳﹣12的质子数均为6,其原子的核外具有6个电子,主要区别是中子数不同,选项说法错误;
C、碳﹣14的中子数是14﹣6=8,选项说法错误;
D、碳﹣14和碳﹣12的中子数不同,所以碳﹣14能测遗址年代而碳﹣12不能,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同位素的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B
【分析】根据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反氢原子的结构中粒子所带的电荷正好相反,进行解答。
【解答】解:首先要明确一个氢原子是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的,那么,一个反氢原子就是由一个反电子和一个反质子构成的。反电子带正电,反质子带负电。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信息题,关键根据信息找出反氢原子与氢原子的不同点。
22.【答案】D
【分析】A.根据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约为1进行分析解答;
B.由题意知,根据该粒子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一个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进行分析解答;
D.由题意知,根据碰撞后,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所以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六个中子的原子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约为1,所以“四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故正确;
B.由题意知,该粒子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则该粒子是不带电的,故正确;
C.一个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正确;
D.由题意知,碰撞后,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所以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六个中子的原子核,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根据题目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23.【答案】A
【分析】A、根据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子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X为硅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中子数=核外电子数,镓原子的质子数为31,则1个镓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有31个,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排列规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B
【分析】根据用一束质量远大于电子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一小部分发生偏转,极少数被反弹回来。”,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故A正确;
B、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受到同种电荷的排斥,不能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故B错误。
C、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故C正确;
D、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记住并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是解答本题关键。
25.【答案】A
【分析】根据时针、分针、秒针所对应的元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为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六点整,时针所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则质子数为6,故选项说法正确。
C、十一点整,时针所指元素是钠元素,其离子符号为Na+,故选项说法正确。
D、钟面上时针、分针所指的两种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镁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氧化镁,其化学式为Mg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钟表式元素周期表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1)a;(2)质子。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同时,α粒子和原子核带正电。
【解答】解:(1)由于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去;同时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有少数α粒子被原子核反弹,偏离原子核,故a不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因此打出了一个质子。
故答案为:(1)a;(2)质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7.【答案】(1)α粒子中没有电子,1个He﹣4原子中含有2个电子。
(2)相对原子来说,原子核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分析】(1)根据α粒子和原子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2)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1)1个α粒子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构成,1个He﹣4原子中有2个质子、2个中子和2个电子,则1个α粒子与1个He﹣4原子构成上的差别是:α粒子中没有电子,1个He﹣4原子中含有2个电子。
故答案为:α粒子中没有电子,1个He﹣4原子中含有2个电子。
(2)根据实验现象中α粒子“大多数”与“极少数”的对比分析可知,Au原子结构的结论是相对原子来说,原子核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故答案为:相对原子来说,原子核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28.【答案】(1)原子核;(2)C;(3)A。
【分析】(1)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
(3)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金原子核带正电荷,故A正确;
故答案为:(1)原子核;(2)C;(3)A。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属于基础题。
29.【答案】(1)3;10;
(2)10;
(3)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分析】(1)根据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解答;
(2)根据镁离子结构示意图解答;
(3)根据同一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1)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原子有一个原子核,所以一个水分子共含有3个原子核;一个氢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一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所以水中含有10个质子;
(2)镁原子含有12个电子,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所以镁离子含有10个电子;
(3)通过如图发现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故答案为:(1)3;10;
(2)10;
(3)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和离子的形成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相关知识,这是中考的热点,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0.【答案】(1)Cl;
(2)MgO;
(3)AD。
【分析】(1)根据同一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同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与G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镁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规律来分析。
【解答】解:(1)同一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F和C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都7,均易得到1个电子,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故表一中F元素的化合价与Cl元素相似;
(2)同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与G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镁元素,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MgO;
(3)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该选项正确;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该选项不正确;
C、如果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发现,该选项不正确;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包含所有元素,新的元素陆续会被发现,该选项正确;
E、纽兰兹的八音律理论中没有稀有元素,不能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
(1)Cl;
(2)MgO;
(3)A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的分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1.【答案】(1)原子呈电中性;
(2)A;
(3)B;
(4)质子。
【分析】根据资料一、资料二提供的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1)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这样正负电荷才能相互抵消,使原子呈电中性;
(2)A.该图像显示随着偏转角度增大,α粒子数量迅速减少,符合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的实验事实。因为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α粒子很容易穿过,只有靠近原子核时才会发生偏转,所以大角度偏转的粒子数量很少;所以该选项正确;
B.此图像中随着偏转角度增大,α粒子数量增多,这与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不符,绝大多数α粒子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所以该选项错误;
C.该图像中α粒子数量在一定偏转角度范围内保持不变,之后突然减少,这不符合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偏转的规律,实验中粒子是逐渐减少且大角度偏转的很少,所以该选项错误;
D.图像呈现的趋势不符合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数量随偏转角度的变化情况,实验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数量变化趋势,所以该选项错误。故选:A。
(3)1μm金箔包含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如果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时应该会有很多被散射改变方向,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没改变方向,这就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样α粒子才能顺利穿过,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4)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α粒子含有2个质子且留在了氮原子中,最后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意味着质子数增加了1,所以被打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故答案为:
(1)原子呈电中性;
(2)A;
(3)B;
(4)质子。
【点评】明确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原子的构成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元素X只有一种化合价,结合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X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价。
B、硝酸根显﹣1价,设X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价。
C、氯元素显﹣1价,设X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z+(﹣1)×3=0,则z=+3价。
D、硫元素显﹣2价,设X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w+(﹣2)×3=0,则w=+3价。
元素X只有一种化合价,ACD选项中X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B中X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化学式中错误的是X(NO3)2。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33.【答案】C
【分析】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将三种元素的化合价代入选项,如果化合物的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表明该化学式正确。
【解答】解:A.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6,﹣2,则化合物X2YZ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2+(+6)+(﹣2)×3=+2,故错误;
B.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6,﹣2,则化合物XYZ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6)+(﹣2)×3=+1,故错误;
C.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6,﹣2,则化合物X2YZ4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2+(+6)+(﹣2)×4=0,故正确;
D.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6,﹣2,则化合物X3YZ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3+(+6)+(﹣2)×2=+5,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可判断所书写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4.【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2价的镁元素可表示为:,故A错误;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N可表示铵根,而不是氨根,故B错误;
C、化学式读写顺序正好相反,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N2O5,故C正确;
D、FeSO4中铁显+2价,表示硫酸亚铁而不是硫酸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5.【答案】D
【分析】根据含高能量的阳离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5AsF6,可知N5的化合价为+1价,利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原子团AsF6的化合价,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来解答原子团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由阳离子,则N5的化合价为+1价,原子团AsF6的化合价为﹣1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A正确;
B、得到一个电子后可变成单质,故B正确;
C、由原子团AsF6的化合价为﹣1价,已知F为﹣1价,设As的化合价为x,则x+(﹣1)×6=﹣1,解得x=+5,故C正确;
D、的性质不稳定,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团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应注意利用化合价的计算原则来迁移使用解答方法,牢记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6.【答案】C
【分析】根据物质中含有的原子团分析。
【解答】A.KClO3含有氯酸根离子而KCl含有氯离子,物质中不含有相同原子团,故A错误;
B.CaCO3含有碳酸根离子,CO2不含原子团,故B错误;
C.NaOH、Ca(OH)2均含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
D.KMnO4含有高锰酸根离子,K2MnO4含有锰酸根离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元素组成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7.【答案】B
【分析】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1)如x为奇数时,氧化物化学式为R2Ox,硫酸盐的化学式为R2(SO4)x;
(2)x为偶数时,氧化物化学式为,硫酸盐的化学式为,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的关系解答出x的值即可。
【解答】解:设该元素化合价为+x价,相对原子质量为y。
(1)如x为奇数时,氧化物化学式为 R2Ox,硫酸盐的化学式为R2(SO4)x,据题意有
2y+16x=a,2y+96x=b;解得x。
(2)x为偶数时,氧化物化学式为,硫酸盐的化学式为,据题意有
y+16a,y+96b;解答。
故选:B。
【点评】本题不仅考查了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而且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常见元素(即氧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应用等;综合性较强,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理清解题思路,然后大胆地设未知量,列式求解即可。
38.【答案】B
【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千金藤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222:19:14:48,千金藤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则①表示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千金藤素是由千金藤素分子构成的,千金藤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千金藤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7):(1×38)≠37:3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9.【答案】B
【分析】根据FeSO4和FeS的化学式,可得出Fe和S的质量关系,进而分析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根据FeSO4和FeS的化学式,可知两种物质中Fe和S的质量比均为56:32,由于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其中Fe的质量分数为56%,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2%﹣56%=12%。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找出两种物质中的“固定组成”为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对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式。
40.【答案】C
【分析】由化学式FeO、Fe2O3、Fe3O4可知,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4)=21:8,要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21:8,则样品中含有任意量的Fe3O4都可以;关键是FeO和Fe2O3中的元素的质量比,而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可以看成是Fe3O4,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于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任意质量的Fe3O4都可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可看成Fe2O3 FeO即Fe3O4形式,此时FeO与Fe2O3质量比为(56+16):(56×2+16×3)=9:20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由选项可知,只有C中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40:18=20:9,不符合题意;而A、C、D中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均为9:20,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明确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在解题过程中注意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恰好为21:8是解题关键。
4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宏观意义来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1)由化学式可知,硫化丙烯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故填:三;
(2)由化学式可知,硫化丙烯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3:6=1:2;故填:1:2。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42.【答案】(1)MgCl2;
(2)AgCl;
(3)CaCO3;
(4)HNO3;
(5)NaOH;
(6)K2SO4;
(7)5K;
(8)2N2;
(9)3Cl﹣;
(10)FeSO4。
【分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种元素。
每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
每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解答】解:(1)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氯元素化合价是﹣1,氯化镁的化学式是MgCl2;
(2)氯化银中,银元素化合价是+1,氯元素化合价是﹣1,氯化银化学式是AgCl;
(3)碳酸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碳酸根化合价是﹣2,碳酸根化学式是CaCO3;
(4)硝酸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硝酸根化合价是﹣1,硝酸化学式是HNO3;
(5)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氢氧根化合价是﹣1,氢氧化钠化学式是NaOH;
(6)硫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是+1,硫酸根化合价是﹣2,硫酸钾化学式是K2SO4;
(7)5个钾原子可以表示为5K;
(8)2个氮气分子可以表示为2N2;
(9)3个氯离子可以表示为3Cl﹣;
(10)硫酸亚铁中,铁元素化合价是+2,硫酸根化合价是﹣2,硫酸亚铁化学式是FeSO4。
故答案为:(1)MgCl2;
(2)AgCl;
(3)CaCO3;
(4)HNO3;
(5)NaOH;
(6)K2SO4;
(7)5K;
(8)2N2;
(9)3Cl﹣;
(10)FeSO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4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抓住化合价数据的共性从横向上、纵向上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
(1)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7价;
②若某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则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为=|+7|+|﹣1|=8;
③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同一列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故答案为: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故答案为:(1)①+7;②8;③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掌握元素周期律及化合价的有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4.【答案】(1)12:1;
(2)33.8;
(3)10g。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小狗烯、碱性品红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1:1,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26)=12:1。
故答案为:12:1。
(2)需要“小狗烯”的质量为31.2克÷(100%)=33.8克。
(3)小狗烯、碱性品红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1:1,则它们的混合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现有“小狗烯”和碱性品红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20g10g。
答:(2)33.8克“小狗烯”中含31.2克的碳元素。
(3)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0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5.【答案】(1)mC:mH:mO=42:5:40;
(2)348g;
(3)6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来分析解答;
(2)根据物质的质量是某元素的质量除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
(3)先求出一个疗程所服用“奥司他韦”胶囊的总量,然后除以一颗含“奥司他韦”的量即可。
【解答】解:(1)元素的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则莽草酸(C7H10O5)中,mC:mH:mO=(12×7):(1×10):(16×5)=42:5:40,答:莽草酸(C7H10O5)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为42:5:40;
(2)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68g需莽草酸的质量为168g100%=348g,答:348g莽草酸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68g;
(3)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由“体重一剂量表”每次用量45mg,需每天服用“奥司他韦”胶囊(每颗胶囊含“奥司他韦”75mg)2次,一个疗程5天,该患儿需服用“奥司他韦”的颗数为45mg×2×5÷75mg/颗=6颗,答: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6颗。
故答案为:(1)mC:mH:mO=42:5:40;
(2)348g;
(3)6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