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精炼】八下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精炼】八下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14 23:16:0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八下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实验探究精选
(5模块,14道题)
1.【答案】(1)分子;原子和离子;(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自由运动的同时,控制分子的定向运动;(3)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答】解:(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分子;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原子和离子。故填:分子;原子和离子;
(2)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自由运动的同时,控制分子的定向运动;
故填: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自由运动的同时,控制分子的定向运动;
(3)如果人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放到水里,会看到的景象是: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故填: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故答案为:(1)分子;原子和离子;(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自由运动的同时,控制分子的定向运动;(3)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点评】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
2.【答案】(1)错误。
(2)A。
(3)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说明绝大多数α粒子未受到影响;正。
【解答】解:(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外是一个空旷的区域。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所以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后产生散射现象(如图﹣1),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如图﹣2),是建立了模型。卢瑟福这一研究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3)卢瑟福推断原子中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由少数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
故答案为:(1)错误。
(2)A。
(3)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说明绝大多数α粒子未受到影响;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论观点发展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答案】(1)原子呈电中性;
(2)A;
(3)B;
(4)质子。
【解答】解:(1)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所以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这样正负电荷才能相互抵消,使原子呈电中性;
(2)A.该图像显示随着偏转角度增大,α粒子数量迅速减少,符合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的实验事实。因为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α粒子很容易穿过,只有靠近原子核时才会发生偏转,所以大角度偏转的粒子数量很少;所以该选项正确;
B.此图像中随着偏转角度增大,α粒子数量增多,这与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不符,绝大多数α粒子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所以该选项错误;
C.该图像中α粒子数量在一定偏转角度范围内保持不变,之后突然减少,这不符合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偏转的规律,实验中粒子是逐渐减少且大角度偏转的很少,所以该选项错误;
D.图像呈现的趋势不符合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数量随偏转角度的变化情况,实验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数量变化趋势,所以该选项错误。故选:A。
(3)1μm金箔包含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如果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时应该会有很多被散射改变方向,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没改变方向,这就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样α粒子才能顺利穿过,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4)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α粒子含有2个质子且留在了氮原子中,最后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意味着质子数增加了1,所以被打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故答案为:
(1)原子呈电中性;
(2)A;
(3)B;
(4)质子。
【点评】明确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原子的构成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1)原子核;(2)C;(3)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4)D。
【解答】解:(1)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而α粒子也带正电,因此它们之间会相互排斥。为了模拟这种排斥作用,实验中使用了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这个磁体产生的磁场可以模拟原子核对α粒子的排斥力,使得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时受到偏转。因此,这个磁体在这里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
(2)考虑到α粒子带正电,并且质量相对大(尽管在原子尺度上仍然很小),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同样带正电且质量相对更大的物体。C选项5g质量小,符合α粒子在原子尺度上质量相对较大的特点(尽管与辐射环磁体相比仍然很小)。同时,内环S极、外环N极的配置使得它在磁场中会受到与α粒子相似的力(如果假设辐射环磁体产生的磁场类似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场)。故答案为C。
(3)关于α粒子散射的结果,卢瑟福发现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度,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度,被反弹回来)。这个现象表明原子核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4)由于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反映这种分布情况的环形金属板空间构型。选项D中的构型符合这种情况:大多数α粒子沿着直线穿过环形金属板(对应实验结果中的“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在穿过环形金属板时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对应实验结果中的“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对应实验结果中的“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原子核;(2)C;(3)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4)D。
【点评】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 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解答此题目需要深入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5.【答案】(1)D;
(2)C;
(3)α粒子有2个质子留在了氮原子中,质子数变为9个,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1个质子才会变成了氧原子。
【解答】解:(1)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质量较大,原子核带正电荷,但是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故选:D;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极少数a粒子发生偏向,所以原子结构是C,故选:C;
(3)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有2个质子留在了氮原子中,质子数变为9个,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1个质子才会变成了氧原子。
故答案为:
(1)D;
(2)C;
(3)α粒子有2个质子留在了氮原子中,质子数变为9个,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1个质子才会变成了氧原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
(3)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
(4)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改正: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有原子构成;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是79;中子数=197﹣79=118。
故答案为:(1)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2)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3)原子核质量很大;(4)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改正: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有原子构成;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5)79;118。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带正电荷,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
7.【答案】(1)非金属;得;
(2)AD;
(3)B。
【解答】解:(1)第17号元素是氯元素,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形成阴离子。
(2)A.由元素周期表一部分的电子层排布可知,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故说法正确。
B.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说法错误。
C.同一族,从上到下,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不相同,故说法错误。
D.同一族,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说法正确。
(3)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F、Cl位于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
(1)非金属;得;
(2)AD;
(3)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排列规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1)Cl;
(2)MgO;
(3)AD。
【解答】解:(1)同一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F和C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都7,均易得到1个电子,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故表一中F元素的化合价与Cl元素相似;
(2)同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与G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镁元素,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MgO;
(3)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该选项正确;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该选项不正确;
C、如果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发现,该选项不正确;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包含所有元素,新的元素陆续会被发现,该选项正确;
E、纽兰兹的八音律理论中没有稀有元素,不能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
(1)Cl;
(2)MgO;
(3)A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的分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1)Mg2+;
(2)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减弱;
(3)2.0<x<2.5;
(4)B。
【解答】解:(1)12号元素是镁元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2,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2)由部分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数据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减弱。
(3)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减弱,则Se元素x的取值范围是2.0<x<2.5。
(4)假设A元素的电负性为1.1,B元素的电负性为2.9,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则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阴离子的是B元素。
故答案为:
(1)Mg2+;
(2)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强;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减弱;
(3)2.0<x<2.5;
(4)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规律、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1)Mg、K、Br;
(2)Li;
(3)AC。
【解答】解:(1)由于迈耶的六元素表规律是按照相对原子质量递增进行排列,故Br、K、Mg三种元素的排序是:Mg、K、Br。故答案为:Mg、K、Br;
(2)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性质相似的元素是Li。故答案为:Li;
(3)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该选项正确。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该选项不正确。
C.如果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发现,该选项正确。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包含所有元素,该选项不正确。
E.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不能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该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则NO2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得:x+(﹣2)×2=﹣1,则x=+3.
(2)根据表中的数据、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分析可知,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
(3)由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应低温和密封保存.
(4)根据题意,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但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被杀死,故从生菜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会增加.
故答案为:(1)+3;(2)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和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越快;(3)低温和密封;(4)不会;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被杀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对比离子符号与其化合价可知:化合价数值与离子数值相同,其符号即正负也相同.
(2)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利用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排列,并保证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利用离子符号Na+、SO42﹣确定其化合价分别是+1、﹣2,再结合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是零,以及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书写即可.
(4)硫酸亚铁是由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所含阳离子的符号为Fe2+.
故答案为:(1)电荷;(2)化合价;(3)Na2SO4;(4)Fe2+.
【点评】该题是一道规律总结及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与探讨,是一道训练学生识图分析能力的练习题.
13.【答案】(1)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只能失去电子而不能得到电子;
(2)不成立;
(3)负;
(4)一种元素可有多种化合价;
(5)②+4;
(6)一些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解答】解:(1)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只能失去电子而不能得到电子,因此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都显正价,推测一正确;
(2)推测二: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负价;而H2O、SO2、CO2中氢、氧、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4、+4,说明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即有负价也有正价,即推测二不成立;
(3)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只能失去电子而不能得到电子,因此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都显正价,所以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4)根据问题二及推测一可知推测二为:一种元素可有多种化合价;
(5)②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所以由H2S、SO2、SO3、H2SO3等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不同,硫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4、+6、+4,得出推测二成立;
(6)通过上述举例分析及结合教材上所给元素的化合价,可知一些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故答案为:
(1)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只能失去电子而不能得到电子;
(2)不成立;
(3)负;
(4)一种元素可有多种化合价;
(5)②+4;
(6)一些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合价规律和原则、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根据题文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即可解答。
14.【答案】(1)B;
(2)中子数;
(3)21×a%+22×b%+20×c%;
(4)CD。
【解答】解:(1)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Cl﹣35.5。
(2)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中子数。
(3)由题意可知,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子为21×a%+22×b%+20×c%
(4)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但它对科学的发展是有价值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即使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也会存在误差,故选项说法错误。
C.随着科学的发展,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B;(2)中子数;(3)21×a%+22×b%+20×c%;(4)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发展史、明确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八下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实验探究精选
(5模块,14道题)
一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2022春 南浔区校级期中)根据如下2005年十大科技进展的报道,回答问题。
材料1: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    和    。
(2)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   。
(3)在阿西莫夫所写的科幻小说《梦幻航行》中,人被缩小到细胞般大小,在人体内经历了梦幻般的体验,试想,如果你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会看到的景象是(请至少写两点)    、   。
二 原子结构的模型
2.(2024春 萧山区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被证实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α粒子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科学事实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获取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同时也断定原子核呈    电性。
3.(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他的推测依据是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A. B. C. D.
(3)根据史料二的实验现象,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a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a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4.(2024春 金东区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α粒子散射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该实验很好地模拟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即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为:   。
(4)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A. B.
C. D.
5.(2024春 温州期中)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
(1)根据实验现象(如图甲),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图中的    。
A. B. C.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N)变成了氧原子(O),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质子,请你作出合理的解释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6.(2022春 萧山区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
三 元素周期表
7.(2023春 杭州期中)为纪念门捷列夫制作的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一部分的电子层排布规律,我们对它们进行研究:
(1)第17号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或“失”)。
(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D.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A.N、C B.F、Cl C.Mg、Al D.Ne、Na
8.(2024春 浙江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段发展史。
(1)表一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迈耶尔和门捷列夫都提到了这部分,只是门捷列夫更为完善,F元素的化合价与    相似。
(2)表二是八音律表的一部分,按照纽兰兹的理论,请找出与G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可多选)。
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不需要借助任何技术
C.如果当时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发现了
D.随着科学的进步,新的元素陆续会被发现
E.纽兰兹的八音律理论中没有稀有气体元素,说明他的理论完全错误
9.(2024春 上城区校级期中)美国化学家鲍林提出用电负性来衡量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吸引电子的能力,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则表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如图是部分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注:元素下方的数字表示电负性)。
(1)12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据图总结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
(3)预测Se元素x的取值范围    。
(4)假设A元素的电负性为1.1,B元素的电负性为2.9,请判断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元素。
10.(2023春 苍南县期中)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来研究元素,始于19世纪初。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纳提出了锂钠钾、钙锶钡、磷砷锑、氯溴碘等15种元素,把这些元素称为“三种元素组”。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制定了一个“六元素表”。1865年,英国化学家组兰兹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将已知元素作了排列。他发现第八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现周期性)。这好像音乐上的八个音阶一样重复出现,于是提出“八音律”的理论(下表是“八音律表”的前部分)。
H Li G B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物理性质(熔点、密度等)进行了比较,直到19世纪末才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在1869年,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请你将Br、K、Mg三种元素按迈耶的六元素表规律进行排列    。
(2)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可多选)。
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
B.科学家在研究元素周期规律时,不需要借助技术手段
C.如果当时门捷列夫没有发现元素周期表,未来也会有其他科学家发现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已包含所有元素
E.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
四 化合价
11.(2024春 拱墅区月考)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进入到蔬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
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3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A8.9483mg/kg.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
(4)炒菜过程中温度一般在100℃以上,你认为从生菜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会持续增加    ,原因是    。
12.(2021春 上城区校级月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对比和归纳,我们往往可以得出一些十分有趣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请仔细阅读下表中的内容,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常见的几种离子 H+ Na+ Mg2+ OH﹣ Cl﹣ SO42﹣
对应元素及原子团 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O、、S
所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酸 碱 盐
HCl H2SO4 NaOH Mg(OH)2 MgCl2 Na2SO4
(1)由前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往往与相应离子所带的
   数相等。
(2)由后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通过元素或原子团的  可以确定相应化合物的化学式。
(3)利用表中所给内容,请你写出硫酸钠的化学式   。
(4)根据硫酸亚铁的化学式FeSO4,可推出该物质所含阳离子的符号为   。
13.(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月考)化合价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下面是对元素化合价的部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一]元素正负化合价有何规律?
推测一: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都显正价;
推测二: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负价。
[举例及分析一]
(1)NaCl、FeO、Al2O3中金属元素化合价分别为+1、+2、+3,其他金属在化合物中也都显正价,推测一正确。金属都显正价的可能原因是    。
(2)H2O、SO2、CO2中氢、氧、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4、+4,说明推测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3)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非金属元素显    价。
(4)[提出问题二]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吗?
推测一: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
推测二:   。
(5)[举例及分析二]
①由NaCl、NaOH、Na2CO3、Na2SO4等物质中钠元素都显+1价,得出推测一成立。
②由H2S、SO2、SO3、H2SO3等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不同,硫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4、+6、   ,得出推测二成立。
(6)[结论]通过上述举例分析及结合教材上所给元素的化合价,可知    。
五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4.(2024春 上城区校级期中)科学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    。
A. O﹣16 B. Cl﹣35.5 C. Ag﹣108
(2)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
(3)根据材料三,现发现氖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如图,根据上述资料,列出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子:   。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
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
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