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八下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解答题专项突破
(综合训练,40道题)
1.【答案】(1)①②④;
(2)③⑥⑦;
(3)③⑤。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变化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分子、原子、中子;
(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故答案为:(1)①②④;
(2)③⑥⑦;
(3)③⑤。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1)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2)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为什么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质子之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分子之间有引力;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质子之间存在引力。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原子的结构及各微粒的质量关系,难度不大.
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可以从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1)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故填:原子个数不同。
(2)氧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
故填:都含有氧原子。
(3)反应前的分子是甲烷分子和氧分子,反应后的分子是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反应前的原子是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的原子也是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宏观组成及其微观构成两方面的问题。
4.【答案】(1)离子;
(2)铜原子;
(3)。
【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2)根据构成金属单质的粒子来分析;
(3)根据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1)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因此图中空白方框中应填离子;
(2)铜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构成的;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水分子结构模型为。
故答案为:(1)离子;
(2)铜原子;
(3)。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5.【答案】(1)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2)见解答图;(3)C。
【分析】(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左、右两瓶分子数目相同,据此画出微粒分布的模型;
(3)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答】解:(1)抽去玻璃板后,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2)最终瓶中微粒分布均匀,即左、右两瓶分子数目相同,如下图所示:
;
(3)此现象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选:C。
故答案为:(1)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2)见解答图;(3)C。
【点评】本题考查了扩散现象,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
(2)根据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该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
【解答】解:
(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方程式为:2H2+O22H2O,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
(1)C;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1);
(2)分子;
(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氮分子。
【分析】(1)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图示中分子的结构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3)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开而后原子再进行重新组合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A→B是分子的分开过程故B中应该是原子数目与A中的相同,所以相关粒子图形为;
(2)由图示可知该变化过程中氧气和氮气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氮分子;
故答案为:
(1);
(2)分子;
(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氮分子。
【点评】根据微观示意图解题,重在读图,从图中获取解答题目需要的信息。
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C60的构成和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碳分子,所以由分子构成,属于单质,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物理性质不同,
故答案为:单质;分子;化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1)氧;
(2)③→①→②→④。
【分析】(1)根据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析;
(2)根据近代道尔顿提出原子实心模型;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即枣糕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近代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分析。
【解答】解:(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即图中C)是氧;
(2)根据近代道尔顿提出原子实心模型;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即枣糕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近代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1)氧;(2)③→①→②→④。
【点评】本题涉及人体中元素含量和化学发展历程,难度不大。
10.【答案】(1)中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等;
(2)+1。
【分析】(1)根据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答】解:(1)三种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所以氕氘氚三种原子中所含有的中子数分别为0,1,2,如此便对应了图中的“〇”;这三种原子的质子数都相等,因为对于原子而言,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这三者的核外电子数也是相同的;故答案为:中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等;
(2)D2O中O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D2O中D的化合价为+1价;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并结合新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1)原子核是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粒子;
(2)氦原子核大于质子的质量;
(3)中子。
【分析】(1)根据α粒子的电性与质量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2)根据原子核的质量=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来分析;
(3)根据原子核的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一中“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的现象,可推测原子核结构的特点是原子核是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答案为:原子核是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粒子;
(2)材料二中卢瑟福建立“原子核中存在中子”的推测所基于的事实是氦原子核大于质子的质量;故答案为:氦原子核大于质子的质量;
(3)1930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铍原子核(原子序数为4),α粒子留在铍原子中,变成了碳原子,同时释放新粒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所得碳原子中的质子数为α粒子和铍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之和(即6个),因此“〇”所代表的新粒子是中子;故答案为:中子。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原子结构、化学史,知道化学家的贡献。
12.【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ABD。
【分析】(1)根据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分析;
(2)根据材料一分析;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解:(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由于在当时还没有提出分子概念)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在此实为分子,而道尔顿称它为“复杂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正确;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正确;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错误;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故正确;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硫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错误。
故答案为:(1)电子;
(2)化合物;
(3)ABD。
【点评】本题以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为背景,着重考查原子的结构,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理解掌握原子结构的祥细知识,是解题的必要条件。
13.【答案】(1)D;
(2)Fe2O3(或Fe3O4,合理即可);
(3)元素。
【分析】(1)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等分析;
(2)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图分析;
(3)食品、药品、营养品等物质中的“铁、锌、钙”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等,图中表示铁元素的是D;
(2)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图可推测铁的化合物的可能是铁和氧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等,化学式为Fe2O3、Fe3O4;
(3)洞头羊栖菜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
(1)D;
(2)Fe2O3(或Fe3O4,合理即可);
(3)元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1)同位素;
(2)2;
(3)22;
(4)He。
【分析】(1)根据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分析;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法分析;
(4)根据质子数分析。
【解答】解:(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故I﹣127和I﹣131互为碘的同位素;故答案为:同位素;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水(H2O)、重水(2H2O) 和超重水(3H2O)中共有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答案为:2;
(3)超重水(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16=22;故答案为:22;
(4)当核废水中的氚(3H)元素发生β﹣衰变时,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会变成质子数为2,因此是氦元素;故答案为:He。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的概念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分析即可。
15.【答案】(1)Na+、Cl﹣;
(2)D。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1)第11 号元素为钠元素,第17号元素为氯元素,二者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钠,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因此构成氯化钠物质的微粒是Na+、Cl﹣;
(2)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C和Ne属于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B、Ne和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C、Al和Si于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D、F和Cl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Na+、Cl﹣;
(2)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元素的相关性质判断规律即可解答。
16.【答案】(1)Na;8;ⅦA;
(2)BD。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来分析。
【解答】解:(1)②是11号元素钠,其元素符号为Na;③元素是8号元素氧,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④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ⅦA族;故答案为:Na;8;ⅦA;
(2)A.第一周期开头都是非金属元素氢,选项说法错误;
B.每一周期结尾都是非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
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质子数,选项说法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加强对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规律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1)金属;
(2)AC。
【分析】(1)根据元素名称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撗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解答】解:(1)金属元素一般都带有“钅”字旁,所以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答案为:金属;
(2)A、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所以原子序数:Z>Y,故A说法正确;
B、根据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D不是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不相等,则电子数也不相等;故B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撗行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所以Y和Z同周期,故C说法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8.【答案】(1)D;
(2)原子序数。
【分析】(1)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不是g;
B.根据化学式含义分析;
C.元素符号之前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D.根据元素符号含义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含义分析。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X是氧元素;
A.“X2”即为O2,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不是g,故A错误;
B.“X2”即为O2,化学式表示某种物质及该物质的组成或表示1个某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O2表示氧气或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或1个氧分子或1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故B错误;
C.“2X”即2O,元素符号之前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O可以表示两个氧原子,故C错误;
D.“X”即O,元素符号表示某种元素或1个某原子。故D正确。
故选:D。
(2)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图乙中,数字“13”表示铝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
故答案为:
(1)D;
(2)原子序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所给信息应用到实际中解题的能力和有关化学用语的含义,难度较小。
19.【答案】(1)②;
(2)第ⅠA族元素自上而下,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逐渐降低;
(3)质子。
【分析】(1)根据元素的分类分析;
(2)根据第ⅠA族元素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图像分析;
(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分析。
【解答】解:(1)图甲序号中,①是锂元素,②是氟元素,③是镁元素,所以代表非金属元素的是②;
(2)根据第ⅠA族元素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图像可知,第ⅠA族元素自上而下,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逐渐降低;
(3)因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117号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内一定含有117个质子。
故答案为:(1)②;
(2)第ⅠA族元素自上而下,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逐渐降低;
(3)质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0.【答案】(1)金属;
(2)117;
(3)BD。
【分析】(1)根据元素名称带钅字旁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来分析;
(2)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以及钿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来分析;
(3)根据国际上公认把发明元素周期律的桂冠戴在了门捷列夫的头上,可能的原因是:门捷列夫以“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修正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来分析。
【解答】解:(1)近年发现一种新元素,名称为钿,因为钿是钅字旁,所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对照图甲,图乙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钿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所以其原子序数也是117,故填117。
(3)国际上公认把发明元素周期律的桂冠戴在了门捷列夫的头上,可能的原因是:门捷列夫以“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修正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
故选:BD。
故答案为:
(1)金属;
(2)117;
(3)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和应用,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21.【答案】(1)2Fe;mCO32﹣;5CO2;
(2);1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表示多个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铁原子表示为2Fe;表示多个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m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mCO3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5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5CO2;
(2)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O3中“3”表示1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
故答案为:(1)2Fe;mCO32﹣;5CO2;
(2);1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答案】(1)B;
(2)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分析】(1)根据化合价法则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I2中碘元素为0价;KI中钾元素为+1价,则碘元素为﹣1价;KIO3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碘元素化合价+5价,所以选B;
(2)结构决定性质,KIO3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而导致的。
故答案为:
(1)B;
(2)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点评】掌握化合价法则及结构决定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X2O、XO2、X2O7。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计算出X的化合价,在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设X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n+x+(﹣2)×(2n﹣1)=0,则x=3n﹣2。
若n=1,则x=+1,则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2O;
若n=2,则x=+4,则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2;
若n=3,则x=+7,则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2O7。
故答案为:X2O、XO2、X2O7。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24.【答案】(1)三;+6;
(2)Cr3+;SO42﹣;+3。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其组成结构,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来计算化合价。
【解答】解:(1)由重铬酸钾的化学式K2Cr2O7可知,它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重铬酸钾中铬的化合价为x,则:(+1)×2+2x+(﹣2)×7=0,则x=+6;故填:三;+6;
(2)由硫酸铬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铬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硫酸铬中铬的化合价为y,则:2y+(﹣2)×3=0,则y=+3;故填:Cr3+;SO42﹣;+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
25.【答案】(1)NO2;
(2)N2;单质;
(3)+5。
【分析】(1)根据A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氧化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显﹣2价,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B点对应的物质属于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氧化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显﹣2价,为NO2。
(2)B点对应的物质属于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其化学式为N2。
(3)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2)×3=﹣1,则x=+5价。
故答案为:
(1)NO2;
(2)N2;单质;
(3)+5。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价类二维图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氧化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环己烷;C6H12。
【分析】根据环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命名方法写出名称和化学式,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解答】解:如环丙烷,其化学式为C3H6,结构式如图(1),也可简写为图(2);如环丁烷,化学式C4H8,结构图如图(3)。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和结构图可知,图(4)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名称是:环己烷,化学式为:C6H12;
故答案为:环己烷;C6H12。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较为简单,注意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来解答问题。
2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乳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6:1.
(2)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x,已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0,则12×3+1×6+16x=90,x=3.
(3)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40%.
故答案为:(1)6:1;(2)3;(3)4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
【分析】由分子式可知,一个N2O3分子与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之和相当于4个NO2分子的质量,据此计算一个NO2分子的质量;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由分子式可知,一个N2O3分子与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之和相当于4个NO2分子的质量,所以1个NO2分子的质量为(ag+bg)g;一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g,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g,可知2个O原子的质量为(b﹣a)g,所以1个O原子的质量为,若以一个氧原子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2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式的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等,比较基础,可以计算N原子与O原子质量,再计算NO2分子的质量,答案表达式可能不同。
29.【答案】;。
【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每个CaHb分子是由a个碳原子和b个氢原子构成的,已知CaHb的一个分子实际质量是m千克,一个碳﹣12原子实际质量是n千克,则一个H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千克。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和应用,一定要注意代入公式时,一定要弄清各个量所代表的含义。
30.【答案】(1)4;
(2)200;
(3)3:1。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由化学式可知,七氟烷(化学式C4H3F7O)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4;
(2)七氟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4+1×3+19×7+16=200;故答案为:200;
(3)七氟烷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3:1;故答案为:3:1。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答案】(1)中子数;
(2)氕;
(3)BCE。
【分析】(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来分析解答;
(2)根据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分析;
(3)A、根据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来分析解答;
B、根据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来分析解答;
C、根据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作为标准,相对比值发生改变来分析解答;
D、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两种两种同位素原子的平均值来分析解答;
E、根据电子的质量很小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2)根据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由于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1.008更接近与氕的相对原子质量1,说明氕在三种原子中百分比含量最多;
(3)A、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则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A说法错误;
B、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则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可推测出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故B说法正确;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作为标准,相对比值发生改变,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会改变,故C说法正确;
D、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它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l 所占的百分比大于37Cl,故D说法错误;
E、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在化学变化中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化合,计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继续使用该金属元素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故E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中子数;
(2)氕;
(3)BC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会利用题上信息来分析下面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答案】(1)52;
(2)X3Y4。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R的相对原子质量;
(2)根据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原子个数的分析,从而分析化合物的化合物。
【解答】解:(1)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元素的质量分数,则解得x≈52。
(2)由于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X、Y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X、Y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则X、Y原子个数比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X3Y4。
故答案为:(1)52;
(2)X3Y4。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掌握化学式的基本计算方法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33.【答案】18:17;9:17;17:18。
【分析】物质质量等于元素的质量除以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分析。
【解答】解:设氧元素的质量为16g,则水的质量为16g18g,过氧化氢的质量为16g17g,则H2O与H2O2的质量比是18g:17g=18:17,n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ng,mg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质量为mg,两种物质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氢元素,则ngmg,所以n:m=9:17,过氧化氢的质量都是b,则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和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b):(b)=17:18。
故答案为:18:17;9:17;17:1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质量和物质质量之间的转化计算,有一定难度。
34.【答案】(1)X3Y4;
(2)6:5。
【分析】(1)要确定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确定元素X、Y在化合物中原子个数关系,利用所给的数据计算出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后完成化学式的推断;
(2)要使SO2和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氧原子的个数应相等,3SO2和2SO3中氧原子个数相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可知,X、Y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4,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X3Y4;
(2)要使SO2和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氧原子的个数应相等,3SO2和2SO3中氧原子个数相等,则SO2和SO3的质量比为(3×64):(2×80)=6:5。
故答案为:(1)X3Y4;
(2)6: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和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进行推断化学式,培养了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解答;
(2)Fe2O3、Fe3O4的1个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比为2:3,要使两种物质中铁元素质量相等,可以将两种物质进行变形,即将铁原子个数变为6,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Fe﹣57和Fe﹣54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正确;
B.Fe﹣57和Fe﹣54中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正确;
C.Fe﹣57和Fe﹣54中中子数不同,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相同,错误。
故填:C。
(2)Fe2O3、Fe3O4的1个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比为2:3,要使两种物质中铁元素质量相等,可以将两种物质进行变形,即将铁原子个数变为6,分别为Fe6O9;Fe6O8即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根据题意,杂质中不含铁元素,所以铁元素全部来源于氧化铁,所以该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5%÷(100%)=15%。
故填:9:8;1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题中信息和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答案】(1)474;
(2)m(K):m(Al):m(S):m(O):m(H)=39:27:64:320:24;
(3)8.2%;
(4)195.9g。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概念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
【解答】解:(1)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27+32×2+16×20+1×24=474;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K):m(Al):m(S):m(O):m(H)=39:27:(32×2):(16×20):(1×24)=39:27:64:320:24;
(3)明矾中K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8.2%;
(4)设与质量为x的水所含的氧元素质量相等。
根据题意有:258g100%=x100%
x≈195.9g。
答:258g明矾与195.9克水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故答案为:(1)474;
(2)m(K):m(Al):m(S):m(O):m(H)=39:27:64:320:24;
(3)8.2%;
(4)195.9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7.【答案】(1)1:9;
(2)C6H8O6;
(3)14.3g。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2)由于标签中维生素C化学式中氧原子个数因标签破损而不能直接得出,因此,可利用相对分子质量首先计算出化学式中O的原子个数,确定化学式;
(3)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每次2片,则可计算出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进而由100g西红柿含Vc15mg,可计算出每天食用西红柿的质量。
【解答】解:(1)Vc中氢、碳元素质量之比=(1×8):(12×6)=8:72=1:9;故答案为:1:9;
(2)Vc的化学式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6,则Vc的化学式为C6H8O6;故答案为:C6H8O6;
(3)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每次2片,则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为10mg×3×2=60mg;每100g猕猴桃含Vc的量在100—420mg之间,则每天食用猕猴桃的质量60mg≈14.3g。答:需要每天至少食用猕猴桃14.3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标签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答案】(1)10:3:12;
(2)0.33g;
(3)不科学;补钙可以适量服用钙片,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每100mL娃哈哈AD钙奶中含有钙元素60mg,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补钙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碳酸钙(化学式CaCO3)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是40:12:(16×3)=10:3:12。
(2)每100mL娃哈哈AD钙奶中含有钙元素60mg,60mg=0.06g,每瓶220毫升娃哈哈AD钙奶的碳酸钙质量为0.06g(100%)=0.33g。
答:每瓶220毫升娃哈哈AD钙奶的碳酸钙质量为0.33g。
(3)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不科学,增加钙的摄入量主要是服用钙片,多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另外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10:3:12;
(2)0.33g;
(3)不科学;补钙可以适量服用钙片,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肉蛋奶、海产品、骨头汤等食物(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补钙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9.【答案】(1)338;
(2)92.3%;
(3)31.2;
(4)10.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碱性品红的化学式分析计算
【解答】解:(1)“小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6+1×26=338。
(2)小狗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92.3%。
(3)33.8g“小狗烯”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3.8g100%=31.2g。
(4)“小狗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26):(1×26)=12:1,碱性品红(化学式C20H20ClN3)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20):(1×20)=12:1,由此可知,“小狗烯”和碱性品红的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0克。
答:(1)“小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38;
(2)“小狗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92.3%;
(3)33.8g“小狗烯”中含碳元素31.2克;
(4)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0克。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水分子的构成来分析;
(2)根据水分子结构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来分析;
(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1.674×10﹣27kg×2+2.657×10﹣26kg;故填:1.674×10﹣27kg×2+2.657×10﹣26kg;
(2)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是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即:;故填:;
(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知,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故填: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八下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解答题专项突破
(综合训练,40道题)
1.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使物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例如:
(1)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 。
(2)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 。
(3)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为什么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测 。
3.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
4.科学需要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空白方框中应填 。
(2)金属铜是由 构成的。
(3)用●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请画出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5.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〇”代表构成空气的微粒,“●”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
(1)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过建立“最终瓶中微粒分布的模型”对现象进行解释,请在答题卷相应位置画出。(作图解释,不需要文字解释)
(3)此现象不能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6.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7.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画图)。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选填“质子”、“原子”或“分子”)。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C变化的实质是 。
8.C60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C60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C60这种物质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③C60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 (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9.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现象,可以更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1)如图是人体中元素质量分数模型,则C代表的一种元素是 。
(2)科学家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汤姆生:枣糕模型 ②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③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④玻尔:分层模型
10.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由图可知,原子结构模型中的“〇”表示的粒子是 ,这三种原子的共同特点是 。
(2)一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D2O,D2O中D的化合价为 。
11.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材料一: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被反弹。
材料二:1920年,卢瑟福测量了氦原子核、质子、核外电子的质量,推测原子核内可能存在中子。
材料三:1930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铍原子核(原子序数为4),α粒子留在铍原子中,变成了碳原子,同时释放新粒子,微观示意图如图:
(1)根据材料一中“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的现象,可推测原子核结构的特点是 。
(2)材料二中卢瑟福建立“原子核中存在中子”的推测所基于的事实是 。
(3)材料三中“〇”所代表的新粒子是 。
12.“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一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一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一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一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一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13.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早在公元前2000年人们就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地壳中的铁矿含量颇丰,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图是地壳中的元素含量(质量分数)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表示铁元素的是 (填字母)。
(2)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图可推测铁的化合物的可能是 (写出一种化学式即可)。
(3)铁在人体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参与合成血红蛋白,因此人们常需要通过摄食补充,洞头羊栖菜就含有丰富的铁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14.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引起了民众囤盐恐慌,被污染的海水中含有的I﹣131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核废水中含有三种水,分别是水(H2O)、重水(2H2O)和超重水(3H2O)。
【材料三】一个氘(2H)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一个氚原子(3H)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材料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射线的过程叫做衰变,超重水(33H2O)中的氚(3H)元素会发生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
(1)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是I﹣127,则I﹣127和I﹣131互为碘的 。
(2)水(H2O)、重水(2H2O) 和超重水(3H2O)中共有 种元素。
(3)超重水(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4)当核废水中的氚(3H)元素发生β﹣衰变时,会变成 (填元素符号)。
15.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科学家把所有的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请阅读下列元素周期表(部分),并按要求作答。
(1)第11号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 。
(2)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 (填字母)。
A.C和Ne B.Ne和Na C.Al和Si D.F和Cl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依据表格回答问题:
(1)写出②元素符号 ,③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 ,④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 族。
(2)小金同学根据元素周期表,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其中正确的为 。
A.每一周期开头都是金属元素 B.每一周期结尾都是非金属元素
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中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如图所示回答相应问题。
(1)图甲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铯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
(2)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 判断正确。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18.如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如果表中的相应空格内各有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中Ⅱ位置中的元素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排在Ⅰ位置的元素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X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B.“X2”既能表示两个原子,也能表示一种气体
C.“2X”可以表示两个分子
D.“X”既能表示一种元素,也能表示一个原子
(2)图乙中,数字“13”表示铝元素的 。
19.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表格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序号中,代表非金属元素的是 。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性质通常有规律地变化。图乙显示了第ⅠA族元素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根据图像,描述第ⅠA族所构成的金属的熔点变化情况: 。
(3)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逐渐完善。最近,科学家利用原子的高速轰击,形成了一种新的原子,原子序数为117,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 。
20.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明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50周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据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将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中,制成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1)近年发现一种新元素,名称为钿,元素符号为Uus,其核外电子数为117,中子数为174,相对原子质量为291,填满了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该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对照图甲,图乙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 ;
(3)在1869年之前,许多化学家就对当时已知的元素进行排列。但国际上公认把发明元素周期律的桂冠戴在了门捷列夫的头上,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
A.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列元素,这也是现在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的标准
B.门捷列夫以“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同一列”原则修正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完全是他的独创,并不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
D.门捷列夫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并最终获得证实
E.门捷列夫当时在科学界威望极高,他的发明成果更能让人信服
21.(1)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
2个铁原子 ; m个碳酸根离子 ;
5个二氧化碳分子 ;
(2)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O3中“3”的意义 。
22.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
(1)生活中常见的含碘元素的物质为:碘酒——含碘单质I2;碘片和藻类食物——含碘化钾KI;加碘盐——含碘酸钾KIO3。下列关于I2、KI、KIO3中碘元素化合价正确的是 。
A.+1、﹣1、+5 B.0、+1、+5 C.0、﹣1、+5
(2)适当食用加碘盐(含KIO3)可预防碘缺乏,但服用碘酒(含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O3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3.已知X元素的最高正价为+7价,某物质化学式为HnXO2n﹣1,请写出X元素与O元素组成氧化物化学式的所有可能性 (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24.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查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因为酒中的乙醇可以使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为绿色的硫酸铬[Cr2(SO4)3]。
(1)重铬酸钾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重铬酸钾中铬的化合价是 价。
(2)硫酸铬是由 和 (写离子符号)构成的,硫酸铬中铬的化合价是 价。
25.某同学在学习中建构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物质由N、O两种元素组成,则它的化学式为 。
(2)图中B点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物质类别是 。
(3)NH4NO3中带点的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26.以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环状有机化合物中,从含三个碳原子到含十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依次按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标记碳原子数,并根据碳原子数命名为“环某烷”。
如环丙烷,其化学式为C3H6,结构式如图(1),也可简写为图(2);如环丁烷,化学式C4H8,结构图如图(3)。现有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环状化合物,其结构式简写成图(4),该物质的名称是: ,化学式为: 。
27.近年来,乳酸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乳酸在医学、食品等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x,已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0,求:
(1)乳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化学式C3H6OX,中X的值为 。
(3)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28.已知一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g,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g,则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 g;若以一个氧原子质量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2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均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9.某有机物CaHb的一个分子实际质量是m千克,其中的碳原子均为碳﹣12原子,已知碳﹣12原子实际质量是n千克。一个H原子的实际质量 千克,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0.七氟烷(化学式C4H3F7O)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有香味但无刺激性气味,不燃烧、不爆炸。可以使人麻醉而丧失反抗力。
(1)七氟烷由 种元素组成;
(2)七氟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七氟烷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填最简整数比)。
31.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l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2C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 不同。
(2)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则三种原子中百分比含量最多的是 。
(3)结合已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 (可多选)。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自然界中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作为标准,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会改变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l和37Cl,二者数量百分比各占一半
E.在化学变化中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化合,计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仍能使用该金属元素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
32.回答下列问题。
(1)在K2R2O7中(R代表某种元素)含钾元素26.5%,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取整数)。
(2)X、Y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X与Y组成的化合物中,X、Y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33.要使H2O和H2O2(过氧化氢)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H2O与H2O2的质量比是 ;ngH2O和mgH2O2(过氧化氢)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氢元素,则n:m为 ;相同质量的H2O和H2O2(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4.回答下列问题。
(1)X、Y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X与Y组成的化合物中,X、Y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2)若SO2和SO3所含的氧元素质量相等,则SO2和SO3的质量比为 。
35.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成为世界首个着落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此后,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星向世界展现了首张月背的完整风貌。图为月背全景图的局部,可以看到月面充满了奇异而荒凉的壮美。其实看似荒凉的月球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以铁为例,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亿吨铁。
(1)科学研究发现,月球上富含铁的同位素:Fe﹣57(一个原子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57)和Fe﹣54,已知铁元素为26号元素,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Fe﹣57和Fe﹣54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B.Fe﹣57和Fe﹣54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
C.Fe﹣57和Fe﹣54均属于铁元素,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2)地球上的铁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在Fe2O3、Fe3O4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某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且其它成分不含铁)探明含铁量为10.5%,则氧化铁含量为 (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36.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到3月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水周”。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明矾[KAl(SO4)2 12H2O]是一种常用于净化水的物质,请回答。
(1)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
(3)明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258g明矾与多少克水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列出计算过程)
37.维生素C(简写Vc)又叫做抗坏血酸,可以对抗身体内的氧化性物质,促进人体胶原形成,对受损组织进行修补,促进人体的脂肪、蛋白质合成,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如图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化学式:C6H8OX)的说明书部分信息。已知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Vc中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
(2)Vc的化学式为 。
(3)小科爸爸每天服用该Vc片剂,小科建议爸爸可食用“Vc之王”猕猴桃来代替Vc片,若每100g猕猴桃含Vc的量在100﹣420mg之间,则小科爸爸要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需要每天至少食用猕猴桃多少克?(列出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8.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钙的摄入量因人群不同而不同:成年人800mg/天,青春期的青少年1000﹣1200mg/天。目前调查显示,国人的钙摄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推荐量。近日,全国掀起购买娃哈哈AD钙奶热潮,如图为娃哈哈AD钙奶营养成分表,娃哈哈AD钙奶含的钙主要为碳酸钙(化学式CaCO3)。
(1)碳酸钙(化学式CaCO3)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是 。
(2)请计算每瓶220毫升娃哈哈AD钙奶的碳酸钙质量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3)根据你所学知识及以上材料,请分析说明“部分青少年将娃哈哈AD钙奶作为补钙的主要食物”是否科学 。
39.化学家Tim Richard将分子结构简式像小狗的某有机物(如图1所示),取名为“小狗烯”(化学式为C26H26),请计算:
(1)求“小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小狗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求33.8g“小狗烯”中含碳元素多少克。
(4)如图2所示,碱性品红(化学式C20H20ClN3)用于棉、人造纤维、纸张、皮革的印染,也用于喷漆、墨水等。现有“小狗烯”和碱性品红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则含氢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40.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虽然很小,但本身也存在质量。如图是水分子的微观模型图,表中是几种原子的质量,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1个原子的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674×10﹣27 1
氧 2.657×10﹣26 16
碳12原子 1.993×10﹣26 12
(1)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在横线上列出算式) ≈2.992×l0﹣26 kg
(2)由上述计算可知分子很小,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为此可采用类似“原子”的处理方法。即以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用分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得到就是分子的相对质量。试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你还有其他方法计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吗?请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