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氧化和燃烧(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科学思维:知道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能区别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态度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01 灭火与火灾自救
1.某同学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请回答他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
图1用嘴吹灭: ;图2用烧杯罩住熄灭: 。
【答案】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详解】图1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的空气流动,空气流动时带走了热量,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所以图1用嘴吹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用烧杯将蜡烛罩住,使烧杯内的氧气减少,隔绝氧气灭火,所以图2用烧杯罩住熄灭原理是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点睛】灭火时,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是易错点。
2.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答案】B
【详解】A、用扇子扇煤炉时,为煤提供了足够氧气,所以越扇越旺,该选项解释正确;
B、物质着火点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周围的温度,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该选项解释正确;
D、实验室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布盖灭,降温同时隔绝氧气,该选项解释正确。
3.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酒精灯着火,用灯帽盖灭与氧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馆档案的火灾
【答案】B
【详解】A、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灯帽,可隔绝空气,从而灭火,该选项叙述正确;
B、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C、设置隔离带可移除可燃物,从而灭火,该选项叙述正确;
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可用于图书馆档案的灭火,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B。
4.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答案】D
【详解】A、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错误;
B、灭火的原理有三种,分别是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根据不同原理和具体情况,可采取多种形式,所以错误;
C、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易摔伤或致死,所以错误;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有毒气体,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所以正确;
故选D。
【点睛】“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02 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5.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
A.生石灰溶于水 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发生反应
C.木炭燃烧 D.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
【答案】B
【详解】A、生石灰溶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放出大量热,故A错误;
B、氢氧化钡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
C、所有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故木炭燃烧放热,故C错误;
D、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
①物质燃烧 ②炸药爆炸 ③铁粉与稀盐酸反应 ④ 电解水 ⑤Ba(OH)2 8H2O与NH4Cl反应 ⑥生石灰与水化合制熟石灰 ⑦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答案】①②③⑥⑦ ④⑤
1.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蓄电池放电 B.水力发电
C.内燃机做功冲程 D.火箭点火升空
【答案】B
【详解】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B、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C、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D、火箭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故选B。
点睛:做功冲程是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带动曲轴转动,对外做功。
2.科学中涉及很多放热的反应,下列不涉及氧化反应的是( )
A.火柴燃烧点火 B.火药爆炸烧毁房屋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
【答案】D
【分析】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详解】A、火柴燃烧点火,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B、火药爆炸,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不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3.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自救,学会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爆灭时,下面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弯腰低行,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逃离火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答案】A
【详解】发生火灾时,若能逃生,则应沿楼梯下楼,不能乘坐电梯,且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弯腰低行,寻找安全出口,若不能逃生,则用湿棉被封闭房门,等待救援,不能用绳索下坠或跳楼等,以免发生意外,则正确的有①②③④,故选A。
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A
【详解】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对的,正确;
B.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氢气的燃烧等,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错误。
5.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火灾发生且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答案】C
【详解】A、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加剧燃烧,故A正确;
B、可燃性气体泄露,不能见明火,故B正确;
C、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否则有可能脱离不了火场,故C错误;
D、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故D正确,
故选C.
6.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较少,突然拍击纸盒,产生的较大的气流会带走蜡烛周围的热量,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蜡烛熄灭。选D。
考点:灭火的方法。
点评:燃烧的条件有三: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只要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7.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B.森林着火,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答案】B
【分析】“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是隔离或者移走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符合题意;
C、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是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看火,用湿抹布盖灭
C.高楼发生火灾,应跳楼逃生 D.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答案】C
【详解】A、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故做法正确;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故做法正确;
C、当高层楼房起火,火势凶猛千万不要沿楼梯迅速下楼,以防被困,应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做法错误;
D、电器着火后,先切断电源,以防触电,再用灭火器灭火,故做法正确。
故选C。
9.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只起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的作用
B.只起隔绝氧气的作用
C.起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D.高压水枪喷出的水能分解出具有灭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分析】灭火方法: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详解】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可改变,故A不正确;
B、水枪灭火时,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将可燃物周围的空气排开,从而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同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故B不正确;
C、起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C正确;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不正确。故选C。
10.如图是某次野炊时的场景,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答案】C
【详解】A.木柴属于可燃物,此选项正确;
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可燃物充分燃烧,所以将木柴底部架空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此选项正确;
C.煮饭结束,用水将火扑灭是因为降低了木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火势蔓延而引起火灾,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1.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
选项 灭火措施 灭火原理
A 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 用扇子将燃烧的蜡烛扇灭 隔绝空气
C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 移除可燃物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利用的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性质,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B、用扇子将燃烧的蜡烛,扇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温度,其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错误;
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利用的是移除可燃物的原理,正确。
故选D。
12.化学与能量的转化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能可转变成电能,如燃料电池已被应用于城市客车的驱动电源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C
【详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会伴随有吸、放热现象,不一定都有放热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在化学反应中,燃烧会放出热量,但其他的类型的反应有的也会放出热量,如金属和酸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化学能可转变为电能,如天然气燃料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也可能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3.森林发生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掀起的沙土能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此法能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的火灾灭火问题
【答案】C
【详解】A、爆炸是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气体的体积膨胀造成的,可见爆炸需要氧气的参与,可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
B、爆炸可以掀起大面积的沙土,覆盖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
C、爆炸可以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升高,并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能降低,故说法错误;
D、爆炸灭火不需水,特别是在缺水地区,是较为理想的灭火方法。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4.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答案】C
【详解】A、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说法正确;
B、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说法正确;
C、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毯”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说法错误;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防止火势蔓延,说法正确;
故选:C。
1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A.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C.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D.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答案】A
【详解】A. 电烤炉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否则会触电,措施错误;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原理是隔绝氧气,措施正确;
C. 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原理是除去可燃物,措施正确;
D. 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原理是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措施正确。
故选:A。
16.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B
【详解】A从图中可知,燃烧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只是略大于19%,此项错误。
B从图中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6%时,蜡烛无法燃烧,此项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蜡烛是在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即瓶内的物质既没有逸出也没有增加。所以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应不变。此项错误。
D蜡烛熄灭后,瓶内还有别的气体。如:体积分数约16%的氧气。
考点:图像题
点评:本题可根据图像找出相应的信息进行解答。难度较小。
17.“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燃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氧气燃烧,引燃酒精灯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酒精灯被点燃,是因为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发生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不存在神奇功力,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被点燃,是因为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发生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故选D。
18.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书灯”中油、炷属于可燃物
B.“书灯勿用铜盏”的原因是铜易导热,会加速油的蒸发
C.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被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蒸发
D.“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原因是水受热分解
【答案】D
【详解】A、“书灯”中油、炷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选项A正确;
B、“书灯勿用铜盏”的原因是铜是热的良导体,易导热,会加速油的蒸发,选项B正确;
C、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选项C正确;
D、“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原因是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空中水分子间隔变大形成水蒸气,下层盏中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该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是水分子受热分解,选项D错误。
故选:D。
19.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 。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 。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 。
【答案】 可燃物 增加了氧气的量 A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到着火点以下
【详解】(1)从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可燃物。
(2)寝室内着火,如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会导致火势更猛,所以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增加了氧气的量。
(3)寝室着火后不要慌张,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如快拨“l l 9”,及时组织同学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有序逃离,不能等靠,更不能跳楼,故选A。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20.如图所示,小明用烧杯倒扣住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高蜡烛先熄灭,矮蜡烛后熄灭。
(1)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从火场逃生的什么启示?
(2)最终两支蜡烛都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从火场逃生时应该弯腰靠近地面跑离
(2)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详解】(1)实验中观察到高蜡烛先熄灭,矮蜡烛后熄灭,说明上层空间氧气含量少,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从火场逃生的启示是应弯腰逃生;故答案为:弯腰逃生;
(2)两支蜡烛都是在密闭的空间里燃烧,当将其中的氧气消耗掉时就会因满足不了燃烧的条件而熄灭;故答案为: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1.科学课上,老师向大家演示了两个化学反应实验。
(1)实验一中,将混有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快速搅拌玻璃棒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发现玻璃板粘在烧杯底部一起提起。可见,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能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实验二中,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写出氧化钙的化学式 。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将气球中的生石灰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有 。
【答案】 吸收 CaO 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详解】(1)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后,发现玻璃板粘在烧杯底部一起提起,说明反应后水结冰,说明反应吸收热量。
(2)氧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所以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气球会变大,等热量散失之后,气球会变小,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22.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填序号);
A. B. C.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一条即可)。
【答案】(1)可燃物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 A 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详解】(1)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所以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2)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同时隔绝氧气。故填: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①A、该图标是禁止烟火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A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B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A。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打火警电话119报警;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当火势不是很大时,应沿着消防通道迅速往楼下跑等。故填: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23.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蹿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并说明油锅着火的正确扑灭方法。
【答案】见解析
【详解】由于水的密度比油大、沸点比油低且油水不相容,当水加入到燃烧的油锅中,水会爆沸。爆沸的水带着油滴飞溅出来,增加了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满足燃烧条件的油获得充分的助燃剂更加剧烈的燃烧,窜起巨大的火苗。
当油锅起火时应采取覆盖灭火法。如盖上锅盖,隔绝空气,使得油不能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熄灭。
24.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①② 严禁烟火(或保持通风)
【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
【详解】(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故选①②;
(3)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严禁烟火(或保持通风)。
25.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手持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实时测量技术)测量模拟建筑火灾现场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变化.验证建筑火灾逃生策略的合理性。
如图l所示,在圆筒形透明塑料实验容器中底部3个点(K1、K2、K3)分别放置甲、乙、丙3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如图2所示,在3根烛芯一定距离都依次放置氧气传感器(a1、a2、a3)、温度传感器(b1、b2、b3) 和二氧化碳传感器(c1、c2、c3)。点燃蜡烛后,盖上实验容器顶盖后,采集3根蜡烛火焰附近相关数据。
(1)实验获取 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如表 1 所示,并提取每根蜡烛在这三个时间火焰附近的含氧量如表2所示。
表1 3根蜡烛熄灭的时间
蜡烛 甲 乙 丙
熄灭时间/s 106 164 199
表2熄灭时不同高度所测的含氧量%
熄灭时间/s 低处(a3) 中处(a2) 高处(a1)
106 19.8 19.1 18.5
164 18.9 17.7 x
199 18.6 17.1 16.5
①三支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是 。
②表 2 中,x 可能是 (填序号)。
A.17.9 B.17.2 C.16.1
③蜡烛熄灭时,含氧量均不为零。请据此对燃烧条件的表述做进一步的细化: 。
④纵看表 2 数据, (填“低”“中”或“高”)处氧气含量下降最慢。
(2)实验获取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依次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由此可知,点燃蜡烛后二氧化碳浓度由低处到高处逐渐变 ,原因是 。
(3)从以上分析,建筑火灾时,人员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逃生,依据是 。
【答案】 甲→乙→丙 B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低 大 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明显变小而上升到高处 ①低处含氧量较高;②低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③低处温度较低
【详解】(1)①根据表 1,可知 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因此熄灭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②根据表 2 可知,高度越高,氧气含量越低;同一高度,氧气含量随熄灭时间增加而降低,因此 x 的值应该在 17.7 和 16.5 这个范围内,故选B;
③蜡烛熄灭时氧气含量不为零却无法燃烧,说明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④纵向比较低处氧气变化较小;
(2)由图可得从低到高 CO2 浓度上升,推测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明显变小而上升到高处;
(3)由实验得出,低处的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温度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氧化和燃烧(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科学思维:知道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能区别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态度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01 灭火与火灾自救
1.某同学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请回答他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图1用嘴吹灭: ;图2用烧杯罩住熄灭: 。
2.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3.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着火,用灯帽盖灭与氧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馆档案的火灾
4.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02 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5.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
A.生石灰溶于水 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发生反应
C.木炭燃烧 D.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
7.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物质燃烧 ②炸药爆炸 ③铁粉与稀盐酸反应 ④ 电解水
⑤Ba(OH)2 8H2O与NH4Cl反应 ⑥生石灰与水化合制熟石灰 ⑦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1.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蓄电池放电 B.水力发电
C.内燃机做功冲程 D.火箭点火升空
2.科学中涉及很多放热的反应,下列不涉及氧化反应的是( )
A.火柴燃烧点火 B.火药爆炸烧毁房屋
C.森林里的枯枝自燃 D.太阳能热水器加热冷水
3.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自救,学会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爆灭时,下面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弯腰低行,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逃离火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5.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火灾发生且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6.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7.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B.森林着火,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8.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看火,用湿抹布盖灭
C.高楼发生火灾,应跳楼逃生 D.电器着火,应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9.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只起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的作用
B.只起隔绝氧气的作用
C.起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
D.高压水枪喷出的水能分解出具有灭火作用的物质
10.如图是某次野炊时的场景,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11.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
选项 灭火措施 灭火原理
A 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 用扇子将燃烧的蜡烛扇灭 隔绝空气
C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 移除可燃物
12.化学与能量的转化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能可转变成电能,如燃料电池已被应用于城市客车的驱动电源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13.森林发生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掀起的沙土能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此法能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的火灾灭火问题
14.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1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C.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D.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16.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7.“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燃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氧气燃烧,引燃酒精灯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18.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书灯”中油、炷属于可燃物
B.“书灯勿用铜盏”的原因是铜易导热,会加速油的蒸发
C.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被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蒸发
D.“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原因是水受热分解
19.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 。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 。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 。
20.如图所示,小明用烧杯倒扣住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高蜡烛先熄灭,矮蜡烛后熄灭。
(1)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从火场逃生的什么启示? 。
(2)最终两支蜡烛都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
21.科学课上,老师向大家演示了两个化学反应实验。
(1)实验一中,将混有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快速搅拌玻璃棒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发现玻璃板粘在烧杯底部一起提起。可见,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能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实验二中,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写出氧化钙的化学式 。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将气球中的生石灰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有 。
22.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
(2)小篆“”(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和隔绝氧气。
(3)甲骨文“”(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填序号);
A. B. C.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一条即可)。
23.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蹿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并说明油锅着火的正确扑灭方法。
24.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25.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手持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实时测量技术)测量模拟建筑火灾现场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变化.验证建筑火灾逃生策略的合理性。
如图l所示,在圆筒形透明塑料实验容器中底部3个点(K1、K2、K3)分别放置甲、乙、丙3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如图2所示,在3根烛芯一定距离都依次放置氧气传感器(a1、a2、a3)、温度传感器(b1、b2、b3) 和二氧化碳传感器(c1、c2、c3)。点燃蜡烛后,盖上实验容器顶盖后,采集3根蜡烛火焰附近相关数据。
(1)实验获取 3 根蜡烛熄灭的时间如表 1 所示,并提取每根蜡烛在这三个时间火焰附近的含氧量如表2所示。
表1 3根蜡烛熄灭的时间
蜡烛 甲 乙 丙
熄灭时间/s 106 164 199
表2熄灭时不同高度所测的含氧量%
熄灭时间/s 低处(a3) 中处(a2) 高处(a1)
106 19.8 19.1 18.5
164 18.9 17.7 x
199 18.6 17.1 16.5
①三支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是 。
②表 2 中,x 可能是 (填序号)。 A.17.9 B.17.2 C.16.1
③蜡烛熄灭时,含氧量均不为零。请据此对燃烧条件的表述做进一步的细化: 。
④纵看表 2 数据, (填“低”“中”或“高”)处氧气含量下降最慢。
(2)实验获取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依次如图 3 和图 4 所示。由此可知,点燃蜡烛后二氧化碳浓度由低处到高处逐渐变 ,原因是 。
(3)从以上分析,建筑火灾时,人员应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逃生,依据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