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2 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2 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14 23:50:4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什么是氧化反应;了解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异同点;知道燃烧的条件。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对比,学生能自主分析出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区别。通过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能将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归纳得出燃烧所必需的条件,并根据相关条件来判断物体能否燃烧。
态度责任:通过对燃烧和氧化的观察和探究,学生能够发展对探索空气中的气体性质的欲望,养成用实验来验证猜想的习惯,提高自主思维能力。
01 氧化反应
1.学会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以下四个“一定”中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一定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
B.缓慢氧化一定放出热量
C.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D.某种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一定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B
【详解】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故错误;
B、缓慢氧化一定放出热量,正确;
C、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反应物可能是两种可以是三种,故错误;
D、某种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一定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还要注意该气体不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错误。故选B。
2.下列化学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汞+氧气 D.二氧化碳+水→碳酸
【答案】A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酒醋酿造 C.钢铁生锈 D.红磷燃烧
【答案】D
【详解】A、呼吸作用是动植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是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B、酒醋酿造是粮食与氧气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是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C、钢铁生锈是铁、水、氧气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是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是放光发热的反应,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是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故选D。
02 燃烧的条件
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A、物质种类不同,都与氧气接触,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结论为燃烧需要可燃物;
B、烧杯内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而外面的蜡烛一直燃烧直至蜡烛耗光,都是可燃物,温度均达到着火点,但烧杯内氧气得不到补充,所以结论为燃烧需要氧气;
C、水中白磷不燃烧而铜片上白磷燃烧,可以同时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两个结论。
D、物质种类不同,都是可燃物。木块燃烧而煤块不燃烧,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结论。
故选B。
5.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面汤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
6.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合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答案】A
【详解】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反应,说法正确;
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③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爆炸要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说法错误;
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说法正确;
⑤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说法错误;
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说法正确。
因此说法正确的是:①④⑥。故选A。
7.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70℃热水的作用: 。
【答案】 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详解】(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故锥形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烧杯70℃热水不仅能提供热量使锥形瓶中白磷达到着火点,还能使白磷B隔绝氧气使其不能燃烧。
1.下列现象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苹果变色 B.铁生锈
C.火柴燃烧 D.塑料老化
【答案】C
【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详解】A、苹果变色,是苹果与空气的氧气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火柴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D、塑料老化,反应缓慢甚至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烧一定会发光发热
C.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才有可能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答案】D
【分析】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熟悉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
【详解】A.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说法正确;
B.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B说法正确;
C. 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说法正确;
D. 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3.五一期间,钱库镇传统集市上演了民俗“打铁花”表演。表演者用木瓢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表演者用水浸泡3-5 天的柳(树)木瓢盛满铁水抛向高空。此时柳木飘不燃烧的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木瓢与氧气 接触,错误;
B、木瓢是可燃物,没有清除可燃物,错误;
C、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不能降低,错误。
D、由于柳木瓢中浸泡3~5天,浸足了水,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正确。
故选D。
4.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木材之间间隔
C.提供了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C
【详解】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目的提供了充足的空气,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提供更高的温度。故选C。
5.火折子是我国古人保留火种的一种“工具”。使用前,先用火点燃,再将明火吹灭,让其改为慢慢阴燃,等需要用火时,只需轻轻一吹或是甩动几下,即可获得火苗。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C.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C
【详解】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或是甩动几下,可燃物就燃烧起来,是因为对着火星轻轻一吹,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氧气。故选C。
6.在平时做实验的过程中,若发现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我们可以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这样就可使酒精灯的火焰变得更旺。其中涉及的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详解】酒精灯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D。
7.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
B.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
C.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
D.说明了燃烧需要助燃剂
【答案】D
【详解】A、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中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助燃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一定引起自燃
C.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A
【详解】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不一定引起自燃,如金属的锈蚀也属于缓慢氧化,没有发生自燃,选项错误;
C、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错误;
D、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不是所有物质,因为有些物质不具可燃性,选项错误,故选A。
9.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b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硫氧气二氧化硫。则此反应应该填到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B
【详解】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因此该反应填在b处;
故选:B。
10.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答案】C
【详解】手帕完好无损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
故选C。
11.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
A.N、 P点 B.P点 C.M、 P点 D.Q点
【答案】B
【详解】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由此可知,M、N、Q能燃烧,P点不能燃烧;温度越高,氧气含量越多时燃烧越旺,因此Q点燃烧最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②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③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②⑤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急速的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还要有有限的空间,③燃烧不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因为有些可燃物可以在氮气或二氧化碳中燃烧,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故选B。
考点:燃烧、缓慢氧气反应的概念。
13.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是氧化物
B.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答案】D
【详解】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KMnO4)分解能制取氧气,但它是则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和质子也是带电的粒子,但它们不是离子,错误;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但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不一定能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等条件,错误;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故选D。
14.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详解】A、①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③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说法正确;
B、①铜片上的白磷在70 ℃的热水上方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故说法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既能提高温度,还起隔绝氧气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D、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5.燃烧现象非常常见,下列四幅图中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
B.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要有氧气
C.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图四是实验中所用的药品,白磷保存方法正确的是图B
【答案】D
【详解】A、图一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因此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故A正确;
B、图二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
C、图三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着火点,其他条件不变,铜片上白磷到达燃点燃烧,而红磷温度没达到燃点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正确;
D、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隔绝氧气,因此选择A,故D错误。
故选D。
16.下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A.C、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B.Fe在I、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I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D.I、Ⅱ两类反应均为氧化反应
【答案】D
【详解】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量,不产生白烟;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铁生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在I、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故B错误;
C、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故C错误;
D、I、Ⅱ两类反应均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D正确。故选D。
1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钢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分子的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处火柴不燃烧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答案】C
【详解】A、水沸腾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故A错误。
B、水的蒸发温度是100摄氏度,水蒸气经过加热的铜管后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所以火柴的着火点很明显超过100摄氏度,故B错误。
C、水蒸气隔绝了氧气,当火柴移离水蒸气时接触氧气从而燃烧,故C正确。
D、B处火柴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水蒸气隔绝了火柴与氧气的接触,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8.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答案】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详解】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使下端的木条的温度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所以没燃尽就熄灭。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是因为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19.STEAM小组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实验。实验时先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使生石灰与水接触,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图2是瓶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分析图2中曲线①代表 气体含量。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3)该实验证明 。
【答案】 二氧化碳/CO2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不同物质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浓度)要求不同
【详解】(1)在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和白磷燃烧,都消耗氧气,因此氧气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二者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即二氧化碳的氧气是增大的,则曲线①代表二氧化碳的气体含量,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故填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蜡烛熄灭后,白磷还可以开始燃烧,这说明蜡烛燃烧对氧气的浓度要求较高,而白磷燃烧对氧气的浓度要求较低,因此得到结论:不同物质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浓度)要求不同,故填不同物质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浓度)要求不同。
2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 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通入氮气b处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b处红磷能燃烧
【详解】(1)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氮气接触,没有燃烧;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实验过程②中,a处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发生燃烧,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通入氮气b处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b处红磷能燃烧。
21.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在Y形管的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Y形管伸入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能正确反映气球内压强(p)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是 (填“A”“B”或“C”)。
(2)管口的小气球的作用是 ,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答案】 a B 可以防止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
【详解】(1)a 处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能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装置中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随着反应的停止,热量扩散,同时氧气被消耗,装置压强减小,并且小于原来的压强,所以符合图像变化的是 B;
(2)由于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所以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P2O5 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22.小科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根据这一现象,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以上。
【建立猜想】扇灭蜡烛可能是流动的空气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一】如图甲,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两盏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边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1)图甲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探究二】小科将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漏斗的导管口(如图乙)。
(2)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3)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分析“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
【答案】 使其中空气的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从而证明不是因为温度降低而使蜡烛熄灭 漏斗口产生火焰 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详解】(1)实验甲中使用两盏酒精灯可使注射器内温度迅速升高,其目的是:使其中空气的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从而证明不是因为温度降低而使蜡烛熄灭;
(2)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
(3)结合现象可知,“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23.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小明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
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
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烧杯容积 /毫升 蜡烛燃烧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
A 240 16 18 14 16
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

(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 影响。
(2)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3)小明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9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秒。
【答案】 空气体积/氧气体积 量筒(量杯)、秒表 28
【分析】运用探究实验的思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基本步骤再结合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状态等解答。
【详解】(1)根据实验步骤: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可知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空气体积(氧气体积)影响。
(2)量筒和量杯都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秒表可以用来测量时间。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量筒(量杯)、秒表。
(3)小明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所以第三次实验测得的数据不能作为实验的依据,应该去掉。所以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9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27+28+29)÷3=28秒。
24.小周为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利用底部破损的试管、注射器和烧杯等器材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将有破洞的试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步骤二:分别取大小相同的白磷、红磷小颗粒放置在燃烧平台①上,将另一颗等大的白磷放在燃烧平台②上,塞紧橡皮塞,向烧杯中倒入60℃热水,至刚好浸没燃烧平台①上的药品,如图乙所示。
步骤三:连接吸有足量空气的注射器,打开止水来,向下推注射器活塞,使燃烧平台①露出水面后,迅速关闭止水夹,如图丙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待反应停止后,再次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内剩余的空气继续推入试管内,使平台②露出水面,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
(1)步骤一中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2)步骤三中可观察到平台①上 燃烧(选择“白磷”、“红磷”或“白磷和红磷”)。
(3)小周观察到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四的实验中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必要条件是 。
【答案】 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 白磷 燃烧需要氧气
【详解】(1)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将有破洞的试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试管内外出现液面差说明气密性良好;
(2)燃烧平台①上的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因此实验中观察到白磷燃烧;
(3)步骤三中,燃烧平台②上的白磷没有燃烧,在步骤四的实验中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必要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25.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1)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上升到,氧气含量从下降到。
(2)甲同学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乙同学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则乙同学进行的实验是 。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能
B 能
C 不能
(3)还有一种观点: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含量下降,产热速度变慢;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烛芯的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如果该观点正确,将图甲装置置于温度更低的环境中实验,则测得烛焰附近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会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 白磷燃烧 A 大于(或变大)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
【详解】(1)根据题文信息可知,蜡烛熄灭后还含有氧气,所以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能燃烧;
(2)根据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上升到,氧气含量从下降到,可以选择A方案即可;
(3)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可知,大于(或变大)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
26.在过去,煤炉(图1)是一种重要的生火炉具。使用时,人们常常会先放入少许易点燃的木材,再把蜂窝状的煤(如图2)放置在上面,用扇子扇煤炉进风口,火焰越扇越旺,从而引燃窝煤。结合上述材料,解释上述操作能够使煤炉生火的原因。
【答案】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易被点燃,更容易达到煤的着火点;用扇子扇煤炉进风口,为木材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或氧气),从而使木材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引燃煤
【详解】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方法分析可知:煤炉生火时,常常需先引燃木材再点燃,原因是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易被点燃,更容易达到煤的着火点;用扇子扇煤炉进风口,为木材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或氧气),从而使木材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引燃煤。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 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什么是氧化反应;了解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异同点;知道燃烧的条件。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对比,学生能自主分析出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区别。通过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能将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归纳得出燃烧所必需的条件,并根据相关条件来判断物体能否燃烧。
态度责任:通过对燃烧和氧化的观察和探究,学生能够发展对探索空气中的气体性质的欲望,养成用实验来验证猜想的习惯,提高自主思维能力。
01 氧化反应
1.学会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以下四个“一定”中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一定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
B.缓慢氧化一定放出热量
C.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D.某种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一定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下列化学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汞+氧气 D.二氧化碳+水→碳酸
3.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呼吸作用 B.酒醋酿造 C.钢铁生锈 D.红磷燃烧
02 燃烧的条件
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5.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6.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合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7.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70℃热水的作用: 。
1.下列现象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苹果变色 B.铁生锈
C.火柴燃烧 D.塑料老化
2.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烧一定会发光发热
C.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才有可能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3.五一期间,钱库镇传统集市上演了民俗“打铁花”表演。表演者用木瓢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表演者用水浸泡3-5 天的柳(树)木瓢盛满铁水抛向高空。此时柳木飘不燃烧的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4.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木材之间间隔
C.提供了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5.火折子是我国古人保留火种的一种“工具”。使用前,先用火点燃,再将明火吹灭,让其改为慢慢阴燃,等需要用火时,只需轻轻一吹或是甩动几下,即可获得火苗。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C.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
6.在平时做实验的过程中,若发现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我们可以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这样就可使酒精灯的火焰变得更旺。其中涉及的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
B.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
C.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
D.说明了燃烧需要助燃剂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一定引起自燃
C.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9.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b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硫氧气二氧化硫。则此反应应该填到(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0.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11.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
A.N、 P点 B.P点
C.M、 P点 D.Q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②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③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②⑤
13.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是氧化物
B.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14.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5.燃烧现象非常常见,下列四幅图中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
B.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要有氧气
C.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图四是实验中所用的药品,白磷保存方法正确的是图B
16.下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B.Fe在I、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I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D.I、Ⅱ两类反应均为氧化反应
1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钢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分子的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处火柴不燃烧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18.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19.STEAM小组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实验。实验时先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使生石灰与水接触,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图2是瓶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分析图2中曲线①代表 气体含量。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3)该实验证明 。
2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21.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在Y形管的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Y形管伸入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能正确反映气球内压强(p)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是 (填“A”“B”或“C”)。
(2)管口的小气球的作用是 ,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22.小科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根据这一现象,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以上。
【建立猜想】扇灭蜡烛可能是流动的空气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一】如图甲,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两盏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边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1)图甲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探究二】小科将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漏斗的导管口(如图乙)。
(2)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3)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分析“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
23.为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小明进行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A、B、C三个烧杯的容积。
②将A烧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立即用橡皮泥密封住烧杯尖嘴口。
③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④换用B、C烧杯重复步骤②和③,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烧杯容积 /毫升 蜡烛燃烧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时间
A 240 16 18 14 16
B 460 27 28 40
C 1020 68 73 69 70
(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是否受 影响。
(2)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3)小明发现B组第三次实验时,橡皮泥未完全封住烧杯尖嘴口。为此,增做了第四次实验,测得蜡烛燃烧的时间为29秒。则B组蜡烛燃烧的平均时间为 秒。
24.小周为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利用底部破损的试管、注射器和烧杯等器材连接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将有破洞的试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步骤二:分别取大小相同的白磷、红磷小颗粒放置在燃烧平台①上,将另一颗等大的白磷放在燃烧平台②上,塞紧橡皮塞,向烧杯中倒入60℃热水,至刚好浸没燃烧平台①上的药品,如图乙所示。
步骤三:连接吸有足量空气的注射器,打开止水来,向下推注射器活塞,使燃烧平台①露出水面后,迅速关闭止水夹,如图丙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待反应停止后,再次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内剩余的空气继续推入试管内,使平台②露出水面,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
(1)步骤一中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2)步骤三中可观察到平台①上 燃烧(选择“白磷”、“红磷”或“白磷和红磷”)。
(3)小周观察到平台②上的白磷在步骤四的实验中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必要条件是 。
25.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1)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
(2)甲同学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乙同学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则乙同学进行的实验是 。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能
B 能
C 不能
(3)还有一种观点: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含量下降,产热速度变慢;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烛芯的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如果该观点正确,将图甲装置置于温度更低的环境中实验,则测得烛焰附近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会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
26.在过去,煤炉(图1)是一种重要的生火炉具。使用时,人们常常会先放入少许易点燃的木材,再把蜂窝状的煤(如图2)放置在上面,用扇子扇煤炉进风口,火焰越扇越旺,从而引燃窝煤。结合上述材料,解释上述操作能够使煤炉生火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