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四)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
功能
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的是( )
A.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
C.抗原 D.免疫活性物质
C [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A不符合题意;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B不符合题意;抗原不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C符合题意;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D不符合题意。]
2.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A.淋巴细胞 B.垂体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巨噬细胞
B [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A、C、D不符合题意;垂体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垂体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B符合题意。]
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特异性免疫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特异性免疫是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知识点2 免疫系统的功能
4.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的功能,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
A.衰老 B.恶性肿瘤
C.免疫排斥 D.自身免疫病
B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恶性肿瘤,B正确。]
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抗体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自稳、监视功能依靠第一、二道防线,免疫防御功能依靠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B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等)、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构成的,A错误,B正确;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承担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C错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6.(不定项)下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是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非特异性免疫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BD [细胞A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因此可知细胞A是吞噬细胞,A错误。图中的免疫过程为非特异性免疫,能防御多种病原体,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C错误,D正确。]
7.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的碱性酶,还可以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通过一些作用使病毒失活。下列关于溶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可以破坏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细胞壁
B.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溶菌酶经低温处理后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减弱
D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不能被溶菌酶破坏,A错误;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结合是免疫活性物质在发挥免疫作用,不能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错误;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低温处理后其活性下降,即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减弱,D正确。]
8.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②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其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④红细胞、纤维蛋白原、抗原和抗体均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⑤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⑥T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⑦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⑧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溶酶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
子等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一项
D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均属于免疫器官,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①错误;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②错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③正确;红细胞、纤维蛋白原、抗原均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抗体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④错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⑤错误;T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液和淋巴结等中,⑥错误;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⑦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溶酶体不是免疫活性物质,⑧错误。综上所述,只有③正确,故选D。]
9.(不定项)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激发特异性免疫。下列关于树突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B.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
C.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D.树突样突起增加了与免疫系统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
BCD [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A错误;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B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C正确;树突状细胞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增加了与免疫系统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D正确。]
10.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有三道防线、两种免疫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组 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_______;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_____)和_______(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特 点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________,而是对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________: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免疫________: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免疫________: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答案:(1)黏膜 溶菌酶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病原体 多种病原体 特异性 (2)防御 自稳 监视
11.近年来溶菌酶作为动物自身的物质,以其广谱高效的抗菌特性和促进动物生长的特点吸引众多研究者的视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目前国内溶菌酶主要是使用超滤方法从鸡蛋清中提取,由此可推知,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是一类________,在操作过程中全程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防止原料变性。
(2)溶菌酶是一种高效抗菌剂,可以抵抗外源微生物的入侵,它主要是在人体的________免疫中发挥作用,它的抗菌机理是能有效催化细菌细胞壁的水解,使细菌细胞因为______________,从而杀死细菌。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溶菌酶主要是从鸡蛋清中提取的,说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提取的全过程需要在低温下进行,以保持溶菌酶的活性并防止原料变性。(2)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即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溶菌酶能够催化细菌细胞壁的水解,使得细菌失去了细胞壁的保护,在低渗溶液中因渗透吸水而涨破,从而使细菌死亡。
答案:(1)蛋白质 保持溶菌酶的活性 (2)非特异性 渗透吸水而涨破(共20张PPT)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4章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在骨髓中成熟)
(迁移到胸腺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
1.免疫器官
【提醒】①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②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也是它们“作战”的战场。
1.免疫器官
(1)分布:位于胸骨的后面
(2)特征: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
(3)功能:胸腺作为免疫器官,它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作为内分泌腺,它能产生胸腺激素,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1.免疫器官
分布: 在胃的左侧
特征: 呈椭圆形
功能: 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脾
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1.免疫器官
分布: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功能: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来源:
类型:
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合作探究】树突状细胞(DC)因其成熟时在形态上像神经元上的树突而得名,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斯坦曼利用自己发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自己的胰腺癌,使自己多活了4年多。
1.结合图示,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角度分析树突状细胞(DC)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的原因。
2.人体内与树突状细胞(DC)具有类似功能的还有哪些细胞?它们统称为什么细胞?
提示:树突状细胞突起较多,细胞膜面积较大,分布有较多的与抗原摄取相关的受体、抗原加工分子和抗原提呈分子等,有利于其对抗原的吞噬、处理和呈递。
提示:巨噬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APC)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另外,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靶细胞)也具有抗原呈递能力。
【释疑】抗原呈递细胞(APC)
①摄取抗原
②加工、处理抗原③呈递抗原
功能
【拓展】抗原的特征
①异物性:一般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其他动物的细胞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②大分子性:因为大分子物质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机体内,有足够的时间和免疫细胞接触,引起免疫细胞作出反应。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③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团所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因此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一个抗原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同一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不同抗体,称为多抗。
【合作探究】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传播疾病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表面有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称为抗原。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
1.根据图1冠状病毒示意图,描述病原体和抗原之间的数量关系。
2.根据图2所示,分析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分析,请思考是否一种病原体只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种相对应的抗体。
提示:图1所示冠状病毒表面所携带的三种蛋白质即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糖蛋白(M)都属于抗原,由此说明一种病原体可以携带多种抗原。
提示: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提示:一种病原体上可含有多种抗原,相应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多种抗体与该病原体特异性结合。
4.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除了抗体,其他如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抗体
①化学本质: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含有
③结构:
抗体单体结构都非常类似,像字母“Y”的形状,“Y”字形结构的顶端是可变区,为抗原结合部位。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重链、轻链之间,重链和重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形成四肽链结构。
【基础诊断】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2.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
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的( )
4.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
5.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6.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
1.× 提示:扁桃体、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不能产生免疫细胞
2.× 提示:吞噬细胞是免疫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
3.√ 4.× 提示: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5.× 提示: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也可以作为抗原
6.× 提示:溶菌酶也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产生
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皮肤、黏膜(体表屏障)
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而且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使皮肤表面pH为3~5,足可抑制许多微生物的生长。
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消化细菌的细胞壁,胃液中的胃酸会杀死大部分微生物。
存在于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被呼吸道黏膜所分泌的黏液捕获,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将黏液推向咽部,使潜在的入侵者离开肺部进入消化道。当感染源偶尔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时,身体会运用一些防御体系,像咳嗽、打喷嚏和呕吐等方式来抵御病原体。
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特点 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作用弱
基础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联系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作用范围小、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第三道防线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
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
③唾液中的溶菌酶杀伤幽门螺杆菌
④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菌 ⑤注射抗生素杀死病菌
⑥鼻黏膜分泌的粘液对病菌的黏附
⑦皮肤的阻挡作用 ⑧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③④⑥⑦⑧
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若在唾液/泪液中杀菌→第一道防线;若在体液中杀菌→第二道防线
吞噬细胞
若摄取并消化病原体、吞噬抗原抗体形成的沉淀→第二道防线;若摄取处理抗原,但却无法消化掉,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第三道防线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
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该功能异常时,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监视: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该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2.免疫系统的功能
【合作探究】下图为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杀灭病菌的示意图,据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种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方式和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
2.吞噬细胞吞噬杀灭外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人体免疫的哪一道防线,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什么功能?
3.细胞免疫疗法是现在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
提示:胞吞;细胞膜的流动性
提示:属于第二道防线;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提示:免疫监视
提示:根据抗原的类型不同区分,问题2中的抗原是外源的病原体,问题3中的抗原是体内发生癌变的细胞。
通过提取癌症患者体内不成熟的免疫细胞(采血),在实验室中进行活化培养使其具有高效识别癌细胞的能力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什么功能?
4.上述问题2和问题3体现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如何区分的?
5.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从而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
【基础诊断】
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2.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我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
3.体内衰老细胞和损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
4.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
1.× 提示: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提示: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3.× 提示:体内衰老细胞和损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
4.× 提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方法技巧】利用关键词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