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的思想学说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教育上兴办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深化理解]
无为而治≠无所作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通过“无为”去达到“治”的目的,而“无为”则是途径和手段,“无为”在老子看来意味着“道法自然”,这种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运行,不去干涉外在事物,也不受外在事物干涉的行为就是“无为”。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老子的思想
材料
思考
通过以上两幅图片,分析老子作为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案 老子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指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二是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矛盾双方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探究点2 孔子的思想
材料 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这里,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十分感慨,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
思考
(1)孔子为什么说“苛政猛于虎”?此外,为了实现“仁”的理想,他还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思想?
答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其他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克己复礼”,恢复周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2)如何评价孔子?
答案 儒学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教育家,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政治家,主张以德治国,并周游列国,但孔子的政治主张受到时代的限制。
[归纳总结]
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历史认识]
孔子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误区辨析]
“王道”、“霸道”并用。“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是指法家提出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王霸并用,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主张。
[重点精讲]
法家思想为何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战乱不断。
(2)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形成。
(3)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才能控制人民,只有实现统一,才能避免战乱。法家的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易误]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深化探究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中心,前后历时150年左右,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屈原等都曾来稷下游说或进行学术访问,囊括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思考
(1)如果你当时有幸能到稷下学宫听讲学或参与论辩,你会选择支持哪一家学说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你所支持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 (1)可任选一家学说,能够正确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即可。
(2)可就某一学说中的某一观点,结合现实展开即可。(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诚信”、“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法家思想中的“以法治国”;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等等。)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地位:西汉时期最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
2.含义: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误区辨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新儒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本思想和社会和谐思想,同时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新内容,以适应神化皇权的需要。
4.影响: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深化理解]
对“天人感应”的理解
(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深化探究
材料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思考
(1)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王国问题。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是相互影响的。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神化并加强了王权,有利于巩固统一,解决王国问题。③“三纲五常”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权,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易混易错]
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1.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严刑峻法
C.主张顺应自然 D.主张“天人感应”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老子话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强调“大一统”、主张“天人感应”的是董仲舒;推崇严刑峻法的是法家。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 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耳 B.朱熹 C.孟轲 D.荀况
答案 C
解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著名民本思想,孟子名轲。
4.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 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所以答案选D。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 )
A.“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答案 A
解析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君权神授竭力为君权的合理性作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起到了神化皇权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基础达标]
1.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下图是故宫养心殿中的雍正所书“中正仁和”匾,展现了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B
解析 注意牌匾中的“仁”,这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一致。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剧变决定的。A项比较全面。
4.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出统治者对“鳏寡孤独”者的关心、爱护,并以文王“发政施仁”的典故加以强调,由此可知作者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5.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相似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答案 A
解析 温总理站在制度制定者的立场强调重视人民的利益,这与“仁政”“德治”的内涵一致,故选A。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解析 墨家“兼爱”思想的核心是消除亲疏、贵贱的区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其本质是无阶级无差别的爱;儒家“仁爱”的核心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但其本质是有阶级差别的爱。
7.“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答案 C
解析 “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
8.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答案 C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能力提升]
9.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 )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思想家的主张,英语句子的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由荀子最早提出的,故选D项。
10.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答案 C
解析 庄子认为人与天“不相胜”,“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11.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12.“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答案 D
解析 材料大意是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答案为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的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
材料三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13年度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工作会”上获悉,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已有410所“孔子学院”在110个国家“开花结果”,同时,还有74个国家的266个机构在排队申办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 (1)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
主要内容:仁;礼;实用;中庸。
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
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2)原因: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礼乐制度维护了等级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治国理念: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解析 第(1)问,“背景”根据题干中“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归纳;“主要内容”根据“仁学”“礼”“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中庸”等回答;“传播方式”根据孔子生平的相关史实回答;“历史地位”根据“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归结理由:是道德失落后的选择,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治国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第(3)问考查儒学在现代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据史实回答即可。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图一 图二
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答案 (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2)董仲舒。主要思想:糅合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发挥了仁政思想。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点: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