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2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一单元 学案2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4 0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2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理学的产生
1.背景
(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开始衰落。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矛盾。
(2)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3)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
2.产生: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解读与点拨 ]
“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潮流。其中的“一”应为儒学。
[解读与点拨]
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深化探究
 
《三教图》
材料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到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思考
由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答案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合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2.主要思想观点
(1)核心思想:提出“天理”的概念。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
(2)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
(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归纳总结]
程朱理学的特点:
(1)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2)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其更为理论化、系统化。
(3)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深化探究
材料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二程遗书》
思考
材料体现了“二程”的哪些主要思想?这些思想有何影响?
答案 主要思想:提出了“天理”的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影响: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思想工具。
[历史认识]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程朱理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本原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地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2.思想内容
(1)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
(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伦理纲常来改造人性。
3.国际影响: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朝鲜王朝奉为“国教”。
深化探究
 
朱熹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
思考
(1)材料中体现的哲学观和哲学范畴分别是什么?
(2)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3)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1)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2)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3)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概况
(1)思想来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认识]
心学也属于理学,二者本质上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两者的争论是理学内部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是求“理”的方法不同。
2.思想主张
(1)哲学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材料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
思考
材料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点2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材料一 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上以制其下而不能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明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奢想……”——谭嗣同《仁学》
材料二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宋明理学的封建道德说教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华民族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等方面,难道真正毫无关系吗?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正是宋明理学吗?封建时代的正派人士、资产阶级某些革命家们在监狱苦刑中以宋明理学自恃自乐,难道是偶然吗?——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一下作者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怎样的评价?他如此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作者是怎样评价宋明理学的?
答案 (1)①评价:作者对宋明理学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而产生的消极影响。
②原因: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思想兴起,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礼教。
(2)作者认为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点精讲]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方面: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注重气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重视主观意志力量。(2)消极方面: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
1.右图为唐代碑刻《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中的图像。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的形象;若遮住画像右面,左侧就呈现出头挽高髻的老子画像;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像。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
B.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同宗同源
C.儒、佛、道三家矛盾尖锐,冲突激烈
D.在唐代,儒、道两家依附于佛教
答案 A
解析 儒、佛、道三家代表人物的画像融合在一张图片中,反映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合一”的趋势。A项符合题意。思想相通,不等于“同宗同源”,更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有矛盾冲突,B、C两项结论无法得出。儒、道两家从来都没有“依附于佛教”,D项不符合史实。
2.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因果轮回 B.“天理”
C.修炼养生 D.致良知
答案 B
解析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作为二程的弟子,他们最可能学习的是二程的思想,从选项看,“天理”是二程的核心思想,“因果轮回”是佛教思想,“修炼养生”是道教思想,“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思想。
3.“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经、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董仲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真知和常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故应该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实践获得感悟的格物致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4.某校高一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朱熹的主张;C项是陆九渊的思想。
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两项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选B项。[探究与思考]
2.请分析:王阳明的心学比朱熹的理学有所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
提示 (1)发展:①在对世界本原认识方面: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在把握“理”的途径方面: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2)原因:明中叶以后,社会矛盾加深,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展,统治阶级的危机感也日益严重,王阳明等很多学者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着重强调人的主观性,以此来克服人们的私欲,挽救统治危机。
[基础达标]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答案 C
解析 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天理”,故选C。
2.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荀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3.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
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朱熹没有被奉为“圣人”,故A项错误;为人处世和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也有些牵强,故B项不对;西汉董仲舒时儒学就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主流地位,故D项所述有误。
4.右图为2010年中国台湾邮政局发行的朱熹邮票。无独有偶,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于2010年10月发行了《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两岸邮政部门积极发行朱熹邮票的原因是(  )
A.因为朱熹的后代成为明朝的皇帝
B.因为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C.因为朱熹主张“心外无理”,有利于笼络人心
D.借助邮票的特殊载体,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答案 D
解析 两岸邮政部门积极发行朱熹邮票的原因:一是纪念朱熹,二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
6.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答案 B
解析 朱熹的观点是伦理观的内容,所以在四个答案中找“二程”的伦理观点即可。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知,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做到好的作为,去掉恶行。王阳明晚年将心学的思想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是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本题选C项。也可以根据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入手,分析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答案 A
解析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能力提升]
9.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朱熹并不反对人的正常生理需求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朱熹并没有将“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起来,故①表述错误。其他三项均可以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故B项符合题意。
10.“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它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C.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地位
D.形成理学与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是与儒学一脉相承的思想,而不属于并存对立的思想潮流。材料也未体现这一特点。
11.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③,选B项。
12.“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观念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13.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答案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二者是对立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对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14.阅读下列材料:
混元三教九流图
材料一 上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道教圣人老子侧像;若遮住另一边,右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侧像。
材料二 下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久而广泛的重视?
(3)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实质一样吗?
答案 (1)趋势:三教合一;影响:儒学面临危机,儒学家开始应对思变。
(2)《朱子语类》记载的是朱熹的思想,而朱熹的理学思想自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且成为宋明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要区别:求“理”的方法不同,王阳明是“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朱熹则是“格物致知”。实质相同: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