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1.背景
(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思想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1)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2)主张自由、自治,发展人的个性。
(3)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过分推崇儒家经典。
3.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易混易错]
李贽虽然否定孔子权威,反对礼教虚伪,但是对儒学思想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李贽毕竟还是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深化探究
材料 李贽认为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思考
(1)阅读以上材料,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李贽“离经叛道”?
答案 (1)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的“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2)①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力地抨击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意图歌颂农民起义领袖。
②李贽的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
(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深化拓展]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1)经济因素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代表作
黄宗羲
(1)政治上: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主张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2)经济上:第一次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顾炎武
(1)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2)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
(3)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
(2)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
(3)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
(4)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
(5)提出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
《读通鉴论》《宋论》
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点拨]
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材料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访录·原君》
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并分析其思想根源。
答案 观点: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呼吁君臣平等。政治根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方法总结]
口诀记忆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秦朝受打击,汉武正统立。宋明很讲“理”(理学),明清现生机。康氏(康有为)曾改造,陈氏(独秀)大力批。如今建和谐,一定要分析。
探究点2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思考
(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答案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更迭。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材料二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思考
(2)此书体现了顾炎武什么样的学风和研究方法?反映出他的什么思想?
答案 崇实致用的学风和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经世致用的思想。
探究点3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材料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
思考
由此看出二人思想观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案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主张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思想;王夫之主张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唯物主义思想。
[归纳总结]
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
1.明清之际出现了一股反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潮,根本原因是( )
A.专制统治的腐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演变 D.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而经济是根本,故排除A、C。当时西方民主思想尚未对中国产生影响。故D项说法错误。
2.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答案 C
解析 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认为不能将其作为教条随便套用,不然会有“东施效颦”的恶果。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解析 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家天下”的皇帝制度,材料中“非为一姓也”反映出反对专制主义制度的思想。
4.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
A.君主批判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重农抑商”思想 D.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B
解析 三位思想家,特别是顾炎武,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反对空谈误国,主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5.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答案 D
解析 题干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壮大,反对理学压制和参与政权的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
[基础达标]
1.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 A
解析 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实际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其头上的紧箍咒儿实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
2.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这一主张( )
A.成为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C.扭转了明清时期不切实际的学风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统治地位
答案 B
解析 本题采用排除法,A项明显错误,C项主要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主张相关,D项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李贽对儒家思想绝对权威的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冲破束缚的时代要求,B项正确。
3.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两者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具有继承关系。黄宗羲将孟子善待人民以维持长久统治的观点上升至君主应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理念,是对孟子思想的极大发展。
4.“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君子的学习是为“救世”,因此体现此观念的是经世致用。答案为D。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进步思想(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学以致用 D.反对中央集权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并注意联系时代背景。B项与此题干无关,C、D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6.顾炎武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思想,主要是为了( )
A.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D.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发展儒家学说
答案 A
解析 李贽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主张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因此他的对症方案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博学于文”。其实质就是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7.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万物发展的规律
D.进行科学试验的仪器
答案 A
解析 王夫之认为主观认识都是由客观现象引起的,故“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观察研究的依据。
8.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解析 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为天下万民服务而并非为君主实现其专制统治服务,出自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9.顾炎武认为:“王(守仁)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提取材料信息;二是要结合教材内容来理解。从材料信息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1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儒家学者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提出推翻帝制的主张,未创建新的思想体系。
11.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董仲舒神化君权 ②黄宗羲强调民本 ③孟子倡导以德治国 ④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表明董仲舒神化君权,“天下为主,君为客”表明黄宗羲强调民本,“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不能体现③,而三者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1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君子的学习是为“救世”,因此体现此观念的是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燕南、燕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四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不同观点: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问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思想主张:材料三、四都认识到了工商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主要原因: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顾炎武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都肯定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把他们的思想主张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材料和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