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课时分层作业+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课时分层作业+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7 23:00:50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6)
1 2 3 4 5 6 7 8 9
C D D B A D D B CD
10.(1)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 抑制 (3)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1.C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是以突触小泡为单位释放到突触间隙,有利于短时间内大量释放,进而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A、B、D错误。]
2.D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它们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C正确;兴奋经过突触在神经元间传递时,前后神经元的兴奋有时间差,D错误。]
3.D [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确定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情况,D错误。]
4.B [据题干信息可知,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降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或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减少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等都可以抑制兴奋传递过度,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过多,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A错误;若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过度会被抑制,此治疗方法合理,B正确;若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C错误;若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导致神经递质与更多受体结合,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D错误。]
5.A [神经递质类兴奋剂在违规使用者体内,作用于突触后膜,A错误; DBS风干脱水后自由水含量下降,因而能抑制微生物分解作用,提高样品的稳定性,B正确;DBS风干可使样品中的兴奋剂浓缩,提高其浓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C正确;兴奋剂的使用会使运动员的兴奋性更高,因而打破了比赛的公平性,因此严禁滥用兴奋剂,能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D正确。]
6.D [可卡因是通过防止多巴胺回流使多巴胺持续作用,结合图可知,可卡因作用于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使多巴胺停留在突触间隙,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持续与受体结合,从而使人感到持续兴奋,A正确;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蛋白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使得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B正确;多巴胺通过胞吐运输,可以短时间内集中释放,从而加快多巴胺与受体蛋白结合的速率,缩小信号传输时间,使神经调节快速进行,C正确;毒品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从而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导致多巴胺持续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然后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从而使人对毒品上瘾,D错误。]
7.D [盐酸克伦特罗是“瘦肉精”的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人不可长期服用,也不可在饲料中添加,A、B、C错误;盐酸克伦特罗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临床上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痉挛的防治,但是应严格控制用药量,D正确。]
8.B [⑤→④→③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由图可知,③→②→①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③→②过程中,轴突膜上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正确;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
9.CD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由题图可知,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A不符合题意;由题图可知,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减小了,说明此时出现了阳离子内流,B不符合题意;由题图分析可知,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阳离子内流,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阴离子内流,说明二者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C符合题意;兴奋在突触间以神经递质传递信号,所以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有延迟,D符合题意。]
10.(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课时分层作业(6)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题组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递质大多数为小分子化合物,但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
A.有利于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B.避免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C.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D.减少能量的消耗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3.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4.(2022·全国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题组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兴奋剂检测中,首次使用干血点(DBS)技术,DBS采样时,将运动员的一滴指尖血滴在滤纸上,待其自然风干两三个小时即可制成待测样品,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类兴奋剂在违规使用者体内,作用于突触前膜
B.DBS风干脱水可抑制微生物分解作用,提高样品的稳定性
C.DBS风干可使样品中的兴奋剂浓缩,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
D.严禁滥用兴奋剂,能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6.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有人称它为“快乐分子”。可卡因(一种毒品)就是通过防止多巴胺回流使多巴胺持续作用,使人感到兴奋的。如图是可卡因的作用机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可卡因作用于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使多巴胺停留在突触间隙,持续与受体结合
B.多巴胺与受体蛋白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C.多巴胺通过胞吐运输,好处是可以加快多巴胺与受体蛋白结合的速率,缩小信号传输时间
D.可卡因可以持续打开多巴胺载体蛋白,从而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毒品上瘾症状
7.盐酸克伦特罗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临床上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痉挛的防治,进入动物体后可以改变其代谢途径,促进动物骨骼肌中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下列关于盐酸克伦特罗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提高猪肉的瘦肉率
B.运动员可长期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提高比赛成绩
C.每日服用适量盐酸克伦特罗,达到减肥健美的效果
D.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治疗哮喘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
8.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B.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
9.(不定项)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
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a和b分别为抑制性突触和兴奋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10.(2022·河北选择性考试)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________产生痒觉的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________,有效________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8张PPT)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课标要求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________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____,呈__________,叫作突触小体。
2.突触
(1)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
知识点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轴突末梢
膨大
杯状或球状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A.轴突—胞体型,表示为 。
B.__________型,表示为 。
(2)类型
轴突—树突
3.传递过程
轴突末梢
突触
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的受体
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
递质—受
体复合物
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降解
回收
4.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________中,只能由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上。
(2)突触处兴奋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
原因: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________的转换。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化学信号
(P29“图2- 8拓展”)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通道蛋白往往偶联在一起,但作用不同,受体起到______________的作用,通道蛋白起____作用。
细胞间信息交流
运输
1.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长短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突触的数量。
2.突触小泡的形成和释放和哪些细胞器密切相关?
提示: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
提示: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
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
提示:神经递质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不需要消耗能量。
×

×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提示: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一、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请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1.请据图阐明神经递质的释放机理,该过程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
提示: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增加,大量的Ca2+进入突触小体内,Ca2+会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靠近,以胞吐的方式将其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神经递质是如何到达突触后膜的?该过程需要能量吗?
3.据图分析,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
提示:扩散,不需要能量。
提示: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导致Na+通道打开,Na+内流进入细胞使突触后膜兴奋。
4.研究发现,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突起,请据所学知识分析突触后膜的这种结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提示: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神经递质作用。
二、兴奋传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的。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一般要及时分解或运走,如果不能分解或运走,则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受到持续抑制。
三、已知副交感神经可以使心率降低。A组保留副交感神经,B组剔除副交感神经,刺激A组中的副交感神经,A的跳动降低。从A组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组的营养液中,B组的跳动也减慢。


从这一实验可知:突触不仅存在于神经元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请据此总结出突触可以在哪些细胞之间形成?
提示: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其所联系的肌肉或腺体中的细胞之间。
[深化归纳]
1.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
2.神经递质的理解
(1)存在部位:突触小泡内。
(2)释放方式:胞吐,消耗能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3)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扩散,不消耗能量。
(4)两种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5)两种去路:被酶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对点练习]
1.如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
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
A.图中的神经递质可引发右边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B.神经递质作用于右边神经元后需被降解,否则会引发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C.若左边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则右边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
D.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有关

C [结合题图可知,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引起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接触发挥作用后,需要被相应酶水解,否则会引发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正确;若左边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右边神经元可以为中间神经元,不一定就为传出神经元,C错误;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较多的神经递质,D正确。]
2.如图表示人体内神经—肌肉接头,当神经元动作电位(AP)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触发Ca2+通道开放,进而推动突触小泡的释放。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Ach的分解,眼镜蛇毒中含有的α -神经毒素可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h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B.在突触后膜处发生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化
C.有机磷杀虫剂中毒,可能会导致肌细胞持续兴奋
D.被眼镜蛇咬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的现象

B [Ach为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神经末梢内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故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B错误;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无法及时分解,进而导致肌细胞(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正确;眼镜蛇毒中含有的α -神经毒素可特异性的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阻碍Ach传递兴奋,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可能表现为肌肉麻痹无力,D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1.毒品和兴奋剂作用位点:__________。
2.毒品和兴奋剂作用机理
(1)促进________的合成和释放。
(2)干扰神经递质与____的结合。
(3)影响分解________的酶的活性。
知识点2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往往是突触
神经递质
受体
神经递质
3.兴奋剂和毒品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____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4.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1)治理方针:____为主,综合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举。
(2)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______和________的危害。
中枢神经系统
瘾癖
预防
禁种、禁制、禁贩、禁吸
兴奋剂
吸食毒品
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 (  )
2.兴奋剂不是毒品,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  )
提示: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
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如图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吸食可卡因导致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卡因会使多巴胺转运体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
2.吸食可卡因会对突触后膜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减少,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3.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提示:可卡因药效失去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深化归纳]
可卡因的上瘾机制
[对点练习]
1.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立场和主张,青少年要掌握毒品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禁毒宣传。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据图示判断,说法错误的是(  )
A.服用可卡因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
B.吸食毒品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C.图中结构③通常在细胞表面,不具有特异性
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

C [据题意“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结合图可知,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A正确;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B正确;图中的结构③是特异性受体,具有特异性,C错误;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瘾君子产生了多巴胺依赖性,不吸食毒品会表现精神萎靡、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D正确。]
2.(不定项)多巴胺(DA)是脑内传递愉悦感的一种神经递质。毒品可卡因可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DA的功能,DA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上DA受体减少。可卡因失效后,机体正常神经活动受影响,必须继续服用可卡因才能获得愉悦感,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A由神经元合成,可影响其他神经元
B.DA的释放与突触后膜的Na+内流有关
C.DA受体的数量明显减少可作为检测毒瘾的依据之一
D.毒瘾难戒也与DA受体数量减少后难以恢复密切相关



ACD [多巴胺(DA)是脑内传递愉悦感的一种神经递质,DA由神经元合成,可影响其他神经元,A正确;当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错误;毒瘾患者突触后膜上DA受体减少,故DA受体的数量明显减少可作为检测毒瘾的依据之一,C正确;毒瘾患者突触后膜上DA受体减少,必须继续服用可卡因才能获得愉悦感,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故毒瘾难戒也与DA受体数量减少后难以恢复密切相关,D正确。]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化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毒品和兴奋剂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1.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功能
B.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神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无关
C.神经递质作用完后均在组织间隙被降解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2
4
3
题号
1
5

A [突触后神经元可以和肌肉或者腺体构成突触,也可以合成神经递质,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胞吐过程涉及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该过程有膜蛋白和磷脂的参与,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完之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2
4
3
题号
1
5
2.(不定项)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a一般是由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
形成的球状或杯状结构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2
4
3
题号
1
5


ACD [a为突触小体,一般是由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球状或杯状结构,A正确;①突触小体中的内容物是神经递质,释放至②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②为突触间隙,是细胞外界溶液,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C正确;①突触小泡中内容物(神经递质)使b(突触后膜)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正确。]
2
4
3
题号
1
5
3.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2
4
3
题号
1
5
A [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的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2
4
3
题号
1
5
4.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下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2
4
3
题号
1
5
a    b     c    d
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
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
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分解,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2
4
3
题号
1
5

D [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A正确;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可以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从而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回收,使愉悦感持续,B正确;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使相关神经持续兴奋,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大量回收,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减少,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错误。]
2
4
3
题号
1
5
5.分析下列Ⅰ、Ⅱ两幅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
4
3
题号
1
5
(1)在Ⅰ反射弧的组成中,①为________,②为传入神经,③为________,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感受器
神经中枢

(3)在Ⅰ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①处能测到电位变化吗?________。C处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为__________。
(4)Ⅱ结构名称是________,由[1]__________、[2]突触间隙和[3]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5)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使突触小泡释放传递神经冲动的____________,作用于[3]上的____________,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
4
3
题号
1
5
不能
内正外负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解析] (1)在题图Ⅰ反射弧的组成中,与结构①相连的神经元上含有神经节,因此结构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依靠突触,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在题图Ⅰ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神经元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①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4)题图Ⅱ结构名称是突触,由[1]突触前膜、[2]突触间隙和[3]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5)题图Ⅱ结构中,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
4
3
题号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