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1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课时分层作业+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第1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课时分层作业+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7 23:07:45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
题组一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1.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在整体上起主导作用,激素调节也会显著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B.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上的效应器,神经元也可成为某些激素作用的对象
C.神经调节信息的传导途径是反射弧,激素传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环
D.每个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应器,每种激素都只作用于一种特定的靶细胞
2.人在安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O2浓度升高,经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使CO2加速排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CO2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B.此调节过程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C.CO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呼吸肌
题组二 体温的调节
3.冬天时,健康人将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和温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同时将两只手浸入同一盆凉水中,结果感觉到左手热、右手凉,形成不同感觉的原因是(  )
A.皮肤感受器不同   B.传出神经不同
C.体温调节中枢不同 D.效应器不同
4.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持续进行高强度工作的人易引发“热射病”,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热射病”常见症状有无汗、高热、昏迷、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辐射、传导、对流是“热射病”患者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
B.“热射病”是由人体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
C.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仅靠生理性调节便能使体温恢复正常
D.“热射病”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5.热应激反应不仅会使鸡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改变,还会致其生长发育缓慢,产蛋率下降。在自然环境温度范围内,鸡的体温能维持在41.5±0.5 ℃这一恒定范围。排卵前的基础体温可能比平时稍低,发情期体温稍有升高,妊娠前半期的体温略高于正常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只能通过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
B.机体处于发情期时产热大于散热
C.炎热时,鸡皮肤的热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完成反射
D.鸡体温稳态的调节过程中,信息分子包括激素和神经递质
6.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 ℃突升至40 ℃;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后,皮肤血管收缩
B.在ab段,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高
D.在bc段,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7.图中A、B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B.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C.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
D.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8.(不定项)(2022·山东等级考)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9.(不定项)哺乳动物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末梢中,发现含有丰富的单胺类物质。动物实验证明,安静状态下,向下丘脑前部注射微量的5 羟色胺(单胺类物质),可使体温上升;而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单胺类物质)则使体温降低。这些单胺类物质注入下丘脑的其他区域,则不引起体温变化。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单胺类物质只能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兴奋,使细胞代谢增强
B.下丘脑中只有前部神经细胞具有与5 羟色胺结合的受体
C.注射5 羟色胺后机体可能出现骨骼肌战栗
D.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体温下降可能与皮肤血管舒张有关
10.(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热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分层作业(13)
1 2 3 4 5 6 7 8 9
D D A C D D D AD BCD
10.(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上移 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1.D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激素调节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也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A正确。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故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上的效应器;激素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故神经元也可成为某些激素作用的对象,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神经调节信息的传导途径是反射弧,结合分析可知,激素传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环,C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D错误。]
2.D [人体细胞中CO2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A正确;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正确;血液中的CO2(属于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含有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题述过程中调节呼吸的反射弧是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呼吸肌,D错误。]
3.A [健康人将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和温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同时将两只手浸入同一盆凉水中,由于温差的不同,左手上的温觉感受器兴奋,而右手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因而经过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作用后,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感觉不同,分别是热觉和冷觉,A正确;感觉的形成不需要传出神经的参与,B错误;冷觉和热觉形成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是相同的,位于下丘脑,C错误;感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需要效应器的参与,D错误。]
4.C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散热,“热射病”患者症状之一为无汗,故其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为辐射、传导和对流,A正确;“热射病”是由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B正确;“热射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生理性调节(血管舒张等),但是使用空调降温、用冷水擦拭身体等行为性调节也必不可少,C错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热射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 ℃以上,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5.D [机体散热可通过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完成,A错误;机体处于发情期时体温稍有升高,但是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将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经过完成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鸡体温稳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涉及的信息分子包括激素和神经递质,D正确。]
6.D [a时刻,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A错误;在ab段,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散热来维持人的体温稳定,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相同,B、C错误;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7.D [由图可知,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均为先增加,后保持稳定,最后均下降,因此该图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当人体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体内外温差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最终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稳定,则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A、B错误;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在略微升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当停止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产热量减少且小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下降,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回归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因此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错误;开始发烧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在发烧持续的一段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但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在退烧的过程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可见,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D正确。]
8.AD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战栗,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D正确。]
9.BCD [不同的单胺类物质作用不同,有的使体温上升,有的使体温下降,所以不一定使细胞代谢增强,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这些单胺类物质注入下丘脑的其他区域,则不引起体温变化”可推测,在下丘脑中只有前部神经细胞具有和5 羟色胺结合的受体,B正确;据题意,注射5 羟色胺后体温上升,骨骼肌战栗可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故可能出现骨骼肌战栗,C正确;皮肤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体温下降可能与皮肤血管舒张有关,D正确。]
10.(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共47张PPT)
第1课时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的调节
第3章 体液调节
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课标要求
1.体液调节
(1)概念:____等化学物质,通过____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主要内容:________。
(3)其他体液因子:____、某些气体分子(如__________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______)。
知识点1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激素
体液
激素调节
组胺
NO、CO
CO2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______ ____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______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____
作用时间 ____ 比较长
反射弧
体液
较缓慢
广泛
短暂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________的目的。
呼吸中枢
1.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  )
提示:除激素外,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2.某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  )
3.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短。 (  )
提示: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
4.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后,氧气将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  )
提示: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
×

×
×
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图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哪种生命活动的调节类型?其作用途径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甲: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图乙: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为反射弧。
2.图甲和图乙代表的调节方式的作用时间、作用范围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图甲: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较广泛;图乙: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
3.图甲除了可表示激素调节外,在体液调节中还有哪些体液因子起调节作用?
提示: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
4.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请分析该过程的调节机制。

[对点练习]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完全依赖电信号,而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故神经调节的速度更快
B.神经调节的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左右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
B [神经调节过程中,信号传递形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A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C错误;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左右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2.当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因H+进入细胞内而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H+浓度降低时,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量减少。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
C.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D.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C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H+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A正确;呼吸、心跳等人体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脑干,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B正确;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因此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D正确。]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________。
2.人体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知识点2 体温的调节
动态平衡
肝、脑
骨骼肌
皮肤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1.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提示:婴幼儿在哭闹时,存在情绪激动、挣扎等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2.正常人感染病原体导致体温变化的过程中,分析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关系: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期,人体产热量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大于
等于
小于
3.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条件下
冷觉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减少
皮肤血管
增加
增强
(2)炎热条件下



4.体温调节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实现的。
5.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____的。
舒张
增多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有限
1.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 ℃,由此可判断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
提示:此人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若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则其体温将一直上升。
2.炎热环境中散热过程大于产热过程,寒冷环境中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  )
提示:人体保持体温稳定的原因是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即炎热环境和寒冷环境下产热均等于散热。
×
×
3.下丘脑是体温感觉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  )
提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中形成感觉。
4.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肌肉收缩加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  )
×

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 ℃左右,请结合以下问题探究原因。
1.假设巡逻战士的产热量为a,散热量为b,工人的产热量为c,散热量为d,试分析a、b、c、d之间的关系。
提示:a=b,c=d;a>c,b>d。
2.炼钢炉前的工人为什么出现“面红耳赤”、挥汗如雨等现象?
提示:工人们的体力工作使机体产热增多,同时散热也应该增多,然而环境温度与体表温差小,因此机体会出现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度加快,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挥汗如雨等现象。
3.为什么血管舒张可以促进散热、血管收缩可以减少散热?
提示:血管舒张,血流量较大,从内脏器官带来的热量较多,故通过皮肤散失的热量较多,从而可以促进散热;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内脏器官带来的热量较少,故通过皮肤散失的热量较少,从而可以减少散热。
4.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同学们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夏季,医生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理由是什么?
提示: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最终导致机体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深化归纳]
1.体温调节过程图解
2.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提醒
(1)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与“热”本身。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产生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也多;当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生的热量少,散失的热量也少。
(3)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仍然等于散热。
(4)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都是相对于调节前而言。
[对点练习]
1.(2022·浙江6月选考)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A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2.(不定项)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高水平体温调节活动。下图表示人感染流感病毒后致热源导致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致热源刺激后,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体温“调定点”上移
B.①阶段,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两者增加的调节方式完全相同
C.当体温稳定在39 ℃时,机体的产热显著多于机体的散热
D.②阶段,人体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加


AD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分泌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体温稳定在39 ℃时,机体的产热等于机体的散热,C错误;②阶段中,体温下降,机体增加散热的方式为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加,D正确。]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可感受体温的变化,但不能形成感觉。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上升,但两者调节机制不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1.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
体液调节。
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
3.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代谢产热,热量的散出主要是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
4.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
B.分泌激素的器官可以是神经调节结构的一部分
C.神经调节中的信号都是电信号,通常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
D.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C [神经调节中有电信号也有化学信号,C错误。]
2.(不定项)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失温主要是由内环境产热减少导致的
B.环境温度过低等原因会加快蒸发散热速率
C.人体体温过低会影响组织细胞的代谢速率
D.下丘脑可以感知寒冷,从而主动增加衣物



ABD [失温的原因是散热速率明显大于产热速率,导致体温迅速下降,A错误;物体需要和外界发生热传递,最终达到相同温度,所以外界温度越低,散热越多,但蒸发散热速率降低,B错误;体温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代谢速率,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大脑皮层可以产生冷觉,进而通过增加衣物等调控体温,D错误。]
3.寒冷的冬季,小明同学从温暖的教室中走到教室外,请据此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冷风刺激会引起小明同学身体的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此时位于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____________调节,使皮肤血管________,汗腺分泌________,散热减少,同时____________等器官产热增多,体温回升。此过程中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________________。
下丘脑
神经—体液
收缩
减少
肌肉和肝脏
自主神经系统
(2)初到室外,小明同学会产生寒冷的感觉,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他产生寒冷感觉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分析,人体出现发热症状后,通过增盖棉被进行捂汗来退烧的做法是否科学?_____(填“是”或“否”)。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盖棉被会导致机体散热量减少,体温进一步升高
低温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解析] (1)在冷风刺激下,皮肤散热量增加,身体的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使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同时肌肉和肝脏等器官产热增多,体温回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冬季初到室外,低温会刺激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递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中产生寒冷的感觉,因此,此过程可表示为低温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3)发热者采用盖被子捂汗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增盖棉被会导致机体散热量减少,不利于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无法退烧。
(教师用书独具)
1.下图为人的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
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
D.人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A [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皮肤血管舒张)和F(汗液分泌量增加)散热,A错误;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此过程是通过B→C→G途径完成调节的,B正确;D途径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C正确;人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2.2022年霜降节气时间是公历2022年10月23日18点35分31秒。天气渐寒始于霜降,尤其是早晚比较冷。当冷空气袭来,某人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此时将发生(  )
A.冷觉感受器兴奋后,甲状腺细胞接收到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释放甲状腺激素
B.体内胰岛B细胞内生物膜系统活动减弱
C.应对寒冷时身体发生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馈调节
D.该人身边的宠物小青蛙的耗氧量明显上升

C [冷觉感受器兴奋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促使产热增加,A错误;甲状腺分泌增加,新陈代谢旺盛,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此时胰岛B细胞内生物膜系统活动增强,B错误;应对寒冷时身体发生了神经调节(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主动添加衣服,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等)、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青蛙是变温动物,温度降低,其耗氧量减少,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