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20: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1.识记“溃退、摧枯拉朽、歼灭”等词语的音形义及作者毛泽东简介。
2.掌握新闻和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分析电头和导语在消息中的作用。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目标
2019年是南京解放70周年。今天让我们走近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中。
作者介绍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
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④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⑤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概念: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分类: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特点:准确性、真实性、简洁性和时效性。
新闻基本常识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包括引标(在主标
前)、主标(位置居中,概括文章中心)、副标(主标
后)。
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短小的新闻第一句话,较长的新闻第一段话)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y(何故)、what(何事)和how(如何)。
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
新闻的要素
消 息
定义:消息指报道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事件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特点: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结构: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两大新闻机构: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
路透社,是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总社设在伦敦。新闻报道主要是国际新闻。









退

锐不可

摧 拉朽

sài
kuì
xiè
dānɡ

读一读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锐不可当:
摧枯拉朽:
( )
( )
( )
多音字
( )
( )
( )
yīn
( )
( )


sāi

sài
dòu

hénɡ
hènɡ

塞子
闭塞
要塞
殷切
殷红
争斗
气冲斗牛
横竖
蛮横
yān
( )
dǒu
形近字
kuì( )退
kuì( )赠
kuì( )乏



è ( )止
kě( )望
hē( )水
qiān( )证
jiǎn ( )拾
jiǎn ( )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交代人物
“南渡长江”交代事件
“胜利”
点明结果
背景资料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1.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部分吗?
标题:
导语:
主体:
电头: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2.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芜湖、安庆之间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发起渡江战役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
3. 阅读消息主体,找出写敌方战况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介绍战况,具体写“如何”。以敌方经营长江防线的时间之长与实际作战时的不堪一击相对比,客观地表现出国民党军的虚弱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流露出胜利者的喜悦与自豪。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直取对岸”表现人民 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
“不到二十四小时”显示人民解放军攻击强度之高,无坚不摧。
4.找出写我方战况的句子。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这句话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5.结语是哪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充满豪情地概括了前文的内容,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做了判断。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6.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
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求语言必须准确精练,鲜明生动。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干净利落地写出了我三十万大军渡江时的磅礴气势。
写作特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概括主题
消息二则
概念
分类
特点
狭义指消息
准确性、真实性、简洁性和时效性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板书设计
文体
新闻
结构
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主体
结语
敌军:纷纷溃退
我军:直取对岸
英雄式的战斗
板书设计
我军胜利渡江
必胜信念
豪情万丈
1.能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消息六要素。
2.学习并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目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课时
(1)点明人物、交代军队规模、点明渡江方式及地点。
(2)标题点明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
背景资料
刊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就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突破长江防线,渡过长江)而言,4月24日的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22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开始全线退却。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
2.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具体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
3.本文的主体部分写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根据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4.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万
三十万
三分
之二
三分
之二
三十五万
大部
5.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
①详写东路军,略写中、西路军。
②因为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防线很巩固,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而中、西路军面对的敌人已经没有战斗力,一笔带过即可。
6. 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运用对比,藐视敌人,赞颂我军。
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7.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体现了新闻语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然而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
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
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
这些动词确切地表明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概括主题
学后感悟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导语
中路军
首战告捷
主体
西路军
东路军
所向无敌
战绩辉煌
板书设计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赞扬我军气势
报道渡江战况
阅读全文,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
1.内容上都是写渡江作战的,在时间上、内容上有连续性,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
2.写作目的都是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胜利。
3.主题上都表现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不同点:
1.时间有先后。一为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之时,一为渡江战役几近结束之际。
2.地点范围不同。一在局部,一在整体。
3.详略及作用不同。一略写,旨在及时宣告战果,鼓舞战斗士气。一详写,全面详尽地报道前线最新战况,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旨在揭发国民党反动阵营
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点明战争意义,激发全民一致抗争。
4.语言风格不同。一浪漫昂扬,一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①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最豪迈、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⑤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⑥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⑦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⑧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请给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阅读新闻,为其拟写标题。
中考考点
题型:拟写新闻标题
答题格式=主体(人物或具体单位)+事件
注意:形式一般为短句,句末不用标点符号。
方法解读:
1.明确答题要求。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
2.找出关键语句。抓住导语,适当参考主体。
3.抓住重要词语。表示极端程度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语,不要遗漏。如“最、首、全部、新”等。
4.善于省略压缩。即抓住主要信息,压缩次要信息,如在必要情况下保留结果,省略过程和细节等。
5.适当采用简称。如省份的简称、词语和短语的简称等。
6.规范语言形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怎么样。
重庆商报讯 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来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类的作品都可以参赛,评选结果将于2016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根据下面的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