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识记“遂、寝、柏、荇”等字的音形义及作者苏轼的相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交代的要素。
学习目标
三苏祠门上有一副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
记:记述
承天寺:南唐初年建寺,又名“南禅寺”“月台寺”,佛门之地,点明夜游地点。
解题:夜晚游览承天寺而写的游记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
夜:交代时间
游:交代事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三年前,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所任官职有职无权。
公元1082年,张怀民被贬来到黄州,同样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已在此生活了三年,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二人很快成了知己。张怀民刚来黄州时,住在承天寺。十月十二日那天夜
里,苏东坡见月色入户,睡意顿消,一时激起了夜游的兴
趣。于是,寻到知己处张怀民那里,恰好,张怀民也未睡,两人闲步中庭,寥寥84个字既有夜色和柏影,又有兴致和友情。
此时,如天籁般的承天寺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zǎo 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门。
高兴的样子。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打算。
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于是,就。
共同,一起。
院子里。
睡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空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出处
《苏轼文集》
作者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实词巩固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复习巩固实词以及文学常识。
2.赏析写景句子,准确理解“闲人”的含义。
3.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根据表达方式,划分文章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交代了哪些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相与步于中庭。
时间
地点
承天寺
原因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交代了哪些内容。
月色入户。
事件
念无与为乐者。
张怀民
人物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运用拟人修辞,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出月亮似乎也懂得作者的孤寂心情,表达作者喜悦、兴奋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表现作者什么心理活动
知音甚少的感慨。
张怀民
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背景资料: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由此可见二人处境相同,心境相同。
哪一句更能证明这一点?
怀民亦未寝。
由此可见二人心有灵犀,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又说明了什么?
二人关系甚笃。
2.作者在承天寺庭院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运用什么修辞?营造了怎样美妙的世界?
齐读第二部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月光,竹柏影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光的?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交错纵横,无一字写月,但每句都在咏月,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
朗读第三部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赏月的欣喜
5.“闲人” 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含义?
①有闲情雅趣的人。
②政治生活清闲的人。
6.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胸襟的旷达
⑤人生的感慨
7.作者在写作中紧紧扣住“闲”字来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一下作者和朋友的“闲”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连竹柏的影都看得清清楚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冬夜出游赏月的只有我们两人。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人志同道合,志趣相同。
8.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来,找出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9.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从作者的经历中你能受到什么启示?
(1)苏轼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淡泊情怀和豁达乐观的人。
(2)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豁达乐观。
10.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上联:庭中竹柏幻影
下联:
月下苏轼夜游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从不随波逐流为此,他一生历经八州,可他一直能笑然相对。
谪居黄州四年多时间,在这里写下了七百多篇诗词文赋,给黄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文章思路清晰,作者先叙述赏月缘由再描写庭下月景,最后赏月抒怀,道出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本文主旨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看到了一言难尽的你,你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你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看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既然做不成忠臣名相,那何妨不做一个忘情天地间的闲人呢?
记 叙
描 写
抒 情
夜游原因
月下美景
复杂情感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比喻修辞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胸襟的旷达
人生的感慨
庭中竹柏幻影,月下苏轼夜游
板书设计
(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