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课堂测试题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轻飏(yáng) 壶觞(shāng) 出岫(yòu) 景翳翳(yì)
B.曷不(hé) 耘耔(zǐ) 登东皋(gāo) 棹孤舟(zhào)
C.熹微(xī) 流憩(qì) 遐观(xiá) 眄庭柯(gài)
D.西畴(chóu) 盘桓(huán) 遑遑(huáng) 载欣载奔(zǎi)
答案:B
解析:分析:A出岫(xiù);C眄庭柯(miǎn);D载欣载奔(zài)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日常生活中容易混淆的字音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这些易读错字的准确读音,仔细区分容易混淆的字音,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B.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书籍出版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他就望尘莫及,无可奈何了。
C.县里下了死命令,限三天内将罪犯捉拿归案,违者严惩不贷。
D.小小说虽小,若认真琢磨,精益求精,也可以创作得独出心裁,玲珑剔透。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妄自菲薄的意思是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多用于贬义;B项望尘莫及的意思是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C项严惩不贷的意思是指严厉惩罚,绝不宽恕,与该句语言环境相符;D项玲珑剔透的意思是用来形容器物精致透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________看不到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②________外面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他还是按约定的时间赶到了病人家里。
③家庭养花,________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________能陶冶人的情操。
A.进而 不管 既 又 B.因而 尽管 既 又
C.因而 不管 不仅 而且 D.进而 尽管 不仅 而且
答案:B
解析:分析:第一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排除掉A和D;第二句前后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就可以排除掉C项,因为“不仅”是递进关系。正确答案是B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分析辨别运用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辨别句子中两个分句的关系,然后回想适合这宗分句关系的关联词语,再从所提供的选项中提取正确答案。
4.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
A.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球”就不对了。
C.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胀。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答案:C
解析:分析:“肚子发胀”借代不舒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以及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做题时,要根据题干选项中所给句子,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
5.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 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 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 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 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答案:C
解析:分析:景,太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6.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将有事于西畴
——“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B.①悟已往之不谏 ②恨晨光之熹微
——两个“之”字都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①云无心以出岫 ②登东皋以舒啸
——两个“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①既窈窕以寻壑 ②亦崎岖而经丘
——“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幽深的河岸”“崎岖的山路”;前面省略了“循”“沿”等动词。
答案:C
解析:前一“以”表修饰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所提供虚词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7.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答案:A
解析:分析: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眷然有归欤之情: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收拾衣物 悟以往之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托自足自得的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答案:A
解析:分析:情在骏奔:骑着骏马飞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9.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答案:C
解析:分析:①把;②而;③把;④因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以”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以”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10.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是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1.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各项均为状语后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感吾生之行休 D.悦亲戚之情话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其余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重要虚词“之”的用法的掌握。想做正确这类题,一定要注意,经常把学过的包含“之”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多解释,多积累。
13.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做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答案:D
解析:分析: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4.下列句中加线词,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分类,正确的是一组是( )
①大礼不辞小让 ②烈士暮年 ③将军战河北 ④寡助之至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⑥亲戚或余悲
⑦去国怀乡 ⑧秦氏有好女
A、③⑧/①⑥/④⑦/②/⑤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③⑥⑧/①②/⑦/④/⑤ D、③⑧/①⑥/②⑦/⑤/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③⑧属于词义扩大;①⑥属于词义转移;②⑦属于词义缩小⑤属于词义感彩变化④属于名称说法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史记》中除“本纪”“世家”“列传”外,还有“表”“书”它们都是人物的纪传。
B、古代驾二马为骈、三马为骖、四马为驷,也称乘。春秋时甲车一乘,不仅指一车四马,而且配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故“万乘”是指只有天子才可能拥有的一支庞大的军队,并常借代天子。
C、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御者在右,另一人在左保护主帅。
D、古代宴席座次尚东,坐在东面为尊,故“项王、项伯东向坐”“张良西向侍”。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的“表”是大事年表,“书”是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log..cn / s / _blank )、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log..cn / s / _blank )相近。而不是人物传记;C项古代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 弓 ,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 戈 (或 矛 ),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D项室内宴席最尊的座次是座西面东,其次是座北面南,再次是座南面北,最后是座东面西。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6.《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作者_______,一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大诗人,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世称_______先生。公元405年他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社会上流传的“_______”的故事,说的就是这段轶事。
答案:陶渊明|潜|元亮|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
解析:分析: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柴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的意思是 ,“去来”是一个 。辞是 的一种,一般要 。
答案:归去|偏义合成词|赋|押韵
解析:题目中的去来是一个偏义合成词,来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辞是东晋时流行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
答案: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分析:根据语言环境,便可得出正确答案: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9.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答案: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
解析:分析:根据语言环境,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20.登东皋以舒啸, 。 ,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解析:分析:根据语言环境,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再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把握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的意思,并且还要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1-25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21.本文大体按“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展开。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答案:路上→居室→庭院→郊野
解析:分析:“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是说路上情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是写回家情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写庭院情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最后写郊野情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2.分析“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联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问征夫以前路”是暗自计算行程,“恨晨光之熹微”嫌天亮太迟,这两句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解析:分析:该句是在写作者从纷繁复杂的尘世来到自己向往的地方的心情。一问一恨,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对家乡望眼欲穿的心情。因此,答案是“问征夫以前路”是暗自计算行程,“恨晨光之熹微”嫌天亮太迟,这两句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3.分析第二节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答案:松菊犹存,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象征自己无心做官本,表现了自己对官场确的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解析:分析:古往今来,作家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含蓄地表露自己的情怀。它们经常选择一些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天涯游子喜欢大雁,莘莘学子喜欢鱼跃龙门等等。在此,陶渊明也借用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和高远的志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通读作品,全面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辨别,然后认真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4.第三段中,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案:(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解析:分析:作者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自由、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因此,当他回归田园之时,欣喜若狂。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怀。(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5.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供的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作者在无力改变现实、有无法置身于现实的情况下,表达了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达观,另外,也透露出他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8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