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18 10: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为高压
B.在热力环流形成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D.在热力环流系统中,气流不一定由高压流向低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热力环流系统中,在垂直方向上由于空气冷却,会出现由低压流向高压的现象。热的地区不一定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如副热带地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掌握其形成原理不难做出解答。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很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难度较小。只要掌握了大气吸收长波辐射能力较强这一点很容易解答此题。
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比较熟悉,懂得大气的保温作用是两个过程: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的过程,难度不大。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分清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也就是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知识性试题,难度较小。本题还可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风的形成原因等比较分析。
5.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种辐射波长的长短,可根据温度的高低来判断,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体辐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是需要掌握温度越高,物体辐射波长越短这个原理,据此作答难度很小。
6.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 ④白天太阳辐射强 ⑤云层厚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大气密度大,云雾天气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
点评:主要考查对 “大气的受热过程 ” 等考点的理解。要真正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整个过程。难度一般。
7.以下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
B.臭氧能够防止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危害
C.夜晚多云比白天多云气温高
D.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答案:D
解析:
分析:首先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反射和吸收。四个选项中,A是反射作用,B是吸收作用,C的叙述本身是错误的,D是大气逆辐射,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实例分析,要能够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具体三种作用。
8.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方面,北半球的风向右偏;另一方面,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高空的风的受力作用和风向特征。可以画图分析。难度一般。
9.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风向是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可判断C、D选项可能正确,又由于是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右偏,故排除D,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近地面风向的判断,能合理利用“左右手法则”。
10.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分析:白天时,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选项D正确。
点评:本题是对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的考查。只要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就不难解答。
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12.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13.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近郊区 C.远郊 D.农村
答案:11.B 12.C 13.B
解析:
分析: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因此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低于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为了防止城市风把污染物带入市区,在只考虑城市风的前提下,新建化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市风环流之外。而近郊区是城市风吹向市区的必经之路,若在近郊区植树造林,对于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城市热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结合大气的垂直运动判断对近地面气压的影响;掌握城市热岛环流中大气污染企业的一般布局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该图为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该地遭受倒春寒的最可能的是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15.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采取哪些措施
① 塑料薄膜覆盖 ② 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 熏烟,增强保温作用④ 滴灌、施肥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4.C 15.D
解析:
分析:第14题: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说明是春季低温时节。
第15题: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保温。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倒春寒的的含义,同时结合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作出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6~18题
16.上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变小 B.变小 C.变大 D.变大
18.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热量交换环节强弱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大,变大 B.变小,变小 C.变大,变大 D.变小,变大
答案:16.D 14.A 15.C
解析:
分析:第16题,图中分别代表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因此D项正确。
第1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为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减弱,会导致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较低,所以A项正确。为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如果其变大,则地面升温,地面辐射会增加,气温也会增加,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B、C项错误;代表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面温度升高,所以D项错误。
第18题,二氧化碳增加对太阳辐射影响小,因此A、B项错误,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即变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会增强,因此都变大。C项正确。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有比较熟练的理解与掌握,难度一般。
下图为“某城区及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示区域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A.三圈环流 B.季风环流 C.热力环流 D.反气旋
20.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 B.海陆热力差异 C.地势起伏 D.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9.C 20.D
解析:
分析:第19题:图示高空风从城区吹向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从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是城市风,城市风属于热力环流。
第20题:城市风产生的原因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中,人类活动密集,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温度较郊区高,从而使得城市和郊区之间出现了城市风。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能抓住图例的基本信息和近地面、高空的大气运动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城郊环流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二、综合题(共5小题)
2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_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较__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较__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3)高;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强
解析:
分析:白天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阴天时,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时高。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阴天时气温日较差比晴天时要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这个知识点。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变化结合理论进行解答,难度不大。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京市城区的城市热岛现象较明显,如图为2008年4月某日北京地区城市和郊区平均气温水平变化示意图
(1) 图中现象被称为______,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大气质量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 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
(3) 试分析在城郊建设环境绿地,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热岛效应 原因:人口多、工业多,产生的废热多 促进空气对流,改善空气质量.
(2)城市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上升降温,水汽易于凝结;城市大气尘埃多,为水汽凝结提供凝结核.
(3)绿地能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对近地面流向城市的空气有净化和过滤作用
解析:
分析:(1)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密集等因素排放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农村,即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大气上升,促进城市空气对流,从而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故原因为:人口多、工业多,产生的废热多.有利影响为:促进空气对流,改善空气质量。
(2)由于城市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上升降温,水汽易于凝结,从而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城市大气尘埃多,为水汽凝结提供凝结核.故而城市上空多云雾。
(3)城市风为郊区吹向城市,故在郊区与城市之间建绿化带,起到净化过滤作用,从而防止大气污染物再次带到城市中。
点评:主要考查了城市热岛效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降水的形成原因、植树造林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3.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
(2) 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3) 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4) 霜冻多出现在晴天夜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2) 低 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 高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 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解析:
分析:云量的多少既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影响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夜晚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故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由于白天削弱量少,故气温高,而夜间逆辐射弱,故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夜间易发生霜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变化。结合理论进行解答,难度不大。
24.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点处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则各箭头分别表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
(2)该图分布在________ (南、北)半球。
(3)画出图中乙点的风向。
(4)该气压系统为________ (高、低)气压的一部分。
(5)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南 
(3)略(西北风) 
(4)高 
(5)乙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B为风向;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为南半球。由A的方向可知,该系统为高气压的一部分(即高压脊)。乙处等压线较甲处密集,风力较大。
点评:主要考查了近地面风向的受力分析。判读等压线示意图是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掌握判读方法世界大此类问题的关键。
25.读“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问题。
(1)假设此图是近地面等压线图,A处吹东北风,则A点位于_______ (南或北)半球。
(2)假设此图是高空等压线图,A处吹正南风,则A点位于_________ (南或北)半球。
(3)如果此图位于中国河北省,在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A点吹
    风。
答案:答案 (1)南 (2)北 (3)东
解析:
分析:第(1)题,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其方向受三种力的影响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当三种力平衡时,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已知风向为东北风,逆向推理可知A点位于南半球。
第(2)题,假设条件是“高空等压线”,因此可以不考虑摩擦力,根据已知风向同样可以逆向推理得知A点位于北半球。
第(3)题,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认真审题,因为题干已说明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在这个假设条件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的形成。有一定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风的受力情况,以此来确定半球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