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18 12: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答案:B
解析:分析:人口迁移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选项中,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还有可能是人口短时期的人口流动;参与国际旅游亦属人口流动;而对于人口迁移的空间距离并非做具体要求;只有B项中大学生赴欧美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概念。掌握其概念的内涵不难做答。
2.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国外游客前往九寨沟旅游,是在较短时间内的人口流动,不属人口迁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本题给的信息是国外游客前往九寨沟,若思考不仔细,易错选国际人口迁移。
3.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答案:A
解析:分析:从“孔雀东南飞”中可知,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我国国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大批民工流向东南沿海地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相关知识,需要根据掌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来进行回答。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
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为:①永久性移民减少,短期人口流动增加(即外籍工人);②人口主要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③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为主要的迁了出地;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为主要的迁入地。结合题目所给出的选项可知,第②、项内容有误,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熟记知识点即可作答。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
答案:A
解析:分析: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人口迁移主要是以农村到城市为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具体表现。掌握教材基本内容便可准确作答。
6.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
答案:A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迁移为主;数量少,规模小,频率低。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特点,难度小,但学生识记易混淆。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7-8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英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7.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中国、墨西哥、印度、印尼、菲律宾一类的发展中国家;而迁入地主要是英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一类的发达国家,人口多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根据表格材料,学生通过计算易错选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答案:C
解析: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均有不同影响。对迁入地而言,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于迁出地而言,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减轻迁出地环境压力,也促进了当地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但也导致迁出地人才流失。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影响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准确理解人口迁移影响方可准确回答。
题型:单选题
9.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 )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D.交通运输条件
答案:A
解析:分析: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均对导致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城市化、区域规模开发等),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的差异对人口流动影响最大。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原因。由于本题选项中均属人口流动的原因,易错选。但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便可准确作答。
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据图回答10-11题。
10.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  )
A.移民 B.农业或家务职业 C.非农业职业 D.政府或管理职业
答案:D
解析: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个人等多种因素,通过读图可知政府或管理职业迁移距离可达到最大,换而言之,即为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政府或管理职业类型。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原因的分类,重点在于准确提取材料信息。
11.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
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 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
答案:D
解析:分析: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移民主要迁移方向为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不全是逐级流动、就近流动,受某些特殊因素(如婚姻、家庭等)的影响,移民可能向中小城市迁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原因中的自然因素。需要学生准确理解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
1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D
解析:分析:不论过去还是如今,人口迁移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步增强,自然环境因素在减弱。而政治因素、婚姻家庭因素仅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成为决定的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需要学生掌握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
读我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13-15题。
13.我国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四川、湖北、福建
C.广东、浙江、江苏 D.福建、江苏、浙江
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我国民国净流入最多的省区为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并结合所掌握的中国省区分布情况进行回答即可。
14.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D
解析:分析: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这种因素属于经济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便不难作答。
15.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答案:D
解析:分析:人口增长主要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加两类,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是得益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人口机械增长加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所带来的人口机械增长。学生准确理解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的区别,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易得出结论。
16.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改革 C.经济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
答案:D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的早期开发利用可引起人口迁移,伯明翰、、东营、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形成均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准确了解攀枝花等城市形成原因便可作答。
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预计2009年全部竣工。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根据材料完成17-18题。
17.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原因 B.交通发展 C.国家政策 D.文化传统
答案:C
解析:分析:三峡库区移民主要是因为国家兴建三峡工程,致使库区被淹没,人口迁移势在必行,此种情况属于国家政策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库区移民主要是因素工程建设原环境不适合生存,而由国家政策协调进行的人口迁移活动。需要学生对此类型的人口迁移作一定程度的了解方可解答。
18.对库区人口迁移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B.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C.由城镇向城市迁移 D.由农村向农村迁移
答案:A
解析:分析:库区淹没区域内,既有农村,亦有城镇。库区人口迁移,既有农村向城镇迁移,也有城镇向城市迁移,还有农村向农村迁移。
19.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
答案:B
解析:分析:21世纪初,伊拉克出现战乱,大量难民外迁,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争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
20.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b城市年轻人口(年龄在20岁左右)所占比重明显较大,且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城市有著名的大学,吸引了世界或本国的青年至此求学,由此可以推测出文化教育在该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不同类型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体现。学生必须通过读图准确获取地理信息并能准确分析其成因,解答难度较大。
二综合题。(共5小题)
21.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A、B和C表示三个不同的 区域。
(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 和 ,原因是 。
(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 _和 ,判断理由是 。
(4)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划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由 到 、由 到 、由 到 、由 到 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其中由 到 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答案:(1)行政
(2)A1到B1 C1到A2 超越了行政区域界线
(3)A1到A2 C1到C2 位于同一行政区域内
(4)农村 农村 农村 城市 城市 城市 城市 农村 农村 城市
解析:分析:第(1)题,A、B、C表示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第(2)题和第(3)题,人口迁移需要跨越行政界线,故只有A1到B1和C1到A2属于人口迁移,而A1到A2和C1到C2则不属于人口迁移。第(4)题,国内人口迁移从区域空间上看,分别有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和城市到农村四类,其中发展中国家以农村到城市为当前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基础概念、分类及世界人口迁移特点。试题难度小,掌握好教材基础内容即可作答。
2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2: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材料1、2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C(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
解析:分析:第(1)题,材料1中“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材料2反映了政治因素。第(2)题,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内地迁往沿海,由乡村迁往城市。第(3)题,我国人口大量由乡村迁往城市,对乡村而言,可以缓解人口快速增长的人地矛盾,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保护乡村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加强闭塞落后的乡村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大量人口外迁,造成乡村人才流失,劳动力减少等问题。第(4)题,民工无“工”做,企业无“工”用,主要反应的是由于企业需求的是技术人才,而外来民工多无一技之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23.读下表(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完成下列问题。
原因分类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 原因分类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
经济性原因 56.2 217.3 家庭性原因 34.5 39.0
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 11.55.924.3 268.4243.5223.8 投亲靠友随迁家属婚姻迁入 9.910.414.2 75.967.49.7
学习培训退休离职 12.91.6 149.7603.9 其他原因 9.3 215.0
合计 100 123.1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 。其中又以 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主要是以自然地迁移为主。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 和 等。
(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 性人口数超过 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 性人口数超过 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 不同造成的。
答案:(1)56.2% 务工经商
(2)生态移民 行政工作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动
(3)男 女 女 男 社会分工
解析:分析:第(1)题,该表格把迁移原因分为经济性原因、家庭性原因和其他原因。其中经济性原因占迁移人口的比重为56.2%,其中又以务工经商最多(24.3%)。第(2)题,结合教材内容可知,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生态移民和行政统一人员调动安排等。第(3)题,通过性别比的比较可以看出,经济性原因的性别比都大于100,家庭性原因的性别比都小于100。这是因为男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分工不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和通过阅读表格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4.阅读下图和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材料2: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 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迭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材料3: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缝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 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3)简述“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与山东相比,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地区间经济差距大,为了寻求更多改善物质生活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山东人勇闯关东。
(2)改革开放以后,区域经济差异大,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原闯关东人的思乡情怀,吸引他们回乡发展。
(3)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增进思想、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第(1)题, 阅读材料3中“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可知“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第(2)题,“雁南飞”即东北地区的山东人,再次回迁山东,主要考查山东地区吸引人口回迁的拉力因素和东北地区使人口外迁的推力因素。第(3)题实质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分别从劳动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通过对材料的仔细推敲便不难回答。
2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和美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
国家 2007年人口数(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2007年
中国 13.21 1.10 0.91 0.75 0.51
美国 3.03 1.00 0.83 0.71 0.9
材料2: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材料3: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由材料1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
(2)材料2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       。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3)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4)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
(5)从材料3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较重。美国经济发达,人口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2)工业发达,大城市集中,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此集聚 东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又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并且环境污染严重。(3)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①对流入区:造成交通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②对流出区:部分人才流失。(5)广东、上海、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解析:分析:第(1)题,由表中中、美两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分析。第(2)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西部迁移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第(3)题,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第(4)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第(5)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点全面,简答方式也增加了题目难度,答题时应注意答案准确、条理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8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