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一些具有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据此回答1~2题。
1.工业集聚是因为( )
①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
②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④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从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 )
①汽车厂——化纤厂 ②钢铁厂——水泥厂
③化纤厂——石油加工厂 ④自行车厂——电视机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第1题,工业过分集中会加剧环境污染,但对市场上交易费用影响不大。第2题,水泥厂可以利用钢铁厂的废渣烧制水泥,石油加工厂的产品是化纤厂的原料。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读下图,完成3~4题。
3.有关本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出了工业生产的集聚现象
B.不便于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
C.便利的运输是实现图中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D.各种现代工业生产都体现图中趋势
4.图中工业生产的产品最有可能为( )
A.建筑材料 服装 B.电子产品 运动鞋
C.汽车 飞机 D.家用电器 瓶装饮料
答案:3C 4C
解析:分析:图中该种工业生产需要零部件较多,而且这些零部件来自不同的国家,反映出了工业生产的分散现象。图中的工业产品应为大型机电产品。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工厂宜集聚在一起布局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关于产业集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B.产业集聚现象目前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业集聚一般发生在工业化初期
D.我国目前不宜提倡产业集聚
7.产业集聚的作用有( )
①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②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③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④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5.A 6.A 7.D
解析:分析:第5题,纺织厂、钢铁厂的产品分别为印染厂、重型机械厂的原料投入,宜集聚在一起布局。第6题,产业集聚一般发生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目前产业集聚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第7题,产业集聚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强竞争等,提升整个集聚区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的地域联系。
8.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这一工业集聚现象的出发点是( )
A.可以满足各厂家降低成本的需要
B.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
C.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D.可以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答案:8.C
解析:分析:我国许多地方建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联系。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的地域联系。
温州是我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占到70%左右,逐渐将韩国和欧洲的打火机挤出了市场。欧盟以温州打火机无安全锁和有倾销嫌疑,大幅加征关税。由于温州打火机的生产商都是各自直接面对欧洲市场,此时不得不联合起来应付欧盟制定的贸易条款。据此回答9~11题。
9.打火机的生产属于哪一类企业( )
A.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10.温州打火机迅速占领欧洲市场的原因是( )
A.品质优良 B.技术含量高
C.距欧洲比韩国近 D.劳动成本低
11.有关温州打火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本集中程度高
B.面向世界市场,研发费用高
C.应建立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D.要进一步扩大个体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9.A 10.D 11.C
解析:分析:第9题,打火机的生产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第10题,温州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成本低,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第11题,应借鉴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经验。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的地域联系。
读三类工业产品成本构成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甲类工业的工资投入较高的主要原因应是( )
A.劳动力投入数量大 B.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C.技术人员工资水平高 D.产品更新的速度慢
13.下列布局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合的是( )
A.包头建棉纺织厂 B.上海建石油化工厂
C.大亚湾建核电厂 D.黑龙江建制糖厂
14.正由以丙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向以甲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化的地区是( )
A.“硅谷”地区 B.沪宁杭地区
C.辽中南地区 D.四川盆地
答案:12.C 13.D 14.B
解析:分析:第12题,甲类工业科技投入最高,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技术人员工资高。第13题,乙类工业原料投入最多,必须靠近原料产地,黑龙江建制糖厂,靠近甜菜产地。第14题,考查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地区,美国“硅谷”地区早已经属于技术密集型地区;辽中南地区、四川盆地仍然以原料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沪宁杭地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工业结构正在转换。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读图分析和工业的地域联系。
读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注重发展的工业部门应属于( )
A.模式一 B.模式二
C.模式三 D.模式四
16.下列工厂的区位选择中,属于模式二的是( )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
B.上海的纺织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北京首钢在河北迁安建炼铁厂
D.世界一些汽车生产集团在中国建汽车生产基地
答案:15.D 16.D
解析:分析:第15题,扩大就业再就业,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模式四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第16题,模式二需要靠近消费市场,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读图和工业工业区位的选择。
下图表示某地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与销售状况,读图完成17~18题。
17.阶段Ⅰ,该地区企业生产特点有( )
①专业分工程度低 ②总体生产能力强 ③各企业团结合作 ④各企业之间联系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8.阶段Ⅱ与阶段Ⅰ相比,该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有( )
①环境污染减轻 ②原料渠道拓宽 ③规模效益增强 ④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7.C 18.D
解析:分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均生产终端产品直接销售,缺少专业分工和协作。第18题,阶段Ⅱ表现为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和密切协作,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读我国七年后部分行业就业人数增长情况预测图,回答19~21题。
19.当前,下列行业部门中就业人数最多的是( )
A.服务业 B.纺织业
C.服装业 D.精密仪器制造业
20.未来七年,纺织业、服装业就业人数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现代科技进步,纺织业、服装业对资源的消耗量减少
B.人口增长过快,潜在的剩余劳动力丰富
C.纺织业、服装业所用原料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多
D.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需求量增加
21.为避开各国贸易壁垒,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纺织品的科技含量
B.低价倾销
C.刺激国内消费
D.实行产品出口退税补贴
答案:19.A 20.D 21.A
解析:分析:第19题,根据题意可知,七年后精密仪器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其他三个行业增加人数大体都在200万以上,但服务业增长幅度仅为2.1%,其就业人数规模应为最多。纺织业、服装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20题,现代科技的进步对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的人口增长已基本属于现代型的低增长;C选项说法正确,但文不对题。第21题, 贸易壁垒往往对低质廉价的产品影响较大。因此,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之符合国际标准,是避开各国贸易壁垒、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下图为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北京海淀区,目前全球五百强的跨国公司有50多家在北京海淀区登记注册,其中包括三井特产、NTT、株式会社、西门子公司、惠普公司、宝洁公司、摩托罗拉、微软公司等。据此完成22~23题。
22.世界著名公司企业纷纷落脚此地的主要原因是( )
①劳动力和地价便宜 ②优惠的政策条件 ③环境优美,大气质量高 ④人才优势,信息高效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23.欧美日信息技术产业占全球的绝大部分份额,其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优越条件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优美 ②高科技力量和人才优势 ③劳动力工资水平低 ④高速交通的发展优于发展中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第22题,北京海淀区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政策优惠,吸引大量国外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第23题,欧美日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高速交通发达,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条件优越。
答案:22.D 23.C
解析:分析:第22题,北京海淀区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政策优惠,吸引大量国外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第23题,欧美日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高速交通发达,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条件优越。
点评:考查的目的是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工业发展区位因素。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下图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
(3)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输成本;便于钢材出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3)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条件,可停泊大型货轮),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建设成本低(地价低)。
解析:分析:判读海岸线轮廓,联系区域特征可判断:甲是上海宝钢,乙为宁波北仑港,丙为广西防城港。第(1)题,依托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厂,着眼点在于:交通最优,便于原料或产品的运输。第(2)题,乙地作为甲地钢铁工业生产的铁矿石转运港,处于外国铁矿石的输入第一地,因此两地间的生产环节分工较为明晰。 乙地用铁矿石炼铁,甲地用乙地提供的产品炼钢,减少了大重型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费。第(3)题,在丙地建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可从如下因素分析:港口优势(深水良港)、距离优势(靠近原料输出国澳大利亚)、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带(地价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分析信息,阐述规律、原因的能力,当然其中涉及简单的区域判读思考。
25.阅读下述材料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北亚区域一般认为包括中国东北部、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山;③________油田;④________铁矿;⑤________市。
(2)A、B两个工业基地分别是依靠什么条件发展起来的?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亚范围内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国家是________。②④⑤三地气候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②→④→⑤,其气候表现出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的特点。
(4)根据A、B、C所在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在下图中填入字母,完成三国经贸合作示意图。
(5)D区域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_______;其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B两工业基地属于传统工业区还是新工业区?日本新兴电子工业分布在哪里?
答案:(1)富士 胜利 迁安 平壤
(2)丰富的煤、铁资源 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
(3)蒙古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洋性 大陆性
(4)按从上往下,自左至右,依次为C、A、B。
(5)商品谷物农业 耕地面积广大,人少地多,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土壤肥沃
(6)传统工业区。九州岛,又称为“硅岛”
解析:分析:第(1)、(2)、(3)题考查地理基础知识,A为辽中南工业区,它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基地,日本资源、能源缺乏,原料和工业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第(4)题从三国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入手进行分析,中国向日本出口煤炭等能源和矿产资源,从日本进口电子、汽车等工业品;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但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发展不足,我国从俄罗斯进口重工业产品,向俄罗斯出口轻工业产品。第(6)题,传统工业与新工业的区别表现在工业部门、工业规模、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工业布局、生产过程、从业人员等方面。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分析信息,阐述规律、原因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