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训练
1、填空题
1、人类与环境休戚与共,人地关系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生变化。采集渔猎时代,人地关系保持原始的 关系。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与环境的 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提出“ ”的口号,使人地关系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
2、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资源的速度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 、 等问题。
3、20世纪以来,资源短缺主要是 资源、 资源、 资源和能源等。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 、 、 等。
4、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在城市表现为 ,在农村表现为 。发达国家主要是因过分消耗 带来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则承受着 与 的双重压力。
5、为了人地关系走向和谐,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包括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和 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 原则、 原则、 原则三个原则。
答案:1、平衡 对抗 征服自然 不协调 激化 2、超过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3、水 土地 矿产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4、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 发展 人口 5、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 共同性 持续性
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第(1)题,人地关系随着对生产力地不断提高,也在不断的恶化,从平衡到不协调。第(2)题,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第(3)题,资源短缺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第(4)题,环境问题在城市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因过分消耗 带来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则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第(5)题,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三个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等本节主要的知识点,该题较为简单,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主要是要学生熟悉教材。
2、选择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6、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7、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
A. B.乙 C.丙 D.丁
8、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答案:6、A 7、B 8、B
解析:分析:第6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第7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8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此题较为简单,在第7题中,土地要素的表示,只需观察农业社会时所占比重较大的。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最多。
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9、10题。
9、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答案:9、D 10、D
解析:分析: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该题容易误选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需要看图仔细分析。第10题,D选项为了避免环境问题的恶化,不是禁止开发,而是合理开发,持续性地开发,其他选项都正确。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仔细看图,图中是树被砍伐了,沙子来了。
难易程度:普通
11、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了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答案:A
解析: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是公平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义务替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注意三原则的主要含义的理解。
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12、13题。
12、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13、“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B 13、B
解析:分析:第12题,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持续性原则,这种做法无疑是“杀鸡取卵”。故选B。第13题,绿色食品实际上就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结合到选项只有B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注意三原则的具体含义,和“绿色安全”的主要含义。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是基础
C.社会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1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答案:14、A 15、A
解析:分析:第14题,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故选A。第15题,从图中推导可知,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注意选项中的用词,还有注意推导可持续发展符合系统示意图。
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 ②江苏 ③湖南 ④广东 ⑤福建 ⑥广西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7、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
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
答案:16、A 17、A
解析:分析:第1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江苏、湖南、山东这四份省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故选A。第17题,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需要学生对省级行政区的比较熟悉才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据此完成18~20题。
18、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下列属于其范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 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
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 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
19、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
支持第二承诺期。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20、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答案:18、B 19、A 20、D
解析:分析:第18题,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根据此意义,可知该选B。第19题,环境是大家的,应该共同来维护,谁破坏的多,谁就应该承担的多。发达国家排放的多,就应该承担的多。这体现了公平性原则。故选A。第20题,全球变暖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故出行时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较为简单。从选项中可以直接看出。
2、综合题
21、读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3)当人类向环境中排出的废弃物或有害物质超出 能力,或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
速度超出环境中资源的 能力时,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1)A—①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 (2)D (3) 自净 再生
解析:分析:第(1)、(2)题,人类靠着主观臆断来对待环境,便会出现人地对立的局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的利用资源,就是出现人地统一的局面。人类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才能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第(3)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出的废弃物或有害物质超出自净 能力,或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出环境中资源的再生 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分析图表题时,应该结合到选项来看。
2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PI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约_______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_______℃和________℃。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1)0.3 1.4 2 (2)(3)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上升 (4)共同性原则 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解析:分析:第(1)题,从图中直接都可以看出答案,就是注意题干中“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预案温度增加的最高,应还是以燃烧化石燃料为主;B预案,稍微要低一些,但是还是比较高,应是天然气取代煤。天然气任然要放出少量的温室气体。C预案气温上升的最少,应是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第(3)题,全球变暖主要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第(4)题,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应属于共同性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不太难,可以凭自己日常积累的知识来分析作答。
23、“污水指数”是水质评价的常用指标,“污水指数”越高,说明水污染越严重,水质越差。读下图,回答问题。
描述珠江口水域水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并从人类活动角度阐述提高珠江入海口水质的措施。
答案:分布规律:污染程度自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且枯水期的递减幅度大于丰水期;在珠江入海口内侧枯水期较丰水期水污染严重;在珠江入海口外侧丰水期较枯水期水污染严重。
措施:加强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珠江污染物;珠江口沿岸地区的工业、生活、海水养殖所排放的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珠江流域的水库在枯水期放水增加径流量稀释污染物;定期打捞珠江入海口的漂浮垃
解析:分析:分布规律先总后分来描述即可,注意要从时间上即丰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时间来对比。提高水质的措施从源头的生态保护、污染物的控制、放水稀释、人工打捞等角度来阐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此题需要学生对图的分析能力要强,并在答题的方法上要掌握。
24、读“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的有 、 。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3)B、C、E、F A、D
解析:分析: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产生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箭头①出现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箭头②则带来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仔细看图,分析图中各个箭头的含义。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二 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2)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3)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答案:(1)相同点:以填埋为主。不同点: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
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2)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3)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解析:分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相同的是都以填埋为主,不同的是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第(2)题,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有利的是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不利的是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第(3)题,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可以发展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注意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第(1)题,直接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总结出来。第(2)题,此题是评价类试题,评价时要注意有利与不利的方面。第(3)题,归属到循环经济上来,目的上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0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