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24 18:50:0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掌握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能量转化过程;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
科学思维:亲身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设计、讨论、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01 动物的呼吸作用
1.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答案】C
【详解】A、为了防止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昆虫的数量越多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效果越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选项正确;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试管架固定而不是手握紧试管,选项错误;
D、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选项正确,
故选C。
2.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探究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的速率还是释放的速率? 。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填“左边升高”“右边升高”或“维持不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
【答案】 测定蝗虫呼吸过程吸收氧气的速率 左边升高 对照
【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详解】(1)蝗虫呼吸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该装置是测定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
(2)蝗虫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气蝗虫被吸收掉,蝗虫因氧气缺乏,变的呼吸困难或死亡,NaOH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故容器内气体压强也变小,U形管内液面会有变化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3)活的蝗虫与死的蝗虫进行对比,实验效果更明显,故B瓶有对照作用。
02 植物的呼吸作用
3.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
【答案】 浑浊 二氧化碳 氧气 对照 放出热量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存储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1)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
(2)图B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这样甲乙两瓶形成对照实验。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的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甲瓶中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消耗)氧气。
(3)图C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还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
4.如图所示,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袋口。另取一大口塑料瓶,也装入数棵新鲜菠菜,盖紧瓶盖。将它们一起在暗处放置一晚上。
②如图,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③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火焰的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绳子扎紧袋口,盖紧瓶盖”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 。
(3)步骤③中蜡烛火焰熄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除了要考虑实验样本的种类、数量等因素外,本实验中还应该设置对照组,具体方案是 。
【答案】 不使外界空气进入,避免干扰试验 变浑浊 菠菜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塑料瓶中的氧气 在塑料袋内不放菠菜,重复①~③步骤,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能释放出能量。
【详解】(1)“用绳子扎紧袋口,盖紧瓶盖”的目的是不使外界空气进入,避免干扰试验。
(2)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石灰水变浑浊。
(3)氧气支持呼吸,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打开瓶盖,将燃烧的蜡烛放进瓶内,蜡烛会熄灭。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菠菜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塑料瓶中的氧气。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除了要考虑实验样本的种类、数量等因素外,本实验中还应该设置对照组,具体方案是在塑料袋内不放菠菜,重复①~③步骤,观察实验现象。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1.【答案】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故选:D。
【点评】关键抓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只要是活的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
2.【答案】D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的释放出的能量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解答】解: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故选:D。
【点评】知道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意义.
3.【答案】B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解:①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和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抑制蔬菜水果的呼吸,以减少呼吸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
②养花的花盆下面留有几个小孔,增加盆栽的透气性,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
③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CO2的浓度,抑制了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
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
⑤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不是抑制呼吸作用 ) 促进根的生长;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某些现象。
4.【答案】C
【分析】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肺被动的扩张和收缩,常用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其中第一种是最简单易行的。
【解答】解:若出现溺水、触电或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人体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从而使患者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人工呼吸是帮助患者实现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5.【答案】D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解答】解:利用呼吸作用原理来保鲜水果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降低氧气的含量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降低它们的呼吸作用来达到保鲜的目的。保鲜袋将新鲜水果封装起来后,在水果的呼吸作用下,保鲜袋内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越来越少,其呼吸作用也越来越弱,继而受到抑制,就达到了保鲜的目的。所以如果用保鲜袋把新鲜的水果封装起来,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保鲜袋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故选:D。
【点评】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在人类生产生活上的应用,是学习的难点和考试的重点.
6.【答案】B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地窖内储存的马铃薯或甘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地窖内氧气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地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高,氧气的浓度相对较低,利用氧气助燃的原理,农民把一盏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就是看看地窖里的氧气是否充足,油灯正常燃烧说明,氧气含量正常,人就可以下去;油灯灭了,说明氧气太少,人暂时不能下去。所以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测量窖内的氧气含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原理。
7.【答案】B
【解答】解:A、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该选项不正确。
B、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呼吸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实验现象不明显,该选项不正确。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防止进行光合作用,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解答】解:装置A和装置B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昆虫。昆虫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中,昆虫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红色水滴压向左边;而装置B中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红色水滴无明显现象。由此可以验证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即要使红色水滴移动更明显,可以适当增加昆虫的数量,让昆虫消耗更多的氧气,产生更多会被碱石灰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使红色水滴的移动更容易被观察到。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动物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分析】(1)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答】解:A、呼吸作用在所有的活细胞每时每刻都能进行,为生物的基本特征。幼嫩的叶新陈代谢快,需要的能量多,故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而生长的花朵代谢更为旺盛,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更强,A正确;
B、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水果、蔬菜细胞的呼吸作用最微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B错误;
C、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C错误;
D、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10.【答案】A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解答】解: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甲瓶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能够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里面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消耗了,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较多,因此蜡烛会继续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故选:A。
【点评】掌握呼吸作用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C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解答】解:A、为防止其它微生物呼吸作用对实验的干扰,①②③中种子均需消毒处理,A正确。
B、随着含水量的升高,种子的呼吸速率会升高,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B正确。
C、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
D、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只要是活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12.【答案】C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A、为了防止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昆虫的数量越多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效果越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试管架固定而不是手握紧试管。故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3.【答案】C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
故选:C。
【点评】呼吸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可与光合作用对比掌握。
14.【答案】D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要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需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
【解答】解:A、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丁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检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
B、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需要除去,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B正确。
C、装置丙中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是以热的形式散失。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C正确。
D、装置甲已经把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植物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5.【答案】A
【分析】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煮熟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瓶内的温度和氧气的含量都不会发生变化。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若a是萌发的种子,所以a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而进行呼吸作用也消耗氧,所以瓶内的氧气的含量逐级减少。
故选:A。
【点评】关键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释放出能量,并正确的判断图中曲线的变化情况。
16.【答案】(1)化学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2)B 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溶液吸收,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分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解:(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的石灰水所吸收,造成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故填:B。
【点评】本题是一个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综合题,解题时根据呼吸作用的过程来分析解答即可。
17.【答案】(1)避免种子中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细 (3)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密闭装置内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不变。
18.【答案】(1)变浑浊;二氧化碳;
(2)氧气;
(3)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这是因为甲瓶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大量的热量,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分析】(1)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存储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
(2)图B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这样甲乙两瓶形成对照实验。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蜡烛不熄灭,这是因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没有消耗氧气。
(3)图C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大量的热量,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因此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
故答案为:
(1)变浑浊;二氧化碳;
(2)氧气;
(3)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这是因为甲瓶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大量的热量,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点评】解答时要认真分析图示,理解图示的设计意图,然后逐题作答。
1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解:(1)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
(2)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4)因为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小鼠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若在乙图A、B装置中加入等量的碱石灰进行实验来证明动物需要呼吸,实验不能成功。
故答案为:(1)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4)不能成功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所给的条件进行解答,注意知识迁移在此类题中的应用。
2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碱石灰吸收,气体量减少,气压降低.
【解答】解:(1)活的昆虫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变成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试管内气压变小,活塞向左运动.
(2)装置中指针相当于一个杠杆,昆虫不断地呼吸,气压不断变小,a左移,B右移.R增大,电流变小,灯变暗.
(3)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试管内的碱石灰是一种干燥剂,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用来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所以试管内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了.由于昆虫的呼吸作用不断的消耗氧气,所以氧气含量减少了.
故答案为:(1)呼吸;减小;偏左;(2)杠杆;变暗;(3)氧气.
【点评】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1.【答案】(1)菠菜进行光合作用
(2)两份菠菜质量和生长状况相同(或放入两个相同的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或将相同的气体浓度传感器探头分别置于恒温箱内等)
(3)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4)有机物(贮存能量);能量
【分析】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解:(1)实验采用不透光的恒温箱,是为了避免菠菜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2)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该实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两份菠菜质量和生长状况相同、放入两个相同的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将相同的气体浓度传感器探头分别置于恒温箱内等。
(3)分析图2,根据乙组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4)根据乙组中氧气变化,说明该生理过程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为: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故答案为:(1)菠菜进行光合作用
(2)两份菠菜质量和生长状况相同(或放入两个相同的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或将相同的气体浓度传感器探头分别置于恒温箱内等)
(3)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4)有机物(贮存能量);能量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方法。
22.【答案】(1)二氧化碳;
(2)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3)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植物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1)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A试管内由于昆虫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吸收,使瓶内气体含量减少,气压变小,因此红色液滴向左移动。
(2)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
(3)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2)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3)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点评】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人在跑步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人的动能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则呼吸作用加强,而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解答】解:人在跑步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人的动能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则呼吸作用加强,而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人在跑步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人的动能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则呼吸作用加强,而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2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掌握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能量转化过程;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
科学思维:亲身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设计、讨论、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01 动物的呼吸作用
1.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2.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探究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填“左边升高”“右边升高”或“维持不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
02 植物的呼吸作用
3.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
4.如图所示,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中,用绳子扎紧袋口。另取一大口塑料瓶,也装入数棵新鲜菠菜,盖紧瓶盖。将它们一起在暗处放置一晚上。
②如图,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③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火焰的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绳子扎紧袋口,盖紧瓶盖”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 。
(3)步骤③中蜡烛火焰熄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除了要考虑实验样本的种类、数量等因素外,本实验中还应该设置对照组,具体方案是 。
1.植物体内能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根 B.茎
C.任何部分 D.有生命活动的部位
2.生物都要进行呼吸,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呼出二氧化碳 B.消耗氧
C.分解有机物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下列生产生活中的措施:①低温贮藏水果、蔬菜;②养花的花盆下面留有几个小孔;③在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氧化碳;④种子晒干后保存;⑤定期为农作物松土。其中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用人工呼吸的方式抢救溺水者,主要是帮助溺水者完成(  )
A.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B.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C.外界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D.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5.如果用保鲜袋把新鲜的水果封装起来,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保鲜袋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持袋内适宜的温度 B.减少水果的水分散失
C.减少水果的表面损伤 D.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6.我国北方农村里常将马铃薯或甘薯贮藏在地窖里,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测量窖内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测量窖内的氧气含量
C.测量窖内的有毒气体含量 D.测量窖内的水分含量
7.小科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该实验(  )
A.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实验现象更明显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8.如图所示为某科学社团的同学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的装置,AB装置中放入等质量的碱石灰。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去掉装置B B.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C.增加碱石灰的质量 D.换用更长的玻璃管
9.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花比叶的呼吸作用强
B.贮藏水果、蔬菜时可以增加氧浓度用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C.呼吸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10.为研究种子的呼吸现象,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甲瓶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装入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图中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
A.种子的呼吸消耗氧气
B.种子的呼吸放出二氧化碳
C.种子的呼吸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D.种子的呼吸释放能量
11.如图所示为小应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中种子均需消毒处理
B.②中种子经过“浸过水”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
C.③中种子经过“已煮熟”处理,呼吸作用会加强
D.②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12.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13.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14.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5.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试验中,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有机物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16.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因为 。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原因是 。
17.如图是小王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王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小王发现红色水滴移动的现象并不明显,你提醒小王可以换用更 (填“粗”或“细”)的玻璃导管。
(3)实验中,小王根据甲的红色水滴向右移动来判断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另一位同学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
18.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请你预测一段时间后甲瓶和乙瓶中温度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
19.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图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
②取_____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乙图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进行实验。
(1)请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    。
(2)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写出一点即可)
(4)小鼠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若在乙图A、B装置中加入等量的碱石灰进行实验来证明动物需要呼吸,实验能否成功?   。
20.在学习了动物呼吸作用后,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昆虫是否进行呼吸作用,O是AB绕着旋转的一固定点,活塞与金属滑片AB相连.活塞运动,滑动变阻器阻值随之改变.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实验预测与分析:
(1)如果昆虫进行呼吸作用,活塞最终将停留在a的   位置(填“原来”“偏左”或“偏右”);
(2)随着昆虫的不断呼吸,小灯泡的亮度将   ;
(3)该实验中,昆虫进行呼吸作用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变化的是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21.为了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轩同学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选取两份质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
②甲组菠菜煮熟晾凉,乙组不作处理,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
③将相同的气体浓度传感器探头分别置于恒温箱内,如图1。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浓度的数据,如图2。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采用不透光的恒温箱,是为了避免    。
(2)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该实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写出一点即可)。
(3)分析图2,根据乙组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请写出与乙组中氧气变化相关的生理过程反应式:   +氧气→二氧化碳+水+   。
22.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此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2)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
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3)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乙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 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23.跑步是一种极为简单、人人都能进行的运动项目,能锻炼人的心脏,增加机体的最大摄氧量,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一种普遍的防治疾病的手段。如图是研究人员获得跑步速度与摄氧量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速度的增加,人体的摄氧量不断增加。请从能量转化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摄氧量为什么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