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其利弊。
科学思维:通过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的学习,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探究实践:学会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对氧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和环保意识;同时树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01 氧循环
1.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能维持稳定,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稳定的氧循环,以下对自然界氧循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产生氧气
B.各种燃烧现象在消耗氧气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在产生氧气
D.绿色植物时刻都在产生氧气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哪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 )
A. B. C. D.
3.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02 碳循环
4.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的碳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
B.大气中只有碳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
C.动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及煤炭燃烧等释放的二氧化碳参与了碳循环
D.我们生活中应该倡导“低碳生活”
6.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指所有植物
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重要措施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指碳单质的循环
03 温室效应
7.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下列气体中,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二氧化硫 D.氧气
8.“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B.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C.多用电邮、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9.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低碳生活”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去超市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
B.节约用纸,保护森林
C.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D.晚上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 )
①燃料燃烧②光合作用③动植物呼吸④微生物分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氧循环”中循环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切断下列哪个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 )
A.工厂等使用煤和石油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平衡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4.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如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5.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6.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
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7.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在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8.在进行“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吗?”辩论中,“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为正方观点,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
D.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越来越多
9.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只是指氧气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0.如何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某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主要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
11.如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 B.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
C.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 D.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
12.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均保持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13.“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不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14.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
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15.请根据自然界中碳一氧循环示意图,通过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可能破坏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16.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是小嘉建构的“碳、氧循环”模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氧循环指的是CO2和O2的循环
B.过程①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
C.过程③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过程④中植物的生理活动需要光照
17.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18.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19.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请根据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大气中产生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填编号) 。
(2)在图所示的循环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3)大气中的氧气除了供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 反应而消耗。
20.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原因是 ;
(2)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3)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4)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1.“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⑧消耗CO2的途径有 (填序号)。
(2)三种循环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3)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 。
(4)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B.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5)地质封存CO2的方法之一是将CO2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该过程分子的间隔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生活中,请举例说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做法? (举一例即可)。
22.温室效应加剧是导致自然灾害持续肆虐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Ⅰ、Ⅱ、Ⅲ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安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完全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3.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先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2)“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3.2吨甲醇(CH3OH)与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3)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请你列举一条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
24.我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除了陆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图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种方式。
(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
(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滑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多少亿吨碳元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其利弊。
科学思维:通过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的学习,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探究实践:学会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对氧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和环保意识;同时树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01 氧循环
1.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能维持稳定,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稳定的氧循环,以下对自然界氧循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产生氧气
B.各种燃烧现象在消耗氧气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在产生氧气
D.绿色植物时刻都在产生氧气
【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燃料的燃烧消耗大量的氧气,B正确;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需要消耗氧气,C错误;
D.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晚上没有光照的情况,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和产生途径,要了解它的全过程。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哪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解:由图可知:A瓶与B瓶对照,变量是水藻,说明水藻的作用。由于小鱼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水藻自己呼吸的需要外,还供给小鱼呼吸。因此B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B瓶与D瓶对照,变量是光,说明水藻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小鱼和水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产生二氧化碳,密闭的D瓶里面的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
故选:B。
【点评】绿色植物在有光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
3.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①②④⑤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答案】(1)①②④⑤
(2)bcd
【分析】(1)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解:(1)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的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金属的锈蚀等,故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
(2)a.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并不是含量永远不变,错误;
b.空气中的氧既能被消耗,又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但空气中氧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确;
c.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正确;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氧气、臭氧等,又有金属氧化物、碳氧化合物等化合物,正确;
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呼吸作用增强,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不利,错误。
故选:bcd
故答案为:
(1)①②④⑤
(2)bcd
【点评】真正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02 碳循环
4.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答案】A
【分析】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其中环境是非生物条件,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植物和动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流动。
【解答】解:A、我国的北方是冬天,许多树叶掉落,分解者会分解落叶产生二氧化碳的,落叶使植物光合作用降低,会使二氧化碳增加,A正确。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等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B错误。
C、碳元素可以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的,C错误。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的碳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
B.大气中只有碳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
C.动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及煤炭燃烧等释放的二氧化碳参与了碳循环
D.我们生活中应该倡导“低碳生活”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不一,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指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如碳、氮、氧、磷、硫等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使碳进入生物体内,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 所以其它物质如氮、磷、硫也和碳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B错误;
C、动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及煤炭燃烧等释放的二氧化碳参与了碳循环,C正确;
D、我们生活中应该倡导“低碳生活”,D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做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明确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
6.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指所有植物
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重要措施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指碳单质的循环
【答案】C
【分析】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答】解:A、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图中①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将生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参与①过程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②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图中②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通过②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C、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和水;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化合物的形式循环,而不是碳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03 温室效应
7.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下列气体中,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二氧化硫 D.氧气
【答案】A
【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解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故选:A。
【点评】记住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8.“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B.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C.多用电邮、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答案】A
【分析】根据低碳的概念进行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节约能源、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解答】解:A、用餐时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因为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不属于低碳生活。
B、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
C、多用电邮、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能减少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
D、乘地铁等公共工具上下班,能减少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低碳的理念,完成此题,可以从减少能源使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9.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低碳生活”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去超市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
B.节约用纸,保护森林
C.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D.晚上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
【答案】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解:ABC、去超市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都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属于低碳生活,ABC不符合题意;
D、晚上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浪费资源,加重二氧化碳的排放,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去分析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新理念。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 )
①燃料燃烧②光合作用③动植物呼吸④微生物分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一般包括产生过程和吸收的过程,其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是碳循环的主要环节。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森林的砍伐、微生物的分解等。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溶解并生成石灰石等。
【解答】解:
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燃料燃烧、动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都产生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属于碳的循环,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循环。有关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制法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要加强记忆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有关性质。
2.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氧循环”中循环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氧元素 D.水
【答案】C
【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氧循环”中的“氧”指的是氧元素。
【解答】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中的循环的是氧元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切断下列哪个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 )
A.工厂等使用煤和石油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平衡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进入植物体,转化生成淀粉。
【解答】解:碳循环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有机物存在于植物体中,故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是通过光合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
4.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如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答案】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变化需要原子重新组合才能实现。
②呼吸作用,属于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变化需要原子重新组合才能实现。
③水的天然循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答案】A
【分析】A、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B、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C、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
D、根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来分析。
【解答】解: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掌握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氧循环等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
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分析】本题应从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减缓措施方面考虑。
【解答】解:①温室效应有利如光合作用,也有弊如冰川熔化,故正确;
②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CH4 等排放有关,故错误;
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故正确;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故正确;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故正确;
⑥温室效应只能减弱,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涉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减缓措施。难得小。
7.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在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
【分析】根据碳和氧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故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说法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加强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在进行“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吗?”辩论中,“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为正方观点,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
D.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越来越多
【答案】C
【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如果需要氧气的参加,就会逐渐消耗氧气,例如:汽车用燃料(汽油、柴油)的燃烧、人的呼吸作用以及生活燃料的燃烧等过程,都会消耗氧气,所以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减少.
【解答】解:A、汽车越来越多,使用的燃料汽油、柴油也就越多,燃烧消耗的氧气也就增多。论据正确;
B、远古时代的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而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数据的减少,可见氧气在逐渐消耗。论据合理;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政策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没有直接关系。论据不合理;
D、人口增多,呼吸作用和生活所用的燃料的燃烧消耗的氧气也增多。论据合理。
故选:C。
【点评】题目中要学生为“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找出理论依据,但实际中,氧气是不会耗尽的,因为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与产生在大气循环中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9.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只是指氧气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解: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错误;
B、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错误;
C、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C错误;
D、图中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其意义在于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识图确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三个过程,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10.如何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某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主要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
【答案】A
【分析】根据温室效应定义和特点分析可知。
【解答】解:A.地球环境中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人为原因,社会发展以来,有了工业革命后,碳排放量猛增,主要是人类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比如煤炭,石油等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外加人口猛增生活生产中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大片森林的破坏,是光合作用减弱了,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故B正确;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温室效应定义和特点。
11.如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
B.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
C.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
D.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
【答案】D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答】解: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的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也就是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菲尔达说有许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研究员卡琳在资料上查到导致温室效应的有如表四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烃,卡琳想要得出主要是什么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A四种气体的来源没必要,B植物所能吸收这些气体的量没必要,C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没必要,这四种气体在大气中的总排放量可以得出结论。
故选:D。
【点评】此题属资料题,解答此题知识要全面,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12.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均保持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分析】根据碳元素、氧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环,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人呼吸作用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B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C错误;
D.碳燃烧使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使得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平衡,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不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答案】A
【分析】图中的①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②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程;③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解:A、①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B、②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生产者完成,B错误;
C、③表示燃料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增强这一过程,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造成温室效应,C错误:
D、氧气与二氧化碳都是碳循环与氧循环的重要成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是相互联系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循环与消耗。
14.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
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答案】B
【分析】分析“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可知:A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该图示还表示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也产生二氧化碳.
【解答】解:A、图中A是光合作用、B是呼吸作用,因此在这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该选项正确。
B、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C、从图示可以看出: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该选项正确。
D、绿色植物把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因此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读懂图示,理解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含义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5.请根据自然界中碳一氧循环示意图,通过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可能破坏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A、根据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进行分析;
B、根据呼吸作用时,氧气也能参与碳循环进行分析;
C、根据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进行分析。
【解答】解:A、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可能破坏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故A正确;
B、呼吸作用时,氧气也能参与碳循环,故B错误;
C、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则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C正确;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是小嘉建构的“碳、氧循环”模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氧循环指的是CO2和O2的循环
B.过程①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
C.过程③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过程④中植物的生理活动需要光照
【答案】D
【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D、根据光合作用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解:A、碳、氧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而不是CO2和O2的循环,选项说法错误;
B、过程①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选项说法错误;
C、过程③是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D、过程④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生理活动需要光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自然界的碳循环、氧循环途径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阳光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故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会减缓温室效应;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
【点评】加强二氧化碳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呼吸作用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①②③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气是流动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
【答案】(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气是流动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解答】解:(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所以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主要有人、动物和植物的呼吸、煤等燃料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还有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因此A过程主要有: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各种燃烧现象、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因为地球上的氧气并不是主要由树木来产生的,还由海洋中的藻类生产的。且空气是流动的,可以从温暖的地区流动到寒冷地区,所以,即使到了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停止的时候,人们也不会感到因缺氧而呼吸困难,因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气是流动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气是流动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点评】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9.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请根据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大气中产生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填编号) ①⑤⑥ .
(2)在图所示的循环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O2和O3 .
(3)大气中的氧气除了供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 氧化 反应而消耗.
20.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死亡 ,原因是 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
(2)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存活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二氧化碳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
(3)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死亡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碳—氧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故答案为:(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死亡;碳—氧。
【点评】光照下,密闭装置内的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白鼠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21.“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⑧消耗CO2的途径有 ①⑥ (填序号)。
(2)三种循环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氧循环、碳循环 。
(3)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 温室效应加剧 。
(4)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AD (填字母序号)。
A.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B.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5)地质封存CO2的方法之一是将CO2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该过程分子的间隔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生活中,请举例说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做法?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举一例即可)。
【答案】(1)①⑥;
(2)氧循环、碳循环;
(3)温室效应加剧;
(4)AD;
(5)变小;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分析】根据已有的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由图可知,①﹣⑧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①(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和⑥(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化合作用);
(2)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氧循环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碳循环时物质通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4)A、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但化合价改变(如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故A错误;
B、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B正确;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气增加,氧原子的总数不变,故D错误;
(5)将CO2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减小;
(6)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做法有:乘坐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少用电,出门随手关灯等。
故答案为:(1)①⑥;
(2)氧循环、碳循环;
(3)温室效应加剧;
(4)AD;
(5)变小;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点评】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循环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温室效应加剧是导致自然灾害持续肆虐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Ⅰ、Ⅱ、Ⅲ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
(2)小安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低于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完全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6H14+19O212CO2+14H2O 。
【答案】(1)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低于;
(3)2C6H14+19O212CO2+14H2O。
【分析】(1)通过Ⅰ、Ⅱ、Ⅲ三条直线所示信息来分析;
(2)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所以同环境中甲烷会比空气升温快,左瓶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所以色拉油a侧液面低于b侧;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通过Ⅰ、Ⅱ、Ⅲ三条直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故填: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所以同样环境中甲烷会比空气升温快,左瓶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所以色拉油a侧液面低于b侧;
故填:低于;
(3)在点燃的条件下,己烷(C6H14)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6H14+19O212CO2+14H2O;
故填:2C6H14+19O212CO2+14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23.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先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光合 作用实现固碳。
(2)“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氢气和二氧化碳 ;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3.2吨甲醇(CH3OH)与 4.4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3)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请你列举一条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植树种草 。
【答案】(1)光合;
(2)氢气和二氧化碳;4.4;
(3)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植树种草。
【分析】(1)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解答;
(2)根据反应的流程图结合化学式的计算解答;
(3)根据减少碳排放的措施解答。
【解答】解:(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光合作用的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氧气+淀粉;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设3.2吨甲醇(CH3OH)与质量为x 的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则有:3.2t×=x×,x=4.4t;
(3)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可以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植树种草等;
故答案为:(1)光合;二氧化碳+水氧气+淀粉;
(2)氢气和二氧化碳;4.4;
(3)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植树种草。
【点评】加强对二氧化碳与环境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我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除了陆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图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种方式。
(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冬 季。
(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滑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多少亿吨碳元素?
【答案】(1)冬;
(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3)0.456亿吨。
【分析】(1)根据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在海水中的CO2越多进行分析;
(2)根据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进行分析;
(3)根据贝壳堤固定了碳元素的质量进行计算分析。
【解答】解:(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原因是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在海水中的CO2越多;故答案为:冬;
(2)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故答案为: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3)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碳元素的质量为4亿吨×95%×(×100%)=0.456亿吨。
答:该地贝壳堤固定了0.456亿吨碳元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理解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