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24 21:14:1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措施;看懂空气质量指数;列举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PM2.5与人体健康;酸雨的形成以及危害;臭氧的作用与保护。
科学思维:学会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对策;初步学会分析各种报告中的空气质量。
探究实践: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学会概括、分析和应用;通过分析空气质量报告,学习分析各种报告中的空气质量。
态度责任: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保观念;不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责任。
01 空气污染
1.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2.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
C.臭氧空洞 D.“白色”污染
3.近年来,部分大城市出现雾霾天气.下列情况: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排放;③动植物的呼吸;④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④
4.2018年5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它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可通过对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物理要素的监测,动态反映我国空气质量状况。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PM2.5 D.二氧化硫
5.由于森林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最近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6.如图是上虞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有关大气环境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可能会增加空气中的PM2.5
B.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
C.除图中四种污染物以外,CO也是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D.用新能源汽车逐渐取代燃油汽车能改善空气质量
7.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鼓励农民将秸秆回收,不要就地焚烧
B.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
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8.2024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积极植树造林,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
C.加高烟囱,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D.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02 空气质量指数
9.以下是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今年某日,云南某市区内的空气污染指数为89,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  )
A.Ⅰ级优 B.Ⅱ级良
C.Ⅲ级轻度污染 D.Ⅴ级重度污染
10.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我市环保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目前计入AQI的主要污染物有PM2.5和臭氧等。下列物质不计入AQI污染物的是(  )
A.SO2 B.NO2 C.CO2 D.CO
11.我市某日的空气质量日报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 65 Ⅱ 良
二氧化硫 10
二氧化氮 20
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B.露天焚烧垃圾可加剧以上三个项目的污染指数
C.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是NO2、SO2、CO等
D.可吸入颗粒就是PM2.5
03 大气环境问题
12.浙江省部分地区监测到雨水平均pH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台州 丽水 金华 杭州 嘉兴 东阳 湖州
年雨水年均pH 4.47 4.8 4.54 6.37 4.86 4.83 4.58
(1)上表列举的7个地区中,没有酸雨污染的地区是   ;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2)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的是    (填序号)。
①推广清洁能源 ②减少用煤直接作燃料 ③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④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⑤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⑥把工厂烟囱造高
1.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2.2022年5月6日,甘肃兰州出现了沙尘暴的天气。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3.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下列行为中能减缓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①增加城市绿地②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③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④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公交车上班⑤农民燃烧秸秆肥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4.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 D.产生生物需要的氧气
5.刚装修完的房间中有较多的苯、甲醛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气体较合理的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置大量的茶叶 B.关闭门窗,放置大量绿色植物
C.喷空气清新剂 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6.观察如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
A.SO2、CO2 B.CO2、PM2.5 C.NO2、CO D.SO2、NO2
7.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
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8.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
A.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C.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
9.下列做法不符合“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主题的是(  )
A.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所有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C.用第四代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现方式
10.如图是一种叫“干水”的物质.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硅是氧化物
B.“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室温效应
C.“干水”是纯净物
D.“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指标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级
B.酸雨是由于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而造成的
C.保护空气要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D.森林能净化空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1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B.CO2、SO2、NO2属于空气污染物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13.下列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控制污染物排放
B 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酸雨 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
D 臭氧空洞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氯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
14.如表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15.为了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CH4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H4是温室气体
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
16.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天然气中也含硫元素
B.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C.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多
(T16图) (T17图)
17.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低NOx排放可以减少空气中酸雨的形成
B.反应中Pt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C.还原的反应是5CO+Ba(NO3)2N2+BaO+5CO2
D.参加反应的NO与O2的质量比是15:16
18.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多种气体混合。
(1)空气可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    (不定项选择)。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19.如图是广州市某年3月12日~3月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甲)及空气评级分类标准(乙)。根据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1)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20.雾霾是空气质量预报的一项重要内容。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PM2.5的主要来源除了燃煤、工业生产外,汽车尾气排放是另一途径。
(1)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2)原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SO2、NO2和NO等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不仅会形成雾霾,还会在雨、雪降落过程中形成    ,从而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3)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净化装置,在三元催化器中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常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图。下列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有    。
A.不能降低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还增加了温室效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钻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21.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碳中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国际公认的三大减碳途径之一。
(1)“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该气体过度排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2)碳捕集: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实现固碳。请写出微藻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3)碳利用:19届亚运会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零碳甲醇(CH3OH)作为主火炬塔燃料。回收CO2和H2催化反应合成绿色甲醇,反应过程如下:
CO2+3H2CH3OH+H2O 2CH3OH+3O22CO2+4H2O
请解释本次亚运会所用的绿色零碳甲醇燃料被称为“零碳”的原因    。
(4)碳封存:重庆合川实验基地通过将气态CO2压入地下变为液态CO2,从而实现CO2的封存。请画出压入后的微观示意图。(用“●”表示CO2分子,用横线表示挡板。)
(5)为了助力“碳中和”,你的做法是    (写出一条)。
22.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常出现雾霾天气,主要原因之一是燃煤产生的烟气。燃煤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某科研小组利用海水除去二氧化硫,其工艺流程见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形成   。
(2)为了研究脱硫率(脱硫率是已除去的二氧化硫的量占总二氧化硫量的百分比) 与温度、烟气中SO2浓度的关系,他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温度/℃ 烟气中SO2浓度/10﹣2g L﹣1 脱硫率
Ⅰ 23 2.5% 99.5
Ⅱ 23 3.2% 97.1
Ⅲ 40 2.5% 94.3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目前,利用乙烯(C2H4)和烟气混合后在Cu+作用下除去二氧化硫,生成一种固体单质、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一种液体。
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C2H4+SO2+2O2═   。
②反应过程中Cu+的作用是   。
23.某地规定工业排放的废气中SO2的含量不得超过0.4mg/L.某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反应:SO2+I2+2H2O=H2SO4+2HI,测定某工业废气中SO2的含量,测试装置如图所示。
测试步骤:
①碘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1.27g碘单质,加入少量碘化钾,先溶解在100mL水中,继续加水配制成1000mL溶液。
②取5mL上述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入2~3滴淀粉试液。
③把100mL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后,插入试管的橡皮塞中,如图所示。然后缓缓向外拉,使吸入试管内的废气与淀粉碘溶液充分接触。每次抽取的气体为100mL,重复抽取n次,直到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废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淀粉碘溶液反应)。
(1)排放到空气中的SO2气体主要来自于    燃烧;
(2)步骤②中,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    mg,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变为    ;
(3)按步骤测试某工业废气,抽取次数为80次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试计算该废气中SO2含量,并判断是否符合排放标准。(相对原子质量:I 127;S 32;H 1;O 16)
24.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措施;看懂空气质量指数;列举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PM2.5与人体健康;酸雨的形成以及危害;臭氧的作用与保护。
科学思维:学会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对策;初步学会分析各种报告中的空气质量。
探究实践: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学会概括、分析和应用;通过分析空气质量报告,学习分析各种报告中的空气质量。
态度责任: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保观念;不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责任。
01 空气污染
1.【答案】D
【解答】解:A.3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气分子,臭氧的化学式为O3,氧气的化学式为O2,它们的分子结构不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正确;
B.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故正确;
C.汽车尾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如一氧化氮会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故正确;
D.口罩能阻挡颗粒状固体粉尘,不能阻挡臭氧这种气体,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概念、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等知识,难度不大.
2.【答案】A
【解答】解:“碳中和”是指某区域内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中和”的含义、二氧化碳排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答】解: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排放、农田里大量秸秆的燃烧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而动植物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故选:A。
【点评】了解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与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关于CO2,它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但是CO2排放过量的话会引起“温室效应”,请学生们注意.
4.【答案】B
【解答】解:A、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C、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PM2.5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D、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D
【解答】解: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量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沙尘暴天气不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气体。
故选:D。
【点评】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造成了土地出现沙漠化,形成沙尘暴,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
6.【答案】B
【解答】解:A.露天焚烧垃圾可能大量的粉尘,会增加空气中的PM2.5,故A正确;
B.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故B错误;
C.除图中四种污染物以外,CO属于有毒气体,也是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之一,故C正确;
D.用新能源汽车逐渐取代燃油汽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答案】D
【解答】解:A、秸秆就地焚烧,污染环境,鼓励农民将秸秆回收,不要就地焚烧,故A做法合理;
B、因为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所以能防止PM2.5进入体内,故B做法合理;
C、吸烟会形成PM2.5,故C做法合理;
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应该对汽车尾气进行处理后再排放,不应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故D做法不合理。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8.【答案】C
【解答】解:A.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正确;
B.积极植树造林,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环境保护,故正确;
C.加高烟囱,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错误;
D.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放,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正确;
故选:C。
【点评】环境的污染和防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就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同学们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02 空气质量指数
9.【答案】B
【解答】解:云南某市区内的空气污染指数为89,根据图表中信息,判断该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Ⅱ级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分析的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C
【解答】解: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
B、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正确;
D、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空气污染指数”这一个基础知识点,要熟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尤其是空气的污染及其污染物的来源等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考题是中考比较热门的考点。
11.【答案】D
【解答】解: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故A说法正确;
B、露天焚烧垃圾能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一些燃烧烟尘即可吸入颗粒物,故B说法正确;
C、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故C说法正确;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解答本类题.
03 大气环境问题
12.【答案】(1)杭州;③④;
(2)⑤⑥。
【解答】解:(1)杭州的雨水pH大于5.6,没有受到酸雨的污染;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故答案为:杭州;③④;
(2)①推广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酸雨;
②减少用煤直接作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酸雨;
③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酸雨;
④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酸雨;
⑤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可以防治白色污染,与酸雨无关;
⑥把工厂烟囱造高并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不能减少酸雨。
故答案为:⑤⑥。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
1.【答案】C
【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故选:C。
【点评】理解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的成因、危害及预防
2.【答案】D
【解答】解: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答】解: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增加城市绿地,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注意节能减排,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或缓解雾霾天气发生。而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农民燃烧秸秆肥田,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破坏环境,增加雾霾天气发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空气质量及评价方式,理解解答即可。
4.【答案】C
【解答】解: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
故选:C。
【点评】对于臭氧这种物质,并不是初中化学重点学习的内容.但在考试中通过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阅读自学,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再结合日常所学,才能答题,这种考题最能考查学生的能力,要在平时培养自己的自学阅读能力.
5.【答案】D
【解答】解:房屋装修,装修或是装饰材料中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粘合剂以及家具等,其主要污染物是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和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无机物,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所以住宅刚装修完毕时要首先打开门窗,通风透气,等有害气体散发尽了,再入住。
故选:D。
【点评】空气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具体的方法.
6.【答案】D
【解答】解:A、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CO2,故选项错误。
B、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CO2、PM2.5,故选项错误。
C、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不是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酸雨是工业发展出现的副产物,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答】解:A.温室效应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A不符合题意;
B.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室效应”加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故C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而不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C
根据森林的作用分析解答。
【详解】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森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所以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森林是“地球之肺”不相关。
故选C。
9.【答案】B
【解答】解:A、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所有化工企业,是不现实的,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C、用第四代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现方式,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故选:B。
【点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10.【答案】B
【解答】解:A、硅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不可能是氧化物,故A错;
B、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故B正确;
C、由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可知干水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
D、干水是混合物,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干水的组成,与干冰的不同,还需要知道氧化物的特点.
11.【答案】B
【解答】解:A、我国的空气质量指标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级,是正确的;
B、过多的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不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C、保护空气要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可保护环境,故正确;
D、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因而被称为地球的“肺”。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但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2.【答案】D
【解答】解:A、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故A错;
B、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错;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组成,知道空气中污染物和空气日报的内容.
13.【答案】B
【解答】解:A、控制污染物排放可以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措施合理;
B、化石燃料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措施不合理;
C、煤炭中的硫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对燃煤预先进行脱硫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发生,措施合理;
D、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氯烃的制冷剂,洗洁剂等化学物质可以防止臭氧空洞,措施合理。
故选:B。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14.【答案】D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故A错;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B错;
C、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故C错;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答案】C
【解答】解: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故A正确;
B、根据控制单一变量,要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故B正确;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故C错误;
D、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答案】D
【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该天然气燃烧的产物质有二氧化硫,说明了该天然气中也含硫元素,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煤燃烧的产物质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更高,所以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故B说法正确;
C、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都有温室气体产生,故C说法正确;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少,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源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一知识的内涵,才能正确解答。同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7.【答案】D
【解答】解:A、酸雨的形成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溶于水形成的物质,所以降低NOx排放可以减少空气中酸雨的形成,故A正确;
B、储存时,氧化钡、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硝酸钡,还原时,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氮气、氧化钡和二氧化碳,而反应中Pt起到催化作用,故B正确;
C、还原时,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氮气、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5CO+Ba(NO3)2N2+BaO+5CO2,故C正确;
D、由反应示意图可知,NO、O2、BaO反应生成硝酸钡,化学方程式为4NO+3O2+2BaO2Ba(NO3)2,参加反应的NO与O2的质量比是(30×4):(32×3)=5:4,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解答】解:(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答案为:氧气;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定为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故答案为:②③④;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空气的污染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乙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0~500.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
故答案为:0~500;严重污染。
(2)根据甲图可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大部分是用黄色线(良)表示,所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故答案为: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点评】本题属于“环保”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环境现状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0.【答案】(1)A;
(2)酸雨;
(3)BD。
【解答】解:(1)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比分子大很多,故A错误;
B.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故B正确;
C.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 PM2.5,故C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D正确。
故选:A。
(2)原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SO2、NO2和NO等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不仅会形成雾霾,还会在雨、雪降落过程中形成酸雨,从而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3)A.通过反应将有毒的CO转化为无毒的CO2,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故A错误;
B.通过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因为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所以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C错误;
D.反应前为一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而反应后为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D正确。
故答案为:
(1)A;
(2)酸雨;
(3)BD。
【点评】根据已有知识,结合跨学科知识,大胆进行知识迁移,是素质教育典型考查题型。
21.【答案】(1)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3)甲醇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消耗了二氧化碳,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4);
(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
【解答】解:(1)“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该气体过度排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2)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实现固碳,微藻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3)根据两个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本次亚运会所用的绿色零碳甲醇燃料被称为“零碳”的原因甲醇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消耗了二氧化碳,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4)重庆合川实验基地通过将气态CO2压入地下变为液态CO2,从而实现CO2的封存,此过程仅仅是二氧化碳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本身不变;压入后的微观示意图为:
(5)为了助力“碳中和”,我们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故答案为:
(1)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3)甲醇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消耗了二氧化碳,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4);
(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较为基础,利用所学的知识即可解答。
2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容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形成酸雨;
(2)由表中数据可知得出的结论是:浓度一定时,温度升高,脱硫率降低;温度一定时,烟气中SO2浓度升高,脱硫率降低。
(3)①乙烯(C2H4)和烟气混合后在Cu+作用下除去二氧化硫,生成一种固体单质、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一种液体,化学方程式:C2H4+SO2+2O2S+2CO2+2H2O;
②反应过程中Cu+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答案:
(1)酸雨;
(2)浓度一定时,温度升高,脱硫率降低;温度一定时,烟气中SO2浓度升高,脱硫率降低;
(3)①S+2CO2+2H2O;②催化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认真分析工艺流程图,明确其中反应的过程,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2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煤(或煤和石油) 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
(2)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为:5mL=0.00635g=6.35mg,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变为蓝色;
(3)设抽80次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SO2+I2+2H2O=H2SO4+2HI
64 254
x 6.35mg
x=1.6mg
所以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0.2mg/L,
0.2mg/L<0.4mg/L 排放达标。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2)6.35,蓝;(3)排放达标。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燃料的使用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含硫的煤燃烧时生成的SO2会污染空气。
24.【答案】(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①真核;光合;②化学;③化学;13.75;
【解答】解:(1)图甲中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大气温度也在升高,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①藻类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微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加水与矿物质作用形成碳酸盐,有新物质的生成,因此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③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其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是把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甲醇中的化学能储存:
设消耗CO2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10t
x=13.75t;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