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氧化和燃烧
分层练习
1.《天工开物》中,生石灰的制取和应用为: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铺薪(木材)其底,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烧酥石性。其中在煤层下方铺薪的目的是( )
A.使煤的导热性能变强
B.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C.增加可燃物的数量
D.增大煤与氧气接触面积
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 )
A.用水冲灭 B.用嘴吹灭
C.用湿抹布扑灭 D.用灭火器扑灭
3.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蓄电池放电 B.水力发电
C.汽车燃油做功 D.火箭点火升空
4.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5.如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茶杯内自上而下充满烟雾,杯内温度显著升高。实验启发:高楼层发生火灾时,应该( )
A.立即从高楼沿着水管爬下逃生
B.站到房间里的桌子上等待救援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姿势离开
D.带上贵重物品,戴好口罩,乘电梯逃生
6.2022年2月《Scines》杂志报道,浙工大团队构建了富含LiF的固体电解质界面修饰的方法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但使用过程中有热量产生,如图为LiF纳米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锂金属电池放电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LiF属于化合物
C.LiF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D.Li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g
7.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烧毁。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急救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C.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8.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10.“酒驾入刑”已成社会共识。目前,交警对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的一种测定原理是:橙色的酸性K2Cr2O7遇呼出的乙醇蒸气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关于乙醇的性质中,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
①乙醇沸点低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
③乙醇有还原性
④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⑤乙醇可燃烧
⑥乙醇是含氧化合物
A.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 D.①③⑥
11.《天工开物》中,生石灰的制取和应用(如图)为: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铺薪(木材)其底,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烧酥石性。其中在煤层下方铺薪(木材)其底的目的是( )
A.增大煤燃烧的着火点
B.增大氧气的接触面积
C.增加可燃物的数量
D.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12.科学老师衣演了一项“绝技”——掌心火焰。老师先将手充分浸湿,再用手捞出充有丁烷气体的肥皂泡,点燃后产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伤。已知丁烷的着火点为28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降低
B.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
13.火折子是我国古人保留火种的一种“工具”。使用前,先用火点燃,再将明火吹灭,让其改为慢慢阴燃,等需要用火时,只需轻轻一吹或是甩动几下,即可获得火苗。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C.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
14.在H2+CuOCu+H2O中,属于还原剂的是( )
A.H2 B.CuO C.Cu D.H2O
15.约公元前600年,我国发明了油灯,灯芯为棉线,灯油为菜油或动物油,灯芯燃烧时不会引燃器皿里灯油的原因是( )
A.灯油周围缺少氧气
B.灯油不是可燃物
C.温度未达到灯油的着火点
D.灯芯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16.小羽同学在一本化学书上看到: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这个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这种物质就是还原剂;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种物质是氧化剂。那么,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对于氯气的描述,小羽应选择( )
A.氯气只是一种氧化剂
B.氯气只是一种还原剂
C.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D.氯气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17.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18.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粉灭火器适合图书馆灭火
B.泡沫灭火器适合电器灭火
C.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D.油库着火时,只需用水枪喷水即可灭火
19.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太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所用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助燃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会放出热量
B.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火箭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火箭选用偏二甲肼作燃料,主要是因为它的热值较小
D.火箭飞行过程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完全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20.中国非遗的传统魅力闪耀杭州亚运村,下列非遗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亚运剪纸艺术品 B.东阳木雕制作花器
C.南宋瓯窑瓷器烧制 D.麦秸秆编制亚运扇
21.氧气供给呼吸,在细胞内的反应是一种缓慢氧化,以下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镁条燃烧 C.铁生锈 D.灯泡发光
22.荔枝的果肉鲜美,但由于其较强的呼吸作用而不耐储藏,下列方法中能延长荔枝保鲜期的是( )
①降低储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提高储藏环境中氧气的浓度;③降低储藏的温度;④充入氮气做保护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3.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组合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败
③运动后急促呼吸
④金属锈蚀
⑤火药爆炸
A.②③④ B.②⑤ C.②④ D.②③④⑤
24.农历十二月二十二,小温在南塘公园观看了一场火壶表演,火壶表演者将烧好的木炭放入特制的铁网中,然后通过双手的抖动,使木炭在空中产生如烟花般的火花,如图所示。
(1)表演者抖动火壶是为了让木炭燃烧更加充分,从燃烧条件分析抖动的目的 。
(2)当天看到的月相最接近于图中的 。
A.
B.
C.
D.
(3)“火花”在离开火壶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其具有 。
25.课堂上,老师演示了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沾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所起的作用是 。
(2)反应开始后便撤离酒精灯,混合物仍呈红热状态,直至反应结束,说明该反应是一个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6.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反应。
(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
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27.关于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燃烧、自然、爆炸和缓慢氧化,有同学叙述如下共同点:①都放热;②都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温度都需要达到着火点。你认为该同学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氧化和燃烧
分层练习
1.《天工开物》中,生石灰的制取和应用为: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铺薪(木材)其底,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烧酥石性。其中在煤层下方铺薪的目的是( )
A.使煤的导热性能变强
B.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C.增加可燃物的数量
D.增大煤与氧气接触面积
【答案】B
【解答】解:煤的着火点比薪高,在煤层下方铺薪的目的是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B。
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 )
A.用水冲灭 B.用嘴吹灭
C.用湿抹布扑灭 D.用灭火器扑灭
【答案】C
【解答】解: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抹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C。
3.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蓄电池放电 B.水力发电
C.汽车燃油做功 D.火箭点火升空
【答案】B
【解答】解: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汽车燃油做功,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火箭点火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答案】A
【解答】解: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首先辨别风向、风力和火势的大小,选择逆风方向或侧风方向上的安全路线逃生,切不要顺风向奔跑,故A错误;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因为门窗一打开,外边的新鲜空气进来会助燃火势,让火烧的更旺,故B正确;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
D、厨房燃气泄漏,不仅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任何电器都不得打开,防止开电器引起的火花使得家中燃气爆炸,故D正确。
故选:A。
5.如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茶杯内自上而下充满烟雾,杯内温度显著升高。实验启发:高楼层发生火灾时,应该( )
A.立即从高楼沿着水管爬下逃生
B.站到房间里的桌子上等待救援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姿势离开
D.带上贵重物品,戴好口罩,乘电梯逃生
【答案】C
【解答】解:A.立即从高楼沿着水管爬下逃生,这种方式虽然可能是一种逃生途径,但并非所有高楼都配备有适合攀爬的水管,且攀爬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不符合题意;
B.站到房间里的桌子上等待救援,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火灾现场的高温、有毒气体和烟雾会迅速上升并聚集在高处,站在桌子上反而会增加中毒和窒息的风险,不符合题意;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姿势离开,这种方式是正确的,湿毛巾可以过滤掉部分有毒气体和烟雾,保持低姿势则可以避免吸入过多的高温、有毒气体和烟雾,从而增加逃生的成功率,符合题意;
D.带上贵重物品,戴好口罩,乘电梯逃生,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火灾时电梯可能因断电而停止运行,导致被困在电梯内;其次,即使电梯正常运行,也可能因烟雾和高温而出现故障;最后,带上贵重物品会减慢逃生速度,增加被困的风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2年2月《Scines》杂志报道,浙工大团队构建了富含LiF的固体电解质界面修饰的方法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但使用过程中有热量产生,如图为LiF纳米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锂金属电池放电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LiF属于化合物
C.LiF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D.Li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g
【答案】B
【解答】解:A、锂金属电池放电,发生化学反应,不是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同时还能转化为热能,故A错误。
B、LiF是由锂、氟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LiF中氟元素显﹣1价,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C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D错误。
故选:B。
7.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烧毁。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急救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C.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答案】D
【解答】解: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故A错误;
B、高楼发生火灾,不应该跳楼逃生,故B错误;
C、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不能打开所有门窗扑灭大火,否则给可燃物提供足量的氧气,会越烧越旺,故C错误;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防止烟尘被吸入体内,故D正确;
故选:D。
8.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C
【解答】解: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故选:C。
9.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答案】B
【解答】解: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不变,水的体积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不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而不是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酒驾入刑”已成社会共识。目前,交警对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的一种测定原理是:橙色的酸性K2Cr2O7遇呼出的乙醇蒸气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关于乙醇的性质中,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
①乙醇沸点低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
③乙醇有还原性
④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⑤乙醇可燃烧
⑥乙醇是含氧化合物
A.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 D.①③⑥
【答案】C
【解答】解:橙色的酸性K2Cr2O7遇呼出的乙醇蒸气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
①乙醇沸点低,易挥发,若饮酒,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乙醇,与测定原理有关。
②乙醇密度比水小,与测定原理无关。
③乙醇有还原性,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可把乙醇迅速氧化为蓝绿色的Cr3+,与测定原理有关。
④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与测定原理无关。
⑤乙醇可燃烧,与测定原理无关。
⑥乙醇是含氧化合物,与测定原理无关。
故①③与测定原理有关。
故选:C。
11.《天工开物》中,生石灰的制取和应用(如图)为: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铺薪(木材)其底,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烧酥石性。其中在煤层下方铺薪(木材)其底的目的是( )
A.增大煤燃烧的着火点
B.增大氧气的接触面积
C.增加可燃物的数量
D.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答案】D
【解答】解:煤的着火点比木柴高,在煤层下方铺木柴,木柴燃烧放热,能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因此目的是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D。
12.科学老师衣演了一项“绝技”——掌心火焰。老师先将手充分浸湿,再用手捞出充有丁烷气体的肥皂泡,点燃后产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伤。已知丁烷的着火点为28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降低
B.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
【答案】A
【解答】解: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是固有属性,不会降低,故A错误;
B.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故B正确;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手不受伤,故C正确;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故D正确。
故选:A。
13.火折子是我国古人保留火种的一种“工具”。使用前,先用火点燃,再将明火吹灭,让其改为慢慢阴燃,等需要用火时,只需轻轻一吹或是甩动几下,即可获得火苗。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C.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C
【解答】解:轻轻一吹或是甩动几下可以使火折子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其燃烧,观察选择项,C符合题意,ABD错误。
故选:C。
14.在H2+CuOCu+H2O中,属于还原剂的是( )
A.H2 B.CuO C.Cu D.H2O
【答案】A
【解答】解:在H2+CuOCu+H2O中,该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故选:A。
15.约公元前600年,我国发明了油灯,灯芯为棉线,灯油为菜油或动物油,灯芯燃烧时不会引燃器皿里灯油的原因是( )
A.灯油周围缺少氧气
B.灯油不是可燃物
C.温度未达到灯油的着火点
D.灯芯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C
【解答】解: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灯芯燃烧时不会引燃器皿里灯油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灯油的着火点。
故选:C。
16.小羽同学在一本化学书上看到: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这个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这种物质就是还原剂;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种物质是氧化剂。那么,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对于氯气的描述,小羽应选择( )
A.氯气只是一种氧化剂
B.氯气只是一种还原剂
C.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D.氯气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答案】C
【解答】解:在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Cl元素在氯气中的化合价是0,在NaCl中的化合价是﹣1价,在NaClO中的化合价是+1价,即Cl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1价和+1价,所以氯气在该反应中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故选:C。
17.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答案】C
【解答】解:灭火毯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故选:C。
18.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粉灭火器适合图书馆灭火
B.泡沫灭火器适合电器灭火
C.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D.油库着火时,只需用水枪喷水即可灭火
【答案】C
【解答】解:A. 因为档案室资料比较贵重,如果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灭火也能达到目的,但是容易损坏资料,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比较好,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后会向四周扩散,不会损坏资料,错误;
B、电器着火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错误;
C、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正确;
D、油库着火时,不能只用水枪喷水灭火,错误;
故选:C。
19.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太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所用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助燃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会放出热量
B.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火箭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火箭选用偏二甲肼作燃料,主要是因为它的热值较小
D.火箭飞行过程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完全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答案】A
【解答】解:A、燃烧过程中会放出热量,因此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会放出热量,故A说法正确;
B、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火箭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都增加,故B说法错误;
C、火箭选用偏二甲肼作燃料,主要是因为它的热值较大,故C说法错误;
D、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只有一部分转化成火箭的机械能,还有一部分被损失了,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20.中国非遗的传统魅力闪耀杭州亚运村,下列非遗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亚运剪纸艺术品 B.东阳木雕制作花器
C.南宋瓯窑瓷器烧制 D.麦秸秆编制亚运扇
【答案】C
【解答】解:A、剪纸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木雕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编制麦秸秆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氧气供给呼吸,在细胞内的反应是一种缓慢氧化,以下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镁条燃烧 C.铁生锈 D.灯泡发光
【答案】C
【解答】解:A、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镁条燃烧,是镁条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铁生锈,是铁是与空气的氧气、水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D、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2.荔枝的果肉鲜美,但由于其较强的呼吸作用而不耐储藏,下列方法中能延长荔枝保鲜期的是( )
①降低储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提高储藏环境中氧气的浓度;③降低储藏的温度;④充入氮气做保护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答】解:①降低储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利于保鲜;②提高储藏环境中氧气的浓度会增强呼吸作用,不利于保鲜;③降低储藏的温度,有利于保鲜;④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故充入氮气做保护气,可以延长保鲜期;
故选B。
23.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组合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败
③运动后急促呼吸
④金属锈蚀
⑤火药爆炸
A.②③④ B.②⑤ C.②④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答】解:①蜡烛燃烧属于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②食物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③呼吸作用是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④金属锈蚀也是钢铁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⑤火药爆炸是火药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剧烈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A。
24.农历十二月二十二,小温在南塘公园观看了一场火壶表演,火壶表演者将烧好的木炭放入特制的铁网中,然后通过双手的抖动,使木炭在空中产生如烟花般的火花,如图所示。
(1)表演者抖动火壶是为了让木炭燃烧更加充分,从燃烧条件分析抖动的目的 与氧气充分接触 。
(2)当天看到的月相最接近于图中的 D 。
A.
B.
C.
D.
(3)“火花”在离开火壶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其具有 惯性 。
【答案】(1)与氧气充分接触;
(2)D;
(3)惯性。
【解答】解:(1)表演者抖动火壶是为了让木炭燃烧更加充分,从燃烧条件分析抖动的目的是与氧气充分接触,促进燃烧。故答案为:与氧气充分接触。
(2)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同时,农历二十二左右的月相为下弦月。下弦月时,日﹣地﹣月的夹角为270度,夜间的人们只能看到月亮亮半球的东一半,呈半圆形。从北半球上看,月亮的左半边被照亮,在下半夜的东南方天空,因此,当天看到的月相最接近于图中的D,故答案为:D;
(3)“火花”在离开火壶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其具有惯性,即使离开了火壶,由于惯性的作用,火花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故答案为:惯性。
25.课堂上,老师演示了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沾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所起的作用是 吸收反应产生的SO2 。
(2)反应开始后便撤离酒精灯,混合物仍呈红热状态,直至反应结束,说明该反应是一个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答案】(1)吸收反应产生的SO2;
(2)放热。
【解答】解:(1)加热铁粉和硫粉时,硫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沾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所起的作用是吸收反应产生的SO2。
(2)反应开始后便撤离酒精灯,混合物仍呈红热状态,直至反应结束,说明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
(1)吸收反应产生的SO2;
(2)放热。
26.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还原 反应。
(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乙 。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CE 。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
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答案】(1)还原;
(2)乙;
(3)BCE。
【解答】解:(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跟氧发生的反应,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2)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和单质生成,所以一定有化合价变化,因此乙为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丁)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甲或丙\(丙或甲)中,有的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反应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不能摒弃,故错误;
B.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可见,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故正确;
C.电子转移说是从电子得失(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正确;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一定是有利的,例如金属的锈蚀等,故错误;
E.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故正确。
故选:BCE。
故答案为:
(1)还原;
(2)乙;
(3)BCE。
27.关于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燃烧、自然、爆炸和缓慢氧化,有同学叙述如下共同点:①都放热;②都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温度都需要达到着火点。你认为该同学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③ 。
【答案】①③
【解答】解:①燃烧、自燃、爆炸、缓慢氧化都有能放热,所以正确。
②燃烧、自燃、爆炸都发光,缓慢氧化不发光,所以错误。
③燃烧、自燃、爆炸、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氧反应的化学反应,符合氧化反应的定义,所以正确。
④在燃烧、自燃、爆炸、缓慢氧化中,燃烧、自燃、爆炸是剧烈氧化反应,反应速率快,缓慢氧化反应慢,甚至于不易觉察,所以错误。
⑤在燃烧、自燃、爆炸、缓慢氧化中,燃烧、自燃、爆炸都需温度达到着火点,缓慢氧化没必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