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适合供养多少人口是由哪个指标来反映的( )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科技水平
答案:C
解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均是揭示地球可持续供养人口的最大数量的;科技水平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资源是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则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理解。
2.下列因素中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不大的是( )
A.资源 B.科技
C.消费水平 D.交通
答案: D
解析: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技水平通过影响人类的认识和对资源的利用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消费水平则明显与供养人口的多少有关,交通的影响一般不明显。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是2007年生物承载力占全球比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读图回答3~4题。
3.对一个国家的生物承载力没有太大影响的是( )
A.人口数量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国土面积
4.下列有关各国生物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比重大,因为青藏高原的面积大
B.巴西比重大,主要是因为国土面积大
C.印尼比重小,是因为国土面积小
D.印度比重小,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小
答案: 3.A 4.C
解析:第3题,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的生物承载力没有太大影响。第4题,中国比重大与中国国土面积大有关;巴西比重大与巴西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有关;印尼比重小与其国土面积狭小相关;印度比重大与其耕地面积广大有关。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图中正确获取信息,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世界地理中有关国家的地理知识解答。
读“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5~6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5.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5.D 6.B
解析:第5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平原,青海、西藏为高原,两地区的最大差异是地势高低和热量多少,这也是造成两地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因素。第6题,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导致环境承载力低,而这里太阳能丰富,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可提高青藏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点评:解答本题需将区域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我国人口和耕地今后发展的可能趋势示意图”,回答7~8题。
7.我国耕地承载量面临的问题与影响是( )
A.压力增大 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B.压力减小 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C.保持稳定 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D.压力增大 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8.目前,国家为解决耕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 )
①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②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③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
④改善生态环境,全面促进城市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7.A 8.C
解析:
从图中可直观地进行判断,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多,耕地承载量压力不断增大,会导致过度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入手。
点评: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9.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
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②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③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
④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不属于资源问题。
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其自然
答案: 10.B 11. C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随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不断加大,但有一个极限,人口数量若超过环境人口容量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
点评:人与环境之间要谋求人地关系合谐。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块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读下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木桶”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量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13.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木桶容量在木板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是一定的。同样,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也具有相对确定性。第13题,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生产力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日本、荷兰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
点评:在封闭的环境下,“木桶效应”表现很明显。在当今开放的世界大融合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区域间的资源合作,互通有无,进而提高本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4~15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 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
14.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15.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14.C 15.D
解析:
14题,根据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可知,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约8~9亿,C正确。
1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区开放程度、和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会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但国家人口政策只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不会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D正确。
点评:人口合理容量是常考的知识点,要注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1月18日,“第四届移民法论坛: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国和世界”在京举行,其中《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二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美国人口共增长634万。美国人口普查局同时预计,美国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3.998亿,比四年前预计的人口数减少3 900万人。
材料三 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答案:(1)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呈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解析:(1)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程度,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在对待外来移民方面要分类处理。(3)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理论的运用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立方米)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淡水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解析:
本题主要是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第(3)题,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点评:本题根据有关的表格、文字资料,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计算,正确获取信息。
18.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报道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研究者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人口不受限制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________________。
(2)人口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发生____________。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__,从而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____。
(4)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___________。
答案:(1)减少 (2)灾难性下降 (3)减产,提高 (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读图,提取信息。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从坐标图中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正确获取信息。
19.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曲线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变化的是 ,表示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耕地面积变化的是 ,表示生产水平提高后所需耕地面积变化的曲线是 。
(2)图中A点的含义是 。
(3)欲使土地开始匮乏的时间延至B或C点,可采取的措施有 。
(4)分析此图,说明研究环境人口容量有何意义? 。
答案:(1)b c a(2)按现有的生产水平世界耕地供需达到平衡点的时间(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资源等(4)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缓解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生产水平提高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所需耕地面积减少。(2)图中A点的含义是指按现有的生产水平世界耕地供需达到平衡点的时间。(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资源等可以延迟耕地短缺出现时间。(4)研究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从而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从坐标图中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认真读图,正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0.读我国人口垂直分析状况表,回答问题。
海拔(米)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4 000
人口数量(万人) 73 345.1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
(1)从表中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西藏的旅游环境容量在逐年增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答案:(1)沿海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和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西藏交通设施和其他基础设础改善
(4)不能。因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
解析:
(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沿海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和海拔较高的地区人口稀少。(2)我国川、黔、滇地区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低,贫困人口较多。(3)西藏交通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西藏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在逐年增加。(4)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加上科技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不能向西藏进行大量人口迁移。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从表格中正确获取有关信息,联系所学有关理论进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7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