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四幅图中,能够体现森林的防风固沙作用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A图中森林的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图中森林的作用是保护农田,繁衍物种。D图中森林的作用为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作用,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解答。
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实行有计划地合理砍伐
C.允许大砍大种,使林区人民先富起来
D.先砍伐野生林,再大力种植人工林
答案:B
解析:分析:对森林资源既要保护,又要利用,应采取适当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方案。保护野生林,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方法,根据题目所给的办法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解答。
3.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类型多属于( )
A.地形雨 B.对流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答案:B
解析: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区一般分布在赤道地区,所以多对流雨。
点评:该题考查热带雨林植被分布的位置,世界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所以主要是对流雨。
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截至2014年只剩3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2014年9月2日,湖北发布首批308个湖泊保护名录。据此完成4题。
4.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⑤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答案:A
解析: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是围湖造田,河流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湖泊淤积严重,导致湖泊面积减少。
点评:该题考查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是围湖造田,河流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湖泊淤积严重,导致湖泊面积减少。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
点评:该题考查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土壤侵蚀问题,根据图中图例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6.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答案:B
解析:分析: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 点评:该题考查产生该类环境问题的因素,根据地理要素的差异进行分析可知: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
读“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和植树种草面积(虚线)的关系图”,回答7~8题。
7.黄河三角洲侵蚀和堆积平衡的临界值约为( )
A.年降水量约为320~34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1 300~1 350平方千米
B.年降水量约为430~45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550~580平方千米
C.年降水量约为550~58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430~450平方千米
D.无法估量
答案:A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植树种草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其侵蚀与堆积平衡的临界值应从图中三角洲的造陆速率为0时读出年降水量和植树种草的面积。
点评:该题考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植树种草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其侵蚀与堆积平衡的临界值应从图中三角洲的造陆速率为0时读出年降水量和植树种草的面积。
8.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主要与下列哪一地区的植树种草的面积有关( )
A.山东境内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区
答案:C
解析: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与黄河的泥沙输送密切相关,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点评:该题考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的泥沙来源,主要是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9~10题。
月份 1 2 3 4 5 6
月均温差值 0.13 0.10 0.18 -0.16 -0.13 -0.25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差值 -0.43 -0.40 -0.20 -0.10 0.11 0.22
9.探究结果表明( )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个月的均温差,将各月份的月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这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图的判读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作答。
10.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部分的描述可知,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作用,不同区域位置的森林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区别的,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该区域最高海拔1 480米,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米。回答11~12题。
11.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
①土地沙漠化扩大 ②水环境恶化 ③洪涝灾害频发
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纬度和海拔来看,图示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破坏植被,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使水环境恶化。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作用,不同区域位置的森林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区别的,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因此作用主要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
12.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 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
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 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答案: A
解析:分析:因为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是由于河谷内为沼泽地,不利于树木生长。沼泽地多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等。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形成条件,以及不同的植被条件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不一样。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下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3~14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1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相同降水强度的条件下,可排列出泥沙量的大小。由表中数据可判断自然恢复植被生态效益好于单一树种针叶林,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好。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形成条件,以及不同的植被条件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
1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相同降水强度的条件下,可排列出泥沙量的大小。由表中数据可判断自然恢复植被生态效益好于单一树种针叶林,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好。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形成条件,以及不同的植被条件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
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总趋势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夜间则消耗一定数量的O2,由此导致静风林区CO2浓度的日变化。图中示意(60°N,80°E)附近某静风林区CO2浓度日变化。完成15~16题。
15.日出时,CO2浓度变化趋势为( )
A.继续上升 B.开始下降
C.继续下降 D.开始上升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日出时,森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因而CO2浓度开始下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
16.该地所在地区及其森林类型为( )
A.北美、常绿阔叶林
B.朝鲜半岛、落叶阔叶林
C.东欧、针阔叶混交林
D.西伯利亚、针叶林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17~19题。
17.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热带雨林的养分主要集中在植物体内是其不利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
18.雨林群落高大茂密的原因是( )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热带雨林由于光热水资源充足,并且常夏无冬,生长季节连续,所以林木高大茂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雨林群落高大茂密的原因。
19.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分析:由于热带雨林所在地区常年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旺盛,所以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很容易带走土壤中的养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所在地区常年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旺盛,所以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很容易带走土壤中的养分。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20~21题。
20.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利用。塔里木河的补给为冰雪融水,7月该地区温度最高,但冰雪融水转化为径流要有一个过程,因而最大径流量出现在8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利用,根据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作答。
21.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利用,塔里木河的补给为冰雪融水,7月该地区温度最高,但冰雪融水转化为径流要有一个过程,因而最大径流量出现在8月,开发利用塔里木河要兼顾全局利益,注意生态保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利用,根据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作答。
二、综合题
22.读“拉丁美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植被类型还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该植被类型对全球环境有何影响?
答案: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生物资源丰富,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该大陆在____(B或C)地还分布着与A处相同的植被类型,分析该处能形成此植被类型的原因。
答案:C|C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因而有热带雨林的分布。
(3)____________是导致A地区植被被毁的直接原因,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该地区的植被?
答案:人类的开发 对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措施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答对三条即可)
解析:分析:本题以“拉丁美洲示意图”为背景,侧重考查热带雨林的分布、全球性环境效应、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解题关键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第(1)题,属记忆性的内容。第(2)题,考查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及形成原因。C地热带雨林的出现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的共同影响。第(3)题,巴西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其保护措施根据教材从防、治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的作用,以及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作为资源,它的利用等知识。
23.图1、图2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3、图4分别为图1、图2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 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者答M地年降水量大于1 500 mm,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 000 mm,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原因:M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答案:径流量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周多山地),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解析:分析:第(1)题,从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判断M、N地分别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获取图中信息可说出降水量的差异,运用气候成因可分析降水量不同的原因。第(2)题,对大气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湿度和成分变化上,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径流量的变化。第(3)题,伐木业与原料丰富程度相关外,还与交通便捷程度、市场需要量等相关。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的作用,以及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作为资源,它的利用等知识。
24.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朗多尼亚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人口的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什么?
答案:人口迁移 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
(2)简要分析使朗多尼亚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
答案:①朗多尼亚地区开发晚,地广人稀;②巴西东北部人口多,而且干旱、贫困;③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
(3)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有什么关系?根据二者的关系,可推断森林砍伐的直接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增加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伐的面积越大。 过度的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解析:分析:由于朗多尼亚位于雨林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不是由人口自然增长造成的,而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是随着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而发生的。促使人口迁移的因素:一是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二是国家政策提倡并促进;三是巴西东北地区的贫困人口多。雨林地区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造成雨林的毁坏。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的作用,以及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作为资源,它的利用等知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小兴安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有林区,6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但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可以说“竭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面临名存实亡的窘境。
材料二:2013年,大小兴安岭林区进行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小兴安岭林区要逐步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对国家级公益林,优先安排营造林,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禁止矿产勘探与开发。在禁伐的同时,还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1)森林火灾是导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____________。
答案:春季 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 遥感
(2)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等。(答出三点即可)
(3)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答出四点即可)
答案: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减小对林地的压力;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第(1)题,春季干旱少雨和大风天气有利于火灾的形成和发展。第(2)题,森林被砍伐会使它所具有的各种生态功能丧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障林业资源的不断更新,又要想方设法提高林区人们的经济收入。
点评:该题考查森林的的作用,以及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作为资源,它的利用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