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6 18: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酸雨危害
C.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C
解析:分析: ①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②位于内蒙古高原,两地都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劲,土壤遭受风蚀作用严重;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导致草地退化。
点评:该题考查荒漠化的表现,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解答。
2.③④⑤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 ④酸雨危害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③④⑤三个地区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三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加重了土壤侵蚀。
点评:该题考查荒漠化的表现,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解答。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读图表资料,回答3~4题。
年份 石洋河年均径流量(/108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
1957 13.31 4.64
2000 13.03 0.98
3.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石羊河为一条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该是在夏季。
点评:该题考查荒漠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解答。
4.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B
解析:分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导致流入民勤绿洲年均径流量减少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
点评:该题考查荒漠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解答。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治理度下小流域生态整体模型试验,是在短期内检验小流域内各种水保规划合理性与否的方法。经对模型试验结果的统计,绘制出如下两图,据图回答5~6题。
5.据图示判断,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的关系是( )
A.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呈负相关
B.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呈线性正相关
C.植被覆盖度提高20%,径流产生量相应增加20%
D.植被覆盖度在20%~60%之间时,径流产生量最大
答案:A
解析:分析:认真读图,可看出二者负相关,但并非线性相关,BC错;植被覆盖度在20%以下时,径流产生量最大。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解答。
6.根据图示情况,在考虑了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后,黄土高原最佳减沙减流效益的植被覆盖度是( )
A.20%~40%之间 B.40%~60%之间
C.70%~85%之间 D.85%以上
答案:C
解析:分析:从右图中看出,当植被覆盖度大于70%时,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减沙效益基本不变,因此70%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佳结合位置。从左图看,植被覆盖度达到80%左右时,其生态效益已经十分明显。结合两者,选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解答。
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7~8题。
7.该植被是( )
A.高山草甸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 D.草原
答案:D
解析:分析:从该种植被的分布百分比图可知,它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因此它最可能是草原。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来进行解答。
8.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沙尘暴
答案:C
解析:分析:该植被一般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方面当地的降水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来进行解答。
下表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单位:公顷)。据此完成9~11题。
耕地 园林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1996年 1 268 798.5 27 951.8 266 176.3 2 467 943.4 63 801.4
2000年 1 293 944.6 71 783.8 442 971.3 2 237 528.4 66 413.4
2010年 1 353 176.6 141 685.8 691 081.3 1 870 195.4 73 019.4
9.1996~200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D.草地退化显著
答案:D
解析:分析:据表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0年该地区耕地、园林、林地面积增加,由此推断这里存在移民开垦现象;而牧草地面积减少,说明存在不合理的垦殖现象,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必须进行生态退耕。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根据表格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10.进入21世纪以来,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林果业发展迅速
C.大力发展畜牧业 D.种植业发展减缓
答案:B
解析:分析:据表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0年该地区耕地、园林、林地面积增加,由此推断这里存在移民开垦现象;而牧草地面积减少,说明21世纪后,该地区的园林面积成倍增长,说明林果业发展迅速。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根据表格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11.该区域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东北平原
C.青藏地区 D.华北平原
答案:A
解析:分析:据表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0年该地区耕地、园林、林地面积增加,由此推断这里存在移民开垦现象;而牧草地面积减少,说明21世纪后,该地区的园林面积成倍增长,说明林果业发展迅速。根据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以牧草地和耕地为主,判断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来确定位置,根据表格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13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
材料二 我国四地农业生产情况表。
基地类型 ① ② ③ ④
农业人口(%) 19.91 4.7 28.5 46.89
耕地面积(%) 40.17 6.82 23.43 29.58
粮食商品率(%) 35.2 27.2 19.6 29.0
12.有关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代表黄淮海平原区 B.②代表东北低产区
C.③代表西北干旱区 D.④代表南方高产区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各地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粮食商品率可判断①为东北低产区(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②为西北干旱区(农业人口少、耕地面积小);③为黄淮海平原区(粮食商品率低);④为南方高产区(农业人口多)。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来确定位置,根据表格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13.受土壤盐碱化影响和沙尘天气影响最明显的分别是( )
A.①④ B.③②
C.④③ D.①②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各地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粮食商品率可判断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西北地区沙尘天气明显。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来确定位置,根据表格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根据枸杞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宁夏划为枸杞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从而为枸杞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读图,回答14~15题。
14.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于(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温带草原带 D.山地垂直带
答案:C
解析:分析:宁夏枸杞适宜种植区位于黄河沿岸,是我国的灌溉农业区,属于半干旱地区,自然景观以温带草原为主,故C项正确。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来确定位置,根据图形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15.针对该地区出现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可能多的引用黄河水灌溉,以防土地干涸
②推广农作物休耕轮作制度
③在农牧混合地带营造防护林带
④在已出现荒漠化的土地上,全面实施植树造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分析:过度引水灌溉会形成土地盐渍化,故A错误;已出现荒漠化的土地,根据实际要采取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治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是不正确的,排除①、④说法,只能选B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根据图形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读“我国局部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答案:A
解析:分析:甲处为大兴安岭,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乙处为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荒漠化严重,丙处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大兴安岭,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根据图形所示地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解答。
17.乙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答案:C
解析:分析: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因此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大兴安岭,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掌握情况,和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有学者认为:森林界限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在7℃以下)、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高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夏季风 D.海陆位置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图中林线海拔高度自南向北递减,主要体现出纬度因素的影响。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
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壤盐碱化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甲地位于农林过渡地带,沙漠化严重;乙地位于黄河下游,地势低洼,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目前bc地区的森林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 B.兴修水利
C.建设宫殿和陵墓 D.毁林开荒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bc是我国主要的林区,目前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采育失调。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森林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中a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有( )
A.植树造林 B.建立保护区
C.退耕还湿 D.禁止人类活动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图中a位于三江源地区,为保护中华水塔,应恢复植被,由于这里地势较高,水源相对不足,不适宜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而且人类的耕作农业出现较少,没有必要退耕,主要是建立保护区。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森林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截至2014年只剩3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2014年9月2日,湖北发布首批308个湖泊保护名录。据此完成22题。
22.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河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引河水灌溉量增加,并且蒸发、下渗增多是形成盐湖和干盐湖逐年增多的原因。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2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土地(草地)退化。 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内蒙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的措施。
答案: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第(2)题,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对地形的影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有差异,荒漠化防治措施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答。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发展条件及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承德市始终坚持“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的宗旨,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其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造林育林超千万亩,为京津地区建起了防风避沙的绿色屏障,显著改善了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
(1)材料二所呈现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D.用水不合理,土地盐碱化严重
答案:C
(2)对图中荒漠化的扩展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河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西、向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有关
D.气候的演变是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C
(3)图中所示森林破坏严重的地区属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林区,破坏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东北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森林火灾
(4)材料一中承德市始终坚持的宗旨体现了森林的哪些作用?
答案:森林是一种自然资源;森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生态效益。
(5)针对上述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鼓励保护性开发,实施生态补偿;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解析:分析:考查区域存在的荒漠化问题、森林的作用、破坏的原因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第(1)题,该区位于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如过度樵采、放牧、农垦。第(2)题,由图知荒漠化扩展的方向是向南向东,与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有关。第(3)题,图示森林破坏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属我国的东北林区,破坏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第(4)题,结合植被及森林作用解答。第(5)题,本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是荒漠化问题,以此解答相应措施。
点评:考查区域存在的荒漠化问题、森林的作用、破坏的原因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结合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9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