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浙教版九下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环境拔高培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浙教版九下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环境拔高培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27 09:30:08

文档简介

2025年浙教版九下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环境拔高培优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九下·西湖模拟)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
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消耗。
【解答】A.过程1为光合作用过程,当光照强度最大时此时会造成气孔的关闭,有机物积累量并不是最多的;
B.过程1才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过程2不论是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都可以一直进行;
D.光合和呼吸作用促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流动,故维持了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D
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可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③的物种最丰富,所以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C.
3.(2025九下·瑞安开学考)沙漠中的抬尾芥虫会在有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的抬起屁股,整个身体迎着风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其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行为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水珠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D.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分,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
【答案】C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AB.生物只有不断的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CD.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向外放热。
【解答】 A.沙漠中水源十分匮乏,因此抬尾芥虫会在大雾天气借助水蒸气的液化获得水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沙漠缺水,为了解决喝水的问题,抬尾芥虫因此想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珠的形成是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空气中水蒸气温度较高,而甲虫身体背部温度较低,这是水蒸气在甲虫背部放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水珠流入它的口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  )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种内关系(同种生物)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例如: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解答】曲线图中显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先到波峰b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a为捕食者。水稻和稗草、兔和鼠、衣藻和甲藻都属于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会大量减少或死亡,A、C、D错误。食草昆虫和草属于捕食关系,符合图示关系,B正确。
故选B。
5.(2025九下·金华开学考)“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关于“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稻鸭
③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解答】 ①在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中,鱼和鸭可以帮助控制杂草和害虫,减少对农药的需求。同时,它们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①正确。
②食物链应该反映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模式中,稻是生产者,鱼和鸭是消费者,但鱼不是直接吃稻的,而是可能吃稻田中的昆虫、杂草或其他有机物。鸭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消费稻和鱼,②错误。
③鱼和鸭的粪便确实会被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分解,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③错误。
④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同时提供稻米、鱼和鸭肉等多种农产品,满足城市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④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
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
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鹰捕食黄雀,黄雀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黄雀对螳螂的捕食压力,导致螳螂数量在短期内增加,A正确。
B、鹰的加入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从而丰富了物种多样性,B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表述应该从生产者开始,即从植物开始,而不是从蝉开始。正确的食物链应该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C错误。
D、鹰的加入增加了食物网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其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7. 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包含四种生物的食物链有四条
B.该食物网中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生物C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在该食物网中,G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 该食物网中包含的食物链有:A→C→D→G;B→E→C→D→G;B→E→D→G;B→F→G,因此包含四种生物的食物链有两条,A错误。
B.在该食物网中,这些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正确。
C.生物C被D吃,形成捕食关系,C和D都吃E,形成竞争关系,C正确。
D.某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得越多。G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8. 在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
【解答】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9.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解答】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丁,生殖年龄组和幼年组少,老年组多,发展下去数量会越来越少;
故答案为:D
10. 星鸦、松果松鸦和蓝松鸦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即贮藏种子并在冬天找到埋藏种子的地点。下表是相关研究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种 类 生活地域 贮藏种子数量 贮藏种子占冬季食物比例
星 鸦 高海拔 大约33000粒 100%
松果松鸦 中海拔 大约 20000粒 70%~90%
蓝松鸦 低海拔 大约 6000 粒 60%
A.鸟类贮藏种子的行为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B.星鸦在冬季对贮藏种子的依赖程度最高
C.找到种子贮藏地点的行为仅由遗传物质决定
D.贮藏种子的行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星鸦、松果松鸦和蓝松鸦的贮藏种子行为是它们适应冬季食物短缺的一种策略,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对植物的种子传播有积极影响。
【解答】A. 通过贮藏种子,鸟类无意中将种子分散到不同的地点,这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分布,A正确。
B. 根据表格数据,星鸦的贮藏种子占冬季食物的100%,远高于其他两种鸟类,说明星鸦在冬季完全依赖贮藏的种子生存,B正确。
C. 虽然遗传因素在动物的行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找到种子贮藏地点的行为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和经验。因此,这种行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D.贮藏种子的行为是这些鸟类在冬季食物短缺时生存的一种策略,体现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11.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变色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之间的捕食行为会使个体死亡,但也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并不是永久的适应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解答】A.变色龙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这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改变体色来隐藏自己,避免被天敌发现,从而提高生存率,A正确。
B.地衣加速岩石风化,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地衣通过分泌酸性物质加速岩石的分解,促进土壤的形成,故B错误,因为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B选项描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正向影响,而非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生物之间的捕食行为会导致被捕食者个体的死亡,但这种行为也促进了物种的进化,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了适应性强的个体,从而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C正确。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即生物的适应性是基于当前环境条件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的适应性可能会减弱,甚至无法适应新的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B。
12.“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将作物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消费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基本相同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分析】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正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食用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B错误;
C. 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错误的,不能为其提供能量,只能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的根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C错误;
D. 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基本相同是错误的,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A
13. 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能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所以被称为食物链。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上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概率是10%到20%,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
故答案为:C
14. 如图所示食物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成分外,还需加入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B.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多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还缺少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正确;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鼠→蛇,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如大量捕食蛇,则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维持动态平衡,错误;
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正确。
故答案为:C。
15.(2024九下·临平月考)鬃(zong)狼是一种犬科动物,有动物界大长腿的美称,生活在南美国洲的灌木林。狼靠着大长腿优势在灌木林中能及时发现食物、躲避天敌。还有一双竖立的长耳朵,听力敏锐,经常捕食兔子一类的小动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灌木中所有的鬃狼构成一个种群
B.鬃(zong)狼的听觉是在它的长耳朵中形成的
C.鬃(zong)狼的大长腿是为了适应灌木林的环境产生的变异
D.兔子和鬃狼构成一条食物链:兔子→鬃狼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种群的概念;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灌木中所有的鬃狼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
B、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鬃狼的听觉是在它的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鬃狼的大长腿产生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兔子和鬃狼构成一条食物链应该是:植物→兔子→鬃狼,D错误。
故答案为:A。
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有物质进入甲中,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17.(2023九下·长兴月考)如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内→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
【解答】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数量关系,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丙→丁→乙→甲。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图中食物链为:丙→丁→乙→甲,如果乙的数量增加,甲捕食乙,所以甲的数量增多;乙捕食丁,丁数量会减少,丁捕食丙,导致丙的数量增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体内毒素含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B.丙和丁的数量减少
C.乙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解答】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这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以甲为食,乙的食物增加导致乙的数量增加,甲以丁为食,甲的数量增加将导致丁的数量减少,所以丙的天敌减少后,丙会增加.因此最可能引起乙和丙数量增加,丁数量减少,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2020九下·萧山开学考)近期,中国在毛乌素、库不齐沙漠治理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建起防护林难,维护防护林的生态稳定也很难。如图体现了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分析不正确的(  )
A.①、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②过程表示光合作用
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丁的数量多少
C.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获得最少
【答案】A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乙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判断出乙为生产者;而乙和丙遗体和排泄物都被甲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判断甲为分解者;丙、丁直接或间接地以乙(植物)为食,同时,丙又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丙、丁为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和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①表示光合作用,②和③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一丙→丁,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D正确。
故选A。
20.(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右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淘汰及最易产生新物种的分别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乙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更易产生新物种。
【解答】图示可知:甲进化的种群与原种群发展的方向最一致,不易产生新物种,最易被淘汰。甲、乙物种存在一种变异倾向,丙物种存在两种变异倾向,丙的变异类型多,自然选择导致某种群向两个或多个方向进化时,最容易产生新物种。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 分)
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请回答:
(1)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
(2)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   (填“增多”或“减少”)。
(3)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   ,因为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   ,稳定性越   。
【答案】(1)4;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
(2)增多
(3)强;强;高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1)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可见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
(2)杂食性鸟捕食蜘蛛,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增多。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因此,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高。
22. 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 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 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 每隔24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单位: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
(1) 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 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
【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酵母是单细胞微生物。它属于高等微生物的真菌类。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相同的酶和代谢途径。酵母无害,容易生长,空气中、土壤中、水中、动物体内都存在酵母。有氧气或者无氧气都能生存。酵母是兼性厌氧生物,未发现专性厌氧的酵母,在缺乏氧气时,发酵型的酵母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俗称酒精)来获取能量。
【解答】(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
(2) 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
(3)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
故答案为:(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23.(2024九下·慈溪模拟)如图为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它由特殊的铝合金制成,大小跟奶粉罐相仿,搭载有棉花、油菜、马铃薯、拟南芥、酵母和果蝇等六种生物,还有18mL水、土壤和空气等。
(1)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属于   (选填“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或“生物圈”),酵母在此结构层次中所起的作用是   。
(2)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经历了严格筛选。粮、棉、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其中马铃薯可作为人类在太空生存的主食,主要原因是   。拟南芥、酵母、果蝇是人们研究生命现象常用的生物,其中果蝇因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果蝇的黑身与灰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   决定的。
【答案】生态系统;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马铃薯块茎中含有大量糖类(淀粉),是人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基因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一定范围内所有的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范围内所以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马铃薯中含有淀粉,属于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基因决定性状。【解答】(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共六种生物以及18毫升水和土壤、空气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酵母在此结构层次中所起的作用是分解者,因为它在这个微型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促进物质循环。
(2)马铃薯能成为主食的主要原因是其块茎中含有大量淀粉,是人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人体内能够消化为糖类,为人体提供能量。果蝇的黑身与灰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的。
24.(2024九下·余杭月考)2023年底,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正式设立。它既是钱塘江潮起之处,又是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总面积4406公顷,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湿地环境。
(1)该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最东端,成为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2)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构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其中阳光和潮水是它的   成分。
(3)每年大量候鸟的迁入和迁出,湿地环境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较强的   能力。
【答案】(1)自西向东
(2)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 根据自转的规律进行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进行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分析。
【解答】 (1)该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最东端,成为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自西向东。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指动物)、分解者(大多数细菌和真菌);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阳光和潮水是它的非生物成分。
(3)每年大量候鸟的迁入和迁出,湿地环境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湿地公园中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25.(2024九下·杭州月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消耗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细胞的某一生命活动,写出该生命活动产生的氧化物   (写名称)。
【答案】(1)种群
(2)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
(3)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惯性
【解析】【分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据此分析解答;
(3)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种群。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转弯,此时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
(3)奔跑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6.(2024九下·杭州月考)茶园养鸡是从改善茶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入手,建立的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鸡在茶园内活动,可以增进茶树植株间通风,鸡啄食园内杂草,寻食害虫,不仅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也减少了对鸡的喂食量。鸡粪能培肥茶园,喂养蚯蚓、昆虫等,如此形成食物链,达到鸡、茶增收。请据此回答问题:
(1)请写出茶园内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蚯蚓能将鸡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茶树重新利用,属   。
(3)鸡粪属有机肥,它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且丰富的   。
(4)吃了害虫后,鸡将害虫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鸡的   作用。
【答案】(1)草→害虫→鸡
(2)分解者
(3)无机盐
(4)同化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知识解答;
(4)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鸡的食物为蚯蚓、昆虫,蚯蚓的食物是腐败的动植物的尸体,昆虫的食物是植物,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草→昆虫→鸡(或草→害虫→鸡、杂草→鸡)。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蚯蚓能将鸡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茶树重新利用”,因此属于分解者。
(3)鸡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无机盐,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4)吃了害虫后,鸡将害虫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鸡的同化作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
27.(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
(1)为了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____(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答案】(1)C
(2)①②④⑥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碳循环我们可以看出,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
【解答】(1)全球变暖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因此,为了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 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①化石燃料燃烧、②④呼吸作用、⑥海水释放等。
28.(2023九下·宁波月考)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中国最北红树林”位于乐清雁荡西门岛。
(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
(2)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   (选填“呼吸”、“光合”或“蒸腾”)作用。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大于;导管;蒸腾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蒸腾作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种群。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因此,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导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9.(2023九下·西湖模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各类昆虫、鱼类、蛙、各种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蝗虫 鱼类 蛙
蝗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1)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
(2)小冬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下列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动物类群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你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鸟类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3)小冬认为西溪湿地中的野生植物太杂,应有计划地清除,并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你认为此举对提高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选填“有利”或“不利”)的,原因是   。
【答案】(1)分解者
(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解答】(1)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越短,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
(3)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故不利于提高其稳定性;
故答案为:(1)分解者;(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30.(2023九下·杭州月考)如图a、b、c代表生理作用,A、B、C、D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
(2)请写出图中D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微生物分解作用能把枯枝落叶、尸体、粪便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   。
(4)在距今2亿多年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   植物。它们的遗体层层堆积,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5)A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大气湿度,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答案】(1)光合作用
(2)A→B→D
(3)无机盐
(4)蕨类
(5)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孢子植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分析。
(2)食物链越短,获取的能量越多。
(3)微生物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和能量。
(4)根据煤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
(5)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1)从图中可看出a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是光合作用。
(2)图中的食物链有 A→B→D 和A→B→C→D,A→B→D 最短,所以获取的能量最多。
(3) 微生物分解作用能把枯枝落叶、尸体、粪便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4) 据科学家推测,在距今两亿多年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是蕨类植物最繁盛的时代,经过漫长的年代,那些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复杂的变化逐渐变成了煤。
(5)由题意可知A是生物成分,A能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大气湿度,因此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 (2) A→B→D (3) 无机盐 (4) 蕨类 (5) 生物影响环境
31.(2023九下·萧山月考)如图为某镇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   。
(3)除温度、水、空气、光照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
(4)该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
【答案】(1)杂草→鸭或水稻→昆虫→鸭
(2)太阳能
(3)无机盐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食物链是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水分,无机盐等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太阳能。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杂草→鸭,水稻→昆虫→鸭,水稻→昆虫→青蛙。所以涉及到鸭的食物链有杂草→鸭,水稻→昆虫→鸭。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是来源于太阳能。
(3)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所以除了温度、水、空气、光照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无机盐。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它不需要人为干预。但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弱,需要人为干预。
故答案为(1)杂草→鸭或水稻→昆虫→鸭 (2)太阳能 (3)无机盐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32.(2023九下·杭州月考)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部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3)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   。
【答案】(1)种群
(2)5;野鸭
(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为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所以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毒素随着食物链被逐渐累积下来,所以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野鸭;
(3) 食物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故答案为:(1)种群(2)5;野鸭(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33.(2023九下·杭州月考)某校兴趣小组为农民设计了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甲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养殖生态系统,它的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自动调节能力   (填“较强”或“较弱”)。
(2)牛呼吸作用产生的   可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
(3)稻草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进行发酵,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被称为   。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____。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1)较弱
(2)CO2
(3)分解者
(4)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 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 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还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答】(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该种植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2)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在氧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牛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效率。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稻草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进行发酵,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酵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被称为分解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4.(2021九下·海曙月考)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答案】(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35.(2022九下·杭州月考)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生物成分   。
图中与猫头鹰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   条
(2)该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口捕捉,则短时间内食草昆虫的数   
一段时间后,食草昆虫的数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答案】(1)分解者;7
(2)增加;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生物成分分解者。
草→兔→猫头鹰;
草→鼠→猫头鹰;
草→鼠→蛇→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图中与猫头鹰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7条。
(2)该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口捕捉,则短时间内食草昆虫的数增加。
一段时间后,食草昆虫的数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
36.(2021九下·富阳期中)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和物质转化情况(A、B、C代表食物网中的某些生物),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中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比例,请分析回答:
(1)在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   ;若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有:   。
【答案】(1)4
(2)捕食和竞争;B或野兔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解答】(1)、 图一中共有4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A鹰;绿色植物B鹰;绿色植物BC鹰;绿色植物Y野兔C鹰;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
甲的总能量比乙多,所以甲是乙的上一级。
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 B或野兔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 9分)
37.(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   (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答案】(1)C
(2)能
(3)食物链
(4)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解答】(1)实验设置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2)通过该实验,对比BC两组,可以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故答案为:(1)C;(2)能;(3)食物链;(4)B;
3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答案】(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解答】(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故答案为:(1)变异;保护色(2)B(3)生物防治(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1分)
39. 如图(a)所示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b)表示图(a)中某条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a)所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
(2)图(a)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鹭。
(3)一般情况下,图(a)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 图(b)中的乙对应图(a)中的生物是   。
【答案】(1)分解者
(2)4
(3)自动调节
(4)浮游动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a)所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到环境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图(a)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鹭。具体的食物链如下: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虾 →鱼→ 鹭,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虾→ 鹭,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蟹 → 鹭,水生植物 → 蟹 → 鹭。
(3)一般情况下,图(a)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帮助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通过内部的反馈机制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难以恢复。
(4)图(b)中的乙对应图(a)中的生物是浮游动物。从图(b)中可以看出,乙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介于水生植物和虾之间。在图(a)的食物网中,浮游动物位于水生植物和虾之间,因此乙最可能是浮游动物。
40. 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抓捕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 捕 32 32
重 捕 32 4
(1)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 公顷(1公顷=10 000平方米),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① 这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   。
②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初捕后会更难被重捕,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填“高”或“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 图乙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型。
【答案】(1)标志重捕法;128;高
(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
【解答】(1) ① 这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 标志重捕法;
② 该区域所有布氏田鼠数量/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求得该区域的布氏田鼠为258只,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256只/2公顷=128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初捕后会更难被重捕,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2)① 图乙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B(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提问内增长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1)标志重捕法、128、高(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1 / 12025年浙教版九下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环境拔高培优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九下·西湖模拟)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
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可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3.(2025九下·瑞安开学考)沙漠中的抬尾芥虫会在有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的抬起屁股,整个身体迎着风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其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行为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水珠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D.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分,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
4.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  )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5.(2025九下·金华开学考)“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关于“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稻鸭
③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
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
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7. 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包含四种生物的食物链有四条
B.该食物网中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生物C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在该食物网中,G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
8. 在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 星鸦、松果松鸦和蓝松鸦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即贮藏种子并在冬天找到埋藏种子的地点。下表是相关研究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种 类 生活地域 贮藏种子数量 贮藏种子占冬季食物比例
星 鸦 高海拔 大约33000粒 100%
松果松鸦 中海拔 大约 20000粒 70%~90%
蓝松鸦 低海拔 大约 6000 粒 60%
A.鸟类贮藏种子的行为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B.星鸦在冬季对贮藏种子的依赖程度最高
C.找到种子贮藏地点的行为仅由遗传物质决定
D.贮藏种子的行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1.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变色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之间的捕食行为会使个体死亡,但也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并不是永久的适应
12.“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将作物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消费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基本相同
13. 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能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4. 如图所示食物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成分外,还需加入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B.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多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
15.(2024九下·临平月考)鬃(zong)狼是一种犬科动物,有动物界大长腿的美称,生活在南美国洲的灌木林。狼靠着大长腿优势在灌木林中能及时发现食物、躲避天敌。还有一双竖立的长耳朵,听力敏锐,经常捕食兔子一类的小动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灌木中所有的鬃狼构成一个种群
B.鬃(zong)狼的听觉是在它的长耳朵中形成的
C.鬃(zong)狼的大长腿是为了适应灌木林的环境产生的变异
D.兔子和鬃狼构成一条食物链:兔子→鬃狼
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7.(2023九下·长兴月考)如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内→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8.(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体内毒素含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B.丙和丁的数量减少
C.乙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19.(2020九下·萧山开学考)近期,中国在毛乌素、库不齐沙漠治理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建起防护林难,维护防护林的生态稳定也很难。如图体现了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分析不正确的(  )
A.①、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②过程表示光合作用
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丁的数量多少
C.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获得最少
20.(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右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淘汰及最易产生新物种的分别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 分)
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请回答:
(1)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
(2)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   (填“增多”或“减少”)。
(3)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   ,因为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   ,稳定性越   。
22. 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 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 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 每隔24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单位:106个/mL)。请问:
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A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
(1) 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 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
23.(2024九下·慈溪模拟)如图为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它由特殊的铝合金制成,大小跟奶粉罐相仿,搭载有棉花、油菜、马铃薯、拟南芥、酵母和果蝇等六种生物,还有18mL水、土壤和空气等。
(1)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属于   (选填“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或“生物圈”),酵母在此结构层次中所起的作用是   。
(2)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经历了严格筛选。粮、棉、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其中马铃薯可作为人类在太空生存的主食,主要原因是   。拟南芥、酵母、果蝇是人们研究生命现象常用的生物,其中果蝇因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果蝇的黑身与灰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   决定的。
24.(2024九下·余杭月考)2023年底,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正式设立。它既是钱塘江潮起之处,又是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总面积4406公顷,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湿地环境。
(1)该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最东端,成为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2)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构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其中阳光和潮水是它的   成分。
(3)每年大量候鸟的迁入和迁出,湿地环境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较强的   能力。
25.(2024九下·杭州月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消耗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细胞的某一生命活动,写出该生命活动产生的氧化物   (写名称)。
26.(2024九下·杭州月考)茶园养鸡是从改善茶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入手,建立的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鸡在茶园内活动,可以增进茶树植株间通风,鸡啄食园内杂草,寻食害虫,不仅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也减少了对鸡的喂食量。鸡粪能培肥茶园,喂养蚯蚓、昆虫等,如此形成食物链,达到鸡、茶增收。请据此回答问题:
(1)请写出茶园内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蚯蚓能将鸡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茶树重新利用,属   。
(3)鸡粪属有机肥,它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且丰富的   。
(4)吃了害虫后,鸡将害虫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鸡的   作用。
27.(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
(1)为了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____(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28.(2023九下·宁波月考)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中国最北红树林”位于乐清雁荡西门岛。
(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
(2)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   (选填“呼吸”、“光合”或“蒸腾”)作用。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的结果。
29.(2023九下·西湖模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各类昆虫、鱼类、蛙、各种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蝗虫 鱼类 蛙
蝗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1)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
(2)小冬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下列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动物类群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你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鸟类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3)小冬认为西溪湿地中的野生植物太杂,应有计划地清除,并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你认为此举对提高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选填“有利”或“不利”)的,原因是   。
30.(2023九下·杭州月考)如图a、b、c代表生理作用,A、B、C、D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
(2)请写出图中D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微生物分解作用能把枯枝落叶、尸体、粪便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   。
(4)在距今2亿多年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   植物。它们的遗体层层堆积,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5)A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大气湿度,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1.(2023九下·萧山月考)如图为某镇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图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   。
(3)除温度、水、空气、光照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
(4)该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
32.(2023九下·杭州月考)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部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3)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   。
33.(2023九下·杭州月考)某校兴趣小组为农民设计了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甲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养殖生态系统,它的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自动调节能力   (填“较强”或“较弱”)。
(2)牛呼吸作用产生的   可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的效率。
(3)稻草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进行发酵,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被称为   。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____。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34.(2021九下·海曙月考)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35.(2022九下·杭州月考)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生物成分   。
图中与猫头鹰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   条
(2)该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口捕捉,则短时间内食草昆虫的数   
一段时间后,食草昆虫的数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36.(2021九下·富阳期中)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和物质转化情况(A、B、C代表食物网中的某些生物),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中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比例,请分析回答:
(1)在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   ;若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有: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 9分)
37.(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   (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3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1分)
39. 如图(a)所示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b)表示图(a)中某条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a)所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
(2)图(a)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鹭。
(3)一般情况下,图(a)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 图(b)中的乙对应图(a)中的生物是   。
40. 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抓捕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 捕 32 32
重 捕 32 4
(1)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 公顷(1公顷=10 000平方米),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① 这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   。
②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初捕后会更难被重捕,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填“高”或“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 图乙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消耗。
【解答】A.过程1为光合作用过程,当光照强度最大时此时会造成气孔的关闭,有机物积累量并不是最多的;
B.过程1才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过程2不论是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都可以一直进行;
D.光合和呼吸作用促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流动,故维持了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③的物种最丰富,所以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AB.生物只有不断的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CD.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向外放热。
【解答】 A.沙漠中水源十分匮乏,因此抬尾芥虫会在大雾天气借助水蒸气的液化获得水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沙漠缺水,为了解决喝水的问题,抬尾芥虫因此想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珠的形成是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空气中水蒸气温度较高,而甲虫身体背部温度较低,这是水蒸气在甲虫背部放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水珠流入它的口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种内关系(同种生物)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例如: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解答】曲线图中显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先到波峰b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a为捕食者。水稻和稗草、兔和鼠、衣藻和甲藻都属于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会大量减少或死亡,A、C、D错误。食草昆虫和草属于捕食关系,符合图示关系,B正确。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解答】 ①在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中,鱼和鸭可以帮助控制杂草和害虫,减少对农药的需求。同时,它们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①正确。
②食物链应该反映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模式中,稻是生产者,鱼和鸭是消费者,但鱼不是直接吃稻的,而是可能吃稻田中的昆虫、杂草或其他有机物。鸭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消费稻和鱼,②错误。
③鱼和鸭的粪便确实会被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分解,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③错误。
④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同时提供稻米、鱼和鸭肉等多种农产品,满足城市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④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鹰捕食黄雀,黄雀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黄雀对螳螂的捕食压力,导致螳螂数量在短期内增加,A正确。
B、鹰的加入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从而丰富了物种多样性,B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表述应该从生产者开始,即从植物开始,而不是从蝉开始。正确的食物链应该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C错误。
D、鹰的加入增加了食物网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其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 该食物网中包含的食物链有:A→C→D→G;B→E→C→D→G;B→E→D→G;B→F→G,因此包含四种生物的食物链有两条,A错误。
B.在该食物网中,这些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正确。
C.生物C被D吃,形成捕食关系,C和D都吃E,形成竞争关系,C正确。
D.某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得越多。G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
【解答】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解答】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丁,生殖年龄组和幼年组少,老年组多,发展下去数量会越来越少;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星鸦、松果松鸦和蓝松鸦的贮藏种子行为是它们适应冬季食物短缺的一种策略,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对植物的种子传播有积极影响。
【解答】A. 通过贮藏种子,鸟类无意中将种子分散到不同的地点,这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分布,A正确。
B. 根据表格数据,星鸦的贮藏种子占冬季食物的100%,远高于其他两种鸟类,说明星鸦在冬季完全依赖贮藏的种子生存,B正确。
C. 虽然遗传因素在动物的行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找到种子贮藏地点的行为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和经验。因此,这种行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D.贮藏种子的行为是这些鸟类在冬季食物短缺时生存的一种策略,体现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解答】A.变色龙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这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改变体色来隐藏自己,避免被天敌发现,从而提高生存率,A正确。
B.地衣加速岩石风化,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地衣通过分泌酸性物质加速岩石的分解,促进土壤的形成,故B错误,因为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B选项描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正向影响,而非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生物之间的捕食行为会导致被捕食者个体的死亡,但这种行为也促进了物种的进化,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了适应性强的个体,从而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C正确。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即生物的适应性是基于当前环境条件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的适应性可能会减弱,甚至无法适应新的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分析】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正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食用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B错误;
C. 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错误的,不能为其提供能量,只能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的根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C错误;
D. 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基本相同是错误的,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所以被称为食物链。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上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概率是10%到20%,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还缺少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正确;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鼠→蛇,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如大量捕食蛇,则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维持动态平衡,错误;
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正确。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种群的概念;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灌木中所有的鬃狼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
B、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鬃狼的听觉是在它的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鬃狼的大长腿产生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兔子和鬃狼构成一条食物链应该是:植物→兔子→鬃狼,D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有物质进入甲中,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
【解答】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数量关系,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丙→丁→乙→甲。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图中食物链为:丙→丁→乙→甲,如果乙的数量增加,甲捕食乙,所以甲的数量增多;乙捕食丁,丁数量会减少,丁捕食丙,导致丙的数量增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解答】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这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以甲为食,乙的食物增加导致乙的数量增加,甲以丁为食,甲的数量增加将导致丁的数量减少,所以丙的天敌减少后,丙会增加.因此最可能引起乙和丙数量增加,丁数量减少,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答案】A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乙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判断出乙为生产者;而乙和丙遗体和排泄物都被甲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判断甲为分解者;丙、丁直接或间接地以乙(植物)为食,同时,丙又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丙、丁为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和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①表示光合作用,②和③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一丙→丁,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D正确。
故选A。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更易产生新物种。
【解答】图示可知:甲进化的种群与原种群发展的方向最一致,不易产生新物种,最易被淘汰。甲、乙物种存在一种变异倾向,丙物种存在两种变异倾向,丙的变异类型多,自然选择导致某种群向两个或多个方向进化时,最容易产生新物种。
故答案为:C
21.【答案】(1)4;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
(2)增多
(3)强;强;高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1)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可见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
(2)杂食性鸟捕食蜘蛛,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增多。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因此,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高。
22.【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酵母是单细胞微生物。它属于高等微生物的真菌类。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相同的酶和代谢途径。酵母无害,容易生长,空气中、土壤中、水中、动物体内都存在酵母。有氧气或者无氧气都能生存。酵母是兼性厌氧生物,未发现专性厌氧的酵母,在缺乏氧气时,发酵型的酵母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俗称酒精)来获取能量。
【解答】(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
(2) 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
(3)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
故答案为:(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23.【答案】生态系统;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马铃薯块茎中含有大量糖类(淀粉),是人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基因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一定范围内所有的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范围内所以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马铃薯中含有淀粉,属于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基因决定性状。【解答】(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共六种生物以及18毫升水和土壤、空气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酵母在此结构层次中所起的作用是分解者,因为它在这个微型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促进物质循环。
(2)马铃薯能成为主食的主要原因是其块茎中含有大量淀粉,是人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人体内能够消化为糖类,为人体提供能量。果蝇的黑身与灰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的。
24.【答案】(1)自西向东
(2)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 根据自转的规律进行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进行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分析。
【解答】 (1)该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最东端,成为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自西向东。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指动物)、分解者(大多数细菌和真菌);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阳光和潮水是它的非生物成分。
(3)每年大量候鸟的迁入和迁出,湿地环境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湿地公园中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25.【答案】(1)种群
(2)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
(3)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惯性
【解析】【分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据此分析解答;
(3)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种群。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转弯,此时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
(3)奔跑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6.【答案】(1)草→害虫→鸡
(2)分解者
(3)无机盐
(4)同化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知识解答;
(4)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鸡的食物为蚯蚓、昆虫,蚯蚓的食物是腐败的动植物的尸体,昆虫的食物是植物,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草→昆虫→鸡(或草→害虫→鸡、杂草→鸡)。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蚯蚓能将鸡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茶树重新利用”,因此属于分解者。
(3)鸡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无机盐,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4)吃了害虫后,鸡将害虫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鸡的同化作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
27.【答案】(1)C
(2)①②④⑥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碳循环我们可以看出,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
【解答】(1)全球变暖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因此,为了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 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①化石燃料燃烧、②④呼吸作用、⑥海水释放等。
28.【答案】(1)种群
(2)大于;导管;蒸腾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蒸腾作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
【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种群。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因此,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导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9.【答案】(1)分解者
(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解答】(1)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越短,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
(3)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故不利于提高其稳定性;
故答案为:(1)分解者;(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30.【答案】(1)光合作用
(2)A→B→D
(3)无机盐
(4)蕨类
(5)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孢子植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分析。
(2)食物链越短,获取的能量越多。
(3)微生物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和能量。
(4)根据煤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
(5)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1)从图中可看出a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是光合作用。
(2)图中的食物链有 A→B→D 和A→B→C→D,A→B→D 最短,所以获取的能量最多。
(3) 微生物分解作用能把枯枝落叶、尸体、粪便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4) 据科学家推测,在距今两亿多年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是蕨类植物最繁盛的时代,经过漫长的年代,那些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复杂的变化逐渐变成了煤。
(5)由题意可知A是生物成分,A能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大气湿度,因此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 (2) A→B→D (3) 无机盐 (4) 蕨类 (5) 生物影响环境
31.【答案】(1)杂草→鸭或水稻→昆虫→鸭
(2)太阳能
(3)无机盐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食物链是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水分,无机盐等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太阳能。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杂草→鸭,水稻→昆虫→鸭,水稻→昆虫→青蛙。所以涉及到鸭的食物链有杂草→鸭,水稻→昆虫→鸭。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是来源于太阳能。
(3)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所以除了温度、水、空气、光照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无机盐。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它不需要人为干预。但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弱,需要人为干预。
故答案为(1)杂草→鸭或水稻→昆虫→鸭 (2)太阳能 (3)无机盐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32.【答案】(1)种群
(2)5;野鸭
(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为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所以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毒素随着食物链被逐渐累积下来,所以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野鸭;
(3) 食物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故答案为:(1)种群(2)5;野鸭(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33.【答案】(1)较弱
(2)CO2
(3)分解者
(4)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 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 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还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答】(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该种植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2)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在氧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牛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作用效率。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稻草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进行发酵,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酵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被称为分解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4.【答案】(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35.【答案】(1)分解者;7
(2)增加;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生物成分分解者。
草→兔→猫头鹰;
草→鼠→猫头鹰;
草→鼠→蛇→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图中与猫头鹰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7条。
(2)该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口捕捉,则短时间内食草昆虫的数增加。
一段时间后,食草昆虫的数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
36.【答案】(1)4
(2)捕食和竞争;B或野兔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解答】(1)、 图一中共有4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A鹰;绿色植物B鹰;绿色植物BC鹰;绿色植物Y野兔C鹰;
(2)、图一中的C所代表的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
甲的总能量比乙多,所以甲是乙的上一级。
图二中的乙对应的生物是图一中的C,则图一中与甲对应的生物是 : B或野兔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37.【答案】(1)C
(2)能
(3)食物链
(4)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解答】(1)实验设置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2)通过该实验,对比BC两组,可以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故答案为:(1)C;(2)能;(3)食物链;(4)B;
38.【答案】(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解答】(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故答案为:(1)变异;保护色(2)B(3)生物防治(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39.【答案】(1)分解者
(2)4
(3)自动调节
(4)浮游动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a)所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到环境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图(a)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鹭。具体的食物链如下: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虾 →鱼→ 鹭,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虾→ 鹭,水生植物 → 浮游动物 → 蟹 → 鹭,水生植物 → 蟹 → 鹭。
(3)一般情况下,图(a)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帮助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通过内部的反馈机制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难以恢复。
(4)图(b)中的乙对应图(a)中的生物是浮游动物。从图(b)中可以看出,乙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介于水生植物和虾之间。在图(a)的食物网中,浮游动物位于水生植物和虾之间,因此乙最可能是浮游动物。
40.【答案】(1)标志重捕法;128;高
(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
【解答】(1) ① 这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 标志重捕法;
② 该区域所有布氏田鼠数量/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求得该区域的布氏田鼠为258只,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256只/2公顷=128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初捕后会更难被重捕,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2)① 图乙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B(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提问内增长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1)标志重捕法、128、高(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