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湘教版选必二 3·3——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1.区域认知:认识长江流域协作开发的地理背景条件。
2.综合思维:从聚落供水、农田灌溉、防洪涝、保护水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协作开发措施。
3.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说明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结合案例,说明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视频中,为什么习总书记针对长江经济建设,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在长江经济建设中,如何有效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困境?
2016年3月,国家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此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直辖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时,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课时三
长江干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量为1.9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一半以上。
长江宜昌以上的河段水能资源占全流域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段和长江三峡段。
水能开发:修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溪洛渡水利枢纽等。
四川攀枝花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大坝
主干梳理
长江水能资源开发
区域认知
长江流域水电站分布
一二阶梯交汇处
二三阶梯交汇处
(1)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原因:地处一、二级阶梯分界处,落差6000多米。
(2)不一定,还需要河流径流量丰富 。
(1)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哪?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2)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一定丰富吗 ?
区域认知
水能资源
(1)自然条件:
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落差大,水能丰富
流量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2)社会经济条件:
水能开发条件评价——影响水电站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水能开发条件评价=自然(流量+落差+峡谷)+社会经济(市场需求+资金+技术)
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梳理归纳
清江发源于齐岳山,最终汇入长江,大部分河段流经高山深谷,两岸植被繁茂,广泛分布着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全流域理论蓄能达290万千瓦。上游河源至恩施河段长度为153km,地势落差为1 070m;中游恩施至资丘河段长160km,地势落差为280m;下游资丘至长江河段长110km,地势落差为80m。清江流域4~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清江水质清澈,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众多,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下图为清江流域略图。
①清江上游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大;
②清江流域广泛分布着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质不稳定;
③上游地区支流少,汇入水量少;
④清江水质清澈,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众多,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听课手册
2.分析清江上游地区落差最大,但水能开发最少的主要原因。
[2016·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右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
有利与不利条件。(10分)
有利条件:①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②降水丰富,径流量大;
③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①地处偏远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②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
③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真题溯源
地理三峡与三峡工程
瞿塘峡·雄
巫峡·秀
西陵峡·险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五级船闸,上下水位落差可达113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
溪洛渡水利枢纽
航运——加深加宽上游河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
三峡大坝建成前后对比照
回水至西南重镇重庆市,它将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使重庆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队吨位由现在的3000吨级提高至万吨级,年单向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高峡出平湖
这是习近平在察看升船机运行情况
航运——加深加宽上游河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
发电——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供电范围华中、华东等
这是习近平视察左岸发电厂中央控制室。
防洪——首要任务,调节洪峰、拦蓄洪水
这是习近平在坝顶察看三峡工程全貌
长江三峡工程
the Project of the Three Gorges of Changjiang River
长江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三峡大坝长3035米,高185米,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约1000亿千瓦时。三峡工程可增加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改善重庆到武汉的通航条件。对削减长江上游洪水流量,保障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三峡工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三峡
(1)对于协调长江上、中游之间的关系, 三峡工程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可以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游洪水有-定的控制作用;
可以加宽、加深上游航道,使水流趋缓,增加中游枯水期流量,减轻中游航道泥沙淤积,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上、中游物质流通;
三峡水电站可以向中、上游供电,缓解电力紧张状况;
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在中游农业、城市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
城市供水
水产养殖
旅游
发电
防洪
航运
灌溉
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
水库消落带,是水库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干湿交替的特殊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较少的区域。它是由水库周期性蓄水或泄水所导致的水位升降造成的。以防洪为首要目的的三峡水库,其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相差近30米,消落带面积达400多平方千米。库区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消落带的水土流失,使消落带成为三峡库区蓄水以来生态治理的重点。
拓展补充
水库消落带
5.与①处相比,②处水体富营养
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风频次低
B.年降水量较少
C.水体温度较高
D.水体流动性差
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2013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岸线更加曲折,形成大量库湾,同时水库沿线出现大面积消落区(即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汉江最大支流甲在2019年某季的水质状况为Ⅲ类,河水浑浊度相对较大,经过处理后才能供生活饮用。下图示意汉江流域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6.推测2019年甲支流水质状况为Ⅲ类时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为确保水源地水质优良,消落区开发利用最适宜( )
A.种植农作物 B.发展水产养殖 C.发展畜牧业 D.种植林草植被
D
B
D
拓展补充
辩证看待水利工程之“利害”
延伸拓展
负面 具体内容
气候 水库最初的蓄水淹没原有的植被使得富含碳的植物和树木死亡和分解,腐烂的组织向大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腐烂的植物沉入不含氧的水库底部,由于缺乏流水来增加水的含氧量,最终分解成甲烷导致气候变化。
地形地质 兴建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
山区的水库由于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造成河床被严重冲刷侵蚀,入河(海)口向陆地方向后退。
事物的两面性要求我们辨证地看待问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供就业等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延伸拓展
负面 具体内容
水文水系 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水质恶化;
库区水面面积大,可供蒸发的水量多,晴热天气,提高了下游河水的含盐量;
生物 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影响鱼类洄游,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
物种多样性减少;水质的恶化使水体富营养化,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库区风景文物 水位上升使库区被淹没,需要进行移民,移民的就业与安置;
兴建水库导致库区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没,需要进行搬迁、复原等;
人体健康 水流静态化导致诱发下游血吸虫病等水体传染病
国际外交 “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中国水纠纷”:例如2010年春澜沧江下游国家如泰国等抱怨中国在上游建设水库大坝,导致下泄流量减少,水位下降,船舶难以航行,渔业资源减少,威胁湄公河生态系统等。下游诸国居民和民间组织向政府施压,要求中国停止水库大坝工程建设。
弊
利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养殖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加剧;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称黔江。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专家曾断言,乌江流域因为处在喀斯特地貌区而不适合修建水库,但是现在流域内却有大大小小数十座水库。近些年来,贵州省政府大力开发乌江流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3)分析喀斯特地貌区修建水库的不利条件。
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漏斗和暗河,地基不牢固;
水库区容易渗漏,导致水库区水量减少,水库存水作用减弱;
水库、大坝安全性相对较差,威胁着河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课时作业
分析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指出M处可能出现什么地貌类型?
分析大坝上、下游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M处:三角洲平原
1、由于受水库蓄水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上游河床上升
2、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下切侵蚀,河床下降
延伸拓展
清江发源于齐岳山,最终汇入长江,大部分河段流经高山深谷,两岸植被繁茂,广泛分布着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全流域理论蓄能达290万千瓦。上游河源至恩施河段长度为153km,地势落差为1 070m;中游恩施至资丘河段长160km,地势落差为280m;下游资丘至长江河段长110km,地势落差为80m。清江流域4~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清江水质清澈,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众多,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下图为清江流域略图。
大规模的水能开发会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
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库区内居民需要迁徙,增加投入成本,搬迁难度较大。
听课手册
3.当地政府计划扩大清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规模,但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请说明理由。
(2)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扩大正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
全面分析生态和社会人文概况,制定水利工程最优化方案,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土程建设,采取环保的建设措施,减轻生态破坏。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开发目标,合理选址。
及时建立多种生态环境监督机制,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追踪和监测,及时治理环境,减少生态破坏。
提髙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课时四
阅读教材第91-94页,思考以下问题
1.长江流域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2.长江流域水质总体状况如何?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长江流域的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含义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流域建设的总体原则
主干梳理
阅读-回归的麋鹿
Reading - returning elk
1991年,在此设立麋鹿自然保护区,面积15.67平方千米,主要保护麋鹿及其生境。
麋鹿在此实行自然放养,注重恢复野生习性,种群数量由最初的64头发展到如今的上千头,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Reading - returning elk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
延伸拓展
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的鱼类170多种。长江流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拥有中华鲟、白鲟、江豚、大鲵、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即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实行为期10年的天然渔业资源禁止生产性捕捞,为多数鱼类争取2-3个世代繁衍,让长江休养生息,也为长江珍稀物种保护带来曙光。
1.长江流域代表性的珍稀动物白鱀豚已不见踪影,说一说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过度捕捞鱼虾,白鱀豚食物来源减少;
人类过度开发长江,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生存环境恶化,繁殖能力减弱;
过往船只多,威胁白鱀豚的生存;
人类乱捕滥杀。
长江中下游流域
废水排放区域构成
长江中下游流域
工业废水排放量行业构成
状况: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
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排污。
措施: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
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
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泊水库。
生态环境的修复——水污染的治理
主干梳理
阅读 Reading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
思考:
1.洞庭湖的生态效益?
2.洞庭湖萎缩的原因?
3.洞庭湖的治理措施?
洞庭湖水域广阔,丰水季节能够大量蓄洪,干旱季节有助维持长江主航道的水位,湖区湿地适于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洞庭湖区更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 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造成湖床不断抬升,水面逐渐萎缩。20世纪50 — 80年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当地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一个完整的湖泊,被分割成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三个部分。到20世纪末,洞庭湖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比如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启动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统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护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新途径。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此过冬的候鸟大幅度增加,江豚、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得到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现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包括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上百种水生植物。长江流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拥有中华鲟、白鲟、江豚、大鲵、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诸多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城生态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不到100 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346.7亿吨,增长了约2.5倍。
2.议一议,保护长江流域的湖泊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有哪些重要意义?
长江流域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威胁加剧;
湖泊面积变大,湖泊蓄水能力增加,减小下游防洪压力。
湖泊中泥沙淤积严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加剧,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
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改善水环境,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现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包括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上百种水生植物。长江流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拥有中华鲟、白鲟、江豚、大鲵、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诸多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城生态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不到100 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346.7亿吨,增长了约2.5倍。
2.说一说长江流域湖泊的重要功能;
湖泊的重要功能:
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调蓄洪水,降低洪涝(早涝)灾害的影响;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图中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泥沙沉积
C.入湖水量
D.结冰和融冰
下图为不同月份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洞庭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4~5题。
5.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洞庭湖湖底地势中部比南部和北部高 B.1月洞庭湖的流域面积比8月小
C.洞庭湖1月湖水净化能力比8月强 D.洞庭湖1月湖水含沙量比8月大
C
A
听课手册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到20世纪末,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此过冬的候鸟大幅度增加,江豚、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得到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下图为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2.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暴雨集中、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②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听课手册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
启动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统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
保护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新途径。
3.洞庭湖治理措施?
2.洞庭湖的生态效益?
调节长江径流量,削峰补枯;
维护生物多样性;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3.洞庭湖萎缩的原因?
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升;②人口迅速增长,大规模的围护造田。
1.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主干梳理
1、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订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
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主干梳理
2、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河湖长制即河长制、湖长制的统称,是由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湖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治理和保护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通过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主干梳理
3、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主干梳理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进入浙江淳安、建德市的千岛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新安江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目前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2012年起,财政部、原环保部等有关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新安江流域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亿元对赌水质”的制度设计,开启我国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的“新安江模式”。2015年起,皖浙两省又启动为期三年的第二轮试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外,皖浙两省出资均提高到2亿元。
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案例
武汉市通过《长江武汉段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
在长江武汉段左右岸共设置13个监测断面,对市域内各区长江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常态化、信息化监测,每月通报辖区内水质状况,警示、倒逼各区及时解决问题。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Establis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探索建立奖罚分明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
We will explore and establish a reward and punishmen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section with clear rewards and penalties,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 and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jointly grasping the great 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4、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主干梳理
必要性
板书设计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
案例分析
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全长1 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不仅是美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而且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整治的样板田纳西河流域的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田纳西河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石油资源。
在图3-29上找出田纳西河,确定田纳西河流域的大体位置与范围,并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角度,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地理特征
地形 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______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______和早春多雨
河流水文 流量大且季节变化____,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
资源 丰富的______资源、煤炭和石油资源
平原
冬季
大
水力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梳理归纳
气候:
资源:
水能、森林、煤、石油等丰富
河流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
河流:
水系庞大,支流众多,水流急。
水量丰富,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位置:
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较少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
下游冲积平原
中纬度,美国东南部
地形:
上游山地丘陵
中游丘陵
有利:水能丰富
不利:加剧洪涝、陆上交通、航运不便
有利:雨热充足
不利:雨热不同期
有利:水能丰富
不利:流量不稳定,洪涝、航运不便
有利:资源开发、工业发展
不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梳理归纳
真题溯源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右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真题溯源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右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2)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①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
②水域面积增加;
③恢复原有河流环境,利于原有生物生存;
④沿岸湿地自然生产力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体净化能力增强;
流域内协调发展
流域内水资源的协作开发和综合利用,会影响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可能出现争建水库或港口码头的现象
上游大量排污,下游污染严重
上游山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道淤积、洪涝灾害
考虑到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流域的特性
水资源多用性
流域
开放性整体性关联性
自然流域跨经多行政管理区
统筹管理(河长制)
我国全面建立河长制
2018年7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表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
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打通河长制“最后一公里”。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田纳西河通过梯级开发,在径流量大、落差较大的河段集中建设多个大坝,修建多个水库,在汛期通过大坝多次拦蓄洪水,降低洪峰,延緩洪峰对下游的冲击,从而起到防洪的效果。
2.田纳西河流域的梯级开发工程对防洪有哪些重要意义?
1933年,美国针对田纳西河早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长远开发方案。从此,田纳西河流域进入一个全面、系统的梯级开发与治理时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配合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水电。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田纳西河及其支流的梯级开发工程,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田纳西河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到20世纪初期,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东部最为贫穷和落后的地区之一。
此后,火电、核电也相继得到了发展。经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梯级开发和综合治理,危害多年的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内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已达到全美的平均水平。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主要经验。讨论其对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哪些启示。
进-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
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
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工业;
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水污染治理);
发展特色旅游业。
本节小结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