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28 11:0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选必二 3·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The impact of cross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1.区域认知:从空间角度说出我国四种能源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消费特点。
2.综合思维:从资源调配的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理解资源调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结合资源调配的实际案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第87页,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结合课本思考我国有哪些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北多南少
集中在黄土高原
煤炭资源最丰富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中国水资源分布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
提纲携领
北多南少
特别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东部沿海大陆架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
提纲携领
中国工业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但能源相对贫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
提纲携领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2015年)
我国能源生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能源消费主要集东部 。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
提纲携领
资源调出区
资源调入区
①资源储量丰富;
②资源生产量巨大;
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
①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
②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
③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由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
提纲携领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
提纲携领
区域对
自然资源的
需求
该区域
自然资源
拥有
矛盾
我国幅员辽阔,空间跨度大,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配置差别。
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
资源产区
与消费区域不一致
资源跨区域调配
我国资源跨区调配的主要工程
南水北调
北煤南运
西电东送
提纲携领
西气东输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源调配工程吗?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北煤南运
西电东送
引黄入晋
引滦入津
为什么要调配?
怎么调配?
调了会怎么样?
调配什么?
交流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一
人口(占全国%)
耕地(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占全国%)
人均水量
北方
43.5%
58.2%
14.7%
938m3
南方
54.4%
36.6%
81.0%
4180m3
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很不平衡;
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必要性
主干梳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北方水资源明显不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跨区域调配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由于降水量受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存在“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且差距悬殊。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主要受季风气侯影响,秋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大部分地区受从西北内陆来的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春夏季节主要以东南风为主,从海洋上带来了大量水汽,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工业较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工业排放污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现象;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方的1/3,缺水限制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北平原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华北平原缺水严重的原因。
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部门示意图
自然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较少,地表径流量小;
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必要性
主干梳理
不仅如此
日益膨胀的人口
快速扩张的城镇
迅猛发展的工业
让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淮河和海河
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
最严重时几乎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河北霸州市胜芳镇的中亭河(2016年)
华北平原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华北平原缺水严重的原因。
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部门示意图
社会经济原因:
北方水少,耕地面积多,春种用水量大;
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工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量大;
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必要性
主干梳理
“引大入秦”工程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千米,引到兰州市以北60千米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地区,是一项大规模的自流灌溉工程。该工程总长205.7千米,有隧洞77座,渡槽29座,倒虹吸3座。可缓解秦王川地区居民用水问题。右图为“引大入秦”工程示意图。
地处西北地区,距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
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人口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1)简述秦王川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课时作业
华北平原
(2)解决北方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除了“南水北调”工程以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实施?
解决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
社会: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环保: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工业: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政策: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科技: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地下咸水等。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必要性
主干梳理
1980年和2000年华北地区
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比
1972-1999年黄河断流次数与天数统计图
(3)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会导致什么后果?
河湖干涸、湿地减少、地面沉陷
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必要性
主干梳理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
空间:
夏多冬少
东南多西北少
②社会经济因素
北方水少,耕地面积多
水资源浪费、污染
最缺水地区:华北
中国水资源分布
主干梳理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可行性
人口(占全国%)
耕地(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占全国%)
人均水量
北方
43.5%
58.2%
14.7%
938m3
南方
54.4%
36.6%
81.0%
4180m3
我国南水北调的原因
主干梳理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由于降水量受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存在“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且差距悬殊。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我国南水北调的原因
主干梳理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秋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大部分地区受从西北内陆来的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春夏季节主要以东南风为主,从海洋上带来了大量水汽,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素材来源?可视化星球
我国南水北调的原因
主干梳理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工业较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工业排放污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现象;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方的1/3, 缺水限制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南水北调的背景-调水的可行性
主干梳理
长江作为水源地的原因:
1、长江流域是我国丰水区,径流量大。
2、长江年径流稳定,年内径流的季节分布也较北方各河流相对均衡。
3、长江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项目的提出: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项目的论证及审批:1979—2000年,经过20多年的研究论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审批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项目的建设及运行: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50年,耗资2500亿。为新世纪我国四大工程之一。
总体布局:“四横三纵”(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
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南水北调工程
思考一:结合教材第87-88页图文,对比分析东、中、西线调水路线、水源地、供水区、输水方式、方案的优缺点并完成89页表格
阅读教材第87-89页,思考以下问题
1.对比分析东、中、西线调水路线、水源地、供水区、输水方式、方案的优缺点
运营成本
水质好坏
建设成本
可调水量大小
从以下四个角度对比三条线路的优劣
活动探究
拓展延伸
(一)南水北调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项目
东线
路线
水源区
供水区
输水方式
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江苏扬州→沿京杭运河:向北至天津;向东经济南至烟台、威海
长江下游
华北平原
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
可调水量大、现有可配套设施好、
工程量小、投资少
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
运营费用高
南水北调东线起点——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
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建有34处站点、160台水泵共计 13级泵站,将长江水逐级提升近40米,一路送至黄河南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大坝
移民新村
水道穿山越岭
(一)南水北调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项目
中线
路线
水源区
供水区
输水方式
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京津地区
修引水渠基本自流
可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地势南高北低,基本自流、现有可用设施(丹江口水库)
地形较复杂,工程难度较大,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迁移民众多
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承担着将长江水从黄河底部运输过河的任务,全长4250米,其中过河段隧洞3450米。退水洞主要作用是将穿黄隧洞检修期间总干渠多余水量排往黄河,同时兼有向黄河补水的作用。
视野拓展: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拓展延伸
2020年3月18日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14个退水闸开始向河北、河南两省共计25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此次生态补水计划至5月底结束,补水量2.5亿立方米。读右图,完成3~4题。
3.此次生态补水选择在3~5月的主要原因是(  )
A.3~5月秦巴山地积雪大量消融,水源充足
B.3~5月汉江流域进入雨季,径流量较大
C.6月丹江口水库进入汛期,3~5月排水可腾出库容
D.华北地区3~5月春旱严重,生态面临严重考验
D
课时作业
2020年3月18日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14个退水闸开始向河北、河南两省共计25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此次生态补水计划至5月底结束,补水量2.5亿立方米。读右图,完成3~4题。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采用明渠输水,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B.确保冬季水流畅通
C.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
D.利于沿线生态用水
C
课时作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北至京津,现已全线通水。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止点的雨季、旱季时间一致,为解决调、需之间的矛盾,供水区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季节性水价  B.提倡节约用水
C.修建水库 D.增加引水线路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采用立交或涵洞方式
跨越沿线河流,其目的是(  )
A.减小工程量  B.保证供水的水质
C.减少蒸发 D.避免沿线过度使用
C
听课手册
B
(一)南水北调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项目
西线
路线
水源区
供水区
输水方式
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西北
长江上游
西北干旱区
隧洞输水
水质好,自流供水
地形复杂工程量非常大、现有可用配套设施差、可调水量较小
此项目还在论证阶段,还未正式立项。
{F8B58294-7C98-454F-8B8E-5373267BDF32}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 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 水,沿伏牛山、太行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 大渡河
供水区
淮河下游、 山东黄河下游、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地区
输本方式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明渠、暗渠输水
隧洞输水





优点
可调水量大现有可用配套设施好,有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投资少,建设周期短
可调水量较大,水源地水质较好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 流;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较 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自流供水,水源地水质最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需要抽 水北送,耗能大,运 营费高,水质较差
地形较复杂,工程难度较大, 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迁移 民众多
可调水量较小: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差;地形复杂,工程条件艰巨,工程量大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工程状况分析
梳理归纳
“引大入秦”工程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千米,引到兰州市以北60千米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地区,是一项大规模的自流灌溉工程。该工程总长205.7千米,有隧洞77座,渡槽29座,倒虹吸3座。可缓解秦王川地区居民用水问题。右图为“引大入秦”工程示意图。
途经山地,工程量大,投资巨大;
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
需新建配套工程多,工期长;
生态环境差,工程移民难度大。
(2)简述“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课时作业
北水南调工程是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调水线地区用水的工程规划。松、辽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
有利:该线路途经地区多为平原,施工难度较小。(2分)
不利:从河流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较低,河水不能自流;占用耕地较多。(2分)
(2)请简要评价该工程建设的条件。(4分)
课时作业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分析思路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有效遏制了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地下水的恢复,减缓地面沉降;缓解城乡争水、行业争水、地区争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
  对于水资源调出区来说,由于长江径流量的减少,减轻了洪涝灾害,但可能会提高河口区的盐度,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水质;一部分江段泥沙淤积增加,阻碍航道通行。对于沿线地区来说,能够缓解供水紧张的局面,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次生盐碱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充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经济效益:缓解了我国北方缺水区的生产用水紧张的状况,保障区域经济发展;
灌溉用水得到补充
增加的城市生活供水用于城郊农业
梳理归纳
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
建立河长制湖长制
关停污染企业
加强水质监测
社会效益:缓解争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
梳理归纳
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
推动水污染防治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形成了一条长1000多千米、宽几十米到几百米的生态带。
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人工河。
两条生态带的建设,增加了沿线绿色生态景观,大大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人居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新郑南干渠
梳理归纳
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
生态效益:有效遏制了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有利于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河北保定白洋淀
地下水超采现象明显减少
梳理归纳
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
生态效益:有利于地下水的恢复,减缓地面沉降;
对调入区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缓解了我国北方缺水区的生产用水紧张的状况,保障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缓解争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
生态效益:有效遏制了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有利于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地下水的恢复,减缓地面沉降;
②不利影响:
造成污染物的输入,外来物种的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容易发生次生盐碱化。
阅读教材第95页图文,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去、调入区、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的影响
梳理归纳
(2)对调出区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使长江径流量减少,减轻了洪涝灾害;
②消极影响:
(旱季)造成南方水资源紧张(控制旱季调水量);
长江径流量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易造成水质下降;
(枯水期)引起海水倒灌,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不利于调出区一带水上运输业的发展;
下游地区水生环境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缓解了供水紧张的局面;
②消极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工程建设占用土地,大规模移民,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南水北调的影响
梳理归纳


有利
不利
①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②遏制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改善气候条件,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③恢复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
④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
地下水上升,
易出现土壤盐碱化
减轻洪涝
①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水质;
②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污染加重;
③部分江段泥沙淤积增加,阻碍航道通行。
南水北调的影响
梳理归纳
1.(浙江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
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A
真题溯源

读巴基斯坦西水东调线路示意图及伊斯兰堡气候资料图,完成3~4题。
3.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最主要目的是(  )
A.调节印度河径流量季节变化,防治洪涝
B.形成众水系之间的便利通道,发展航运
C.为东部工业、城市发展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完善平原的灌溉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沿线土地盐碱化 B.调入区下游河段断流
C.河流含沙量增加 D.调入区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D
课时作业
A
在干旱内陆区,往往“以水定地”,水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影响土地利用。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的人们因地制宜发展了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农牧业,锡尔河大致成为草原与绿洲、畜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引水渠,如图所示。
(1)比较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引水渠的空间分布差异,并说明原因。
差异:锡尔河流域引水渠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上游,阿姆河流域引水渠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
原因:锡尔河中上游流经费尔干纳盆地,地形平坦,人口城市多,需水量大,但支流少;阿姆河上游多山地,中下游地区主要为图兰平原,人口、城市多,便于开垦,需水量大。
蒸发旺盛;下渗量大,风沙掩埋。
(2)指出该区域引水渠在引水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
真题溯源
3.该调水工程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防治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多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1.墨累一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墨累一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该调水工程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一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
防治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
必要性
板书设计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出区
调入区
沿线区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气东送
北煤南运
必要性
你能说出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的具体路线吗?
主干梳理
调水方案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线路
长江下游扬州→(京杭大运河)→天津、山东
丹江口水库→北京、天津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结合书本P88阅读材料)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华北平原
1.评价东线调水工程的优缺点。
优点:有京杭大运河可利用,工程量较小,建设成本低;可调水量大;
缺点:黄河以北可自流,以南需要提水北上,耗能大,运营成本高;水质较差;
活动探究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工程状况分析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
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2.评价中线调水工程的优缺点。
优点:可自流,运营成本低;水质较好;
缺点:需要自行挖掘渠道,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需要占用大量耕地。
活动探究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工程状况分析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西北地区
3.与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的水量和水质有什么不同?
靠近长江源头,水质更好;海拔较高,降水量更少,水量更少。
4.西线工程在建设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海拔高,多高山,地表起伏大,条件艰巨,需要在冻土区建设高坝和隧洞。
此项目还在论证阶段,还未正式立项。
活动探究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工程状况分析
调水方案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线路
长江下游扬州→(京杭大运河)→天津、山东
丹江口水库→北京、天津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可调水
量、水质
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
运营成本
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过黄河后顺势自流
地形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输水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可自流输水
建设成本工程量
可利用京杭运河河道,工程量小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但需开挖河道,工程量大;涉及搬迁人口,占用耕地多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梳理归纳
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工程状况分析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