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合作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产业转移案例,能够从区位因素的变化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2.区域认知:结合产业转移案例,认识导致产业转移转出地和转入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3.人地协调观:以实际产业转移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产业转移的理论,解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资料,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难点)
2.结合材料,从区域发展状况,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 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海外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说明日本汽车工业布局和市场变化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一、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特点: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上升到高附加值产业。
2.二战后世界产业的转移
时间 产业转移方向
第一次 20世纪 50—60年代 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欧洲、日本转移
第二次 20世纪 60—80年代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第三次 20世纪 80—90年代 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产业提升,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转移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产业 转出地 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 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即原有产业萎靡萧条,新兴产业又未能发展起来
对产业 转入地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
产业转移能够促进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发展各有侧重,扬长补短,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思考交流】
探究一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 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海外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日本汽车产业向海外转移,对本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综合思维)
提示:
有利影响:国内生产要素集中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升级,同时关注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获取更大的利润。
不利的影响是: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生产总额会减少,国内制造业就业机会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2.日本在海外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什么 (区域认知)
提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等条件降低生产成本;
开发海外市场,扩大汽车销量。
【针对性训练】
读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箭头①表示的是( )
A.高素质劳动力 B.高新技术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金密集型产业
4.关于“双转移”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降低了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B.合理配置了土地、劳动力等经济要素
C.破坏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基础
D.改善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环境质量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