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合作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从资源调配的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2.区域认知:从空间角度说出我国四种能源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消费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理解资源调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结合资源调配的实际案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资料,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重难点)
2.结合材料,了解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路线。(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工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图为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自主学习】
一、南水北调工程
1.“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的比较
比较项目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水源区 长江下游扬州(江都) 丹江口水库 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
调入区 天津、烟台和威海 北京、天津 黄河上游
调水路线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引水北上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
地形地势 的影响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但黄河以南段需逐级提水,能源消耗量大 沿途基本上可自流引水,但需要开挖新的渠道,工程量大 开凿穿越山脉的隧洞难度大
可调水量 大 较大 较小
水源区水质 较差 较好 好
2.“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受水区 调出区
积极影响 社会效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等 生态效益:利于回补地下水,缓解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地面沉降的局面;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 提高公众对长江水质的关注度
消极影响 以华北地区为例:加剧土壤盐碱化 以中线为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小,造成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成本上升;水量减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下降;水量减小,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汉江水量减小,水位下降,降低汉江的通航能力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有效遏制了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地下水的恢复,减缓地面沉降;缓解城乡争水、行业争水、地区争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
对于水资源调出区来说,由于长江径流量的减少,减轻了洪涝灾害,但可能会提高河口区的盐度,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水质;一部分江段泥沙淤积增加,阻碍航道通行。对于沿线地区来说,能够缓解供水紧张的局面,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次生盐碱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充分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南水北调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工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图为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
实施南水北调后,湖泊、沼泽水量和面积的增多增大,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业产生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地理实践力)
提示: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造纸等污染企业的规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污水先处理后排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沿岸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
【针对性训练】
举世瞩目的利比亚输水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输水管线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的远距离输水工程,它把撒哈拉沙漠地下500~800m深处丰富的地下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北部地中海沿岸人口密集区。下图为利比亚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利比亚南水北调工程全线采用管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水分蒸发 B.防止水源污染 C.保护地表植被 D.降低工程难度
4.利比亚调水工程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南部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B.沿海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
C.缓解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 D.加剧沿线地区盐碱化程度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