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1 15: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区域合作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从资源调配的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2.区域认知:从空间角度说出我国四种能源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消费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理解资源调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结合资源调配的实际案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资料,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重难点)
2.结合材料,了解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路线。(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甘肃段沿线生态脆弱,工程穿越降水少、风沙大、植被稀疏的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环保部门评估,工程可能破坏当地的植被,影响到裸果木、麻黄等第三纪孑遗植物的生长环境,阻隔野生动物的活动通道,对保护区内的大泉、小泉湿地造成不利影响,可能损害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对此,国家和甘肃省有关部门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比如减少土方开挖量、控制垃圾污染、专人监管文物古迹、设置生态隔离带等,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目前,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收集资料,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给甘肃的区域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自主学习】
一、我国的资源调配工程
1.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管线到上海,全程4 167千米。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复杂的地形区,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上海。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外连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我国霍尔果斯,南至广州、深圳和香港,是世界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
(3)意义
①“西气东输”工程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的天然气,为当地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②“西气东输”工程,对于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提高沿线地区及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图
3.影响天然气管道走向的因素
(1)建设难度:为减小施工难度和降低成本,工程线路多选择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较好的地区。
(2)气源:为保证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要尽可能地经过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
(3)市场:为扩大天然气的消费市场,要为尽可能多的城市提供天然气。
(4)环境:注意对地表植被的保护,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甘肃段沿线生态脆弱,工程穿越降水少、风沙大、植被稀疏的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环保部门评估,工程可能破坏当地的植被,影响到裸果木、麻黄等第三纪孑遗植物的生长环境,阻隔野生动物的活动通道,对保护区内的大泉、小泉湿地造成不利影响,可能损害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对此,国家和甘肃省有关部门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比如减少土方开挖量、控制垃圾污染、专人监管文物古迹、设置生态隔离带等,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目前,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1.说一说,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
工程沿线气候干旱、风沙大,施工环境恶劣。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途经野生动物活动通道,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多历史遗迹,易造成人为损坏。
2.收集资料,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给甘肃的区域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地理实践力)
提示:
不利影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生态恶化;施工将阻碍甚至隔离南北山区动物活动的通道,引起物种资源的流失;施工将对保护价值较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有利影响:
①推广民用天然气,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②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针对性训练】
读我国“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完成4~5题。
4.长株潭地区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来自(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鄂尔多斯地区   D.四川盆地
5.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提高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剧生态破坏  B.加剧大气污染
C.改善大气质量     D.缓解交通压力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