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27 09: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 )
A.地壳运动 B.地震作用
C.搬运作用 D.变质作用
答案:C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而地震作用属于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所以C符合题目意思;故选C。
点评: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区别;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能的作用。
2.某矿物呈黑色,玻璃光泽,一组极完全解理、板状。该矿物可定名为( )
A.角闪石 B.辉石
C.石榴子石 D.黑云母
答案:D
解析:分析:A角闪石单晶体比较常见,为长柱状,横切面为六边形,集合体常呈纤维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B辉石单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呈近正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C石榴子石晶形好,常呈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或两者的聚形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颜色变化大(深红、红褐、棕绿、黑等),无解理,断口参差状,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半透明;D黑云母的颜色从黑到褐、红色或绿色都有,具有玻璃光泽,形状为板状、柱状;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各类矿石的了解程度;要了解各类矿石的颜色、解理、断口、光泽和形状等。
3.下列哪种岩石为岩浆岩( )
A.橄榄石 B.灰岩
C.石英岩 D.砂岩
答案:A
解析:分析:A橄榄石属于岩浆岩;B灰岩俗称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石英岩属于变质岩;D砂岩属于沉积岩;故选A。
点评:考查岩石的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分类主要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4.某岩石呈灰白色,可见结晶颗粒,遇稀盐酸强烈起沟,具层理构造。该岩石可定命为( )
A.石灰岩 B.白云岩
C.花岗岩 D.片岩
答案:A
解析:分析:A呈灰白色,可见结晶颗粒,遇稀盐酸强烈起沟,具层理构造;B白云岩呈灰白色,性脆,硬度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C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不会有层理构造;D片岩属于有片理构造,是常见的区域变质岩石,原岩已全部重结晶,由片状、柱状和粒状矿物组成;故选A。
点评: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
5.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 )
A.石英 B.蛇纹石
C.方解石 D.辉石
答案:B
解析:分析:变质矿物是在变质作用中产生而为变质岩所特有的矿物,如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等;故选B。
点评:考查变质矿物相关内容;变质矿物是在变质作用中产生而为变质岩所特有的矿物。
6.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黏土层相比,其隔水性( )
A.差 B.相同
C.好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分析:砂土层相对黏土层,沙土层空隙较大,所以隔水性较差;故选A。
点评:考查砂土层与黏土层隔水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很容易分析出沙土层隔水性更差。
7.顶围原有的和新生的结构面相互汇合交截构成的分离体在重力作用下与围岩母体脱
离,突然塌落而终至形成塌落拱这种围岩破坏形式属于( )
A.顶围悬垂与塌顶 B.侧围突出与滑塌
C.底围鼓胀隆破 D.围岩缩径及岩爆
答案:A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可知,属于顶围的脱离,出现塌落,这种现象属于顶围悬垂与塌顶;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审题是关键,能准确的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所在。
8.冲积土是( )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A.风化 B.山洪急流
C.河流 D.海洋
答案:C
解析:分析:冲积土指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湖、滨海的低平地区;故选C。
点评:考查冲积土的形成原理;冲积土指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
9.一般基岩表面的坡度越大,坡积土的稳定性就( )
A.越大 B.越小
C.不一定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分析:基岩表面的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容易将坡积土带走,所以坡积土的稳定性就越差;故选B。
点评:考查坡度影响土壤分布;坡度越大的地方,土壤层越薄。
10.海洋的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 )
A.70% B.60%
C. 80% D.90%
答案:A
解析:分析: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又给这些生命提供丰富的资源;故选A。
点评:考查地球表面的组成;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
11.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 )、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沉积接触 D.完整接触
答案:A
解析: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有沉积岩之间的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岩浆岩与围岩之间的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故选A。
点评:考查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
12.下列有关平行不整合接触哪项正确( )
A.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
C.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D.根据底砾岩无法判断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答案:B
解析:分析: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叫假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基本相同,但两套地层之间发生了较长期的沉积间断,其间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两套地层之间的界面叫做剥蚀面,也叫不整合面,它与相邻的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并有一定程度的起伏;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故选B。
点评:考查平行不整合接触的概念;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
13.下列有关角度不整合接触哪项不正确( )
A.根据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可以判定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B.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不一致
C.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无沉积间断
D.与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答案:C
解析:分析: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缺失了部分地层,且彼此之间的产状也不相同,成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故选C。
点评:考查角度不整合接触的概念;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14.下列有关侵入接触的叙述,哪项正确 ( )
A.侵入接触是岩浆岩体与岩浆岩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B.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晚,岩浆岩形成时间较早
C.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D.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活岩浆岩之间的—种接触关系
答案:D
解析:分析:A侵入接触是由岩浆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形成的接触关系,不是岩浆岩体与岩浆岩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B沉积岩、岩浆岩的早晚关系是不一定的;C侵入接触是由岩浆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形成的接触关系;故选D。
点评:考查侵入接触的概念;侵入接触是由岩浆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形成的接触关系。
月球是地球唯一天然卫星,月球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其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81,自1969年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以来,人类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15.下列哪项不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 )
A.错断全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
B.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
C.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D.古老地层与全新世以后最新地层是断层接触
答案:C
解析:分析:活断层是指现今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人类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自然界的地层,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比较错综复杂,有的地层倾斜,甚至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或重复,与判别活断层的证据无关;故选C。
点评:考查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包括错断全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和古老地层与全新世以后最新地层是断层接触。
16.下列哪项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 )
A.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
B.地层的重复、缺失
C.断层三角洲
D.呈带状分布的泉
答案:A
解析:分析:A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可能是活断层所导致的;B地层的重复或缺失是地质作用的结果;C断层三角洲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D呈带状分布的泉是由地形决定的;故选A。
点评:考查判别活断层的证据;活断层是指现今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人类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17.按形成原因天然地震可划分为( )
A.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B.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C.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D.A项和B项都对
答案:D
解析:分析: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所以AB都正确;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包括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所以C项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地震的形成原因;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18.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组合哪一个是正确的( )
A.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烈度也只有—个
B.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个
C.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答案:C
解析:分析:每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故选C。
点评:考查震级和烈度问题;每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主震与余震分属两次地震。
19.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
B.震级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
C.烈度是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D.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
答案:A
解析:分析:A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所以A正确;B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所以烈度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C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D每次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会有差异;故选A。
点评:考查震级和烈度的概念;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20.岩层倾向与地面倾斜力方向相反,则岩层分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
A.平行
B.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C.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D.弯曲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分析: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故选B。
点评:考查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可以根据“V”字形法则判断岩层的倾向。
二、综合题
21.在野外使用地质罗盘如何量测岩层产状?
答案:(1)测量走向:罗盘长边紧贴层面,调整罗盘至水平,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即走向。(2)测倾向:罗盘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即倾向。(3)测倾角: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悬锤所示角度,即倾角。
解析:分析:一般的地质测量,如测量目的物的方位、岩层空间位置、山的坡度等,均用地质罗盘仪;这是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工具;地质罗盘仪式样较多,但其原理和构造大体相同。
点评:考查学生对地质罗盘的使用、实践的能力;通过牢记使用步骤,从而实现更快、更准的科学学习。
22.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案:岩石地质年代的确定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来确定。
一般有三种方法:(1)地层层序律: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2)生物演化律: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檗合接触判断,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另外与角度不整合而产状—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
解析:分析:地层是指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层状岩石;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其遗体和遗迹可保存在沉积岩层中,一般被钙质、硅质充填或交代,形成化石;岩层的接触关系有沉积岩之间的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点评:考查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能够很好的利用教材的信息,再结合教材前后知识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2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珊瑚礁是指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珊瑚礁。珊瑚一般要生长在水温22-300C且有一定盐度的海水中,同时其光合作用还要求有充分的光照。
材料二:"世界珊瑚礁分布示意图"。
(1)我国地质和古生物科技工作者,曾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找到珊瑚化石,请由此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
(2)巴西东北海岸海域海水温度在25~32℃之间,但珊瑚礁并不多,分析缺少珊瑚礁的原因。
(3)澳大利亚东北海域有大量的珊瑚礁,请评价这些珊瑚礁的影响。
答案:(1)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曾为温暖浅海环境,后来由于地壳的水平移动,海洋变为陆地。
(2)由于亚马孙河向该海域注入了大量的淡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不适合珊瑚生长,所以珊瑚礁不多。
(3)珊瑚礁的功能较多,它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是弱化强海流及大浪的防波堤,守护着海岸;珊瑚和珊瑚礁可以调节海水的CO2浓度,维持海水中CO2的平衡;珊瑚礁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可以在珊瑚礁区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既是人们的旅游胜地,又是科研基地。不利的方面是对海洋航运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分析:(1)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巴西东北部地区是亚马孙河的入海口,在赤道附近,所以水温较高,海水盐度较低,不适合珊瑚生长。
(3)分析影响时,既要分析有利影响,也要分析不利影响。
点评:考查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地球上的海与洋、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问题;要对图中详细信息进行阅读,确保做每小题时有理有据。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约30亿~40亿年前,浅海中出现蓝藻类植物。约5亿~7亿年前,空气中含氧量达到现代大气的1%左右,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分布在大气圈上层,吸收许多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透过臭氧层到达海面的少量紫外线,只能进入几厘米厚的水层。于是海水中生物活动的空间大幅度扩张,不仅藻类植物趋向繁荣,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为生的海洋动物也迅速繁衍起来。4亿年前,空气的含氧量约为现代大气含氧量的10%左右,产生足够厚的臭氧层,使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减少到生物能够忍受的程度,此后植物才稳固地登上陆地,动物则紧随其后。
(1)生物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2)生物登上陆地后,其发展情况如何?
(3)生物登上陆地后,使陆地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2)发展非常迅速,寒武纪可谓生物大爆炸时期。
(3)形成了地球上生机勃勃的有机世界,构成了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的因素。
解析:分析:(1)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2)生物登上陆地后,发展非常迅速。
(3)生物登上陆地后,使陆地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机体。
点评:考查生物的产生和发展;生物最早是出现在海洋,原始海洋是蕴育一切生命的摇篮,所有的生物都是从单细胞生物发展而来,然后都是由海洋进化出来各种形态,然后逐步登陆的。
25.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处。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__性。
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丙
(2)②;①
(3)不可逆
解析:分析:(1)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判定甲是背斜,乙是向斜,丙是断层,陡崖出现在断层处。
(2)中生代时期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此时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时期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体现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
点评:考查地质构造、地质年代等问题;能够对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常提、常考的生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