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分层练习
1.如图所示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其中表示氧气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b吸气和a呼气。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可见c表示二氧化碳,d表示氧气。
故选:D。
2.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3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
C.人在吸气时,6扩张,气压减小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7变的扁平
【答案】D
【解答】解:A、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正确。
B、3咽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正确。
C、人在吸气时,6肺扩张,气压减小,外界的空气进入肺。正确。
D、人在呼气时,膈肌舒张,7膈肌向上移动,胸廓的容积变小,气压增大。错误。
故选:D。
3.如图所示为某科学社团的同学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的装置,A、B装置中放入等质量的碱石灰。为了使红色水滴移动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多设置几组实验组 B.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C.增加碱石灰的质量 D.放昆虫的试管更大
【答案】B
【解答】解:装置A和装置B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昆虫;昆虫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中,昆虫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红色水滴压向左边;而装置B中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红色水滴无明显现象;由此可以验证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即要使红色水滴移动更明显,可以适当增加昆虫的数量,让昆虫消耗更多的氧气,产生更多会被碱石灰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使红色水滴的移动更容易被观察到。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4.如图所示是在黑暗条件下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答案】C
【解答】解:A、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造成干扰,A正确。
B、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B正确。
CD、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丁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C错误;D正确。
故选:C。
5.一运动员在进行长跑锻炼时,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答案】A
【解答】解:P曲线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能是乳酸,因无氧呼吸是随着有氧呼吸氧供应不足,才逐渐开始的,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随着通过无氧呼吸而积累;Q曲线是上升后逐渐稳定,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将随着有氧呼吸的加强而增多,随着氧气成为有氧呼吸的限制因子而趋于稳定;R曲线是呈递减的趋势,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将随着有氧呼吸耗氧的增多而逐渐供不应求,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6.小金同学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如果把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再做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D.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答案】D
【解答】解: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呼吸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实验现象不明显,C正确。
D、由分析栏内容可知,本实验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D错误。
故选:D。
7.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答案】C
【解答】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
故选:C。
8.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
B.图②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图③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气过程
D.图④表示,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
【答案】D
【解答】解:A、如果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则二氧化碳浓度在夜间由于呼吸作用的积累持续升高,到清晨最高,白天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持续降低,傍晚浓度最低,A错误。
B、根据②图所知,在B点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不是表示此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
C、图③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的过程,C错误。
D、由图④可知氧气浓度与二氧化碳释放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明b点温度时果蔬的呼吸作用最弱。因此,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D正确。
故选:D。
9.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过滤和清洁的作用。下列结构有利于防止异物到达肺泡的是( )
①鼻毛
②鼻黏膜
③咽
④喉
⑤气管内纤毛
⑥气管内黏膜
⑦横膈
A.①⑤ B.③④⑦ C.①⑤⑥⑦ D.①②⑤⑥
【答案】D
【解答】解: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呼吸道黏膜的腺细胞能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农民在玉米播种前要耕田松土,这样做的原因是( )
A.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B.抑制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C.有利于玉米根从土壤中获得更多的无机盐
D.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A
【解答】解: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A。
11.如图所示,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答案】C
【解答】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体系压强变小,B液面升高,A液面降低。
故选:C。
12.小明制作了一个用来模拟肺呼吸运动的装置(如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横膈、玻璃钟罩模拟胸廓,U形管的液面升降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使用时若将橡皮膜向下拉,则该装置( )
A.模拟膈肌收缩,U形管右边液面上升
B.模拟膈肌收缩,U形管左边液面上升
C.模拟膈肌舒张,U形管左边液面上升
D.模拟膈肌舒张,U形管右边液面上升
【答案】A
【解答】解: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向下拉橡皮膜,代表吸气过程,模拟了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减小,液面左下降、液面右上升,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下列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④肺泡分布广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答】解: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如图所示:
肺泡只分布在肺中,并不广泛。
故选:A。
14.如图,荔枝的果肉鲜美,但由于其较强的呼吸作用而不耐储藏,下列方法能延长荔枝保鲜期的是( )
①降低储藏环境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提高储藏环境氧气的浓度
③降低储藏的温度
④充入氮气包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①降低储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利于保鲜;②提高储藏环境中氧气的浓度会增强呼吸作用,不利于保鲜;③降低储藏的温度,有利于保鲜;④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故充入氮气做保护气,可以延长保鲜期;
故选:B。
15.将蔬菜集中堆放保存,较长时间后会发热进而出现腐烂。蔬菜细胞中能产生热量的生理过程是( )
A.光合作用 B.吸收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答案】C
【解答】解: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因此蔬菜细胞中能产生热量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故选:C。
16.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各连接处密封)。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 )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先左移后右移
【答案】A
【解答】解:当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植物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瓶中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中的气压下降,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左移。
故选:A。
17.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时要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时又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面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农田及时松土
B.低温贮藏水果、蔬菜
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D.小麦种子晒干后入仓
【答案】A
【解答】解:A、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根的呼吸;给植物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B、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低温贮藏水果、蔬菜可以抑制水果、蔬菜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C、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都会抑制呼吸作用,藏粮食的仓库中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抑制了粮食呼吸作用,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了粮食的储藏时间;
D、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
因此,选项BCD的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选项A的目的是促进呼吸作用,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A。
18.萝卜、梨放久了就会空心,原因是( )
A.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B.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分
C.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
D.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答案】C
【解答】解: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因此久存的萝卜、梨等多种蔬菜或水果由于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就空心了。
故选:C。
19.“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答案】C
【解答】解: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因此不能在草坪上行走,要保护小草。
故选:C。
20.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量增多,增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
A.肺泡 B.组织液 C.血液 D.组织细胞
【答案】D
【解答】解: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的,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如图所示:
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量增多”,增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组织细胞。
故选:D。
21.当农作物长时间被水淹后,叶片枯黄甚至全株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感染水中的病菌 B.叶绿素被破坏
C.呼吸作用受抑制 D.细胞吸水过多
【答案】C
【解答】解: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若长期水淹,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引起作物死亡,因此水淹后要及时排涝。
故选:C。
22.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原因,近些年我国北方经常受雾霾天气的侵扰,下列有关雾霾中的污染颗粒进入人体的途径正确的是( )
A.外界→咽喉→食道→肺
B.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外界→鼻腔→气管→肺
D.外界→鼻腔→咽喉→食道→气管→肺
【答案】B
【解答】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
。
从图中看出: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因此雾霾颗粒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顺序是: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B。
23.2020年5月27日,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冲顶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下列关于人体的呼吸,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1
B.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A
C.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
D.图丁中①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答案】C
【解答】解:A、肺位于胸腔内,即图甲中的2位置,A错误。
B、图乙中A、B演示呼吸运动过程。A表示吸气,B表示呼气。B错误。
C、图丙中CD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DE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表示呼气。C正确。
D、图丁中①代表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②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D错误。
故选:C。
24.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收缩,横膈膜下降
D.AD段曲线所示的呼吸频率为72次/分
【答案】B
【解答】解:A、据图可见14秒左右:该同学肺容量最大要大于4升,A错误。
B、AB段肺容量变大,表示吸气过程,B正确。
C、BC段肺容量变小,表示呼气过程,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胸廓变小,C错误。
D、AD段曲线表示在10秒内呼吸3次,可见该同学在一分钟内的呼吸频率为18次/分,D错误。
故选:B。
25.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
A.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肺泡
C.组织细胞 D.心脏
【答案】C
【解答】解: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故选:C。
26.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使腹压突然改变,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
【答案】D
【解答】解:当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时,救助者体内的变化是: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肺内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7.“白肺”是指重症肺炎患者在X光线下肺部显影呈大片的白色状而因此得名,“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等。如图是患者体内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b分别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
B.b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三层细胞
C.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答案】C
【解答】解:A、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以确定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A错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因此b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错误。
C、气体都是从浓度大的地方往浓度小的地方去,所以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C正确。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高,D错误。
故选:C。
28.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同时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9.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
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氧气
B.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
C.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
D.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
【答案】D
【解答】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实现了肺与外界的吸气;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实现了呼气。
故选:D。
30.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答案】D
【解答】解: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与丙相比,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C正确。
D、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故选:D。
31.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
故答案为:
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
32.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疫情
(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 呼吸道 和肺构成;
(2)如图甲是重型感染者出现胸部X片及CT影像学上所说的“白肺”,这说明病毒已经严重损伤了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肺泡 ;
(3)如图乙是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可代替心肺功能的生命维持设备。其中的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的结构如图丙。工作时,将血液由人体静脉引出,从血液入口进入氧合器,血液经过由许多中空的、极细的纤维管构成的膜的外侧,从血液出口重回人体。同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 扩散 作用进行交换。从气体出口流出的气体,较入口流入的气体在成分上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血液由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
(4)75%酒精溶液是疫情防控中常用消毒液之一。酒精是易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基于以上实验现象,判断酒精所含元素的种类,正确的组合是 ①③⑥ 。
①一定含C
②可能含C
③一定含H
④可能含H
⑤一定含O
⑥可能含O
【答案】(1)呼吸道;
(2)肺泡;
(3)扩散;血液由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4)①③⑥。
【解答】解:(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许多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均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进行交换;
(3)氧合器的功能相当于人体的肺,模拟了人体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过程,当血液通过氧合器后,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氧合器,这样血液由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4)氧气有助然作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酒精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是碳氢混合物,也可能是碳氢氧的混合物,由此判断酒精所含元素的种类可能是:①③⑥。
故答案为:
(1)呼吸道;
(2)肺泡;
(3)扩散;血液由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4)①③⑥。
33.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是植物细胞中的 叶绿体 。
(2)图中乙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呼吸作用 。
【答案】(1)叶绿体;
(2)呼吸作用。
【解答】解:(1)图中反应式甲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部位①: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与光的关系:在光下才能进行;气体的变化: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物质变化:合成有机物;能量变化:贮存能量。因此,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在细胞质的叶绿体中。
(2)图中反应式乙表示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部位②:所有的活细胞;与光的关系: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气体的变化: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物质变化:分解有机物;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因此,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能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叶绿体;
(2)呼吸作用。
34.临海邵家渡有“浙东草莓之乡”之称。目前,“邵家渡草莓”商标正式使用,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于提高温室大棚中种植草莓的产量,果农们有以下的经验分享。(如图为大棚草莓)草莓喜光,果农们一般选用无色透光的材料作为大棚膜,大棚膜要经常去除灰尘,保证良好的透光率;若光照不足时,每天早上用补光灯补光3﹣4小时。在草莓生长初期和开花后,可以人工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施肥方法:在棚内草莓上端50厘米处悬挂“二氧化碳发生器”,若将“二氧化碳发生器”放在草莓底部则效果不佳。每天9时﹣16时,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效果最佳。在果实膨大期,大棚温度白天宜控制20~25℃左右,夜间宜控制6~8℃左右。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经验能提高草莓产量的原因做出科学解释。
【答案】通过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和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制造较多的有机物;夜晚适当较低温度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答】解:提高产量从促进光合作用和抑制呼吸作用两个方面考虑。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延长光照时间,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夜晚无光,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由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弱,消耗的有机物就越少,所以夜晚适当降低温度,也能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因此,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经验能提高草莓产量的原因做出科学解释胃:通过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和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制造较多的有机物;夜晚适当较低温度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故答案为:通过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浓度和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制造较多的有机物;夜晚适当较低温度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35.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获得的,它是在人体 线粒体 内进行的一种缓慢氧化反应。如图是表示呼吸作用的示意图,图中“?”代表 有机物 。
【答案】线粒体;有机物。
【解答】解: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可见图的?是指有机物。
故答案为:线粒体;有机物。
36.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红薯地窖蜡烛不能燃烧,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 。“苹果放久了,吃起来不够甜”,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有机物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放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热量 。
【答案】消耗氧气;有机物;热量
【解答】解:红薯地窖蜡烛不能燃烧,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使地窖中氧气的浓度下降,故蜡烛因缺少氧气不能燃烧。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苹果放久了,吃起来不够甜”。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热量,堆在一起会出现发热现象,甚至腐烂。
故答案为:消耗氧气;有机物;热量
37.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发生了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
【答案】(1)化学
(2)B
【解答】解:(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的石灰水所吸收,造成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故填:B。
故答案为:
(1)化学
(2)B
38.如图表示人在进行呼吸作用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其中,表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的是 乙 (选填甲、乙)。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是在 A (选填A、B)。
【答案】乙;A。
【解答】解:图甲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乙表示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用于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可见组织细胞(A)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乙;A。
39.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a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C (填字母
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答案】(1)吸气;a;
(2)C。
【解答】解:(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吸气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故答案为:(1)吸气;a;
(2)C。
40.在学习了“呼吸系统”相关内容后,老师布置作业:制作“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大家一起讨论制定了如表的项目成果评价表。
项目成果评价表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表
评价指标得分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高度相似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较为相似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能模拟横膈运动或肋骨运动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1)制作产品:小文同学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
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若要用图乙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小文的正确操作是 橡皮膜上移 。
(2)改进与评价产品:小文同学将直玻璃管替换为Y型玻璃管,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如图丙。依据评价表请模仿以下范例来评价指标二的得分,并简要说明评分依据。
例:指标一优秀,Y型玻璃管模拟了气管和支气管,两个透明气球模拟了双侧肺。 合格;选的材料能模拟横膈运动不能模拟肋骨运动 。
【答案】(1)二氧化碳;橡皮膜上移。
(2)合格;选的材料能模拟横膈运动不能模拟肋骨运动。
【解答】解:(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图甲中②表示呼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图乙模型中橡皮膜代表膈肌,因此小文的正确操作是橡皮膜上移。
(2)依据评价指标二的要求,小文同学的得分是合格,因为,所选的材料能模拟横隔运动不能模拟肋骨运动,故给合格。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橡皮膜上移。
(2)合格;选的材料能模拟横膈运动不能模拟肋骨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分层练习
1.如图所示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其中表示氧气的是( )
A.a B.b C.c D.d
2.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3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
C.人在吸气时,6扩张,气压减小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7变的扁平
3.如图所示为某科学社团的同学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的装置,A、B装置中放入等质量的碱石灰。为了使红色水滴移动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多设置几组实验组 B.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C.增加碱石灰的质量 D.放昆虫的试管更大
4.如图所示是在黑暗条件下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5.一运动员在进行长跑锻炼时,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6.小金同学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如果把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再做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D.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7.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8.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
B.图②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图③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气过程
D.图④表示,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
9.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过滤和清洁的作用。下列结构有利于防止异物到达肺泡的是( )
①鼻毛
②鼻黏膜
③咽
④喉
⑤气管内纤毛
⑥气管内黏膜
⑦横膈
A.①⑤ B.③④⑦ C.①⑤⑥⑦ D.①②⑤⑥
10.农民在玉米播种前要耕田松土,这样做的原因是( )
A.有利于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B.抑制玉米根的呼吸作用
C.有利于玉米根从土壤中获得更多的无机盐
D.减少水土流失
11.如图所示,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12.小明制作了一个用来模拟肺呼吸运动的装置(如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横膈、玻璃钟罩模拟胸廓,U形管的液面升降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使用时若将橡皮膜向下拉,则该装置( )
A.模拟膈肌收缩,U形管右边液面上升
B.模拟膈肌收缩,U形管左边液面上升
C.模拟膈肌舒张,U形管左边液面上升
D.模拟膈肌舒张,U形管右边液面上升
13.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下列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④肺泡分布广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如图,荔枝的果肉鲜美,但由于其较强的呼吸作用而不耐储藏,下列方法能延长荔枝保鲜期的是( )
①降低储藏环境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提高储藏环境氧气的浓度
③降低储藏的温度
④充入氮气包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5.将蔬菜集中堆放保存,较长时间后会发热进而出现腐烂。蔬菜细胞中能产生热量的生理过程是( )
A.光合作用 B.吸收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16.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各连接处密封)。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 )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先左移后右移
17.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时要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时又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面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农田及时松土
B.低温贮藏水果、蔬菜
C.贮藏粮食时,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D.小麦种子晒干后入仓
18.萝卜、梨放久了就会空心,原因是( )
A.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B.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分
C.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
D.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19.“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20.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量增多,增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
A.肺泡 B.组织液 C.血液 D.组织细胞
21.当农作物长时间被水淹后,叶片枯黄甚至全株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感染水中的病菌 B.叶绿素被破坏
C.呼吸作用受抑制 D.细胞吸水过多
22.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原因,近些年我国北方经常受雾霾天气的侵扰,下列有关雾霾中的污染颗粒进入人体的途径正确的是( )
A.外界→咽喉→食道→肺
B.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外界→鼻腔→气管→肺
D.外界→鼻腔→咽喉→食道→气管→肺
23.2020年5月27日,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冲顶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下列关于人体的呼吸,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1
B.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A
C.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
D.图丁中①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24.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收缩,横膈膜下降
D.AD段曲线所示的呼吸频率为72次/分
25.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
A.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肺泡
C.组织细胞 D.心脏
26.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使腹压突然改变,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
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
27.“白肺”是指重症肺炎患者在X光线下肺部显影呈大片的白色状而因此得名,“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等。如图是患者体内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a、b分别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
B.b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三层细胞
C.a、b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28.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9.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
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氧气
B.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
C.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
D.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
30.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31.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32.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疫情
(1)新冠病毒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 和肺构成;
(2)如图甲是重型感染者出现胸部X片及CT影像学上所说的“白肺”,这说明病毒已经严重损伤了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
(3)如图乙是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可代替心肺功能的生命维持设备。其中的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的结构如图丙。工作时,将血液由人体静脉引出,从血液入口进入氧合器,血液经过由许多中空的、极细的纤维管构成的膜的外侧,从血液出口重回人体。同时向纤维管内通入气体,就能像正常人体内那样,使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在纤维膜的两侧通过 作用进行交换。从气体出口流出的气体,较入口流入的气体在成分上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4)75%酒精溶液是疫情防控中常用消毒液之一。酒精是易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基于以上实验现象,判断酒精所含元素的种类,正确的组合是 。
①一定含C
②可能含C
③一定含H
④可能含H
⑤一定含O
⑥可能含O
33.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是植物细胞中的 。
(2)图中乙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34.临海邵家渡有“浙东草莓之乡”之称。目前,“邵家渡草莓”商标正式使用,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于提高温室大棚中种植草莓的产量,果农们有以下的经验分享。(如图为大棚草莓)草莓喜光,果农们一般选用无色透光的材料作为大棚膜,大棚膜要经常去除灰尘,保证良好的透光率;若光照不足时,每天早上用补光灯补光3﹣4小时。在草莓生长初期和开花后,可以人工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施肥方法:在棚内草莓上端50厘米处悬挂“二氧化碳发生器”,若将“二氧化碳发生器”放在草莓底部则效果不佳。每天9时﹣16时,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效果最佳。在果实膨大期,大棚温度白天宜控制20~25℃左右,夜间宜控制6~8℃左右。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经验能提高草莓产量的原因做出科学解释。
35.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获得的,它是在人体 内进行的一种缓慢氧化反应。如图是表示呼吸作用的示意图,图中“?”代表 。
36.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红薯地窖蜡烛不能燃烧,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苹果放久了,吃起来不够甜”,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放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
37.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
38.如图表示人在进行呼吸作用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其中,表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的是 (选填甲、乙)。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是在 (选填A、B)。
39.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
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40.在学习了“呼吸系统”相关内容后,老师布置作业:制作“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大家一起讨论制定了如表的项目成果评价表。
项目成果评价表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表
评价指标得分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高度相似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较为相似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能模拟横膈运动或肋骨运动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1)制作产品:小文同学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
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 。若要用图乙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小文的正确操作是 。
(2)改进与评价产品:小文同学将直玻璃管替换为Y型玻璃管,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如图丙。依据评价表请模仿以下范例来评价指标二的得分,并简要说明评分依据。
例:指标一优秀,Y型玻璃管模拟了气管和支气管,两个透明气球模拟了双侧肺。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