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
①完颜阿骨打 ②元昊 ③铁木真 ④耶律阿保机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 D.③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来统一了全国。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元昊是党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首领。故正确答案是D。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宋元时期,各个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使得各民族之间互相融合。因此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ACD项不是成吉思汗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4.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之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是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马可·波罗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马可·波罗与中国的都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曾担任了元朝官员。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 B.唐
C.元 D.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封建政权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因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6.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吉思汗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A、B、C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发生在元朝的史实。元朝是在蒙古国的基础上于1271年由忽必烈建立,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同时,元朝还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西夏是1227年被蒙古国所灭,此时元朝还未建立。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8.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相关知识,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宣政院,从此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9.坚持抗元斗争,写下《正气歌》的将领 。
【答案】文天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天祥的相关知识内容。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原将领。在元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后文天祥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0.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回族形成的相关史实。学生根据课本所学,回顾我国历史上曾有几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曾经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元朝曾经民族融合发展。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汗、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
11.我国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划分来源于哪朝的行省制度(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管理,忽必烈推行汉制,进行了改革。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我国省级行政建制开始于元朝。故选D。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2.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统一了本民族 B.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C.打败了北宋 D.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D三个选项是他们的共同之处,C项打败了北宋与成吉思汗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A.都开凿过运河
B.都存在了不到50年
C.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秦、隋、元三个朝代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CD三项是它们的相似之处;因为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4.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行省制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因为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5.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民族关系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因为“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等属于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而“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都属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6.关于隋朝、元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
C.都开通或疏浚了著名的水利工程
D.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隋朝、元朝历史的相关知识点。四个选项所给提示信息:A、B、C都正确,此题是对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隋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是581年-618年,存在37年,是个短命的王朝,而元朝则从1271年定国号到1368年灭亡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因此选项D,隋朝不算短命的封建王朝。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7.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西藏地区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分析:安西都护府属于唐朝时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机构;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宣政院;只有选项A正确,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有
①造纸术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 ④分封制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出现时间排序的问题。一般排序题的一个技巧是先确定最早和最晚出现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判断。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行省制”在元朝出现;“活字印刷”是北宋毕升的成就;“分封制”出现于西周时期。只有选项C正确,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9.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的有关知识。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因此④不能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历史的认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全国;“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反映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发生在南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发生在明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发生在元朝。按照朝代顺序,②③①④⑥⑤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时代;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1.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中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中心南移主要是因为都城的南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南移,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加之南方的自然条件较北方更为优越,因此在宋元时期内,经济中心较明显的南移。民族关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战争带来的机遇.宋朝军事实力并不十分强盛,因此在边境问题上比较弱势,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杂居的现象渐渐 变得普遍.北宋王朝失败后,原先大片的北方的疆土以及那里的汉族进入了少数民族的统治范围,直至后来元朝的建立及在中华大地上的统治,少数民族深受中原文 化的影响,接受了封建文化及其通知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22.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是( )
①唐朝 ②宋朝 ③元朝 ④明朝 ⑤清朝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族建立的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23.兴化马姓中有一支为回族,是兴化回族的主体人群。回族马姓主要源于原籍西域阿拉伯。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朝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汗、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4.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C.统一全国
D.基本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改年号为元,1279年统一全国,基本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是北宋,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5.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元朝战争频繁 B. 元朝商业繁
C. 元朝交通便捷 D. 元朝农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时期的交通。元朝疆域辽阔,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大量驿站的设立,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也能够说明元朝国力的强盛。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填空题
26.统一蒙古各部的“一代天骄” 。
【答案】成吉思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并且建立了蒙古政权。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7. 朝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设宣政院加以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实行 制度,西藏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元 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藏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元朝元世祖时,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28.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答案】陈桥驿;1271。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宋和元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题文要求回答导致北宋建立的事件和元朝建立的时间。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陈桥驿;1271。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9.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答案】回族;元朝。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元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加强统治措施的相关知识点。题文要求回答元朝时期形成的新的民族的名称和我国省级行政区创立的时间。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回族;元朝。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0.下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抗元将领 ,曾经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答案】岳飞、文天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岳飞、文天祥事迹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精忠报国”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派兵攻打南宋,南宋灭亡。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写下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其最后一句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
三、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2分)
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2分)
(2)元朝(1分);
特点:①民族交流频繁;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③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④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3)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3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点。题文信息:唐朝灭亡东、西突厥,与少数民族册封、通婚;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东西突厥;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实行“和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等。宋朝的民族关系: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议和、送岁币苟且偷安;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
(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元朝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是在元朝。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3)此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民族关系的认识。因为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2.读下面《元朝疆域》图,回答问题。
(1)元朝建立后,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谁)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 ,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
(2)该时期,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加强对 的管理,图中的 就是今天的台湾。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元朝的疆域特点。
【答案】
(1)元世祖 中书省 行中书省 行省
(2)西藏 琉球
(3)空前辽阔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元朝建立后,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时期,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图中的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元朝的疆域特点是:空前辽阔;面积广大,比前苏联的面积还要大,横跨欧亚两个大洲,而且是空前的,也有可能绝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自东部沿海到西部今新疆地区,从南部的南海地区到北面的西伯利亚大部,从西南的西藏、云南到东北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统一政权范围之内。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
①完颜阿骨打 ②元昊 ③铁木真 ④耶律阿保机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 D.③⑤
2.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3.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4.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之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是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 B.唐
C.元 D.隋
6.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8.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9.坚持抗元斗争,写下《正气歌》的将领 。
10.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11.我国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划分来源于哪朝的行省制度(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12.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统一了本民族 B.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C.打败了北宋 D.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A.都开凿过运河
B.都存在了不到50年
C.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4.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5.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6.关于隋朝、元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
C.都开通或疏浚了著名的水利工程
D.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
17.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有
①造纸术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 ④分封制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19.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21.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中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22.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是( )
①唐朝 ②宋朝 ③元朝 ④明朝 ⑤清朝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 ③④⑤
23.兴化马姓中有一支为回族,是兴化回族的主体人群。回族马姓主要源于原籍西域阿拉伯。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4.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C.统一全国
D.基本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25.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元朝战争频繁 B. 元朝商业繁
C. 元朝交通便捷 D. 元朝农业发展
二、填空题
26.统一蒙古各部的“一代天骄” 。
27. 朝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设宣政院加以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实行 制度,西藏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28.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发动兵变,建立北宋。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29.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30.下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抗元将领 ,曾经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三、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32.读下面《元朝疆域》图,回答问题。
(1)元朝建立后,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谁)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 ,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
(2)该时期,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加强对 的管理,图中的 就是今天的台湾。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元朝的疆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