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巩固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巩固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0 23:24:03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情况,最合适的参考资料是( )
A.《汉书》 B.《马可 波罗行纪》
C.《史记》 D.《大唐西域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点。贞观后期,玄奘回到长安,他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玄奘西行
2.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景德镇兴起于( )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景德镇的有关知识。景德镇兴起于北宋时期,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到明朝时以生产青花瓷而出名。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3.现在的高科技让《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全部活动起来,熙来攘往,昼现夜隐,12世纪中国绚丽的城市画卷被生动演绎出来。请问《清明上河图》是哪位画家的传世名作?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吴道子 D.张择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清明上河图》作者。因为《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4.《资治通鉴》的内容起止于
A.黄帝传说时代至汉武帝时期 B.春秋时期至北宋时期
C.战国时期至五代时期 D.秦汉时期至北宋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资治通鉴》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资治通鉴》的内容起止年代。因为《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5.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瓷都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瓷器、瓷都。因为北宋制瓷水平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的著名的制瓷中心。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6.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汉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情节与史实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提示信息分析:选项B、选项C、选项D情节与史实都相符,选项A情节与史实不相符。因为选项A,汉朝时还没有活字印刷术,而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由毕昇发明的。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苏轼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写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条幅
②墙上挂有《宋、金对峙形势图》
③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三国演义》一本
④接待客人的椅子是方形靠背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是再现情景题,分析题目,北宋时期在文学方面词的成就突出,而且苏轼就是著名的词人,①会出现,宋金对峙出现在南宋时期,苏轼是北宋人,因此 ②,《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的罗贯中写的,因此③不可能出现在北宋,北宋的社会生活中椅子已经大众化,出现了方形靠背椅。排除①④。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8.《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界巨著,下列对这部作品的作者和体例表述正确的是( )
A. 司马迁,编年体 B. 司马光,编年体
C. 司马迁,纪传体 D. 司马光,纪传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作者是司马光,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司马光写成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9.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见下图)。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
A.越窑 B.哥窑
C.邢窑 D.景德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哥窑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图片这件珍贵的拍品是冰裂纹瓷。依据教材知识,知道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 。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0.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由 传到西方的。
【答案】阿拉伯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毕升发明的。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逐渐普遍使用。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并开始向外传播。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11.假如你正在观赏一部关于描述元朝的电视剧,剧中你可能发现的错误是( )
A、成吉思汗率兵攻灭西夏和金
B、元军攻南宋,文天祥组织军队抵抗
C、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D、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率兵攻灭西夏和金的是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军队。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
12.《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巨著,它因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主持编写此书的是
A、司马迁 B、司马炎
C、司马光 D、司马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以事系年,详略得当,以述事论人为主,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了历代治乱兴衰,以供统治者借鉴。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3.《资治通鉴》的取材重在历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断代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叙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作者是司马光。这两部史书都能查阅到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14.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何时来到我国?(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元朝首都大都,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5.下列属于苏轼的作品的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 B.《如梦令》
C.《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D.《窦娥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苏轼的作品的相关内容。选项A《念奴娇·赤壁怀古》,符合题意;选项B《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作品,不符合题意;选项C《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辛弃疾的作品,不符合题意;选项D《窦娥冤》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6.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
A.了解黄帝炎帝的相关传说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了解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 D.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选项A、B、D均不在此书记述范围之内,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7.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①《三国演义》 ②《史记》 ③《资治通鉴》 ④《天工开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史记》记载的是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的历史,都是史学巨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18.下面作品内容描写了“六月飞雪”“感天动地”的是( )
A.《资治通鉴》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声声慢﹒寻寻觅觅》 D.《窦娥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元曲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元朝戏剧家关汉卿,他有一部《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流传至今,大意是讲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楚州知府桃杌(音wù)错判斩刑。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故本题应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宋词和元曲
19.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宋朝词人人才辈出。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的杰出词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李清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词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词人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被称为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宋词和元曲
20.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金刚经》 D.《窦娥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史学著作的相关史实。学生根据著作的内容:是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还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可以确定是《资政通鉴》。《资政通鉴》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所以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21.宋朝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并正式定为中秋节。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表达了对胞弟的无限思念。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关汉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词的代表作品,描写了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故选择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2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骚客迁人吟诵的诗,文人雅士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元朝最高文学形式有关的是(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根据题干“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文学艺术唐朝的最高文学成就是诗歌,宋朝的是词,元朝的是曲,明清是小说。因此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元朝创作的曲即可,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是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23.下列书法作品属于“宋四家”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宋四家。“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24.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25.下图这幅画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它反映了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
A.西汉长安 B.唐朝长安
C.北宋东京 D.南宋临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问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属于基础题。根据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文字的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这幅图描绘从北宋东京东门七里外的城郊,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华东西水门。展现城汴河两岸繁荣的商业景象。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二、填空题
26.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 ,其中最优秀的是 ,代表作为《窦娥冤》
【答案】元曲 关汉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剧的相关知识,元朝戏剧空前繁荣,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所以答案是元曲和关汉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27.北宋著名画家 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 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答案】张择端;汴河。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元时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题文要求回答《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和它反映的哪一地点的景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张择端;汴河。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28.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 大败金军。著名词人 在年轻时也参加过抗金斗争。
【答案】郾城;辛弃疾。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点。题文要求回答岳飞抗金的著名战役的地点和曾参加抗金的著名词人。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著名词人辛弃疾 在年轻时也参加过抗金斗争。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郾城;辛弃疾。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9.女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不断增强;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在宋朝词坛中独树一帜。
【答案】武则天 李清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则天和李清照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不断增强;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她的词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在宋朝词坛中独树一帜。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30.宋代时期,书画名家群星璀璨,艺术成就异彩纷呈。其中,大画家 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苏轼、 、米芾、蔡襄,书法精妙,各具特色,人称“宋四家”。
【答案】张择端 黄庭坚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灿烂的宋元文化的认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精妙,各具特色,人称“宋四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三、综合题
3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的创造、创新和发明。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
(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
探究二 人物篇
(3)隋朝时期,在桥梁工程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李春,他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4)隋唐时期,绘画创作达到新的高峰,“画圣”是谁?
探究三 技术篇
(5)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唐朝农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6)北宋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在造船技术上有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7)至宋元时期,我国四大发明已经完成,我国四大发明具体指什么?
(8)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
(1)科举制度(2分)
(2)行省制度(2分)
(3)赵州桥(2分)
(4)吴道子(2分)
(5)筒车 (2分)
(6)隔舱防水和指南针(2分)
(7)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4分)
(8)具有创新思想、开拓意识、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推陈出新,不盲从,学会继承和发扬。(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2)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管理,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我国省级行政建制开始于元朝。元朝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本题考查的是赵州桥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约400年。因此隋朝时期,在桥梁工程方面做出突出成就是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
(4)本题考查的是吴道子的有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吴道子生活在盛唐时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吴道子的画技高超,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我国后世写意画的先河,人称“画圣”。所以画圣是吴道子。
(5)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的繁荣。根据所学史实,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经济的繁荣,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6)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水密隔舱是一项重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这一种船舶结构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指南针在北宋时期开始用于航海。
(7)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知识。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北宋时,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是西汉,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8)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应包含具有创新思想、开拓意识、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敢于推陈出新,不盲从,学会继承和发扬。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
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 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请回答:
(1)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是经过哪条中西贸易要道、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4分)
(2) 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所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答案】:1)丝绸之路、(2分)阿拉伯人(2分)
(2)新航路开辟(2分)
影响: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
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西汉时,开辟了一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即丝绸之路,在这条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以及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这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指南针在浩瀚的大海中引导船只辨别方向,在技术上促进了新航路的成功,把相对隔绝的东西方世界开始联系起来,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带来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情况,最合适的参考资料是( )
A.《汉书》 B.《马可 波罗行纪》
C.《史记》 D.《大唐西域记》
2.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景德镇兴起于( )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3.现在的高科技让《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全部活动起来,熙来攘往,昼现夜隐,12世纪中国绚丽的城市画卷被生动演绎出来。请问《清明上河图》是哪位画家的传世名作?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吴道子 D.张择端
4.《资治通鉴》的内容起止于
A.黄帝传说时代至汉武帝时期 B.春秋时期至北宋时期
C.战国时期至五代时期 D.秦汉时期至北宋时期
5.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6.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汉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苏轼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写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条幅
②墙上挂有《宋、金对峙形势图》
③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三国演义》一本
④接待客人的椅子是方形靠背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界巨著,下列对这部作品的作者和体例表述正确的是( )
A. 司马迁,编年体 B. 司马光,编年体
C. 司马迁,纪传体 D. 司马光,纪传体
9.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见下图)。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
A.越窑 B.哥窑
C.邢窑 D.景德镇
10.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由 传到西方的。
11.假如你正在观赏一部关于描述元朝的电视剧,剧中你可能发现的错误是( )
A、成吉思汗率兵攻灭西夏和金
B、元军攻南宋,文天祥组织军队抵抗
C、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D、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
12.《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巨著,它因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主持编写此书的是
A、司马迁 B、司马炎
C、司马光 D、司马睿
13.《资治通鉴》的取材重在历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断代史
14.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何时来到我国?(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5.下列属于苏轼的作品的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 B.《如梦令》
C.《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D.《窦娥冤》
16.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
A.了解黄帝炎帝的相关传说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了解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 D.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情况
17.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①《三国演义》 ②《史记》 ③《资治通鉴》 ④《天工开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下面作品内容描写了“六月飞雪”“感天动地”的是( )
A.《资治通鉴》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声声慢﹒寻寻觅觅》 D.《窦娥冤》
19.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宋朝词人人才辈出。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的杰出词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李清照
20.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金刚经》 D.《窦娥冤》
21.宋朝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并正式定为中秋节。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表达了对胞弟的无限思念。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关汉卿
2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骚客迁人吟诵的诗,文人雅士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元朝最高文学形式有关的是( )
23.下列书法作品属于“宋四家”的是
24.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5.下图这幅画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它反映了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
A.西汉长安 B.唐朝长安
C.北宋东京 D.南宋临安
二、填空题
26.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 ,其中最优秀的是 ,代表作为《窦娥冤》
27.北宋著名画家 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 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28.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 大败金军。著名词人 在年轻时也参加过抗金斗争。
29.女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不断增强;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在宋朝词坛中独树一帜。
30.宋代时期,书画名家群星璀璨,艺术成就异彩纷呈。其中,大画家 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苏轼、 、米芾、蔡襄,书法精妙,各具特色,人称“宋四家”。
三、综合题
3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的创造、创新和发明。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
(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
探究二 人物篇
(3)隋朝时期,在桥梁工程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李春,他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4)隋唐时期,绘画创作达到新的高峰,“画圣”是谁?
探究三 技术篇
(5)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唐朝农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6)北宋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在造船技术上有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7)至宋元时期,我国四大发明已经完成,我国四大发明具体指什么?
(8)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应包含哪些内容?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
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 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请回答:
(1)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是经过哪条中西贸易要道、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4分)
(2) 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所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