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
A.八股取士 B.文字狱
C.军机处设立 D.厂卫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万马齐喑”的局面,是由于清朝制造“文字狱”,虽然对君主集权的有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2.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①②③所述均属于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
3.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相关知识,明朝废除丞相,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④符合这两个特征,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封建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
4.刘军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下列最可能成为论文标题的是( )
A.浅议清朝的民族关系 B.试论清朝的对外关系
C.简论清朝的文化专制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是清朝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专制,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从题目中的这几本书看,都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史实,因此D项成为论文标题最合适。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设锦衣卫”说明了明朝( )
A.皇权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加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还要知道,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
6.纵观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的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人民的控制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A不对,中央集权主要表现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实行;C不对,上述机构并非都是专职监察机构;D与题干无关,对农民的控制属于统治者的目的之一而非趋势。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强化。
7.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
A.加强中外交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君主集权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据所学知识,明初朱元璋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加强了君主集权。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因此,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加强君主集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
8.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将权力分给( )
A.中书省 B.六部 C.殿阁大学士 D.内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从有丞相以来,君相权力之争就存在,君强则相弱,君弱则相强,甚至操纵朝政,更迭皇帝.朱元璋为防止这一现象,废丞相,设六部。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
9.下图应该是下列哪个朝代大臣办公的地方( )
A.唐朝 B.明朝 C.清朝 D.汉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集权的强化。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10.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重大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废除丞相 C.设锦衣卫 D.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军机处的认识。清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军机处,政治上加强专制措施,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清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统治已经达到了顶峰,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11.明朝的建立者是 ( )
A.李渊 B.忽必烈 C.朱元璋 D.皇太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12.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立。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达到了顶点,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有强化
13.右边是清朝军机处的照片,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该机构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设立军机处的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有强化
14.君主专制在清代极端强化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军机处
C.八股取士 D.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集权的强化。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15.下列关于明朝君权加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B.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C.东厂由明太祖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D.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相关史实。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三司相互牵制,大权统归中央。特务统治上: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行为。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明成祖设东厂,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君主专制,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16.清朝初年的某一天,有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当时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里的“清风不识字、讥讽清王朝”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称为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
1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西汉的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明朝的锦衣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股文的相关知识内容。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到了明朝,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员,规定了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中命题,考生不准有个人的见解,大体的文体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取士”,它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只顾死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所以说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18.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显现消极意义的八股取士再加上残酷的文字狱,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观点,当时的思想界空前沉闷,故本题应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
19.清代有一位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首诗说明( )
A.军机大臣整天无所事事,靠绘画消磨时光
B.军机大臣拥有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最高权力
C.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
D.军机大臣替皇帝处理军政要务,要有自己的创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上述这首诗说明了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军机处的设立
20.“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宰相被废除
B.“中级官员”指的是六部官员
C.“中级官员”参与决策
D.“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内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知识点。从“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判断这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中级官员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是指备皇帝顾问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B、C、D项的说法均有误,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21.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的建立的相关知识点。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所以C项错误,A、B、D项的联系均正确。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清朝的建立
22.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隋唐的科举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专制主义”是指君主专制,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西周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的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也与上述特征无关。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军机处的设立
2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丞相制度的内容。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明太祖时,为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24.“故吾以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这句话主要抨击的是(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机构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明朝的文字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明朝选拔人才的方法。明太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所以钻研八股文的情况最早出现在明朝。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25.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君主权力的强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的文明进步 D.封建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学生需要从图片的场景归纳事件的实质,君臣礼仪从图一的坐而论道到图二的站议时政,再到图三的跪受笔录,可以看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故答案选A。
考点:君权的强化过程。
二、填空题
26.唐玄宗时, 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 范围内命题。
【答案】诗赋;四书五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创立的相关知识点。题文要求回答科举制度在唐玄宗和明朝时期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诗赋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诗赋;四书五经。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27.明朝设置的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清朝设置的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答案】厂卫特务机构、军机处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独特措施。明朝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增设东厂;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他们只能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强化
28.制造了“胡蓝之狱”的皇帝是___;军机处始设于___帝在位时。
【答案】明太祖 雍正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借此大开杀戒,将许多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时期,是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强化
29.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明成祖把都城从 迁到北京。
【答案】洛阳 南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历史和明朝明成祖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30.填空题: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 )”的局面。清朝通过( ) 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答案】百家争鸣;文字狱。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清朝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依据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清朝前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三、综合题
31.(12分)材料一: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材料二: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四:在中央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些皇帝实行的措施?(8分)
(2)这些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分)
【答案】
(1)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雍正帝。
(2)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宋、元、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行行省制度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措施;废丞相、设三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措施;设立军机处是雍正帝的措施。
(2)本题考查宋、元、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些措施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君主专制,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
3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2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哪一朝代首创的哪一制度?(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案】
1、隋朝(或隋) 三省六部制(2分)
2、元朝(或元) 行省制度(或行省制) (2分)
3、明朝(或明)(1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隋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三省六部制是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2、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元朝在地方行政上创置行省制度。中央由中书省直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
3、此题考查的明朝的的官制变化。明太祖为加强君权,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官制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隋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到材料三明太祖的废丞相,从中国封建社会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
A.八股取士 B.文字狱
C.军机处设立 D.厂卫制度
2.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刘军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下列最可能成为论文标题的是( )
A.浅议清朝的民族关系 B.试论清朝的对外关系
C.简论清朝的文化专制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设锦衣卫”说明了明朝( )
A.皇权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加强
6.纵观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的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人民的控制权
7.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
A.加强中外交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君主集权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8.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将权力分给( )
A.中书省 B.六部 C.殿阁大学士 D.内阁
9.下图应该是下列哪个朝代大臣办公的地方( )
A.唐朝 B.明朝 C.清朝 D.汉朝
10.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重大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废除丞相 C.设锦衣卫 D.设置军机处
11.明朝的建立者是 ( )
A.李渊 B.忽必烈 C.朱元璋 D.皇太极]
12.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13.右边是清朝军机处的照片,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该机构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4.君主专制在清代极端强化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军机处
C.八股取士 D.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15.下列关于明朝君权加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B.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C.东厂由明太祖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D.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
16.清朝初年的某一天,有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当时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1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西汉的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明朝的锦衣卫
18.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立
19.清代有一位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首诗说明( )
A.军机大臣整天无所事事,靠绘画消磨时光
B.军机大臣拥有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最高权力
C.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
D.军机大臣替皇帝处理军政要务,要有自己的创意
20.“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宰相被废除
B.“中级官员”指的是六部官员
C.“中级官员”参与决策
D.“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内阁
21.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22.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隋唐的科举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24.“故吾以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这句话主要抨击的是(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机构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明朝的文字狱
25.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君主权力的强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的文明进步 D.封建制度的完善
二、填空题
26.唐玄宗时, 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 范围内命题。
27.明朝设置的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清朝设置的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8.制造了“胡蓝之狱”的皇帝是___;军机处始设于___帝在位时。
29.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明成祖把都城从 迁到北京。
30.填空题: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 )”的局面。清朝通过( ) 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综合题
31.(12分)材料一: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材料二: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四:在中央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些皇帝实行的措施?(8分)
(2)这些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分)
3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2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哪一朝代首创的哪一制度?(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