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以通有无。”在此种思想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是(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这则材料选自乾隆皇帝给英王的信,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的思想观念,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
A.卫温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郑和,卫温是三国时期到达夷州的吴国大将,戚继光是明朝中期的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清朝初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3.《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中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
B.收复台湾
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
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材料的分析。由材料中“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道明成祖下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殖民掠夺或者其他目的,仅仅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C正确。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郑和下西洋
4.漫画也是历史信息的反映。清朝的皇帝把自己和一位大臣关在一个鸟笼子里,这位大臣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请为下边漫画选择的最佳主题是( )
A.大清盛世 B.自给自足 C.和谐社会 D.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题中这幅漫画形象直观的表达出了面对西方侵略,清朝统治者封闭自己,采取与世隔绝的方法企图自保的愚蠢做法,这就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5.假如你是广州亚运会的一名志愿者,你在亚运会期间向各国运动员和来宾介绍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时,会介绍到下列哪些史实?
①清初曾设“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
②中英《南京条约》将广州设为通商口岸
③1921年中共“一大”在广州召开
④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广州的区域历史知识,难度不大。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因此③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提出的首批经济特区分别有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因此⑤的说法不正确,综合分析D项的内容符合史实。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的建立
6.下列古代对外交往史实中,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七下西洋 D.玄奘天竺取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662年3月,郑成功率领军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与西方侵略者进行的对抗行为。而其它三个内容都是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友好交往行为。故本题应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开辟荆臻逐荷夷
7.“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巡游西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下列哪一事件能够反映这段材料( )
A.雅克萨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郑和下西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巡游西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题文材料是孙中山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七版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8.“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君主专制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传统的以农为本的观念的影响,使清政府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二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得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界互通有无;三是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故此题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9.“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通番事迹记》)这段文字记述的史实是( )
A.佛教的传播 B.大运河的开通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里的“永乐、七次”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出使西洋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从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
10.某民间团体为纪念郑和下西洋,欲组织一艘航船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A、地中海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印度洋沿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1405年到1433年的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没有到达地中海地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1.“该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哥伦布到达美洲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环球航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由“船队”可以直接排除“张骞通西域”;由“亚非”排除“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的船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航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只有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2.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3.乾隆皇帝统治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外国商船在哪个港口通商贸易?( )
A.广州 B.杭州 C.上海 D.宁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清朝对外政策的相关史实。清初,施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漳州、宁波、广州、云台山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政府感到疑虑,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了其他港口。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4.小明的历史老师讲授郑和下西洋时,在黑板上精心设计出下列《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根据此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范围 下“西洋” 到达美洲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每次约2.7万人 最多一次l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最多时17艘
①时间早 ②次数多 ③规模小 ④人数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是1405~1433年,哥伦布是1492—1504年,可见郑和下西洋时间早;七次下西洋说明次数多,每次约2.7万人可见人数多,规模大,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
15.下列关于台湾的历史知识,表述正确的是( )
A.1662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先后攻取台湾城和赤嵌楼
B.1661年,盘踞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C.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D.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知识。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荷兰殖民者1624年侵占了我国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先后攻取赤嵌楼和台湾城,可见A错误。1662年盘踞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见B错误。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6.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关于这一壮举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时间从1405年至1433年 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加强了明朝与亚欧国家往来⑤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丝绸和瓷器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丝绸和瓷器,可见④错误,所以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
17.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下列表述与郑和下西洋不相符的是:( )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本已学知识可知,选项A、C、D表述正确,符合史实;选项B郑和到过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没到过欧洲。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8.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政策是( )
A.严禁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关注民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以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9.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某旅行社组织游客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及旅游。那么他们最远应该到达(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他从刘家港出发,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0.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 B. 鼓励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 D.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题干的含义与闭关锁国相符。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事件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故选择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2.下列对闭关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清政府主动采取的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②对西方的殖民侵略起过极大的抵制作用
③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④阻碍了中国同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
⑤使清政府取得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A.①③④ B.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的实行带来很大的影响。积极方面: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方面: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在文化、经济、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大潮,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据此分析可知,题肢①③④表述正确。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3.《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清政府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接触,没有抓住发展工业和科技的机会。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4.结合图1、图2,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 )
A.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D.断绝对外一切贸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可见并没有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5.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外交往的史实。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长安往西,通西亚,到欧洲的商路,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唐玄宗时的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朝戚继光抗倭,荡平了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维护了祖国的海防。这些事件都是保卫祖国,抗击外来侵略。四幅图除戚继光抗倭是中外冲突外,其他是中外友好交往,均属于中外交往。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填空题
26.填空题:汉武帝派 两次出使西域。明政府派 七次下西洋。
【答案】张骞;郑和
【解析】
试题分析: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
27.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_______”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_______”政策,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答案】重本抑末 闭关锁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28.把下列时间的序号填入右边相应内容前面的括号里。
A.14一16世纪 ①( )郑和七下西洋
B.19世纪中后期 ②( )文艺复兴运动
C.1684年 ③( )纳米比亚独立
D.1405——1433年 ④( )第二次工业革命
E.1990年 ⑤( )清朝设置台湾府
【答案】①D;②A;③E;④B;⑤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郑和七下西洋发生于1405——1433年;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一16世纪意大利; 纳米比亚独立发生在199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清朝设置台湾府是在1684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开辟荆榛逐荷夷”;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文艺复兴·亚非拉的奋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
三、综合题
29.“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3分)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对外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3分)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4)与这个朝代形成鲜明对比,唐朝又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对唐朝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通过两个朝代对外政策及影响的对比,今天的中国从中吸取教训,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作为青少年的你,又该怎么做?(4分)
【答案】(1)清朝
(2)闭关锁国政策
(3)清朝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开放的对外政策;带来了唐朝的繁荣
(5)改革开放;第二问言之成理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句话的意思是表达闭关锁固政策,由此可见是清朝。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朝时期,经济文化发达,造成清朝皇帝夜郎自大的性格。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朝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唐朝这种对外开放的新政策,带来了唐朝的繁荣。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在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青少年的我应该牡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为祖国将来做贡献,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30.
(1)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起止时间。(2分)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4分)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分)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1)1405年(1分);1433年(1分)
(2)刘家港(2分);红海沿岸(1分);非洲东海岸(1分)
(3)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分)。
(4)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2分),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出使西洋的时间准确识记,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出使西洋的起止地点的准确识记,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一带,其规模之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的准确识记,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出使西洋的意义的准确识记,是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考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比欧洲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也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31.人类通过航海认识未知的世界,我们通过航海家的活动认清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航海图回答: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A航线的开辟者到达哪里?(6分)
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三:在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
(2)材料二、三中各地人民对航海家郑和、哥伦布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请从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和影响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6分)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分)哥伦布最远到:美洲(3分)
(2)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的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他们掠夺土地和财富,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亚非拉的贫穷和落后。而郑和是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不仅没有沿途烧杀抢掠,而且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促进中非友好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缅怀。(6分)
正反例子充分表明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新航路的开辟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和是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不仅没有沿途烧杀抢掠,而且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促进中非友好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缅怀。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的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他们掠夺土地和财富,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亚非拉的贫穷和落后。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问:
(1)材料一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2分)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8分)
【答案】
(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来看,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的信息进行分析,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自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但闭关政策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以通有无。”在此种思想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是(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2.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
A.卫温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3.《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中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
B.收复台湾
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
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漫画也是历史信息的反映。清朝的皇帝把自己和一位大臣关在一个鸟笼子里,这位大臣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请为下边漫画选择的最佳主题是( )
A.大清盛世 B.自给自足 C.和谐社会 D.闭关锁国
5.假如你是广州亚运会的一名志愿者,你在亚运会期间向各国运动员和来宾介绍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时,会介绍到下列哪些史实?
①清初曾设“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
②中英《南京条约》将广州设为通商口岸
③1921年中共“一大”在广州召开
④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6.下列古代对外交往史实中,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七下西洋 D.玄奘天竺取经
7.“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巡游西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下列哪一事件能够反映这段材料( )
A.雅克萨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郑和下西洋
8.“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君主专制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对外贸易
9.“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通番事迹记》)这段文字记述的史实是( )
A.佛教的传播 B.大运河的开通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0.某民间团体为纪念郑和下西洋,欲组织一艘航船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A、地中海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印度洋沿岸
11.“该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哥伦布到达美洲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环球航行
12.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13.乾隆皇帝统治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外国商船在哪个港口通商贸易?( )
A.广州 B.杭州 C.上海 D.宁波
14.小明的历史老师讲授郑和下西洋时,在黑板上精心设计出下列《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根据此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范围 下“西洋” 到达美洲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每次约2.7万人 最多一次l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最多时17艘
①时间早 ②次数多 ③规模小 ④人数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关于台湾的历史知识,表述正确的是( )
A.1662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先后攻取台湾城和赤嵌楼
B.1661年,盘踞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C.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D.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6.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关于这一壮举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时间从1405年至1433年 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加强了明朝与亚欧国家往来⑤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丝绸和瓷器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7.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下列表述与郑和下西洋不相符的是:( )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8.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政策是( )
A.严禁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关注民生
19.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某旅行社组织游客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及旅游。那么他们最远应该到达(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20.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 B. 鼓励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 D. 实行闭关锁国
2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事件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
22.下列对闭关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清政府主动采取的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②对西方的殖民侵略起过极大的抵制作用
③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④阻碍了中国同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
⑤使清政府取得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A.①③④ B.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23.《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盐铁官营
24.结合图1、图2,理解清朝“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 )
A.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D.断绝对外一切贸易
25.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二、填空题
26.填空题:汉武帝派 两次出使西域。明政府派 七次下西洋。
27.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_______”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_______”政策,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28.把下列时间的序号填入右边相应内容前面的括号里。
A.14一16世纪 ①( )郑和七下西洋
B.19世纪中后期 ②( )文艺复兴运动
C.1684年 ③( )纳米比亚独立
D.1405——1433年 ④( )第二次工业革命
E.1990年 ⑤(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三、综合题
29.“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3分)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对外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3分)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4)与这个朝代形成鲜明对比,唐朝又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对唐朝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通过两个朝代对外政策及影响的对比,今天的中国从中吸取教训,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作为青少年的你,又该怎么做?(4分)
30.
(1)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起止时间。(2分)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4分)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分)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分)
31.人类通过航海认识未知的世界,我们通过航海家的活动认清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航海图回答: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A航线的开辟者到达哪里?(6分)
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三:在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
(2)材料二、三中各地人民对航海家郑和、哥伦布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请从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和影响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6分)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问:
(1)材料一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2分)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