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巩固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巩固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0 23:28:27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戚继光希望东南沿海的倭寇彻底肃清的心愿。选项B是在明朝时七次下西洋;选项C是收复台湾;选项D是抗金英雄。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前四位分别是康熙帝(61年)、乾隆帝(60年)、辽道宗(56年)、汉武帝(54年)。下列关于这四位皇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康熙帝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乾隆帝设立军机处
C.辽道宗建立契丹国
D.汉武帝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可见BCD错误,所以此题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诗)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诗)
C.“苏湖熟,天下足” (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 (明清谚语,意思是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就形成不了市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文四句语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南朝时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的情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歌颂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苏湖熟,天下足”是说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了重要的粮仓,反映了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反映了明清时徽商对商业繁荣的贡献。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最终造成中国在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那在清朝后期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哪里进行通商贸易
A.澳门 B.香港 C.广州 D.上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没有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5.下列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止。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但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故此题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闭关锁国
6.清朝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苏州 B、湖州 C、南京 D、无锡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 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丝织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 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7.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前提是( )
A. 政府的提倡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厂。
考点:明朝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是
A.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B.丝织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D.出现了“机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了。故选C。
考点: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 本题是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的原因的识记和考查,难度不大,是考试的重点。
9.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其表现有
①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②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可供选择这四项内容都是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①是农业的发展。②是手工业的发展③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考点: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
点评:本题是对明清时期的经济的识记和考查。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区分经济发展的表现。
10.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外国殖民者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日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三子目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内容中:“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据此可知,故选B。
考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其影响。
11.“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中国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的这段话说明 ( )
①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②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④实行改革开放有现实的必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分析“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有现实的必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具有重要意义。①②③④的说法能体现题干材料的含义,所以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12.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A.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阻碍了中外文化的发展
C.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D.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闭关政策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因为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后面了。只有选项C正确,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3.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商品交换,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自产自销。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表明了( )
A、 资本主义开始
B、封建自然经济不占主要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萌芽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 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5.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
A.元朝后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 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 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6.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货币 (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货币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半两钱出现在秦朝,交子出现在北宋前期,开元通宝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康熙通宝出现在清朝,③②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17.挽联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多为对逝者生平事迹的追忆或表达惺惺相惜之情。康熙帝写的一副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施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点。“敢向东南争半壁”是指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所以这首挽联寄托了康熙皇帝对郑成功的哀思,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郑成功收复台湾
1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鸦片战争前)”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与军机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达到顶峰,同时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外与民族的关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明清时期历史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9.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A.帝国的繁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同时封建统治政策日益腐朽,清初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所以概况全面的是D项,ABC表述不全面。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0.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西方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闭关政策”。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把海外贸易限制广州一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的萌芽和发展,阻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均不符合闭关政策的实际,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政策”
21.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
22.清朝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A.禁止对外贸易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禁海政策 D.重本抑末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知识,这是乾隆对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说的,在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制下,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也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从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3.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明朝前期 B、康熙时代
C、康乾盛世 D、明中期到清前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朝盛世。康乾盛世,是清代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康乾盛世的特征:政治上,康雍乾三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稳定增长,全面繁荣。军事上,军队保持常务不懈,武功之盛,经得起任何战争的考验,文化上,学术集历代之大成,显示出全盛时期的恢弘气势,总之,康乾盛世无论是在繁荣的的质上还是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它是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18世纪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4.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晋商的相关内容。上面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晋商经商范围的广泛,远至海外。A、B、D项的内容正确,但并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C。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明清经济发展
25.下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 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
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 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清朝的对外政策相关史实。此题是识图选择题,此类题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图的特征,整体把握得出有效信息,转化为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右图中学生可以看出清朝在一个大笼子里,同外界没有接触,闭关锁国。从语言上认为自己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固步自封,愚昧落后。故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二、填空题
26.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1.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清朝乾隆时期规定由政府
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2.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1 9 7 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3.1871年,法国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1917年,俄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1.市舶司(1分);广州十三行(1分)。
2.遵义会议(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3.巴黎公社(1分);十月革命(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填空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1.此题考查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点。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广州十三行,
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2.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转折会议的相关知识点。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 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此题考查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点。1871年3月18日,于蒙马特尔高地起义,迅速占
领巴黎,建立巴黎公社,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最终被反动政府残酷镇压。巴黎公社成立是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有着历史性先导的作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从1917年11
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 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成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
三、综合题
27.(10分)
材料: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中的“一处”指什么地方?并由政府特许的什么机构来经营贸易?(4分)
(2)这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
【答案】
(1)广州; 广州十三行
(2)“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利又有弊,弊大于利
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也学习不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2)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需要辩证分析:“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利又有弊,弊大于利。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弊: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也学习不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材料二:1792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比,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件。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清实录》等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的名称。(1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乾隆认为“无需尔国置办物件”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判断,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为什么提出与中国通商的要求?(1分)
(4)上述材料中体现的中英对外贸易政策,导致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不同的结果?(2分)
【答案】(1)机构:十三行
(2)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乾隆盲目自大;害怕对外交往会危及统治。(任答一点)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3)原因: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迫切需要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任答一点)
(4)结果:中国与世界日益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的相关内容。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得居停十三行”。联系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港口,作为堤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出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本题考查的是“蒸汽时代”的到来的相关内容。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1792年”。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在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内工业的需要,英国急需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英国积极对外殖民和贸易,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本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本题答案为:中国与世界日益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
29.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期,据此回答:
近代中国落后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代对外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了?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4分)
【答案】 闭关锁国政策(1分)
正面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1分)
负面影响:1.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的落后于世界。(1分)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应辩证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清代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国家侵略起过一定自卫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它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了综合分析能力,属难题。客观评价闭关锁国政策。
30.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材料二:上海外滩(下图):临黄浦江,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前外滩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材料三:上海浦东新区(下图):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上海正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哪一封建王朝推行的什么对外政策?(2分)
(2)上海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的?(1分)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3)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哪一会议上提出的?(1分)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设在哪两个省?(2分)
(4)上海外滩的形成和浦东新区的开发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2分)
(5)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2分)
【答案】
(1)清朝。(1分)闭关锁国(1分)
(2)《南京条约》(1分)使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广东、福建(2分)
(4)经济全球化(1分)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②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③引进外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答案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或者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可以)
(5)认识: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发展(2分)(言之成理均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共设3个材料分设4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考查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由此可知是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此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此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4)此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5)分析材料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分析材料三,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可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发展。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闭关锁国;人教版八年级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人教版九年级下·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
2.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前四位分别是康熙帝(61年)、乾隆帝(60年)、辽道宗(56年)、汉武帝(54年)。下列关于这四位皇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康熙帝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乾隆帝设立军机处
C.辽道宗建立契丹国
D.汉武帝创立科举制度
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诗)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诗)
C.“苏湖熟,天下足” (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 (明清谚语,意思是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就形成不了市镇)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最终造成中国在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那在清朝后期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哪里进行通商贸易
A.澳门 B.香港 C.广州 D.上海
5.下列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6.清朝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苏州 B、湖州 C、南京 D、无锡
7.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前提是( )
A. 政府的提倡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8.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是
A.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B.丝织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D.出现了“机房”
9.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其表现有
①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②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外国殖民者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日本
11.“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中国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的这段话说明 ( )
①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②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④实行改革开放有现实的必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A.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阻碍了中外文化的发展
C.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D.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13.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1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表明了( )
A、 资本主义开始
B、封建自然经济不占主要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萌芽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5.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
A.元朝后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16.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货币 (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17.挽联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多为对逝者生平事迹的追忆或表达惺惺相惜之情。康熙帝写的一副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施琅
1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9.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A.帝国的繁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20.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西方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21.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2.清朝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A.禁止对外贸易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禁海政策 D.重本抑末政策
23.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明朝前期 B、康熙时代
C、康乾盛世 D、明中期到清前期
24.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25.下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 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
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 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
二、填空题
26.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1.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清朝乾隆时期规定由政府
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2.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1 9 7 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3.1871年,法国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1917年,俄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三、综合题
27.(10分)
材料: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中的“一处”指什么地方?并由政府特许的什么机构来经营贸易?(4分)
(2)这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材料二:1792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比,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件。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清实录》等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的名称。(1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乾隆认为“无需尔国置办物件”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判断,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为什么提出与中国通商的要求?(1分)
(4)上述材料中体现的中英对外贸易政策,导致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不同的结果?(2分)
29.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期,据此回答:
近代中国落后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代对外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了?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4分)
30.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材料二:上海外滩(下图):临黄浦江,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前外滩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材料三:上海浦东新区(下图):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上海正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哪一封建王朝推行的什么对外政策?(2分)
(2)上海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的?(1分)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3)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哪一会议上提出的?(1分)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设在哪两个省?(2分)
(4)上海外滩的形成和浦东新区的开发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2分)
(5)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2分)